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评价的新思路——对现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体系的思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资产论文,保值增值论文,指标体系论文,新思路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考核体系,强化国有资产经营效益的考核监督,是当前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但目前各级部门出台的相关考核体系,不同程度存在系统性与科学性不足、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的缺陷,尚应补充和完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予以探讨。
一、现行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目前出台的有关评价指标体系,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度量,多以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即净资产)作为考核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以考核期末所有者权益与期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并据此反映和测度国家投入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保全性。[①]许多同志也认为以净资产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来构筑和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评价指标体系及程度,能够全面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全貌,可以最直观地说明国有资产增值的变动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设置测度国有资产盈利水平、流失程度及负债水平等相关指标。[②]应该承认,上述认识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其指标的设置简便易行,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笔者认为,上述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由此设置的现行指标体系尚存不足,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其一,要正确理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确切内涵及保值与增值的相互关系,目的与手段不能混淆乃至倒置。
从目前人们的讨论中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既可理解为国有资产自身价值量的单纯增加,也可理解为国有资产在运营中产出价值量的增加(即资产运营效益的提高)。两种理解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将资产自身价值量的单纯数量增加为目的;而后者则是把资产运营的结果即效益的提高为目的。值得指出的是,目前人们的着眼点,在一定程度上多是侧重于前者的理解,并以此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但笔者认为,企业国有资产作为“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财产(着重号系引者加),”[③]其保值增值应包含以下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一是所谓保值,是指国家投入企业的资产在企业经营中价值上的保全性和实体上的完整性;二是所谓增值,则是指企业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的基础上,经营国有资产产生的效益。其中,保值是手段,增值是目的。也就是说,所谓保证投入企业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保全性,仅仅是达到提高效益目的手段或前提而已,资产数量的增加要服务于提高资产效益的目的,并应以此加以衡量。而这正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确切内涵和本质要求,也正是目前对国有资产委托运营的初衷所在和对其加以测度应有的基本立足点。手段与目的不能混淆乃至倒置。况且,退一步说,资产增长属受控因素,应按经济发展规律合理增长。侧重以资产自身价值增长为考核目的或导向,既与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益的初衷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相悖,也与目前我国对投资规模加以控制的现实要求有一定程度的不符。
其二,现行体系只有对资产经营效益测度的综合静态指标,而缺乏评价资产经营效益变动的综合动态指标,既未能全面反映资产经营效益的变动程度,也不能对企业经营发展给出正确的导向。
应该承认,净资产的变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反映资产保值增值的程度,现有指标体系中,也有部分测度资产经营效益的指标。如总资产报酬率、资产利润率等等。但这些指标只能反映投入资产运营的静态结果。而不能体现资产运营的动态变化,更不能说明企业实际产出中,资产质与量的变动各自分别对其的作用程度如何。而资产量的多少、质的水平如何,尤其是资产质和量一定时的产出效率及其变动程度,恰恰是影响并制约资产经营效益的三个基本因素。是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不应偏废的方面。如就我国经济现实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资产数量是不断递增的,其质也是在逐步提高的,但投入资产与其产出效益并未获同步增长,更说不上规模效益递增,甚至出现规模效益递减的反常局面,这已为众多国有企业经营现状所证实。当然,此种结果的产生,其具体成因显然是多重的,但投入资产产出能力及其变动程度怎样,无疑是制约效益提高的重要原因。而现有考核指标体系的明显不足,恰恰正是仅有对资产经营效益测度的静态综合指标,而缺乏评价资产经营效益及其变动的动态衡量,尤其是未能反映影响资产保值增值程度关键指标的动态变化,从而也就难以制约企业沿袭单纯靠资产外延数量扩张获取收益的不良倾向,更谈不上引导和促使企业对国有资产由粗放向集约经营的战略转移。
其三,现行体系不仅缺乏测度资产保值增值程度的综合动态指标,而且缺乏具体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既不能全面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貌,又难以准确评判企业实际运营状况。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在现有的综合静态总量指标的基础上,加设综合动态总量指标对其加以测度,无疑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总量并不就是个量的简单组合,总量评价不应也不能替代或等同于个量因素的测度。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程度如何,实际上是资产运营中投入产出效益的集中体现。此种效益的高低,既取决于投入资产量的多少,又依赖于资产质的水平及资产质与量一定时产出能力及其发挥的程度怎样;既受资产单纯外延因素的增长影响,又受资产内涵因素提高的制约,是多种因素相互耦合的结果。而这些因素的变动及其各自分别在资产运营产出中所占的绝对和相对数份额,正是评价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指标。而现行体系的一大缺陷,也恰恰表现在不仅只注重静态的综合评价而缺少动态的综合测度,而且缺乏具体影响因素及其变动的测度,尚待补充与完善。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及指标设置
