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之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CP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货膨胀无疑是宏观经济政策理应关注的重要目标,但对于如何恰当地测量通货膨胀,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共识却少得多。
最为人们所广为使用的指标之一是消费物价指数(CPI)。其思想基础是所谓生活费用理论,即给定一个代表性的消费者和他要达到的生活满意程度,他需要的最小生活费用支出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发生变动,这种变动就是CPI所测量的通货膨胀。
在实践中,CPI的测量存在许多技术上的困难,会形成一些系统性的偏差,不过这些技术问题对宏观经济决策来说一般都不是关键性的。其真正的要害之处在于,宏观经济政策之所以要关注通货膨胀,关键在于它通过破坏市场的价格协调过程等许多渠道形成了社会福利损失,而这种福利损失未必能够通过代表性消费者的生活费用变化来刻画。换言之,测量通货膨胀的思想基础应该是描述通货膨胀成本的宏观理论,而非描述生活费用变化的微观理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宏观成本的理解仍然很不完备。
在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尝试了许多方法来改善通货膨胀的测量,其中最广为使用的是所谓核心消费物价指数概念,即剔除特定类商品价格(通常是石油和食品价格)后的CPI。
从生活费用理论看,石油和食品价格变化显然影响代表性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从而没有任何理由对这些类的价格进行剔除;实际上核心CPI的流行反映了政策界离开生活费用理论的思想基础,去寻找其他能够更好地代表通货膨胀成本的努力,尽管这种新的努力尚缺乏可靠的理论基础。
在通货膨胀的宏观成本方面,看起来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同意,它应该与产出缺口及其波动、不同经济部门的价格弹性程度以及扰动因素的统计特征有关,并可以此为理论基础来讨论恰当的通胀测量方法和宏观政策规则。
总之,我们大体可以说,CPI并非通货膨胀的恰当测量;恰当的通货膨胀测量至少要关注更广范围的价格变化;价格粘性很强部门的价格变化也许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宏观政策应该综合考虑多种通货膨胀指标,考虑产出缺口的可能状况,并适当注意资产价格的变动。
具体到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CPI的组成是否能够恰当地反映代表性消费者的支出结构,其调整是否充分及时,无疑很不透明,并产生了猜测的空间。统计数据的透明度需要提高,以利于学术研究和公开的政策讨论。
然而,即使中国目前的CPI测量是可靠的,以它作为评判通货膨胀的惟一指标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一般的数据观察和经济理论的分析大约都显示,目前中国的产出缺口处于很不正常的区间;更广范围的物价上升很快;以服务部门和劳动力市场为代表的价格应该存在比较强的粘性,这些价格目前表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尤其值得关注;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存在着背离基本面价值的倾向,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形成了潜在压力,也许需要提前干预。
从这些方面看,中央银行需要在利率政策上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