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与社会经济增长_经济论文

价值观与社会经济增长_经济论文

价值观与社会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价值观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是作者即将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力作《一种组织经济增长的新理论和新思路》第13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揭示了社会经济增长对价值观及其变革的制约关系,同时对价值观结构及其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功能进行了立体的、动态的分析。以此为基点,本文还探讨了价值观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中间环节和途径,为价值观变革的实践指明了道路。

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深层结构的观念体系。在由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向以工业和信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增长中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和促进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要看到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把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冲动和热情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反过来又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速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强大社会精神动力。因此,从人的主体性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有必要就价值观与社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专题探讨。

一、价值观的含义、变革及选择的最高标准

价值观是人们所处的价值世界中与价值和价值论密切联系,反映人们的价值态度和价值意向,在人们关于各种价值现象的观点、看法中比较稳定、比较深层次的东西,是系统化了的人们相对稳定的价值选择的结构体系,是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的价值评价标准和价值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一句话,是关于价值评价标准的规范体系,是指导人们进行价值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一般思想原则。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满足物质或精神需要的价值活动。通过反复进行的价值活动,人们必然形成各种关于事物的利害、好坏、善恶、祸福、美丑等观念,这就是所谓价值观念。而各种价值观念中最根本、最稳定、最深层的内核,就是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价值观念的抽象形态和结晶体,是价值观念的本质和核心,是关于价值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价值观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评价标准的体系和观念的总和,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价值现象。这里,我只从经济增长与主体价值观的关系方面来研究、考察价值观的问题。从其主体性看,社会经济增长过程是一个主体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和为实现自身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实质上也是一个价值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战略目标的确定、经济秩序的建立、主体行为的选择、主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处理和调整,以及主体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调整等,都涉及到价值判断问题,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因此,从经济增长过程作为一个价值活动过程来看,所谓价值观可以看作是对经济增长过程进行价值判断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与此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我们所研究的价值观并不是单个人的特殊的价值观,而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为全民族、全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只有这个意义上的价值观,才能在全社会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经济主体树立价值理想,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产生影响,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提供理想目标和行为规范,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进行价值判断提供普遍的尺度。

上述对价值观的含义进行了必要的探讨。那么,随着社会变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应怎样对待价值观的变化和更新,用什么作为最高标准来衡量和选择与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呢?

首先,必须看到任何社会的价值观都是历史的价值观,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增长、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变革而变更。恩格斯指出:“如果说,我们的法律的、哲学的和宗教的观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内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或近或远的枝叶,那么,这些观念终究抵抗不住因为这些经济关系完全改变而产生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2页)这就表明,一旦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属于社会意识和观念上层建筑的价值观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旧的社会价值观总要被淘汰、被抛弃,并为新的价值观所取代。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由原始公有制到奴隶主占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每个社会形态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的价值观念就都历经了巨大的变革。古代天下大同的价值观终于让位于奴隶主占有奴隶的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后来后一种价值观又让位于封建地主的价值观,以后又让位于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最后则让位于个人和集体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更具体地说,也正是由于经济基础变更的决定作用,所以“重农轻商”的价值观终于抵挡不住蓬勃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中庸之道”的价值观念终于抵挡不住现代经济社会的竞争和开拓潮流,“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念终于抵挡不住现代经济增长中丰富的物质生活的诱惑和人们对现代文明享受的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价值观彻底变革的条件具备了。虽然从旧的传统的价值观转变到新的现代价值观,不能不经过十分艰难的历史过程,但是毕竟历程已经开始,我们已经处于一种新的现代价值观的伟大创造时期。

其次,必须看到价值观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虽然可以在一段时期内超前或落后于经济基础,但是却不能长久维持。从经济发展和价值观演变的历史来看,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基础并未发生变革,但社会中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在继承以往优秀思想传统的基础上,就提出了新的价值观;或者经济发展了,经济基础改变了,但新的价值观并不能马上确立起来,而旧的价值观也不会立刻退出历史舞台。这说明价值观具有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价值观变革与否最终还是决定于经济基础。例如,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一部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虽然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对旧的传统的价值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提出和广泛宣传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等新的价值观,但由于新的经济基础尚未形成,因此经过一阵冲杀却未能彻底坚持;又如,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规模、水平、社会化程度、社会财富丰富度,均未达到人们可以不考虑自己个人利益的发展程度,否定个人利益、一大二公、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时期经历一段疯狂之后,就为人们所厌弃,而为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利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承认个人差别、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价值观所代替。由此我们可以预见,虽然中国过去传统的重群体、轻个体、重农轻商以及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至今还在纠缠人们的头脑,阻碍人们的实践,落后于经济基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人们必然要求冲破旧的传统的价值观,并用新的价值观来取代它。

