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梦及其与广州木鱼书的比较_木鱼论文

《榴花梦》及其与广州“木鱼书”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木鱼论文,广州论文,榴花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榴花梦》是清代福州女作家李桂玉于道光二十年(1841)撰写的手稿本,是世界上最长的弹词小说。“弹词为流行于南方诸省的讲唱文学。在福建有所谓‘评话’的;在广东,有所谓‘木鱼书’的,都可以归到这一类里去。”①这里所说福建有所谓“评话”是指用醒木、铙钹作道具,福州方言讲唱的说书艺术。福州人向来俗称《榴花梦》为“评话本”。广东有所谓“木鱼书”是以木鱼扣之作声,用粤语吟唱的讲唱艺术。广州“木鱼书”品种有数百种,如《花笺记》、《二荷花史》、《珊瑚金锁鸳鸯记》等,均属于弹词小说范畴,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通俗讲唱文学。

众所周知,《榴花梦》卷帙浩繁,驰誉国内外;广州“木鱼书”品种极多,也远播域外,殊荣东南亚。“评话”与“木鱼书”姻亲、福州方言与粤语联袂,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同工异曲。两者同时跻于文化园林,一同兴衰。两者一样具有悠久历史,影响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本文分别讲述两者概况,并作些比较。

《榴花梦》是一部传奇弹词小说。一百多年来,福州人见到《榴花梦》就会不约而同地把它作为“评话本”的代名词。为何俗称它为“评话本”?这是有缘故的。福州评话的题材从帝王后妃到乡绅子弟,从将门相府到贩夫走卒,从贤臣名儒到乡野庶民,从名门闺秀到小家碧玉,以至民间风俗。其文体为韵散结合体,有别于他省评话的散文体,是我国现存的评话大家族中独具一格的说书艺术。这种形式起始于唐宋的变文七言或三言,押韵不严,唱词接近口语,别具福州风味。唱词结构有固定的模式。开篇有序头亦即开场诗、报帝号等;正话有吟词和诉牌;结尾有结台吟。

《榴花梦》写的是唐代内乱外扰,疆域失守,巾帼女杰桂桓魁相夫教子,统领精兵,戍守关隘,生杀征战,止息干戈,卫国保家的故事。在每回“书类关子”中都留有悬念,这样收到波浪起伏,似断非断,不蔓不枝,余韵不尽的效果。以其书写格局具有“评话本”的胚形,后经说书艺人的加工、巧换,成为坊间租赁式的“评话本”,在民间广泛流传。所以俗称《榴花梦》为“评话本”。

福州评话的表演法是“以吟代唱”,不歌而诵,说白之后,继之以福州方言的吟诵,夹说夹吟。使用道具是折扇、醒木、铙钹、竹箸、玉石斑指。这几种道具轮番使用,作为打击乐,加助气氛。随着书情节奏、听众情绪的变化,说书人以声、情、形、神、趣、奇相配合,把极其复杂的情节说得如泣如诉,如梦如幻,让听众凝神谛听。还以说、吟、念、弹、逗、打、等不同类型段子,参酌景物描绘与心态描摹,一节未完一节又起,形成完整的大节奏,造成双峰对峙,起落分明,一个故事紧扣一个故事的宠大说书体系。经说书人的努力,《榴花梦》章回体弹词小说分解成既单独又综合的故事。书中囊括所有其他小说中的王公贵族,才子佳人,里巷琐闻。福州评话是以高台说书为主,书场为辅,今福州城仍有高台说书的遗址。如朱紫坊、光禄坊、文儒坊、状元巷、秘书巷、太平巷,以及埕埔头、龙潭角、万春弄、苍霞洲、横江渡等地。

从历史上寻根,在《榴花梦》中,可以看出福州评话的源流轨迹。福州古为闽越族聚居地,汉族在中原地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福州还在草创时期。到唐末及两宋时,中原内乱,开始逃避战乱,大规模移民到福州,促进福州迅速发展。如宋季临安说书人到福州说书,当地人“相携看市扰,纵谈楚汉割鸿沟。”陌头有人“方演东晋说西都”②。虽经千百年的演变,仍然保留原风貌,这种说唱文化,培植于沃土之中,结合当地方言的特点,而发展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福州评话。因此《榴花梦》中留有中原的语言、艺术、宗教和民俗的痕迹。

广州“木鱼书”,又称“木鱼歌”、“沐浴歌”、“摸鱼歌”,是弹词小说的一种。为何称“木鱼书”?“木鱼”:木制,刳木为圆鱼形,中凿空洞,是僧侣念咒时的敲击器。书以“木鱼”名,大概因为木鱼为尘世外之物,最先是佛教徒传唱,因此俗称“唱木鱼”。清乾嘉年间,凡吟诵体说唱,广州人通称它为“木鱼书”。“木鱼歌”者即疍民之歌也。

