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以人论文,综合能力论文,教版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本文将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探讨作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能力之一——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应如何培养。
一、培养学生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教学内容分析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涉及培养学生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地理3”。因为,“地理3”是以区域为研究对象,以案例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提供了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规律和方法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方法,是在“地理1”和“地理2”学习基础上的高层次综合和提升。而“地理3”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研究,主要研究地理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及地理事物各时间演变过程中各横向问题的作用和发展机制,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防治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因此,作为未来公民所必备的地理能力之一的“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大多是在“地理3”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
二、培养学生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教学策略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不仅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思维方法,也是辩证逻辑的方法之一,二者在思维活动中是相互联系而发生作用的。其中,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结果,它们循环往复,推动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分析与综合这种思维方法在地理研究中也广泛应用。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是各种自然、人文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全面深入了解区域的状况、特征和成因,必须对区域各方面进行剖析,掌握各要素的特征,即使用分析的方法,而且必须把已分析的各要素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揭示区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即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才能客观、全面和深刻认识区域特征,把握区域地理成因,并预测区域的发展方向。区域分析与综合的要素是分析与综合什么、如何进行分析与综合和分析与综合的结果是什么,区域分析与综合的特征是问题性、整体性、差异性和思维性。其中,区域分析与综合中的问题是那些有明确解决方法结构良好的问题。因此,从区域分析与综合的内涵、要素和特征可以看出,学生的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主要由以下能力构成:问题表征、信息生成、策略应用、问题解答。在这四种能力中,问题表征是基础,它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正确方向;信息获取和生成是重要环节,它是问题解决的有力保障;策略应用是分析与综合能力的主体和关键环节,分析与综合策略可能会多次运用;解答问题是最终目的。而且,这四种能力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前一种能力是后一种能力的基础。下面以人教版“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学习为例,探讨学生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教学策略
区域分析与综合中的问题是已经提出并摆在眼前具有明确解决方法、结构良好的问题。而问题表征是指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发现问题的结构,将问题的任务区域构建为自己的问题空间的过程,其包括明确问题的给定条件、目标和允许的操作。问题表征不仅是问题解决认知活动的起始环节,也是问题解决的核心和关键之一。用我国教育界流行的术语来说:问题表征就是审题,即了解题意的过程。当学生获得适当的问题信息表征后,就能以表征作为线索,通过联想,激活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地理原理和规律,并将问题与原理、规律进行比较与匹配,指导解决问题操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培养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提出问题,表述问题,挖掘关键,回归原理。例如:首先,教师可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出示三张图片:一张是未开垦的森林,一张是农田,一张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同时展示本册教材第二章“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接着给出两个词“北大荒”和“北大仓”,要求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东北地区是如何从“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是否把所有“北大荒”都变成“北大仓”就是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就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怎样才能使东北地区持久享有“北大仓”的美誉?针对第一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地理语言对问题进行重新表述。学生可从原问题得出“是什么条件促使东北地区变成‘北大仓’的”,进而对该问题进行重新表述:“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是什么”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从题目表述中,你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得出:问题的关键要素是农业发展条件,而不是要系统地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因此,要紧紧围绕农业进行挖掘和选择。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要解决该问题需要运用哪些原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问题回归到课本中的基本地理原理和规律。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问题实质上是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发展商品农业的区位因素。
为了强化训练学生的问题表征能力,在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自己提出其他的相关问题。学生们有的提出:东北地区农业布局有何特点?有的提出:东北地区的农业在全国处于什么地位?有的提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方向是什么?等等。通过培养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教学过程后,不仅理清了学生的学习思路,而且实现了实际问题与课本基本原理规律的有效联系,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
2.培养学生信息生成能力的教学策略
