中国文化背景下怀旧图库建立
——三个世代的实验研究
陈羿君 张玲玲 陈 圣 苏玉洁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苏州 215123)
摘 要 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怀旧图库,该研究收集对60、70、80三个世代具有怀旧意义的图片,先利用PPT呈现图片,10名研究生对图片进行初步评定和筛选。随即用E-prime 2.0编制程序,选取三个世代的60名被试,被试根据即时的感受对筛选后图片的怀旧程度进行评价,以此结果来建立怀旧图片素材库。研究结果显示:怀旧图库信效度良好,怀旧图库内包含的五种类型图片的怀旧程度属于中上水平,世代差异对历史事件类、游戏玩具类的图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怀旧图库;怀旧;怀旧体验;世代
1 引言
近年来,从青春怀旧电影到含有怀旧主题元素的许多产品面世,国内迎来一股怀旧热潮,这种怀旧热潮体现了怀旧心理已成为现代人的流行体验。当怀旧成为流行体验时,曾经的玩具、电影、歌曲等便成为人们追忆的对象,从外在形式上戳中人们记忆深处的美好影像,从精神层面上修复现实的惆怅和缺失,让人重新找回往日的纯粹和激情,抚慰现实的伤痛,填补现实的失落(范晓娜,2015)。怀旧可以储存正性的情感,人们通过记忆的提取,可以缓冲现实的压力,提高应对能力及自我积极性(Wildschut,Sedikides,Arndt,& Routledge,2006)。 研究发现怀旧能够增加个体对社会支持的领悟,避免社会排斥的负面作用,增强社会连接,进而降低个体的孤独感(Baldwin,Biernat,& Landau,2015)。 个体通过怀旧会想起令自己感到有意义的社会关系,从而增强个体自尊(Cheung et al.,2013),并能让个体知觉到更多的社会支持(Wildschut,Sedikides,Routledge,Arndt,& Cordaro,2010),故怀旧倾向与知觉 生 存 意 义 成 正 比(Routledge,Wildschut,Sedikides,Juhl,& Arndt,2012)。
研究发现,当怀旧广告与个体过去经验相匹配时,个体会对商品产生更多的积极品牌感受与购买想法(Muehling& Pascal,2011)。商家利用消费者的怀旧心理进行产品促销、广告设计和品牌宣传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辉,卢泰宏,2006)。基于集体记忆的革命历史怀旧旅游,逐渐成为现代人旅游的重要选项,当这种情感性、想象化的怀旧文化浸入到人们的内心,怀旧旅游的愿望就越发强烈 (谭杰倪,曾文萍,刘学强,2010)。对于个体而言,个体通过快乐的回忆能够提高自尊和幸福感,对痛苦经历的回忆有利于个体重整和接纳过去,达到自我完整,适应当前情境(罗维宇,梅碧琪,刘玲中,谭永贤,2013)。在临床上,回忆治疗中怀旧是关键的内容,特别是怀旧疗法在老年护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Bohlmeijer,Roemer,Cuijpers,& Smit,2007)。张晟(2016)发现老年人怀旧心理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适当的怀旧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怀旧疗法可有效提高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管细红,李博,李素珍,2016),且能够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王晓松等,2016)。综上可知,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影响下,怀旧心理研究成果已被广泛用于市场营销、旅游餐饮、临床治疗等方面。
由于投入产出之间存在滞后期,所有自变量均滞后1期,这样更加符合创新投入产出规律。同时,为消除内生性,采用系统广义矩法(SYSGMM)进行估计,工具变量一般选择自变量的1阶滞后项,以克服差分广义矩法估计量较易受弱工具变量影响的不足。在此,自变量已经滞后1期,因而工具变量实际为自变量滞后2期。
在当前的心理学研究中,怀旧的定义尚未统一,研究者们将其看作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从怀旧定义演变中不难发现,怀旧这一名词从一种负面的疾病定义转而至今成为一种心理层面的情绪表现状态,甚至加以延伸成为一种商业行销的媒介。本研究采用Fairley(2003)提出的一个全面的定义。他认为怀旧是一种对事物(人、地方、经历或事情)的喜爱偏好,这些事物来自个体年轻的时候或来自个体替代学习到的时代,可能通过社会化或媒体来学习。怀旧心理体验为在怀旧刺激媒介的影响下,个体因记忆的引发而产生情绪或认知上的转变。因此,本研究中怀旧的操作性定义是指,在怀旧唤起物的刺激下,个体自我报告对往事的怀念程度,1-5程度依次增强。