“木鱼书”在广州流行约有三百多年。在明末广东诗人邝露(1604-1650)所写的《婆猴戏韵学宫体诗》中有一对句:“琵琶弹木鱼,锦瑟传香蚁。”③这是我国发现第一次提到“木鱼书”的诗篇,而后在清初诗人王士祯(1641-1711)写的《广州竹枝词》中有“两岸画栏红照水,疍船争唱‘木鱼书’”④之句。这两句诗中,不仅提到“木鱼书”,而且还写出了民相互争唱“木鱼书”的情景,从中可以悟出疍民(现在福州人所说的水上居民)是传播“木鱼书”的先声。

“木鱼书”是在广东民歌民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受到外来民间讲唱文学的影响,吸收福州评话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清代中叶珠江三角洲非常流行“木鱼书”,这与疍民有很大关系。赖学海在《雪庐诗话》中写道:“粤之摸鱼歌盲词之类,其调长,真曰解心,摸鱼之变调;其声短,珠娘(指疍户)喜歌之以道德”。说明“木鱼书”最早起源于珠江疍户。如李调元在《粤风·自序》写的“粤中乐府定何如,黄木湾前画舫多。谁使珠娘隔珠水,月明空听摸鱼歌”,则描摹了疍民听“木鱼书”的情景。

“木鱼书”多警世之言,诸如劝人和善修德、惩恶扬善、辩奸斥佞、戒贪倡谦,其中不少姻缘佳话、恩怨纠葛以及神仙鬼怪之事,均以“木鱼”为象征性的名称,假借“木鱼”所能起的“警世”、“醒世”、“喻世”、“劝世”的作用,达到“爱人”、“达人”、“教人”、“谏人”的目的。凡是有关此类内容的故事,广州人统称它为“木鱼书”。现存的品种有数百种。

“木鱼书”的作者都未署真实姓名,只是标明“雅号”、“别署”。其一,因成书周期较长,作者不止一人(口头相传,频繁辗转、砍削增补,内容因人而异);其二,作者直感到这些才子佳人、名伶歌会、稗官野史、宫闱艳事、婚丧嫁娶、枭雄豪侠之事,不足以登大雅之堂。所以常见广州“木鱼书”的刻本,仅署“广大堂评选”、“顺城大良龙舟魁记原本”、“风流主人著”、“龙舟松原本”、“南海西堠居士订”、“抱芳怜香居士编辑”、“南邑程氏梅庄逸史编选”等等。作者因不写出真实姓名,其生平事迹不可考。

广州出版“木鱼书”刻本有50多家。据史料记载,最早刊印的“木鱼书”是清道光五年(1825)的版本,迟则民国建立以后,这期间正是木鱼书从雏形到成熟繁荣时期。正宗“木鱼书”如《花笺记》、《二荷花史》、《珊瑚扇金锁鸳鸯记》、《十五贯》、《五子登科》等数百种,均是文学名著,广为流传。如《花笺记》称为“第八才子书”,全书有59段,段段精彩,讲述一对男女青年缱绻缠绵的爱情故事。描写得十分细腻。如“归馆开窗观朗月,只见嫦娥将近要团圆。小生只因一个红颜女,弄得心神颠倒颠。”云云。又如《二荷花史》称为“第九才子书”,全书有四卷,分67则。叙述少年白莲因读《小青传》有感,虚拟一个故事,梦恋人小青以双荷花相赠,后果然梦幻成真,遂得和丽荷、映荷二女成为眷属之事。描写潇洒明快,有情有景,“举头忽见东方白,起来闲坐独沉吟。正想梦中情与事,忽听前厅有客临。”写得娓娓动人,活灵活现。《花笺记》和《二荷花史》中描写的女性,是封建礼教的驯服者及牺牲品,但却真实地反映没落的封建官僚的生活。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而被人推崇。

“木鱼书”的演唱情况在《广东新语》卷十二中有详细记载:“其歌也,辞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协,以俚言土音衬贴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节长声,自回反复,不肯一往而尽。辞必极其艳,情必极其至,使人喜悦悲酸而不能己已。此其为善之大端也。故尝有歌试以第高下,高者受上赏,号为‘歌伯’”。唱“木鱼书”时,左手执木鱼,右手执木棒,边唱边敲,穿街过市,串村走巷。这种用粤语说唱的“木鱼书”,久而久之遂成现代讲唱文学的一个重要品种。其吟唱清新俊雅、情词恳切,那种别绪离愁、伤春怨梦的情调,尤其迎合女性的口味。

现就上述《榴花梦》和“木鱼书”略作比较。

1、《榴花梦》和“木鱼书”的成书时间相近、内容同为女读者所喜爱。

《榴花梦》凡三百六十卷。1841年李桂玉写成前三百四十卷,1939年闽侯完梅女史续完后二十卷(由笑红女史抄写,惜香女史校对)。前后成书时间相距98年。作品以唐朝为背景,着力刻画桓、罗、梅、桂四家一群闺阁女子弃胭脂离妆台,与敌斗争的故事,反映她们的抱负与追求、理想与渴望,特别受到妇女的喜爱。“弹词为妇女们所最喜爱的东西,故一般长日无事的妇女们,便每以读弹词或听唱弹词为消遣永昼或长夜的方法。一部弹词的讲唱,往往是需要一月半年的,故正投合了这些被幽闭在闺门里的中产以上的妇女们的需要。她们是需要这种冗长的读物的。”⑤未出嫁的少女在家中抄写《榴花梦》,出嫁时作为嫁妆。