通过表征区域问题,理解了问题意思,认识了问题本质,获得了清晰的解答方向后,就要围绕问题获取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积极的重新加工,把所获信息与自身知识经验有机联系,从而产生一定的理解,即信息生成。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维特罗克认为,生成是指形成新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新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其技术策略包括写内容提要、提问、列提纲、作总结、类比、表格归纳、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以下步骤来培养学生信息生成的能力:定位需求,选择来源,确定方法,整理生成。例如:首先,教师问学生:要解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你认为应该获取哪方面的信息?其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信息需求定位,以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减少信息获取的工作量,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学生在经过认真思考后回答:要解决该问题,需要获取东北发展农业条件方面的信息。然后,教师再问学生:要解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我们应如何选择信息来源呢?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信息来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献型信息源,如教材呈现的相关文字图表和图书馆关于东北农业发展的报纸杂志;第二类是电子型信息源,主要是网络;第三类是生活型信息源,如我们生活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和问题可以与东北地区进行对比。接着,教师根据信息源,向学生介绍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文献检索、网络搜索、调查、实验、观察、考察和访谈等方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方法论的角度掌握如何获取信息。教师问学生:根据解决该问题的信息需求,你认为应采用哪种方法获取相关信息?学生根据信息需求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认为要解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法是文献法和网络搜索法。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教材和网络中获取了解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相关信息。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生成解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学生经过整理和加工,生成了解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系列信息,如有的小组运用列举方法对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人口、工业基础、机械和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进行整理,同时凸显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农业机械发达”的社会经济优势;有的小组通过图示法对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材料进行整理,突出农业生产地域性特征和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制宜的观点;有的小组运用图解法对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材料进行整理,突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有的小组用列举法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材料进行整理;有的小组运用头脑风暴法对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措施材料进行整理,突出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系列问题材料的获取和整理,生成了新的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信息,理清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了信息生成能力,为解答问题奠定了基础。
3.培养学生策略应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区域问题解决经历了问题表征和信息生成环节后,就要着手选择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并将之应用于问题解决中。而解决区域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分析与综合。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培养学生的策略应用能力:了解策略,找准切点,选择策略,应用策略。例如: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分析的策略:分析是把复杂的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分解成个别要素或特点的思维过程。其目的在于认识某区域的地理环境,评价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的区位。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分析策略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要素成分分析策略,主要是全面分析各要素或单独分析某个要素对区域影响的策略,其目的在于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全面把握区域本质特征和成因;第二种是矛盾分析策略,主要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一分为二地观察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各个侧面,目的在于全面认识区位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三种是比较分析策略,主要是对两个或几个相关区域进行对比,目的在于认识不同区域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对区域作出评价,为区域发展指明方向;第四种是时段分析策略,目的在于较深刻认识区域不同时段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其次,教师再向学生介绍综合的策略: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策略,其目的在于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综合策略有两种:第一种是要素成分综合策略,主要是在分析基础上进行要素和过程综合,目的在于揭示区域的整体性特征;第二种是动态综合策略,主要是把时段分析结果放在整个时间发展序列中,进行动态综合研究区域前后变化和发展规律,目的在于认识区域现状特征并且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解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系列问题的切入点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要解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系列问题,其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是“该区域的位置和范围”。教师问学生:“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确定一个区域的位置?”学生调用已学过的知识,得出: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社会经济位置来描述区域位置。学生从地图上勾勒指定的区域范围,明确了东北地区的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其目的在于为接下来分析东北地区地理条件中的气候要素打下基础。再次,教师要求学生从上面介绍的分析与综合策略中选择恰当的策略,按照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分析步骤,分组探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系列问题。教师问学生:要解决“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时,你认为要选择分析或综合的哪种策略。学生答:采用分析策略中的要素成分分析策略、矛盾分析策略和综合策略中的要素成分策略。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何应用这些策略?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采用分析策略中的要素成分分析策略时,要调用自己已学的农业区位理论,从自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各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对重要区位因素中的热量条件进行分析时,要采用矛盾分析策略,才能全面和深入地认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时,采用综合策略中的要素成分综合法,揭示各要素之间的结构联系,即在形成某地理事物过程中的联系,如在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诸因素中,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区域处于季风环流控制中,土壤是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种植作物主要是春小麦、玉米和大豆等,而三大地形单元决定了农业布局的特点,这反映了东北农业发展与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密切相关,如果将各要素特征及其在地理事物中的作用、各要素问联系有机结合成整体,可以提炼出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突出优势是黑土地和森林资源。
