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人民利益观的继承与发展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人民利益观的继承与发展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人民利益观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利益论文,邓小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而且向前发展了这一思想,为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毛泽东、邓小平:一脉相承的人民利益观

(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人民至上,是毛泽东人生价值观理论的核心。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无不是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其理论和行动的出发点。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告诫共产党人,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如果我们这么做了,“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无上光荣的旗帜。”[1](P138)在毛泽东的教导下,我们党忠实地执行群众路线,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也正是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无论是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还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以及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激烈较量中,我们党始终是勇往直前,无往不胜。正如毛泽东所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1](P125)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P1096)毛泽东始终把是否关心群众利益作为衡量党的干部工作的一把尺子,也将其作为他日理万机的一个重要内容。建国后,毛泽东不仅把是否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纳入整个国家体系之中,而且把它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联系起来,并作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目标。在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更是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带头节衣缩食。

邓小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承了毛泽东“人民至上”的思想。他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制定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所提出的经济建设是中心、党的基本路线等一系列理论都是从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他多次指出,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只有改革,人民才信任我们,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不改革,人民不能容忍,我们党也不能容忍,不改革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最大的损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告诫全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离不开群众利益,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群众利益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基础和目标,只有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我们的改革才会成功,我们的事业才不会被人民抛弃。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3](P163)在邓小平人民利益观的指导下,我们党的每一项方针和政策,无不体现着人民利益。与此同时,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也在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下顺利发展。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毕生遵循的准则。为使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的党,毛泽东要求全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把它写入党章。他指出:“我们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要“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倾听群众的呼声。”[2](P1044)如何使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毛泽东终生关注的问题。他经常告诫党内外一切同志,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2](P864)建国后,毛泽东更是把党群关系看得高于一切。他经常教导党员干部,不要脱离人民群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要沾染官僚主义的作风。“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4](P56)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不顾年事已高,多次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视察,把他所提倡的共产党人应该时时刻刻融汇到人民群众之中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为我们党树立了光辉的楷模。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毛泽东的人生准则,也是邓小平戎马生涯和革命实践中的人生指南。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相信和依靠群众作为现代化事业是否成功的根本保证。首先,邓小平非常关注新时期的党群关系。针对党内一些党员公仆意识淡薄、忽视人民利益,贪污腐败等一系列问题,邓小平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继承和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无论何时都要“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3](P217)邓小平认为,新时期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些党员,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带头以权谋私,搞特殊化。“党的各级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要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次,邓小平认为,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多谋求利益;最后,邓小平认为,为人民服务,就必须集群众之智慧,把符合群众利益的思想概括、总结为党的方针政策,来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邓小平特别注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他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5](P382)邓小平充满信心地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它代表着群众的利益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只要我们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政治经济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

邓小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理论之中,更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在他第三次复出时,明确坦言自己不是做官,而是为人民做事的。1992年初,他不顾自己九十高龄,亲自到南方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完全展露在国人面前,使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的崇高境界。

(三)人民应取得最大的民主权

毛泽东一生都在追求如何使中国人民拥有最大的民主权利。早在民主革命后期,毛泽东就提出新的社会体制一旦建立,人民就完全拥有掌握自己政府、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最终的动力和创造者,而共产党只是充当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先锋和领导。因此,共产党是“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5](P265)针对建国后我们党出现的官僚主义作风,毛泽东指出:“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在我们党和政府,不但在此刻是一个大问题,就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7](P9)他反复告诫广大干部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官僚主义在思想上脱离群众,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平等的最大障碍。要改变它,最好的办法是让人民拥有权力和制约权力。他认为共产党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和批评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只有人民在政治上享有了真正的平等,才真正实现了人民的民主。

邓小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民主思想的精华,而且在新的时期向前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新型和最高类型的民主,在各方面都优于资本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保证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就是要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应该拥有最大的民主权利。我们需要的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即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民主。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但由于我们国家长期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民主法制观念淡薄,行使民主权的能力不高。因此,邓小平指出,要增加广大人民的民主意识,使广大人民真正行使对党进行监督的权利。“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作风。”[8](P293)他告诫全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党员沾染上官僚主义习气,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会脱离群众,要犯大错误。共产党的权利是属于人民的,“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的权利和义务。”[9](P203)邓小平呼吁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民主权利。为确保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权利,邓小平指出,必须进行制度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3](P146)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中国社会的表率,永远代表中国正确的政治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邓小平民主思想丰富而深邃,是我们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民主建设的根本指针。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人民利益观的发展

(一)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到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背景,毛泽东历来非常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精神力量的作用。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开篇提到:“提出这个十个问题,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0](P267)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有了平等的政治地位,一定会发挥更多的主动性,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手段。而且一旦掀起群众生产运动,经济建设就有可能打破常规,高速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兴起后,毛泽东兴奋地看到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比任何时候都高,因而他认为生产关系越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也越快,甚至认为依靠先进的思想和革命热情,可以在很短时间里迅速地推动生产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使之增加更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素。“毛泽东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加上群众运动将是万能的武器。只要有共产党的领导,即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胜过西方,还能胜过不那么重视由下而上的发动人民群众依靠群众政治觉悟来发展经济的苏联。”[11](P262)毛泽东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他在高度推崇人民群众主观力量的同时,忽略了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没有认识到群众的物质力量与他们积极性的发挥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在经济社会中,正是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才促进经济的发展,协调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邓小平认真总结了过去忽视人民利益的深刻教训,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人民需要,提出了物质利益原则。他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时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3](P146)邓小平排除了过去只注重精神而不注重物质利益的做法,将社会主义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相统一。将物质利益纳入社会主义范畴,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他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人人都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权利,应当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的个人利益,要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多劳多得”。同时,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为人民谋福利,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都是一致的。“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3](P351)他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向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努力宣传这种高尚的道德。”[3](P337)

邓小平的物质利益原则,不仅从理论和实践上肯定了人民群众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合理性,而且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首创精神,是符合当前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状况的。

(二)从平均主义到共同富裕

建国后,毛泽东孜孜不倦地追求人民群众经济地位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均化。他认为,要实现人民在政治上的平等,就必须首先让他们在经济上平等,而实现经济上的平等,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做到经济收入的平等和产品收入的平均化,只有这样才能消灭不平等现象,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的优越性。因此毛泽东多次强调,统一支配生产赢利,实现人与人之间无差别地平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毛泽东特别推崇供给制而厌恶工资制。他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没有各种差别,整个社会既公正,又公平,产品虽然不丰富,但分配绝对平均,绝不容许资产阶级法权存在。总之,毛泽东晚年在平均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彻底批判了平均主义的观点,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人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5](P265)离开人民共同致富,离开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邓小平始终非常重视共同富裕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意义,不仅把它看作是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而且把它当作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他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5](P12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只有达到共同富裕,才能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每一步都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既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人民最大的热爱,也增强了广大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

总之,毛泽东、邓小平的人民利益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宗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法宝。

标签:;  ;  ;  ;  ;  ;  ;  ;  ;  

论邓小平对毛泽东人民利益观的继承与发展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