“木鱼书”最早出现于1825年。作者很多,均不署真实姓名,上署别号。内容多歌颂丰年太平之事,发劝人教人之意。其中不少男女情恋,以及行侠除恶、刺贪贬虚的描述,获得妇女的喜爱,这与《榴花梦》相同。

2、闽粤地理相邻,历史上社会动荡,闽人迁徙广东,作品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近似。

1645年到1646年,明朝朱聿键(年号隆武)在福州建立南明政权时,命令郑成功率军抗清。失败后,朱被杀,清军占领福州、汀州、漳州等地。从明末到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福建流民为躲避战乱,开始从长汀、霞浦、漳州等地纷纷逃往广东南雄,漠阳江流域。其中在阳春县居多。他们怕被清军杀害,就在荒坡野岭,山区边沿定居,开荒种地,用双手开发广东,同时也给广东带来了福建文化和福建民俗。

福建流民到广东杂居同化。福建流民饱尝流离之苦,他们在广东落脚后,辛勤劳作,繁衍生息,逐渐形成特有文化心理,思危虑患,产生对神的崇拜。由于主客居民的互相影响,所以风土人情、伦理仪事、饮食起居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在福建、广东,人们把庙宇作为禳灾纳吉,祈求平安的场所。因此,参禅奉佛、祭天祭地,镇邪驱鬼,以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益寿延年,招财进宝等在《榴花梦》和“木鱼书”中都有描写。说明它们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

3、虽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八百年的历史演变,但从《榴花梦》和“木鱼书”看,福建和广东民俗却基本上没有变化。

如正月元宵节、二月龙抬头、三月清明节、五月端午节、六月晒丝绸、七月七巧节、八月中秋节、九月重阳节、腊月祭灶等,闽粤百姓仍然代代相传。以五月端午节为例,闽粤百姓在这节日里,包粽子,吃雄黄酒,门悬菖艾,戴石榴花,龙舟竞赛。农家小孩穿着绣有蛇、蝎、壁虎、娱蚣、蟾蜍五毒图案的兜肚,象征驱魔除邪,确保吉祥如意。

每逢节庆的日子,村民自发汇集到庙前举行谢神赐福仪式,庆贺丰年,焚香祷祝,祭拜地神。在迎神祭祖时,家家户户杀鸡供神,杀猪祭龙,舂糍包粽,祈祷丰收。这是闽粤百姓因历史文化坐标贴近,所以能在《榴花梦》与“木鱼书”中找到相同的描写。

4、疍民是传播《榴花梦》和“木鱼书”的先导。因疍民的传播,未正式刊刻的《榴花梦》得以飘洋过海,“木鱼书”唱本得以完整保存。

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有《榴花梦》评话一种,最负盛名。闻有三百余册,可谓为最冗长的一种了。惜未得一读。”确实《榴花梦》至今未正式雕刻付梓,只是手抄本。郑振铎生前没有读过,但他知道福州有几种手抄本(零星版本)在书铺里供人租赁。此书能飘洋过海传到东南亚地区与疍民密切相关。查《崖州志》得知:“疍民,世居大疍港、保民港、望楼港濒海诸处……以舟楫为家、以渔业为生。”查《民族词典》得知:“疍民散居在西南各郡县,后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沿海港湾及珠江三角洲。”过去福州传说疍民是水中的龙王,是古代民族中的一员,后来与汉人杂居同化了。福州闽江是疍民聚集地,广州珠江是疍民衍地,疍民单靠海上捕鱼为业,生活很难维持,逢年过节,他们成群结队上岸沿门托钵。闽疍民唱《榴花梦》调子以求布施,流动性大,所以《榴花梦》未被付梓就被他传到海外。如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说:“世界上卷数最多的一部小说是《榴花梦》,计三百零六十卷,约四百八十万字,由中国清代女作家李桂玉撰写的。”这记载肯定了《榴花梦》在中外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样粤疍民在传播“木鱼书”方面也起过很大的作用,使数百种“木鱼书”能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文化异军突起,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虽已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来仅在“茶馆”、“街头”演唱的福州评话与广州“木鱼书”仍然还有观众。这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注释:

①⑤振郑铎:《中国俗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4年2月

②《福州评话选·附录<话说广州评话>》,中国曲艺出版社,1987年12月

③④谭正璧、谭寻:《木鱼歌、潮州歌叙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12月

标签:;  ;  ;  ;  ;  ;  ;  

石榴花梦及其与广州木鱼书的比较_木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