(一)设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投入——产出。”模型。笔者认为,指标体系并非是某些指标的简单罗列,而是存在内在本质联系,相互补充并相互制约的一组指标。所谓设置的资产保值增值评价指标体系合理与否,关键在于其是否能立足于正确反映资产运营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本质联系的基础之上。也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设立既从静态和动态上、又从综合与具体上测度资产保值增值的科学评价指标,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貌,并客观准确地评判企业实际运营状况。鉴此,依据系统科学的观点,为弥补现有指标体系的不足,我们特设建立在外延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理论基础上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如下:
现令r[,t]为第t年国家投入企业的平均单位资产收益率;Q[,t]为该年投入的全部资产量;Yt为该年相应的总收益。应有:
Yt=Q[,t]r[,t](1)
若以第t年与第t-1年相比,则有:
显而易见,由于Q[,t]的变化反映的是投入资产数量之变动,即外延因素的变化;而r[,t]的变化则是投入资产质及其发挥程度的体现,即内涵因素的变动。故(2)式左端之项Q[,t]r[,t]/Q[,t-1]r[,t-1]的经济含义为投入资产外延与内涵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收益实现的发展速度;而右端第一项Q[,t]r[,t]/Q[,t]r[,t-1]=r[,t]/r[,t-1],不反映外延因素变动的影响,故该项说明的是内涵因素提高使收益实现的发展速度;右端第二项Q[,t]r[,t-1]/Q[,t-1]r[,t-1]=Q[,t]/Q[,t-1],不包括内涵因素的影响,故其反映的是外延因素增长使收益实现的发展速度。
对(2)式两端取对数,可得:
其中,等式左端项l[,n](Q[,t]r[,t]/Q[,t-1]r[,t-1])表示投入资产外延与内涵的综合作用使收益实现的增长速度;右端第一项l[,n](Q[,t]r[,t]/Q[,t]r[,t-1])为资产内涵 因素作用所实现的收益增长速度,而右端第二项即l[,n](Q[,t]r[,t-1]/Q[,t-1]r[,t-1])则是投入资产外延因素作用所实现的收益增长速度。故(3)式的整体经济含义是说明国有资产总体收益增值速度等于投入资产外延和内涵因素分别使资产收益增值速度两部分之和。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依据以上理论界定及所建模型,为完善现有评价指标体系,我们认为,应将指标体系分为基本评价指标和辅助评价指标两个层次。
1.基本评价指标。
(1)资产收益率。该指标是对企业运营国有资产获取收益能力的综合静态评价指标,也是说明资产质的水平和内涵发挥程度的综合指标。据(1)式可知,由于Y[,t]=Q[,t]r[,t],所以r[,t]=Y[,t]/Q[,t],即
如上所述,国家投资于企业的目的,并非单纯是其资产的保值,更主要的是获取资产收益,实现资产增值。而收益是资产增值的基础,只有收益增加才能确保资产增值。因此,该指标可把企业生产经营的总体收益与其对资产的运营结合起来,综合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收益及对国有资产的运营效果。故该项数值愈大,说明国有资产获益程度愈高;反之,亦相反。
(2)资产经营效率。该指标是用以反映企业与基期相比运营国有资产获益能力变动程度的综合动态评价指标。用以测度企业对投入的国有资产应具有的产出能力在企业经营中使其实际产出收益的动态变化。
若设Q[,t]仍为第t年投入资产数;r[,t]仍为单位资产收益率;r[,max]为同行业或本企业历史上资产收益率最大值;资产经营效率记之为η[,t]。则有:
即:资产经营效率=(考核期企业按不变价计算的实际实现总收益)/(按历史上最大资产收益率应实现总收益)×100%
笔者认为,使用资产经营效率作为综合动态评价指标,可从总体上度量企业运营国有资产的效率及其变动情况。其值愈大,说明投入企业的国有资产应具有产出能力在企业实际经营中释放程度愈大,资产保值增值效率愈高;反之,亦相反。因此,设置和考核该指标,可强化企业保值增值国有资产观念,促使企业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合理配置和有效运营国有资产。同时也有益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及同一企业的纵向透视。
2.辅助评价指标。
以上所设两项指标,对企业运营国有资产的效果予以静态和动态上的总量测度,其优点是从整体上综合反映了企业运营国有资产的获益能力及其程度的变动。但却难以反映资产收益总量及其变动中,投入资产外延因素和内涵因素各自所起作用等具体因素的影响。为此,我们特设以下两类具体分解的辅助评价指标。
(1)资产外延因素对产出作用指标。该指标用以反映单纯资产数量增加对收益的影响,即度量资产获益总量中,资产外延因素所起作用程度如何。现令其使收益增长的绝对量为E[,t],使收益增长速度相对量为F[,t];Q[,t]仍为第t年投入的全部资产量,r[,t]仍为该年资产收益率。据上文(2)、(3)式可得其各自的计算公式为:
显而易见,两式中E[,t]、F[,t]值愈大,说明企业实际收益中依赖单纯资产数量增加的因素愈大;反之,E[,t]、F[,t]值愈小,则说明企业获取收益借助资产质的提高的程度愈高。
(2)资产内涵因素对产出作用指标。该指标用以反映投入资产质的因素对收益的影响,即测度资产收益总量中资产的内涵因素所起作用的程度,是上类指标的对称指标。现令其使资产收益增长绝对量为M[,t],使收益增长速度相对量为N[,t],Q[,t]和r[,t]分别如上界定。据(2)和(3)式可得,其各自的计算公式为:
显然,两式中M[,t]与N[,t]值愈大,说明企业实际收益中借助资产质的因素愈大;反之,M[,t]与N[,t]值愈小,则说明其获取收益依赖资产单纯数量增加的程度愈高。
笔者认为,设置和考核上列两类辅助评价指标,不仅可对资产获益总体中的具体影响因素加以测度,而且也客观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态;既能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全貌,又能体现其内在的运行机理。
三、结束语
毫无疑问,如何衡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尚可选用其他指标加以测度,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也应在其实际操作中予以检验和完善。但笔者认为,以上所设指标体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本质要求和目的所在,实证测算结果也较为公正地反映了企业运营国有资产的实际状况,是对现有评价体系的合理补充与完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其保值增值,应以反映上述指标所涉及的经济内容为努力方向,促进国有资产有效运营,并最终实现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益之目的。
注释:
①自1995年实行的《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②厉思洪同志《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考核体系的构想》,刊于《国有资产管理》,1994年第11期。
③《国有企业财产监管条例》。
标签: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论文; 内涵和外延论文; 资产经营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 新思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