自由回忆法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诱发怀旧的方法,通过让被试自由回忆往事并写下回忆内容的关键词从而诱发被试的怀旧感。Wildschut等人(2006)的研究发现,感觉输入是引发个体怀旧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占所有因素的19%。而视觉刺激作为一种重要的感觉输入,对诱发怀旧有重要作用。Wehrle等人(2000)的研究指出,采用图片作为刺激材料,其唤醒度高于采用词语作为刺激材料。因此,一套标准化的怀旧图片系统的建立可以方便研究人员选择更适合研究的刺激材料,也可使不同的实验室或是不同的研究人员做出的实验结果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基于此,研究者收集了大量与怀旧相关的图片,期望通过图片评定,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怀旧图片库。
3.3.1 筛选高怀旧图片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实验被试:随机抽取苏州地区60后 (46-55岁)、70 后(36-45 岁)、80 后(26-35 岁)群体的被试各20名,作为本研究的图片评定对象,总共60名被试,其中男性30名,女性30名。被试身体健康,无明显精神疾病,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前告知实验内容。
问卷被试:随机抽取苏州地区60后、70后、80后群体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3份,同时让其对图片库做怀旧程度的评定。
2.2 实验材料初步筛选
3.3.3 三个世代高怀旧图片差异分析
经济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会对当地体育基础设施、体育活动经费投入以及体育消费水平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2.3 实验材料
根据前文所述的分类以及结合本研究目的,研究者选取了440张待评定的图片,其中240张与怀旧有关图片,包含典型场景(日常生活场景、生活环境、上学场景)、典型物品(食物、日常用品、上学用品)、影视作品(电影电视剧、明星人物)、历史事件(政治类、文化类),如表1所示。
2.4 实验程序
2.4.1 图片制作及呈现方式
用Photoshop软件对440张图片进行统一处理,大小为11.5×8.6cm,分辨率为72像素/英寸,像素为1024×768,用E-prime2.0软件编制程序呈现图片,显示器亮度、对比度和色彩均为统一设置。图片呈现时被试根据自己的即时感受对图片进行评价,屏幕上先呈现注视点“+”,再呈现需评定的图片,评价时只需按计算机数字键盘1-5打分即可。评价时间由被试自己掌握,要求被试不做长时间思考,每完成一幅图片评分,则按空格键,然后程序会自动进入下一张图片,每50幅图片休息一次,440张图片随机呈现。正式评价前,有举例讲解,并安排练习,待被试熟悉实验流程后进入正式实验。
由表6可知,被试的性别对图片评分的主效应不显著(F =0.98,p =0.35),被试所处的世代对图片评分的主效应也不显著(F =0.11,p =0.87),以及性别和世代对图片评分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 (F =0.15,p =0.86)。
表1 怀旧图片具体选取情况(n=240)
根据图片怀旧评分值,求出每张图片评定值的标准差,标准差小的图片表明该图片评分集中程度高,表明此图片评分具有较高一致性,再根据每张图片的标准差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选取了前100张怀旧图片(M =0.65)。 然后,分别求出三个世代的被试评定得分最高的50张图片,作为三个世代的高怀旧图。
在对图片进行评定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该图片是否引起怀旧情绪,即该图片具有怀旧意义的程度,1=一点也没有,5=非常具有怀旧情绪,1-5程度依次增强。第二,图片的情绪性因素。根据Osgood等人(2002)的情绪理论,情绪被分为三个主要维度: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因此,在评定图片的情绪维度时,评价者采用自我评价模式去获得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的等级评定。每个等级评定量表中的等级同样从1到5,1表示每个维度都是低值(低愉悦度、低唤醒度、低优势度),而5则代表每个维度都是高值(高愉悦度、高唤醒度、高优势度),并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数据。
2.5 效标工具
采用张玲玲(2016)编制的《怀旧心理体验量表》,共28个题目,包括个人情感、外在价值、内在价值、人际变化、感官体验和生活状态变化6个维度,采用 1(完全不同意)~5(非常同意)级计分,分数越高则表明怀旧心理体验感知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 0.85。
3 研究结果