再次,必须看到生产力发展、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进步,是在价值观的变革中选择和树立新的价值观的最高标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根据这一原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加速经济增长,实现经济振兴,促进社会经济由传统经济转变到现代经济的过程中,必然要伴随着价值观的更新和变革。如果没有价值观的更新和现代化,就必然要影响社会经济的增长,就不可能最后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而在价值观的更新和变革中,旧的价值观如何为新的价值观所取代,新的价值观往什么方向发展,如何树立和完善等等,固然不能割断历史传统,不能不受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长期形成的心理特征、社会政治、文化氛围等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决定取舍的最高标准,则是生产力发展、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加快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完成价值观变革和创新的任务。在旧的传统的价值观中,有不少属于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我们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创新价值观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精华,这些也就是人们所谓的“东方美德”。其中,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刚直不阿的浩然之气,谦逊礼让的道德风貌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在改革开放搞活和发展经济中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旧的传统价值观,毕竟是在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其中也包括过去的封建经济结构)土壤中培育出来的,因此不少必然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不相适应。其中,如求稳怕变的“三铁”(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观念、重群体轻个人的观念、重农轻商的观念、贵义贱利的观念、中庸与泛和谐的观念,以及系统化了的修身入世的儒家价值观、无为出世的道家价值观、超凡脱俗的佛家价值观等,都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这种旧的传统的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就是崇古唯上,抵制改革开放;提倡群体本位,忽视个体价值,否定正当竞争的合理性;主张“中庸之道”,不敢改革创新,不敢竞争领先,不敢担风险、开拓进取;安贫乐道,贵义贱利,否定个人的正当利益;尊道鄙器,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轻视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存理去欲,主张禁欲,否定和压抑人的正当需要,把人的欲望不是看作历史的原动力,而当作万恶之源,进而根本否定人生命的价值;知足常乐,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等。所有这些,显然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经济增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哪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想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起飞,都必须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使人们高度动员起来,积极竞争,开拓进取,永不满足,使每一个人看到自己人生的价值,鼓励他们去创新和追求,去发展个人的生产能力,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入人生的更高阶段并由此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更高阶段。因此,用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这个最高标准来衡量,上述旧的过时的传统价值观就成为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巨大保守力量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阻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在新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更新价值观念,抛弃旧的过时的传统价值观念,树立唯实创新,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大胆竞争,敢于正当先富,尊重知识和人才,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努力谋求人们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永不停息地追求正确的合理的人生价值的新境界的新的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结构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主要功能

如前所述,价值观是关于价值评价标准的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总和。这是从哲学的高度,从静态方面给价值观下的一个定义。为了进一步研究价值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从立体的、动态的方面,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价值观的结构问题,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对价值观在经济增长中的主要功能进行探讨。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社会的价值观从其现实形态看,实际是一种结构价值观,即无论从不同的组成要素、纵向的不同层次还是从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价值观的变化来看,都是一个动态的结构体系。只有这样一种动态价值观,才能够适应社会多元化和社会结构在经济高速增长中的迅速变化的需要,才不会因为价值观的凝固而阻碍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社会经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的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新的现代社会价值观作为一个结构体系,其基本构成有如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一是多元性。社会的价值现象从主体角度基本可划分为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价值世界作为客体现象构成的角度,基本可划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为了维护一种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产品计划经济体制,我们曾不顾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和集体价值而否定个人价值,片面强调精神价值而否定物质价值,甚至鼓吹“精神万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多元结构和社会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需要,对过去的价值观进行审视、更新和新的选择,才认识到其结构的单一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和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从而才回到现实经济基础之上,在承认社会价值、集体价值的同时承认个人价值及其基础地位,在承认精神价值的同时承认物质价值及其第一性的地位,重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个人价值、集体价值、社会价值和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等的多元性的价值结构。

