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的汉语语音传播:基于国际媒体引文视角的评价_美国智库论文

中国智库传播中国声音——基于国际媒体引用视角的评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视角论文,声音论文,媒体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5)03-0070-8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国的智库建设已进入战略机遇期。2013年习近平同志做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批示,把智库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更是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纳入到当前国家议程中。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就是要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中国风格”为特征,以形成“中国学派”为使命,①不仅对内要成为政府决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②而且对外要发出中国声音,成为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目前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并不匹配。据统计,2014年中国共有429个智库,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1830个),居全球第二,但却只有7家进入全球影响力排行前100名。③针对这种现状,一些学者从政治学、国际问题研究、新闻传播学等视角探索智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问题。有学者将智库的角色分为三类——政府咨询者、学术研究者和公共倡导者,④既重视智库通过“旋转门”角色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也重视其对学术、媒体、公众的影响。也有学者认为智库的影响力更在于看它是否与社会分享研究成果、影响并教育公众;而用思想和观点去影响社会,就需要借助网络和媒介。⑤在新媒体时代,建立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机制和体系已成为提升智库影响力的重要路径。

       在智库影响力评估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组从2006年起,采用“专家整体印象评价法”每年发布《全球智库报告》;在国内,上海社会科学院与“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建立了合作及授权发布中文版机制,同时通过“专家多轮主观评价法”,至今已推出2013和2014年“中国智库影响力排名”。

       但现有成果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第一,目前对中国智库影响力的研究被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所主导,中国机构和专家在这一领域刚刚介入,适应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研究思路与框架还处于摸索阶段;第二,即使一些学者认识到了中国智库在国际媒体上影响力的重要性,但绝大部分成果主要关注“应该如何”,对“目前如何”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非常稀缺;第三,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主要依赖“专家主观评价法”,这种“基于专家知识的主观评价”需要与“基于统计数据的客观评价”相结合,推进该领域研究的科学化发展。

       针对以上局限,本文将以“中国问题”为导向,探索“我们的声音如何能进入他人的世界”。通过对国际媒体引用的实证分析,客观评估中国智库如何在国际媒体上“发出中国声音”,在此基础上为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提出战略与对策。

       二、研究设计

       首先,本文将分析哪些国际媒体在引用中国智库?它们分别位于哪些区域和国家,体现出什么样的分布结构?其次,探索国际媒体引用了中国智库的哪些声音?中国智库能否为国际媒体设置议程?再次,剖析国际媒体如何解读中国智库的声音?这种解读体现出什么样的意义?在研究方法上,将人工分析与计算机辅助分析相结合,采用话语分析、文本挖掘与情感分析等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智库选择:本文以国际问题研究智库为例,选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这4家智库为分析对象。智库选择依据三项标准:一是参考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发展报告2014》,本文分析的4家智库都列于全球排名前100位;二是参考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借鉴了其中“国际问题(大国和周边关系)”类的影响力排名,本文分析的智库也列此项排名的前4位;三是平衡不同地区的国际问题智库。4家智库位于北京、上海两地,因为这是中国智库最集中,且国际媒体驻华记者站最密集的城市。

       媒体样本:选取英文国际主流媒体为样本,新闻文本从LexisNexis数据库的Major World Newspaper子库获得,该库是全球最完备的主流媒体数据库,收录了600余家报纸近30年的新闻全文,且具有丰富的自动检索和统计功能。研究以4家智库的英文名为关键词,经搜索,国际媒体对这4家智库的引用最早出现于1978年7月7日,本文的分析就从那时开始,到论文写作时间至2014年11月10日,共获得715条新闻,以此呈现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智库被国际媒体引用的历史与现状。

       话语分析:分析国际媒体在引用中国智库时,如何通过布局结构、材料组织、标题制作、词语选择等方式对“中国声音”进行“意义的再生产”。本文使用了词频统计软件:为提高软件使用的准确率,本文对比使用了Html5词云产生器和ROST词频软件,将虚词剔除后对实词进行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开展话语分析。

       文本挖掘与情感分析:近年来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日益成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文本挖掘,自动实现文本分类、文本聚类、概念实体提取、情感分析、自动文摘、实体关系模型建设等功能。与传统的人工编码相比,计算机辅助的情感分析可以克服大样本研究耗时耗力的瓶颈,也有助于发现人工分析可能忽略的问题。目前情感分析可使用软件包括WordNet-Affect、SentiWordNet、SenticNet,以及本文使用的AlchemyAPI等。AlchemyAPI中的实体提取和关键词提取功能可以区分人物、公司、组织、城市等实体和关键词与文本间的相关性。

       评估情感分析有效性的标准包括查全率(recall)与准确率(precision),查全率指的是所有准确的条目有多少被检索出来了,准确率指的是检索出来的条目中有多少是准确的。从2002年开始,有研究介绍了基于语义倾向的文本分类法,利用褒贬含义的倾向对评论性文章进行分类,准确率达到74%。⑥2005年一项应用关联规则分类法的研究提取用户对商品的评论,平均查全率达80%以上,平均查准率为70%左右。⑦2006年在分析英文文本基础上,有学者基于HowNet提出两种中文词汇语义的倾向计算方法——基于语义相似度的方法和基于语义相关场的方法,准确率在常用词集层面可达80%—90%。⑧情感分析日益成为文本研究中具有参考价值的新方法。

       三、哪些媒体在引用中国智库

       中国智库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形成官方智库、大学智库和民间智库“三驾马车”并立的格局。作为中国声音的代表,目前有哪些国际媒体在引用中国智库呢?中国智库的声音又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