3.1 图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怀旧图片与非怀旧图片在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上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以及差异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怀旧图片与非怀旧图片在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上的评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怀旧图片的愉悦度和优势度略低于非怀旧图片,唤醒度略高于非怀旧图片,总体上二者的三维度评分均处于中等水平。
随机变量Y(因变量)与某个确定性变量x(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由于Y是随机变量,对于x在某个范围内的各个确定值,Y的取值范围随试验的结果而定,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教材中身高与体重的例子.这里身高是一个确定性变量(自变量),体重是随机变量(因变量),以例子解释随机变量与确定性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然就清楚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了.
表2 440张图片的三维度评分
3.2 跨世代怀旧图片的信效度检验
在筛选的高怀旧图片中,三个世代在典型场景类、典型物品类、影视作品类图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游戏玩具类图片上,三个世代存在显著差异(χ2=4.21,p <0.05),80 后被试在怀旧心理体验中提及游戏玩具的比例显著高于70后、60后被试;在历史事件类图片上,三个世代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11.64,p <0.01),60 后被试在怀旧体验中提及历史事件的比例显著高于70后和80后被试,如表7所示。
在正式实验中,60名被试对240张图片怀旧程度的评分结果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0,说明被试的评分一致性较高,同质性好,即不同被试对同一张图片的评定较为一致。将240张图片分为奇、偶两半,60名被试对240张图片怀旧程度的评分结果的分半信度是0.91,表明被试评定结果比较一致,图片评定的稳定性高。为了检验图片库的效度,将五种类型的图片与全部汇总图片之间做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在0.72-0.90之间,五种类型的图片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28-0.68之间,图片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见表3)。之后采用怀旧心理体验作为效标,考察该图片库的效标效度,结果显示怀旧程度与个人情感、外在价值、内在价值、人际变化、感官体验和生活状态变化以及量表总分均呈正相关(p <0.01),结果见表4。综上分析,本研究编制的怀旧图片库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适用于国内怀旧领域的相关研究。
表3 各类型怀旧图片的相关分析(n=240)
表4 怀旧图片与怀旧心理体验的相关性(n=183)
3.3 建构跨世代间的高怀旧图片
由表5可见,五种类型的图片的怀旧程度均属于中上水平(平均水平为2.5分),其中,以游戏玩具类最高 (M =3.53,SD =0.68),影视作品类最低 (M =3.13,SD =0.67)。
贵州开磷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忠华则对这种现象表示无奈,他认为这种现象普遍,也给企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但是企业对这种事情除了走法律程序外别无他法。而法律诉讼又会给企业增加无形的成本。
前期的研究发现世代现象对怀旧对象及情绪的启动产生影响(Holbrook& Schindler,1996)。世代是一群年龄相近者,他们具有共同的经历,随着时代的变迁,影响各类关键因素的发展,同时也被各种重大事件所影响,由于彼此拥有共同记忆,属于同一集群,因而发展出同辈特质或世代特征,代际之间的差异也因此产生(Kupperschmidt,2000)。 “60”后是高考恢复的第一代,他们因抓住改革开放良机而取得巨大成就。“70后”伴随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是理想主义和务实态度并存的一代。“80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见证国家发展,拥有物质生活简单的童年,从科技相对不发达率先跨入信息新时代(田先,2013)。因此,本研究选取60后、70后、80后作为研究对象,因其成长的社会背景不同,共同的记忆、怀旧的内容也有差异。前人研究仅对怀旧唤醒物做了概念性的分类,并未从不同世代背景及代际特征中建立怀旧图片库。因此,本研究以年龄分层为依据作跨世代的样本选取,建立不同世代的怀旧图片库,并分析不同世代在怀旧认知上的异同,为后续研究提供工具材料,以丰富国内怀旧心理的本土化研究。
