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国家食品工业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摘要)_食品工业论文

“九五”国家食品工业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摘要)_食品工业论文

关于全国食品工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食品工业论文,远景论文,摘要论文,目标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饮食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食品的质量和供应状况,直接关系着全民族的健康和体质,影响到国家政治的安定和社会的进步。正确制定和实施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对更好地实现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努力发展食品工业,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殷切希望,对促进食品工业跨世纪的持续稳定发展并登上新的台阶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部分 食品工业“八五”期间的回顾

我国食品工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八五”期间取得了明显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食品工业“八五”期间生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年平均递增13.5%。为人民生活提供的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花色品种增加,门类齐全,包装各具特色,基本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消费的需要。

(二)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食物结构和膳食营养目标为指导,优化食品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取得进展。

(三)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

(四)部分企业形成经济规模,建立企业集团,增强了竞争能力。

(五)利税倍增,1995年利税预计可达975亿元, 为国家增加积累作出了贡献。

(六)出口创汇有较快增长。1995年出口创汇预计可达70亿美元,年平均递增14.56%。

在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企业管理落后。(二)经济效益差。(三)技术装备水平低。(四)食品工业行业管理分散,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种状况亟需尽早改变。

第二部分食品工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一、对食品工业面临形势的基本估计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们绘制了跨世纪的宏伟蓝图。今后15年,食品工业要抓住机遇,在为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增强实力,加快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党中央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可以预期农业将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一些的原料。同时,资源的潜力还不小,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0.43:1,提高资源利用率大有可为。但是,也要看到粮食的形势并不宽松,其它可食资源也是紧的。

人民生活在今后15年内实现小康水平并使小康生活更加宽裕,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1994年已分别降为50%和58.8%,今后将继续呈下降趋势,但食品消费总额仍将有较大增加。同时,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生活收入提高,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饮食上已不满足于有足够数量的食品,而希望既吃得营养,又减轻家务劳动的负担,增加闲暇时间以丰富文化生活。因此,对食品的要求更注重卫生、营养、保健、方便。同时,还要估计到今后15年我国农村将发生大的变化,农村消费出现城市化倾向,自给型消费结构进一步向商品型消费结构转化,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对工业加工食品的消费将有突破性的增长。

世界经济趋于上升,国际市场容量继续增加,进一步扩大食品出口的潜力很大。但国际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增强,竞争和摩擦加剧,参与竞争须付出更多的艰辛。

多数食品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管理落后。面对国外一些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并趋于更有计划地争夺中国市场,在国内市场上,洋货与国货、外资企业与民族工业的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我国食品工业总体实力不强,将要打一场硬仗、苦仗。

二、食品工业“九五”时期和到2010年的基本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建议》规定的“九五”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结合食品工业的具体情况,食品工业今后15年的基本任务是:

(一)加快发展食品工业,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品种、质量、档次和数量的需要。2000年工业总产值比1990年增加两倍,到2010年再翻一番以上。

(二)把各类可食资源充分利用,加工成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可直接食用的食品,并通过蛋白质资源的充分开发,特别是优质大豆蛋白和动物性蛋白的开发,以及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适当的营养强化,以求2000年全面实现小康水平的食物结构和膳食营养目标。并为实现我国政府对联合国承诺的2000年前消除地区性营养缺乏性疾病、碘和维生素A 缺乏病,大量减少铁等微量营养素缺乏病以及与饮食有关的疾病等,提供食品保证。到2010年达到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的食物结构和膳食营养要求。

(三)大力发展方便食品,逐步实现饮食方便化,使部分食品变一家一户加工烹调为工业化大生产,减轻人们家务劳动的负担,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

(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食品工业尤其要着力减少加工过程中的损失浪费,降低消耗,节约粮食和其它可食资源;提高企业总体素质,增强竞争力,适应食品工业产品参与国际大流通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方针,实行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科学管理;合理调整与优化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地区布局;依靠科技进步,搞好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搞好传统食品的工业化;开发新产品、新门类,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创立优质名牌,提高经济效益,使食品工业获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更好地实现跨世纪的历史使命。

四、发展目标

工业总产值:200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7000亿元~7600亿元(按90年不变价计),与1995年相比,年平均递增10%~12%;2010年达到16600~21600亿元(按90年不变价计),每年平均递增9%~11%。

产品产量:增加食品制造、食品加工和饮料制造的产量,控制卷烟、高度白酒的发展;提高深加工产品的比重,降低初级加工产品的比重;使直接进入人们一日三餐的制成食品比重加大,城镇居民的食品工业制品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例由目前不到40%增加到50%~60%。2000年和2010年主要产品产量建议指标:粮食加工2.2亿吨/2.6亿吨,食用植物油1200万吨/1700万吨,水产加工品560 ~700 万吨/900 ~1200万吨,糖1000万吨/1250万吨,罐头450万吨/800万吨,啤酒2000万吨/3200万吨,软饮料1000万吨/1600万吨,鲜乳加工量1000万吨/2500万吨,原盐3050万吨/4100万吨。

质量、品种:到2000年,食品质量总体水平达到工业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部分食品达到9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先进水平;品种花色要有大的增加,适应市场各种不同的需求。

