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关系着社会进步之发展,而生态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经济基础产业,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不断建设,生态水利工程逐渐成为一种能够和谐人类发展和自然矛盾的全新思路。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
引言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生态问题,逐步转变传统生态观。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还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当前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技术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符,存在滞后问题,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为此,生态水利工程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必须学习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技术,结合我国的实情,探索出适合建设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的技术与方法,特别是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保护生态。
1生态水利工程概述
首先,生态水利工程是在生态学和水利工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水资源,统筹兼顾,确保水利工程周围生态环境免受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的总称。其次,生态水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生态水利工程选择地址时,应将生态系统的影响放在第一位,尽量选择对原有生态系统影响较小的位置,减少建设过程以及运行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生态水利工程在开发过程中,应以生态系统为首要原则,将不影响生态环境作为最基础的导向原则,使生态理念渗透到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的各个阶段,成为水利工程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三,传统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而生态水利工程则消除了这一不利因素,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施工工艺,减少施工过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工程投入运行后,应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调节配置水资源,避免强制性打破原有生态规律,迫害当地生态平衡。换言之,生态水利工程的运行不仅要解决实际用水问题,还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规律进行综合考虑,科学调配水资源。
2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缺乏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
由于各个地区的地理结构以及实际情况大不相同,而我国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没有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得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不能有效地运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止步不前。虽然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大体规划设计的结构相同,但由于缺乏因地制宜的具体设计细节,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可行的参照模板。要想实现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有效性,就要认真进行实地考察,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以此来实现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可行性。
2.2设计工作的目标与标准较难确定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当中,具体的目标与任务同传统的单一性水利工程建设,存在有极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发展之中,是为了促使人能够同生态系统之间达到和谐共存的目的。因此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之下,生态水利工程开展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便需要针对具体的设计目标与施工标准予以明确,对于施工过程当中所牵涉到的每一项标准内容,均要达到实际的指标量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由于我国当前的生态保护依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的目标与标准还不十分明确,也未能够做出详细的指标量化,因而给相关的设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3河流生态系统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中,水利工程对于社会及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水利工程破坏生态环境的程度。使河流连续性、多样性及流动性的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也改变了水域水深、水温、流速等情况。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利工程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建设中应满足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实际需求,从而确保水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原则
3.1反馈调整式原则
水利工程修复所需时间较长,生态系统成长比较漫长,但针对不同情况,生态系统也需不同的恢复时间,若时间较短恢复河流生态是无法实现的,若时间较长,生态系统结构在进化中将增加复杂性及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稳定性增加,对外抵抗力也明显提高。通常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应实现对较为成熟的自然界河流生态体系尽可能模拟后,再建设水利生态系统。投入建设的水利工程已实现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但其发展可能不是按照设计计划进行,可能向着可能性较多的方向发展。通常外界对最高层不能胁迫是最理想的演替,但在实际中,若对生态系统的恢复施工中,难以避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演替是以不受干扰的状态为上限,若没有修复水利生态工程,系统将不断恶化甚至不能修复,这是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下限。在两个极限之间,生态系统恢复存在的可能性较多。任何生态恢复系统都无法恢复到最佳的自然生态状态,只能尽可能减少所受的危害,使其发展向着良好的生态方向。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不管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存在不断变化性。不仅系统逐渐更替,生态系统状态也会受到人类行为状态的干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受这种非静态特征的影响,与传统工程设计方法存在明显差别,采用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遵循设计—执行—监测—评估—调整的流程。监测是基础,在监测工作中水文及生物监测是主体。因此建立的监测系统在确立项目时应完善,将监测贯穿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在阶段性评估中善于应用数据集资料,实现预期评果。
3.2河流环境多元化原则
河流中存在多样化的动植物,只有保障河流环境的多样化,才能为不同类型的动植物提供生存和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多样化包括内容较广,不仅包括河流形状等一系列水体环境,还涵盖了土壤等地质环境、温湿度等气候环境。河流生态系统由水相、气相和固相组成,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纵向渗透性和横向多样性生存环境;水、陆、气相互作用组成了生态环境系统;而河流系统的异质性会对水体的各项参数产生影响,导致水文脉冲、水体温度、水体流速、水质以及流量等不断变化;河床材质的异质性是生态环境具有多样化的另一原因,同时也是河道周围生物群多样化的环境保障。
3.3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原则
和以往的水利工程相比,生态水利工程在考虑水利工程的相关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点,单纯地依赖人工建筑物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任何一个生态圈的出现都是经过了漫长的自然考验的,是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其往往具有极强的修复能力。因此,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功能,否则单纯依靠人为力量,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最有效的路径是,将人为力量和大自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组织功能,由大自然的选择恰当的物种。在这一方式下,一方面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能够节约大量的成本,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水利工程带来的生态影响要正确对待,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来维护河流的健康发展,应用有效的保护措施,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学习先进的理念,使水利工程要和生态环境共同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王海龙.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问题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01).
[2]李思静.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CT.中国科学工程,2011(08):45一47.
论文作者:董春霁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水利工程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水利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 河流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