手术均由同一医生主刀完成。患者按接受手术的时间先后顺序编为1~192号,分成A~D四组,1~30号编入A组,31~60号编入B组,61~90号编入C组,91~192例编入D组。各组一般资料详见表1,四组年龄、性别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同发酵工艺条件下称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铵、磷酸氢二铵添加到苹果汁发酵液中,使得苹果汁发酵液中铵态氮的添加达到0、100、200、300、400 mg N/L的浓度,20 ℃进行恒温发酵,结束后蒸馏取样测定苹果白兰地中异丁醇、异戊醇及苯乙醇含量。
2.4.2 评价方法
3.3.2 三个世代高怀旧图片分布情况
由图1可知,三个世代所评定的高怀旧图片中,典型物品类最多。60后被试评选典型物品类最多,历史事件类和典型场景类次之,游戏玩具类最少;70后和80后被试则评选典型物品类最多,游戏玩具类次之,历史事件类最少。
表5 各类型怀旧图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n=240)
表6 各类型怀旧图片在不同背景变量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n=240)
图1 筛选图片类型分布图
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收集有关怀旧刺激媒介、世代相关书籍、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报告及统计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以作为研究图片选取、评定的理论参考。回顾怀旧主题的相关文献发现怀旧的对象有:人物、纪念事件、场景、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宠物、物品、过去的自我等。Holak& Havlena(1998)认为,关于怀旧的重要刺激不只是对象,也可以是对事件的回忆,进而引发怀旧情绪。基于后文制定的基本原则,与怀旧有关、无关图片数量尽量平衡,与怀旧无关图片尽量集中在中性维度上。根据这些条件,从网上搜集矢量图片共600余幅,对图片进行初步筛选,并通过预实验在10名研究生中进行测试,根据结果不断增删和替换图片,初步筛选出440张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其中200张为与当前生活有关的图片,240张与怀旧有关图片,后者又分为以下五类:典型场景类60张(编号为 A01—A60),典型物品类 60 张(B01—B60),影视作品类 40张(C01—C40),游戏玩具类 40 张(D01—D40),重大事件类 40 张(E01—E40)。
第二,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在实行财务内控将细化管理,但是对其实施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并不深入,因而没有对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进行过多的关注,就没有对精细化管理的机制、流程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而有些企业设定的相关机制只是管理人员应付了事完成的,机制的实施没有实际的作用,就导致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水平迟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本研究在正式测试之前,随机选取10名60后、70后、80后的被试对选取的怀旧图片进行评定。评定的过程采用E-prime 2.0进行编程,被试根据看到图片后当下的感受,对图片的怀旧程度进行五点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怀旧程度越高。经过预实验的测验,通过被试对图片的评分,计算出每一位被试对每张照片的评分为0.6,表示怀旧图片的效度良好。
表7 三个世代高怀旧图片差异分析(n=150)
4 讨论
4.1 不同世代怀旧图片库的建立
本实验为编制一个适应不同世代的怀旧图片库,从600张图片中筛选出240张怀旧图片以及200张非怀旧图片作为实验材料。依据Osgood等人(2002)提出的情绪三维理论,在图片的标准化评定过程中,对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且评价的形式与国际情感图片系统(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黄宇霞,罗跃嘉,2004)一样,都是采用自我报告法。结果显示,三个维度上怀旧与非怀旧图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有利于怀旧图片库的建立。在图片选择中,本研究力求丰富与怀旧有关的刺激材料,为今后有关怀旧的研究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