二是多层次性。在现阶段,我们主张和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和平等,这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但是必须看到,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中,每一个人实际所处的位置或者地位是不同的,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条件也是不同的。这就必然决定,人们从其现有的条件出发,为了满足其需要进行价值选择的目标、方向和标准也是不同的,从而使价值活动在价值结构上反映为高低不同的层次区分,所谓“小人得利,君子得欲”就是这种价值结构层次不同的一种表述。如:有的人更多地追求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有的人则更多地追求享受和发展的精神条件;有的人更多地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而有的人则更多的追求名誉地位;有的人更多地追求奋斗的个人成功,而有的人则更多地追求奋斗的集体或社会的成功;有的人更多地追求个人的决策处事权,而有的人则更多地追求和维护集体的决策和处事权;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的追求,正是价值活动中价值结构层次的表现,其形成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人作为主体需要的多层次性。在现实社会中,人的每一个层次的需要都会在一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阶段形成一个价值观的层次结构。

三是过程性或阶段性。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在人类进化中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演进及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人的价值观念及价值体系也必然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价值主体其价值心理和思维方式不断改变,人们不断深化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改造自身,必然导致人们对生命价值追求方式和内涵的变异与创新,并最终导致人们价值观的变革,使人们的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风貌,具有特色各异的阶段性和前进性。历史上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往往有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甚至就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主导价值观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在价值观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某些不同特点的现象,就是价值观的这种历史性、阶段性和过程性的表现。随着我国社会由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过渡到现代社会,社会价值观必然要发生质的变革而由旧的传统的价值观转变为新的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适应现代经济增长的需要,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风貌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必然要求人们或引导人们把对新生活的追求和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创造活动,看作是崇高的理想和最大的幸福,并使开拓、奋进、创新成为其显著的特点。

那么,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考察,价值观起什么作用、具有哪些主要功能呢?

第一,是认识的作用和功能。如前所述,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现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自然的世界、人的世界和价值的世界组成。自然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外部世界。人的世界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是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总和。而价值的世界则是“意义”的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当世界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它对于人来说才有价值,才会在主体中产生刺激,使主体建立起价值目标,进行价值选择。价值观作为一种关于价值世界的特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认识的作用和功能,主要在于其能指导主体在发展经济中进行价值活动,为主体提供认识经济活动过程与满足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方法,建立价值目标,进行价值选择和确立价值判断的原则,使主体在充分认识经济增长作为价值活动过程的意义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正确的经济增长战略目标,并提出实现其目标的办法和措施。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作出战略决策,制定战略目标、确定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实际上也就是价值主体认识价值世界并将其价值观用以指导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主体要运用价值进行价值认识活动,对经济增长作出价值判断,或认识经济增长本身、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和质量对主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如果主体不以一定的价值观作指导,主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各种经济关系的建立或改变等,就难于认识其本质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决定。

第二,刺激的作用和功能。价值观是反映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个主体范畴,是主体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识客体对自己的利益关系,从而作出选择性决策的指导原则。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过程中,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往往可以使主体认识自己与经济活动过程的功利关系,在主体身上引起满足需要的欲望和冲动,激励主体以积极的姿态去关心并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是价值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积极的刺激作用和功能,即激励作用和功能。我国改革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加速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能使基层社会充满活力,使改革开放以来连续15年以9.3%的高速度增长,从一个方面来说,就是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鼓励人们大胆追求人生价值,勇于开拓、进取、创新,从而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与此同时,价值观还有另外一种刺激作用和功能,就是阻碍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过程中,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求稳怕乱,不敢开拓、进取、创新,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不出来,没有一种历史的主动性,就是因为背负的旧的传统的价值观的压力太重,使他们认识不到这一过程作为价值活动过程对于主体的价值,不敢解放思想进行新的价值判断,不懂得建立新的价值目标,进行新的价值选择。因此,他们在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往往因循守旧,既不敢破也不敢立,既不敢坚持自己的正当权益也不愿多作奉献,总是畏首畏尾。在这些人身上,明显表现出一种旧的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惰性力。

第三,调节作用和功能。价值控制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活动的中枢。在一定的价值目标、价值判断标准、价值选择原则的指导下,价值主体在价值活动中的控制和调节活动,是人们在深刻认识价值活动全过程与其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性、目的性和智慧的表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积累和消费、生产和分配、规模和速度、速度和效益,以及眼前和长远、地方和中央,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等,都有一个利益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处理这种利益关系,本质上是一个价值活动过程。人们以什么价值观作指导,如何认识其中的功利关系,对人们处理好这些关系,在实践上起直接的决定作用。可以说,在这些关系方面,凡是有矛盾时或有矛盾之处,都离不开价值观的作用。要调整人们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思路,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就必须调整或更新人们的价值观,调整人们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方向的选择,使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由此可见,价值观一方面受经济增长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告诉人们,必须在发展经济、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中,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人们价值观的更新和变革,重视在全社会树立与加速经济增长的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条件。