为了强化学生对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教师再问学生:要解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有何特点”这一问题时,你认为要选择分析或综合的哪种策略?学生答:采用要素成分分析策略和要素成分综合策略从气候、地貌、植被、土壤和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综合分析三大农业区域的形成条件,同时可采用比较分析策略综合分析农业类型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教师继续问学生:要解决“东北地区农业在全国处于什么地位”这一问题时,你认为要选择分析或综合的哪种策略?学生思考后答:可采用比较分析策略,比较我国两个粮食高产区——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谷物生产上不同的特点,以及同是大农业生产区域——我国东北地区和美国中部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从而认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发展前景。教师继续问学生:要解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和发展方向”这一问题时,你认为要选择分析或综合的哪种策略?学生思考后答:可采用时段分析策略,总结变化特点,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随着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同时,可采用动态综合策略,按照“问题—原因—措施”的顺序进行综合分析,对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多样化措施。通过策略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后,不仅教会了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和巩固地理思维模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及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问题解答能力的教学策略
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研究解决提出的问题后,就需要用简洁、专业的地理语言来表述区域分析与综合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区域特征和成因,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培养学生问题解答的能力:建构框架,表述结论,反思修正。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应用分析与综合的策略来解答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系列问题时,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建构解答问题的框架,确定回答问题的主要项目。如在学生解答“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是什么”时,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解答“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框架是什么?解答问题的主要项目有哪些?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分析与综合中建构学科知识主干和思维框架。学生思考后答:解答这一问题的基本框架是农业区位因素,解答问题的项目主要是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要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森林资源、工业基础等。其次,教师向学生讲授表述地理结论的要求:明确题意,言之有理;紧扣题意,言简意赅;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符合规范,表达准确。其目的在于通过日常课堂教学,训练学生学科知识的表述能力。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上述要求回答东北地区农业系列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措辞的准确情况。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对问题的结论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最终的结果是最好的选择吗?这个办法同其他办法相比如何?是否还有一些解决办法没有被考虑进去?问题解决过程中做得如何?如何进一步改进?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能更好地理解分析与综合中的某一策略的用途和适用范围,更清楚地认识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改进问题解决技巧、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益,使学生在反思与修正中突破,循序渐进,逐步完善,从而使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更科学、思维过程更严谨。
三、培养学生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应注意的教学问题
从培养学生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教学策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区域地理学的学习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建立过程中,反映了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调用和迁移系统地理知识的能力。由于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因此,区域分析与综合对地理学科问题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时,教师应注意考虑以下问题:第一,在思想上把区域地理事象进行有效的分解,必须选择一个分析的角度,即形成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分析标准,这样的分析才是适当的。第二,与分析的情况相对应,综合也有一定的方式,即应根据区域地理事象的内部联系将各部分联结起来才能把握整体,有效地进行综合。第三,区域地理事象是复杂的系统,要准确认识其整体特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目的地分析系统的内在联系和主要矛盾。第四,分析与综合是科学方法的两个方面,要紧密结合,不可偏废。分析应在综合指导下从区域某种整体性出发深入进行,抓住各要素间有机联系和根据具体情境把握主导因素,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区域分析与综合过程中,分析法和综合法往往交替进行,使问题层层深入,这样才能提高分析与综合能力。第五,在运用区域分析与综合方法时,要注意找到区域地理事物问的联结点,通过联结点将各要素联系起来,使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第六,区域分析与综合要充分利用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通过对地图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分析与综合,以图识文、以图拓文、以图框建构知识网络,这样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整理地理知识,便于学生记忆。第七,培养和提高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必须注意帮助学生夯实地理基础知识,透彻掌握与问题解决相关的概念和原理,通过知识整合建立学科知识体系,从而灵活调用和迁移知识。第八,培养和提高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要在全面构建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特别注意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巩固地理思维,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终极目标。因此,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概念,掌握地理规律,深入认识区域本质特征和成因,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同时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建构地理主干知识,明确重点难点知识的构成,加强知识联系,建立思维线索,最终完成新课标能力培养的要求。
标签: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思考方法论文; 特征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