4.2 五种类型怀旧图片的信效度分析
本图片库建立之初,在选择图片时要求图片意义明确,突出怀旧物本身,能迅速调动个体的情绪反应,不需复杂的认知加工等,由此选中的五类图片的怀旧程度均为中上水平。对所选图片进行内容效度分析,五种类型的图片与全部汇总图片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2-0.90之间,五种类型的图片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28-0.68之间,说明本研究选取的五类图片具有较高的怀旧程度。同时采用怀旧心理体验量表作为效标,图片怀旧程度与怀旧心理体验量表总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表明该图片库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进一步采用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检测,结果分别为 0.90和 0.91,说明怀旧图片库的信度系数也较令人满意。
4.3 怀旧图片对怀旧情绪唤醒的影响
怀旧情绪的触发是诱发怀旧的前提。Barrett等人(2010)认为感官刺激的输入是怀旧情绪的主要唤醒因素。以往研究发现,怀旧情绪的唤醒方式主要有三种:语言、改变实验室环境以及音乐材料(陶维东,梁泓舸,2015)。而李斌等人(2015)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两大类怀旧情绪触发因素:客观刺激包括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主观刺激包括消极情绪与低温知觉等。视觉刺激作为一种重要的感觉输入,对诱发怀旧有重要作用。俗话说“触景生情”,人们在看到过去熟悉的物品或场景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忆起往事。
前人的研究(陶维东,梁泓舸,2015)证实了怀旧图片属于怀旧刺激物之一,怀旧图片可以有效地唤醒怀旧情绪。已有的怀旧图片库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本为90年代的被试,而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有不一样的背景、经历,且怀旧感视觉刺激与评定者的年龄存在一定相关性。本研究的图片库是基于世代的分析视角,建立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图片系统,使怀旧图片库在使用上更加的精确,适用于不同世代的个体,扩大应用范围,可作为未来怀旧研究的实验材料。
4.4 性别对图片怀旧评分值的影响
此次图片评定研究发现被试性别对图片怀旧评分值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而表明此套刺激材料应用不受被试性别限制。这可能是因怀旧属于一种情感,而情绪的性别刻板印象可能会导致人们认为男女在情绪上都有所差异,然而,在进行图片评定时被试可能并未受到文化规范的限制,因此男性女性均能自由表达情绪,从而性别差异不显著。此结果与Batcho(1995)及 Wildschut等人(2006) 研究结果一致,性别在怀旧情绪、怀旧引发和怀旧频率上没有主效应。性别之间的无显著性差异,有利于将此怀旧图片库作为一套标准化怀旧刺激的实验材料。
4.5 三个世代高怀旧图片差异分析
在三个世代所评定的高怀旧图片中,典型物品类最多。Hepper等人(2012)要求被试以开放的形式写下怀旧的原型,结果发现,在提及频率较高的原型中,纪念物是重要的诱发因子。在实验过程中给被试呈现与过去生活有关的纪念物或者图片时,这种施加的刺激很容易诱发怀旧感 (Seehusen et al.,2013)。典型物品是人们以往生活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尤其是从前用过的日用品,现在重新看到,一种熟悉感会油然而生,怀旧感受也会很强烈。除典型物品类以外,60后被试选取的历史事件类次之,游戏玩具类最少;70后和80后被试则选择游戏玩具类次之,历史事件类最少。三个世代在游戏玩具类和历史事件类图片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与自身经历以及不同世代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