三、价值观转化为影响经济增长力量的环节和途径

价值观属于观念形态,而经济增长则是社会物质和文化财富的增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不断进行再生产的过程。在这里,价值观作为社会经济增长的精神因素转化为加速社会经济增长的现实力量,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和借助实践的途径。不然,价值观就只能是一个静态的精神因素,而不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精神杠杆,从而也就不可实现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主要功能。

首先,价值观要转化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现实力量,实现其作用和功能,必须经过实践的途径。价值观对经济增长的认识功能、刺激功能、调节功能,当它还处于观念形态时只不过是一种可能的力量,要转化为现实的影响力量,即推动或阻碍力量,必须通过主体进行价值活动实践的途径。只有通过主体价值活动的实践,才能在主体身上引起某种需要,推动或阻碍主体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或大或小的规模形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并发挥其作用。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作为主体进行价值活动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认识过程的真理性表现为认识的价值,实践过程的前进性即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表现为实践的价值。在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动力和源泉,也是作为认识结果的真理,或反映为一定价值观的东西转化为历史活动的动力的基础。任何认识、意识、真理,其中包括价值观,都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推动或阻碍经济的增长。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价值观的开拓、奋进、创新精神所起的主要是激励和推动作用。但是,如果人们只停留于探讨这种价值观,而不能借助于利益的纽带在自己身上引起某种需要而付诸实践,去改革旧的体制,创办新的企业,开发和生产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扩大国民经济的总量,提高国民经济的水平,那么,这种价值观就只能囿于人的观念形态,而不能产生实践的经济增长的结果。因此,不管是哪一种价值观,也不管是价值观的哪一种作用和功能,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实践才能实现。在这里,实践是价值观通向经济增长的唯一的桥梁和途径。

其次,价值观付诸实践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一是价值认识和判断。这是人作为主体在生产活动中对经济增长与主体自身的利益关系的认识和评价的过程,是主体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价值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是价值判断的主体,也是经济活动过程利益的主体。人作为主体只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才能认识经济增长作为价值活动对自己的意义,或者说对自己的重要性,从而认识经济增长对自己的利益所在,并据此引起利益和实现利益的需要,形成价值意识和从事价值活动的欲望。这是价值观转为价值实践的起点。二是价值目标。这是人生理想和人格模式,是主体价值活动的指向,是引导人们进行价值活动的路标。具体到经济增长过程,它也是指导人们制定增长战略目标、确定增长战略重点和战略阶段、选择实现增长战略措施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三是价值选择。这是主体对价值对象、价值环境、价值取向、价值原则的选择。在这一阶段,所谓选择价值对象,就是选择价值的客体和载体。这是由价值目标的需要和价值客体的属性所决定的。价值环境是指价值关系发生的环境。只有在有利的环境中,主体才能很好地投入价值活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价值取向是指价值视野中的侧重点,标志主体价值选择的主导方向。价值原则是主体为从价值目标出发,选择价值实现途径必须遵循的普遍原则。从经济增长过程来考察,价值选择实际是主体在经济增长目标作为价值目标的指导下,选择和创造一定的生产环境,确定主导产业、主导行业、主导产品,为自己能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创造日益增多的财富而作生产实践准备的过程。四是进入价值实践活动过程并对这一个过程进行价值控制。这是主体价值观付诸实践的最后阶段和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价值观实现了由观念形态到物质实践过程的质变,由一种精神力量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并通过对这一过程的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不断形成指令以调节过程本身。这在经济增长中,主要表现为增长战略和计划转变为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以及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调控过程。由此可见,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必须经过四个基本环节,价值观才能转化为价值实践活动。这个过程,实质是一个价值认识和价值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经济增长中价值观要转化为现实的影响力量,必须选择实践的途径,经过上述四个基本环节。不然,价值观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力量影响社会经济的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进行价值观的变革和更新固然重要,但要充分发挥现代价值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则还要注意把握上述“转化”中的四个基本环节,促进人们作为主体价值意识的形成,鼓励人们去大胆开拓和实践。与此同时,要克服旧的传统价值观的阻碍作用,则必须阻碍上述“转化”过程四个环节的衔接和进行,使陈旧的、过时的价值观不至于转化为价值实践活动。

标签:;  ;  ;  ;  ;  ;  ;  ;  ;  ;  ;  

价值观与社会经济增长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