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肝胆胰外科 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肝包虫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整体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肝包虫病患2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对病患临床资料分析研究,手术采取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残腔处理、外囊切除等,其中有部分病患需要切除部分肝。结果显示:采所有患者中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成功患者16例,其中有4例患者中转开腹手术。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胆漏现象,1例患者合并感染,1例患者合并出血,均经过有效处理康复。结论:在进行病症治疗前要根据手术适应症及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处理方式的选择,采用腹腔镜手术对肝包虫病实施治疗安全可靠,值得广泛运用。
【关键词】肝包虫病症;腹腔镜检查;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335-01
所谓肝包虫病实际上就是幼虫进入到人体内的肝脏器官所形成的寄生虫性肝包囊而引起的一种自然性免疫源疾病,包虫多数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也有少部分是泡状棘球绦虫幼虫,也因此人们将此病称之为肝棘球蚴病等。肝包虫病具有典型的发病区域性,常见于我国西北及西南广大畜牧地区,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及定西漳县等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外科手术可完整去除包虫囊肿,是肝包虫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但行开腹手术,治疗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与腹腔内种植率,且患者恢复缓慢。近年,腹腔镜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使得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成为可能。本实验选择医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 3月收治的20 例肝包虫病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疗效满意。现将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取的20例肝包虫病患者中包括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4~75岁之间,所有患者经过调查病症发生前均与狗或羊等牲畜接触,通过常规的B超、CT及腹部磁共振等流程检测确诊为肝包虫病,并对病发位置进行了定位。术后病例检测均证实为肝包虫。所有患者中包括单发12例,其中7例单子囊、5例多子囊,多发患者8例,其中两个囊肿的5例,三个囊肿以上的3例;位置均位于肝右叶的7例,肝左叶的6例,两叶均有的7例;虫包囊直径在2.5~6.5厘米范围内。
1. 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均采采取仰卧位姿势,采用腹腔镜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按照包虫囊的实际位置进行手术床的调整,对所有患者采取气管插管静脉符合全麻方式进行麻醉,结合影像学检查方式对腹腔内脏器进行探查,确定包虫囊并没有与其他脏器合并,最后检查肝脏部位的病灶,详细了解包虫部位、大小及数量。选择穿刺部位,一般以囊肿在肝脏表面突出部位,即包虫囊肿的最薄部位为穿刺点,穿刺前为避免穿刺时包虫囊液流出从而引起腹腔内播散或引发患者过敏反应,必须使用20%的高渗盐水浸泡长绷带条,将绷带置于包虫囊肿的周围,剑突下穿刺10 mm Trocar。穿刺时尽量吸净囊液,并于囊腔内注入等量的20% 氯化钠溶液灭活,重复两次。穿刺过程中注意将吸引器放置在穿刺点附近,以随时吸净渗漏的包虫囊液及高渗盐水,同时予以地塞米松10 mg,以预防过敏。切开包虫外囊,注意尽量切除无肝组织覆盖的外囊壁,同时扩大外囊创口,敞开外囊,将腹腔镜缓慢准确地经此创口伸入囊腔内探查,查看残腔内有无残留子囊、出血或胆漏。如发现胆漏或出血,可使用电凝器封闭瘘口或电凝止血。如瘘口较大,可缝合处理;或用生物凝胶喷凝。对于囊腔较大的包虫囊肿(直径 > 5 cm),一方面需于残腔内放置引流管;另一方面,为防止胆漏,还需于胆总管常规放置 T管引流。最后将切除的包虫外囊壁及绷带条装入标本袋,自剑突下 Trocar 取出,缝合切口,结束手术。
2 结 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中途转开腹手术实施治疗,其他16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成功,其中有2例患者切除了左半肝叶和右肝部分;手术进行时间在60~180分钟之间,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在5~20天左右。术后出现2例胆漏患者,代管治疗一个月;未发生胆漏的患者,引流管于术后 5~ 21天拔除;1例患者术后合并感染,引流时间延长至3个月;1例合并出血,14天后引流管出现暗红色血液,300 ml/d,连续4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予以止血对症治疗后出血停止。
3 讨 论
肝包虫病症属于一种地域性病症,一般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常见,是一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慢性寄生虫病。通常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开腹将肝包囊摘除、进行外囊处理,且手术治疗的原则是确保内囊完全清楚,以免出现囊液外溢所引起的腹腔种植,同时还要将包虫外囊进行缩小或清除,避免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但是行开腹手术进行肝包虫治疗术后复发几率很高,且常规开腹手术切口大、创伤大,患者康复缓慢,医疗费用较高。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及日益成熟,腹腔镜治疗包虫病已成为可能。研究报道,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是有效且安全、可行的新方法,患者于腹腔镜下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不仅可在放大、照明的情况下直视包虫残腔的每个角落,发生胆漏、出血的部位可使用钛夹夹闭、缝扎或电凝等方法直接处理,且具有及时发现、清除子囊,复发率较低,患者创伤小,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在对病症实施手术治疗前要充分了解患者实际的病情状况,并判定是否符合手术治疗的要求。经过总结我们得出,肝包虫病性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有以下几点:第一,包虫囊位于肝脏右前叶或后叶前部,左肝外叶等单发,亦或者接近于膈面的多发性肝包虫囊肿等,处于肝脏易清除的位置;第二,确定外囊壁厚度或钙化符合标准,CT 提示>3 mm 及囊肿小于10cm,防止囊肿壁太薄或太大而破裂,囊液溢入腹腔造成过敏;第三,包虫囊肿位置有肝组织或肝叶萎缩,可行肝部分切除术,以减少出血、胆漏等并发症;第四,患者心肺功能好、可耐受腹腔镜手术。对于肝包虫囊肿位于膈肌顶部、靠近肝门、肝脏深部,多发性、钙化性肝包虫,直径>10 cm的巨大肝包虫囊肿及腹部有多次手术史建立气腹困难的患者慎行腹腔镜手术,手术适应证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术者技术水平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李长龙,景鸿恩.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158-160.
[2]罗剑平,木合然木.肝包虫囊肿126 例临床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3):236-237.
论文作者:谭琴,杨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患者论文; 囊肿论文; 手术论文; 腹腔镜论文; 虫病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治疗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