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地理特色,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对2005年高考地理试卷(江苏卷)的评析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江苏论文,试卷论文,人文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高考地理试卷(江苏卷)是在江苏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出台的。如何很好地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很好地诠释江苏省自主编制的《考试说明》,如何彰显江苏省自主命题的特色,是2006年高考地理试卷(江苏卷)命题者面临的新挑战。研读2006年高考地理试卷(江苏卷),笔者以为,命题者在很好地总结江苏省前两年自主命题的成功与不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现了继承与突破,向全省地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地理考生奉献了一份高质量的地理试卷。
一、总体评析
2006年高考地理试卷(江苏卷)试题立足于基础,着眼于能力,考查知识与能力并重;人文与自然兼顾,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彰显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热点与重点交融,突出学科的时代特征;稳定的题型和布局风格使考生能够从容应答;重视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体现出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质量差异,有助于发挥高考对学生地理素质的检测作用,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人才;紧扣《考试说明》,凸显地理特色。
1.命题内容趋向主干知识,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境设置和入题视角较新颖,突出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2006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体现了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回避课本内容,紧扣“双基”,摒弃死记硬背的题目。试题选材均围绕中学地理的核心内容设计,以中学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为出发点,着重考查学生对主干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突出显示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特点。试卷的主体内容包括地球(日照图判读、日期、时间计算)、地图(地形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的判读及应用)、气象气候(气候类型的判读、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季风、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河流湖泊、自然带分布规律、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我国农作物分布)、工业区位因素、交通区位因素、资源利用、人口与城市、人类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重要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等等。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地理思维的基石,也是地理观念形成的途径。从全卷来看,要求单纯记忆的内容几乎没有,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设计巧妙,给考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着力考查考生对地理图表的判读、获取信息、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启发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如试题中有关工业、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分析:第33题考生通过读图获取信息,就可以分析出我国攀枝花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归纳出东川发展炼铜业的优势因素;第31题比较分析我国的三江平原和江淮平原发展农业的优势和劣势,就是考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现实问题创设情境命题,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选材,是今年高考试卷编制的突出思路。
2.命题思想与新课程改革接轨,渗透探究实践式学习过程的考查,侧重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06年是江苏省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第一年。今年的试题尝试了与新课程改革的接轨,渗透了探究实践式学习过程的考查,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对今后的地理教学起到了正确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试题突出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点只是考查能力和思维的载体,更多的是通过提供资料、设置情境来考查能力和思维品质。试题提供的文字、图像、图表、数据等资料包含了各种信息,取材常常来自教材以外的当代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些命题的“切入点”往往不拘泥于教材,但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点和理论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是不难解决的。
命题者对考生探究实践式学习过程的考查可谓匠心独运:(1)设计非常规式设问或变式处理图像,考查综合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2)利用图文转换或不同因素的叠加,考查图像判读、认定、推理及分析能力;(3)利用空间、时间的跨度来设计中心问题,考查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能力;(4)提供新信息,创设新情境,考查应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常见问题,考查分析成因、比较异同等思维能力;(6)隐藏关键信息,设计信息迁移情境,考查知识联系与灵活思维能力;(7)通过学科新理论、新进展及当代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发展,考查文化素质和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3、14题在考查关于地球的运动、气候的类型时,不是常规看到的有经纬网的极地投影图,而是用气压带和风带来代替经纬网,图示新颖,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考生需准确读题、读图,通过探究才能正确解题。同样的特点还反映在第11、12、15~20、25~30、35题等。
3.热点呈现方式表现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最新重大时事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006年的试题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时事类信息为载体,考查地理学科内的主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设计不是直接出示时事信息或直接考查时事信息本身,而是选取与地理相关的问题,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实现热点问题隐性处理的测试效果。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而且俄罗斯也是区域地理中的一个重点国家,试卷第32题以俄罗斯地图为背景设置了一道综合题,考查学生判断山脉、河流、港口等,分析中俄两国之间的合作领域,以及中俄进行经贸往来的意义等。此外石油问题、循环经济、神舟六号、青藏铁路等热点问题都出现在试卷中,充分说明体现时代性特征是地理高考命题的永恒要求。
地理学科实践性较强,在试题中设计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试题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地理意识,提高对地理事象的关注程度。试题考核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强调学以致用。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能直接套用课本上的现成结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做出针对性回答。另外,试题围绕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展开,考查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脑的品质,以及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能力等。如第9、10、21、22、31、33、34、35题等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当然,一份成功的试卷也难免有一点瑕疵,依笔者的浅见,个别选择题的选项过于浅白,如12、21题的B选项,有一种硬凑的感觉;一些题目或选图有些陈旧,如9、10、11、12题及图5、图6。
二、几点思考
1.2006年高考地理试卷(江苏卷)给今后的命题带来的启示
(1)通过着力考查考生是否具备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实现有利于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施的目标;通过试题设计的明显梯度和较好的区分度、信度、效度,实现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目标;通过命题思想中体现出的重视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实现有利于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2)通过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资料来精心甄别和选择有用的信息来答题,而不是凭空想象地臆断,彰显科学的求真务实精神;考查人文地理范畴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等,引导高中教学和考生注重人文关怀,凸显理性的人文精神,很好地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3)通过内容上区域性和综合性兼顾、思想方法上批判性和战略性并行、表述上要求考生能很好地进行图像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转换等独特的地理表述,保证了地理学科的科学性,突出反映了地理学科特征。
2.2006年高考地理试卷(江苏卷)给今后的教学带来的启示
(1)在学生观、教学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上都必须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之下实现根本转变。明确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地表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探寻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性;阐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
(2)高中地理教学仍需要注重“双基”,更要帮助学生构建和掌握学科思维的基本模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运用地理知识、技能和理念去判断、分析、阐述、评价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逐步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评判地理事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整理,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好习惯,增强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地理情境中发现地理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和提出地理问题,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4)中学地理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开展探究式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和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背景、起因、过程和结果,并积极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特别是能运用地理思维方式,给予这些热点问题以合理的解释。
(5)对全球性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并能从全球视野,提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措施。多方面比较,让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加强变式练习,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6)帮助学生学会从区域特征入手,综合多种因素分析区域发展的方向和措施,增强区域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在地理问题的讨论以及各项地理实践活动中,应该始终贯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