Wildschut等人(2006)的研究发现,人物和重大事件是最让人感到怀旧的两项内容。这类图片所携带的浓重时代感,使人们在重新注视这类图片时,会对过往生活产生强烈情感。60后群体所处的时代,使他们经历了太多刻骨铭心的事件,如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等等,所以会对历史事件产生集体高怀旧体验。相较于60后,70后和80后被试生活于相对稳定和平的年代,未经历过多有巨大社会影响的历史事件,因此对此类的怀旧感较弱。有关游戏玩具类,60后被试提及的最少,这与上世纪人们从小就要为温饱忙于生计有关,游戏玩具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因此现在接触这类物品时他们表现出来的怀旧感较少。而年龄越小的群体对童年的记忆较为清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从简单的游戏玩具变化到复杂的电子游戏,年龄愈小,他们就愈加能体会到游戏的明显变化,因此对游戏玩具类所产生的怀旧感也就越强烈。
2.1.2 质谱条件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检测;扫描范围:m/z 100~1 200;干燥气:N2(纯度:99.999 9%);干燥气流速:15 L/min;干燥气温度:350℃;碰撞低能量:4 V;碰撞高能量:10~40 V。
4.6 用途
本研究建立的怀旧图片可弥补当前怀旧情绪诱发材料方面的不足。怀旧图片作为诱发怀旧情感的工具,可用于评价不同世代怀旧情感反应特点,有助于日后情绪生理唤醒方面的研究。Sedikides,Wildschut,Routledge 和 Arndt(2009)的研究表明,怀旧不仅能提高正性自尊,还能增加积极的、内隐的自我相关属性,并且减弱对外界的防御。通过怀旧实验材料的标准化,可扩大研究应用,将怀旧应用于心理治疗、市场营销等方面,为社会服务。有关怀旧心理研究,国内处于起步阶段,急需根据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国人的怀旧性质、结构、倾向等进行深入探讨,以加速推进和拓展怀旧的研究应用。
治疗前,两组上颌中切牙凸距差、倾角、磨牙位移、上下齿槽座角、尖牙间宽度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个月,两组上颌中切牙凸距差、倾角、磨牙位移、上下齿槽座角、尖牙间宽度指标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以上各测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2)。
5 结论
综上,本研究建立的怀旧图片库信效度良好,五种类型图片的怀旧程度属于中上水平,世代差异对历史事件类、游戏玩具类的图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范晓娜.(2015).国产青春片“80后怀旧形态”分析.青年记者 ,(5),51-52.
黄宇霞,罗跃嘉.(2004).国际情绪图片系统在中国的试用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 (9),631-634.
高辉,卢泰宏.(2006).西方消费者怀旧研究评介.外国经济与管理, 28 (8),26-33.
管细红,李博,李素珍.(2016).怀旧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学报,23 (11),66-68.
李斌,马红宇,李爱梅,凌文辁.(2015).怀旧的触发、研究范式及测量.心理科学进展,23 (7),1289-1298.
罗维宇,梅碧琪,刘玲中,谭永贤.(2013).怀旧疗法的临床应用现状.中国临床护理, 5 (6),540-543.
谭杰倪,曾文萍,刘学强.(2010).怀旧旅游及其开发探索.市场论坛 ,(1),82-84.
陶维东,梁泓舸.(2015).标准化怀旧感图片库编制.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3),116-121.
田先.(2013).80后管理者如何当:80后卓越经理人十项修炼 .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
王晓松,吕晓凡,刘梦姣,潘露,李腾腾,曾慧.(2016).怀旧-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人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护理学杂志, 31 (7),5-8.
张玲玲.(2016).怀旧心理体验及其功能研究.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晟.(2016).城市老年人怀旧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保定学院学报, 29 (4),99-103.
Baldwin,M.,Biernat,M.,& Landau,M.J. (2015).Remembering the real me:Nostalgia offers a window to the intrinsic self.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08 (1),128-47.
Barrett,F.S.,Grimm,K.J.,Robins,R.W.,Wildschut,T.,Sedikides,C.,& Janata,P.(2010).Musicevoked nostalgia: Affect,memory,and personality.Emotion,10 (3),390-403.