税利:2000年税利达到1760亿元,比1995年预计增加80%。亏损企业降到10%。2010年税利达到3000亿元以上,基本消灭亏损。

出口创汇:2000年产品出口创汇112亿美元,比1995 年预计增长60%,年平均递增10%;2010年产品出口创汇达到240亿美元, 年平均递增8%。

技术装备水平:2000年主要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到国际90年代初或当时的水平。

五、发展重点

食品工业除烟、高度白酒要控制发展外,无论是大产品,还是小产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营养保健食品、消闲食品;是直接食用的成品,还是食品基础原料、配料、半成品,都要发展。各类产品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不同,有些要作为重点,发展更快一些。食品工业企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按市场导向求得发展。

食品工业的发展重点是:

(一)基础原料工业产品

食品工业要逐步改变目前基础原料有啥用啥的落后状况。基础原料工业产品要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实现产品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开发新品种,扩大产量。

(二)方便食品

主副食方便食品:方便面、方便米粉、方便米饭、大麦片、玉米粥、玉米片以及工厂化生产的各种面食制品等主食;各种畜禽肉蛋蔬菜熟食制品(包括软罐头)以及各种汤料、调味品。要提高质量、档次,改善包装。

按一定营养标准用多种食品配制的中式、西式快餐食品和中西结合配套快餐食品、营养课间餐食品、外餐及午餐食品。

速冻食品:包子、饺子、春卷、烧麦、面团、各种点心及各种蔬菜、肉、禽分割小包装等速冻食品,供直接烹饪食用。

速冻熟食制品:用微波炉加热即食,快捷方便。家庭拥有微波炉日渐增多,要相应发展这类食品,不断增加品种。

方便半成品:加工成各种形状、按不同风味配料调味的肉、禽、菜副食品,供直接烹饪食用。

(三)营养保健食品

婴幼儿食品和老年食品,要进一步开发新的产品,使之系列化、配套化,形成批量生产,保证供应。

保健食品,既要充分利用特种食品资源,也要研究开发膳食纤维、寡糖、糖醇、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肽、胆碱、醇类及酸类等保健食品材料,并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合理配方和食品形态选择。

绿色食品,要在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生产开发规模。

(四)传统食品

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实行机械化、标准化,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提高包装水平和保质期,使传统食品从地产地销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五)出口产品

大力增加高附加值的食品工业产品出口,降低初级加工食品出口比重。出口拳头产品,要继续扩大市场增加出口,并培育一批新的出口拳头产品。

六、主要措施

(一)大力加强对可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通过保鲜、保藏等手段减少资源损失;在加工过程中提高得率,以及调整产品结构,节约粮食和其他各种营养源;通过对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组合加工,提高可食资源的营养效益;调整饲养业结构,增加饲料报酬率高的畜禽肉类的加工量;进一步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大力开发饼、粕、糟、渣的多层次的深加工,变废为宝,吃干榨净;积极开展科研,开发利用新的营养源。

(二)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重点开发和应用一批新技术。并在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或建立新的生产线的同时,大力组织消化吸收国外无菌利乐包装、速冻、人造肠衣等生产线,开发研制一批同食品工业发展重点相匹配的生产线和高效的单机。

(三)工农结合,搞好原料基地建设。到2000年,要在不同地区分别建设一批糖料、油料、优质小麦、大麦、稻米、果蔬、啤酒花、瘦肉型猪以及饲料报酬率高的肉牛、羊、奶牛、奶羊、禽类、水产品等种植、养殖和饲养基地。2010年逐步扩大完善这些基地,食品工业原料生产基本实现基地化、良种化、区域化,农产品原料的品种、数量、质量基本适应仪器工业生产的需要。

(四)大力提高产品质量,精心实施名牌战略。食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及规章制度,确保卫生质量。认真贯彻《产品质量法》,积极采用国际标准。要增强名牌意识,各行业都要努力争取涌现出一批走出国门,跻身于世界大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出口名牌产品和在国内市场上能与洋货抗衡、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五)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转变观念,下功夫搞好营销,开拓市场。

(六)加快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根据自愿互利原则,可采取资金投入、技术设备转让、人才流动和联合经营、地区联手发展等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食品工业。食品企业集团要在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食品工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积极组建食品企业集团。争取到2000 年全国组建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150个,其中,年销售额30 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30个。

(八)加强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最近一个时期要研究开发利用食物资源、调整食物结构、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课题,以及食品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问题。要依靠现有高、中等专业院校,扩大招生。同时,对职工实施全员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

(九)多渠道筹集资金。适当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同时,还需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上给予扶持,制订有利于食品工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利用外资的项目,要符合食品工业调整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方向,并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十一)拓宽食品流通领域,改革食品流通体制。适当兴建一批集物业、信息、技术和融资为一体的、实行现代管理的、多种经营形式的食品批发市场,直接为食品企业服务。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满怀信心,经过努力奋斗,我国食品工业将以一个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并为长远发展开创新的局面。这将在我国食品工业的历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一九九六年一月)

标签:;  ;  ;  

“九五”国家食品工业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摘要)_食品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