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与“证”的博弈
——打造金融专业品牌的一点思考
文/张海妮
【摘 要】 在当前我国金融行业以从业资格证书为准入门槛的大背景下,打造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品牌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针对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从长期视角进行分析,得出目前该专业陷入了“课+证”困境,各主体必须从思想、行动和激励政策上切实推行“课证融合”,这样才能实现各主体间长期利益最大化。
【关 键 词】 专业品牌;课证融合;博弈论
国家自扩招以来,高职院校不论是在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充当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伴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的是巨大的就业压力。相较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学生在学历上存在着较大的劣势,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扬长补短,提高就业竞争力成为了所有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高职院校中的金融管理专业为例,引用“博弈论”观点,对打造专业品牌过程中的各利益主体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建议,来保证金融管理专业能实现真正的课证融合。
一、关于“课证融合”模式的研究
章安平认为,在微观层面,“课证融合”中的“课”代表专业课程,“证”代表职业资格证书,“课证融合”即为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从宏观层面来看,“课”代表专业人才培养,“证”代表职业岗位要求,“课证融合”是指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薛海勤、
孟广东指出要把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业务技能融入日常的教学课程体系中,期末通过多种考核方式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陈淑武以财经类高职为例,指出当前“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高职学生就业上的一些问题,但也存在“课”“证”分离、学校课程体系及配套教师对“课证融合”的认识不足、课证融合中资格考证功利性强等一系列问题,并指出财经类高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今后应该改进的几点建议。
二、打造金融管理专业课程品牌的理论基础
打造金融专业品牌的过程中,不但会直接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利益,整个学校和社会也会身受其中。在参与过程中,不同的参与者主体会有各自的权衡。参考博弈论中最经典的案例,我们可以举以下例子:家中花瓶被打碎,母亲怀疑是甲和乙两个小孩所为,两人在不同房间被母亲询问。在询问过程中,如果两人都坦白是自己做的,则每人各罚5元压岁钱;如果两人只有一方坦白,则坦白者罚一元,未坦白者罚款10元;两人都不坦白,由于没有证据,则只各罚两元钱。
高创造性思维是观念、思维、联想、表达、变通能力的体现。本研究显示,舰艇军人高创造性思维水平人数占15.8%,一般创造性思维水平占84.2%,符合常态分布。流畅力、开放力、变通力、独创力及标题5个维度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组不成熟防御方式平均分显著高于A组,成熟防御方式平均分显著低于A组,这提示高创造性思维水平更多的使用成熟的防御方式,在应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人群中其创造性思维水平低于应用成熟防御方式。
三、打造金融管理专业课程品牌的博弈分析
(一)金融管理专业课程出现“课+证”现象
我的个人生活从2015年秋天开始转变,此前,我以为自己乃至身边人的一生,如一列装载着亲情、琐碎、痛楚、矛盾、幸福、合作、悲伤、愉悦的高速列车。在时间的轴线上,无数颜色和内涵基本雷同的列车,大同小异,方向一致地奔行,再不会变轨和改道。然而,我错了。先是近26年的工作彻底变动。这对已经中年的我,并不算什么。对既往容身的集体,我心怀感激。即使离开,特别是响应一种合乎发展之道的指令,我觉得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一点都不惊慌失措。因为,基本的生存已经不是问题,况且,我从没有奢望过多么豪华的物质生活,也没有渴望过一呼万应的权力。
小孩甲和乙都有两个策略:坦白或者不坦白。两名孩子的决策都会受到对方决策的影响。对于甲来说,若乙选择坦白,则他的最优策略为坦白;若乙选择不坦白,则他的最优策略还是坦白。对小孩乙来说,亦如此。最终,均衡的策略就是(坦白,坦白),即甲乙两人都得惩罚。这样的博弈显然不是最优解,但若甲和乙合作决策,达成集体理性的最优解“帕累托最优”,即(不坦白,不坦白),就能促进整体利益改进。
(二)课程改革各主体间的利益尚未达成
从长远视角来看,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若院校能深入推行“课证融合”模式,那么不管是学生、用人单位还是整个社会,都将长期受益,获得更高的效用。如表1所示,若甲乙两院校均大力推行“课证融合”,长远来看均获得10个效用;若都推行“课+证”模式,均获得5个效用;若甲院校推行“课证融合”而乙院校推行“课+证”模式,虽然甲院校的培养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但其学生的就业准入会比乙院校低,因此甲院校仅获得4个效用,而乙院校获得11个效用。
(三)长期课程改革的博弈结果
在相关利益主体中,教师需要在“课证融合”中付出更多的心血,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接触课程的开始可能就会因为背负着考证的巨大压力而感到焦虑。因此,各主体有可能会回到“课+证”的纳什均衡中,而打造金融管理专业课程品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优策略。因此,该专业的课程改革很容易陷入这种瓶颈。
表1 长期视角下甲、乙院校的效用博弈
四、金融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帕累托最优”
(一)理性认同“课证融合”
各高职院校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课+证”模式和“课证融合”模式本质上的区别。“课+证”模式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职业资格的通过率,主张在金融管理已有课程上简单叠加银行、证券等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这种课程改革模式在短期内虽然能够取得较高的职业资格通过率,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而“课证融合”模式则认为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从事相关职业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外,还应该将职业资格证书的理论知识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将职业技能的相关操作技能与实习、实训等相融合,融“证”入“课”,以“课”为主,从知识、能力、素质等全方位整合,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长远角度看,“课证融合”模式是更符合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因此,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课证融合”才是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能使各利益主体长远获得最大收益的帕累托最优。
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多进入银行、证券行业工作,而银行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是进入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必备证书。因此,许多院校简单地将银行和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内容加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一切以考证为重,这是与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左的。
(二)切实推行“课证融合”
在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时候,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相应的模块教学中,在做好“课”的基础上融入“证”,而不是过分地去追求证书的通过率却忽视了课程建设,要突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并建立对应课程体系,将“课证融合”纳入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可以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等。以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为例,其教学课程有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等,而这些课程都已纳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课程结构的设置尽可能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时间相吻合,这样学生在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时,也能兼顾考证,一举两得。对于教师而言,这样做避免了重复授课,可以有效减轻教师负担,也能为学校减少教学成本。另外,也可以体现在课程的期末考核中,在金融管理专业,可以将银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来取代相应课程的考试,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要求接轨。
东北航线在轻冰夏秋环境时单位航次成本偏低,但在其他环境时成本均偏高,特别是破冰船按公开费用标准时,单位航次成本远高于北极—苏伊士航线。
(三)政府牵头、学校主体、企业协同
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学校、企业共同组成专门的指导委员会,从金融企业各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找出现有或未来金融领域企业各工作岗位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总结出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并反复修改论证,进而共同编写出“课证融合”的相应教材,供各高校使用,争取在政策层面为学校的“课证融合”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政府可以建立奖励机制,对“课证融合”过程中做的好的教师和学校给予奖励,在此奖励机制下,来实现“课证融合”博弈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使整个社会的效用最大化。
甲洛洛很高兴她这样打量自己,有时,还从她的眼神中窥见当初田寡妇望着父亲时的眼眸,本玛眼里的东西自然比田寡妇的淡多了,也轻多了,可他还是很满足。
参考文献
[1]章安平,方华. 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08(11):58-60.
[2]刘丽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价值工程,2011,30(20):276-277.
[3]陈淑武. 财经类高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5):30-33.
[4]薛海勤,孟广东,李艳. 基于“双证融通、课证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 教育现代化,2016,3(13):5-6+15.
【作者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专业品牌论文; 课证融合论文; 博弈论论文;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