Batcho,K.I. (1995).Nostalgia: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Perceptual & Motor Skills, 80 (1),131-143.
Bohlmeijer,E.,Roemer,M.,Cuijpers,P.,& Smit,F.(2007).The effects of reminiscence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 A meta-analysis.Aging &Mental Health, 11 (3),291-300.
Cheung,W.Y.,Wildschut,T.,Sedikides,C.,Hepper,E.G.,Arndt,J.,& Vingerhoets,A.J.(2013).Back to the future: Nostalgia increases optimism.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9 (11),1484.
Fairley,S. (2003).In search of relived social experience:Group-based nostalgia sport tourism.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7 (3),284-304.
Kemp,A.H.,Gray,M.A.,Eide,P.,Silberstein,R.B.,& Nathan,P.J.(2002).Steady-state visually evoked potential topography during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valence in healthy subjects.Neuroimage, 17 (4),1684-1692.
Muehling,D.D.,& Pascal,V.J. (2011).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ersonal,historical,and non-nostalgic advertising on consumer responses.Journal of Advertising, 40 (2),107-122.
Holak,S.L.,& Havlena,W.J. (1998).Feelings,fantasies,and memori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emotional components of nostalgia.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2 (3),217-226.
Holbrook,M.B.,& Schindler,R.M.(1996).Market segmentation based on age and attitude toward the past:Concepts,methods,and findings concerning nostalgic influences on customer taste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37 (1),27-39.
Hepper,E.G.,Ritchie,T.D.,Sedikides,C.,& Wildschut,T.(2012).Odyssey’s end: Lay conceptions of nostalgia reflect its original Homeric meaning.Emotion, 12 (1),102-19.
Kupperschmidt,B.R. (2000).Multigeneration employees: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Health Care Manager, 19 (1),65-76.
Routledge,C.,Wildschut,T.,Sedikides,C.,Juhl,J.,&Arndt,J.(2012).The power of the past: Nostalgia as a meaning-making resource.Memory, 20 (5),452-460.
Seehusen,J.,Cordaro,F.,Wildschut,T.,Sedikides,C.,Routledge,C.,& Blackhart,G.C.,et al.(2013).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nostalgia proneness:The integrating role of the need to belong.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5 (8),904-908.
Sedikides,C.,Wildschut,T.,Routledge,C.,Arndt,J.,& Zhou,X. (2009).21 buffering acculturative stress and facilitating cultural adaptation.Review of Politics,103 ,361-378.
Wehrle,T.,& Kaiser,S. (2000).Emotion and facial expression .Affective Interactions New york.
Wildschut,T.,Sedikides,C.,Arndt,J.,& Routledge,C.(2006).Nostalgia: Content,triggers,func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91 (5),975-93.
Wildschut,T.,Sedikides,C.,Routledge,C.,Arndt,J.,& Cordaro,F. (2010).Nostalgia as a repository of social connectedness: The role of attachment-related avoida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98 (4),573-86.
The establishment of nostalgic pi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three generations
CHEN Yijun,ZHANG Lingling,CHEN Sheng,SU Yujie
(College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Abstract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ostalgic galle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s study collected nostalgic pictures from 1960s,1970s and 1980s generations,which were first evaluated and selected by 10 graduate students.Then a program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selected pictures using E-prime 2.0.This study chose 60 participants from 3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they evaluated the level of nostalgia after seeing the selected pictures.The nostalgic picture material gallery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ostalgic picture library was good,and the level of the nostalgia of the five types of pictures contained in the nostalgic gallery was above the average.The generation difference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sults of the pictures of historical events and game toys.
Key words nostalgia; nostalgic picture gallery; nostalgic experience; generations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880009)
通讯作者: 陈羿君,女,教授,博士。 Email:herbchen66@163.com
标签:怀旧图库论文; 怀旧论文; 怀旧体验论文; 世代论文;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