       欧美和周边国家媒体引用频数最高。学术界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谈到全球媒体言必称“西方”。但根据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中心长期监测发现,在不同的涉华议题中,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兴趣和关注度呈现很大差异。表一显示,在总计715条新闻中,如果按单个媒体来看,新加坡《海峡时报》的引用量最大,为88条,排在所有报纸首位。而按国家来统计,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欧美国家的引用量是最大的,《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澳大利亚人》等主流大报都有50次以上的引用量。虽然对于中国智库的引用,不像一些政治或社会的敏感话题那样能高度吸引欧美媒体的目光,但由于欧美媒体机构的数量和媒体网络本身的高覆盖率,还是表现出总量的优势。周边国家中,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都有一定的引用量。

      

       “两级传播”助推新闻向世界扩散。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媒体的影响不一定是直接流向受众的,很多时候要经过意见领袖,通过“媒体—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过程影响社会。⑨而媒介体系之中也存在意见领袖,也就是一些媒介会影响另一些媒介关注什么,关注的强度和报道的顺序。这种“媒介间议程设置”使得智库声音被权威媒体刊登之后,还有机会通过其他媒体的转载而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本文对样本进行了互引网络分析,发现在以上40种报纸中,相互具有转引关系的就有22种。即使《纽约时报》并不是引用中国智库最多的媒体,但是它被其他媒体转引的次数是最高的,有11次。其次《华盛顿时报》被转引6次,英国《每日电讯》被转引5次,新加坡《海峡时报》被转引4次。作为创刊于1845年的新加坡英语旗舰日报,在本文样本中,该报新闻被泰国《国家报》和《韩国先驱报》等周边媒体转载,显示出其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响力。而抓住这些被业界认可度高的媒体来发布智库观点,将有助于中国声音的二次传播。

       欧美媒体引用智库仅占其涉华报道的极小比例。从绝对数量来看,西方媒体对中国智库的引用频数是较高的。除了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卫报》等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报纸外,像《澳大利亚人》作为传媒大亨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报纸,不仅是澳洲主流大报,更是十分关注中国问题,曾因刊登“教导”热比娅如何对付中国而被新华社点名批评。而从相对数量来看,实际上在这些媒体的涉华报道中,以中国智库为消息源的比例是极低的。以China为关键词搜索美国近3个月的涉华新闻,《纽约时报》就有1735条,《华盛顿邮报》是2031条。再来对比引用中国智库的新闻量,《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从1978 年首次引用至今分别是51次和48次,可见引用中国智库的相对比例是极为微小的,中国智库还未能成为西方主流媒体的重要消息源。

       除了西方媒体,周边国家媒体在热点事件上对中国智库的引用量较高。比如泰国,随着南海争端成为中国与东盟友好关系的障碍,泰国政府希望成为调停人,媒体自然积极跟进。且泰国新闻篇幅较长,仅《国家报》被搜索到的25篇新闻中,有21篇在500字以上,更有7篇在1000字以上,体现出对中国新闻的重视。

       但是,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不管是西方媒体还是周边国家媒体,仍然倾向于引用欧美智库,比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传统基金会,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等。以美国排名第一的布鲁金斯学会和中国排名第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来比较,近半年来,《纽约时报》引用布鲁金斯学会的新闻共计167条,议题不仅聚焦美国和中国,还包括俄罗斯、缅甸、乌克兰、朝鲜、伊朗、伊拉克、伊斯兰国ISIS等,涉及领域和问题之广泛,几乎涵盖当前所有的国际热点与焦点。在同样的时间段内,该报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闻仅为13条,而且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国内问题,包括城管暴力执法、房地产面临崩盘等。如果一篇新闻中同时出现欧美和中国智库,欧美智库常会出现在显要的版面位置,被作为最主要的新闻源来引用,而中国智库登上新闻标题和导语的机会则很稀少。

       设驻华记者站的媒体更接近智库专家。拥有驻华记者站是国际媒体接近中国新闻源的便利条件,与中国智库打交道的也往往是这些媒体的几位驻华记者。在引用量居前的媒体中,大部分都设有驻华记者站。像《海峡时报》有北京记者站,加拿大《环球邮报》早在1959年就进入中国,《芝加哥论坛报》1971年设立驻华记者站。驻华记者是个封闭的小圈子,截至2013年1月,共有59个国家438家外国新闻机构在华派驻记者,外国驻华记者总数近700名。⑩他们中的许多人集中住在北京的外交公寓,工作之余相互交换新闻、共享消息源。搜集各个领域专家的联系方式是驻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与此同时,在地域和社交网络上更接近这些外国记者的智库专家们,也更有机会登上国际主流媒体的版面。

       四、国际媒体报道中国智库的议题

       国际媒体报道中国智库的议程直接显示了中国声音的传播效果。从国际媒体引用的数量来看,中国社科院居于首位,接着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当然,国际媒体引用量只是评估智库的一个指标,而且统计数据还会受智库规模、创办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智库被国际媒体引用已有30多年的历史。研究发现,本文样本中第一次出现中国智库是在1978年7月7日,这正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阶段,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进入复苏阶段。在《华盛顿邮报》一篇题为《中国允许美国社会学家研究农村问题》的新闻中,提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创办。(12)此后,时任社科院副院长兼经济所所长许涤新的观点在1980年被《华盛顿邮报》引用,(13)时任社科院院长马洪的观点在1983年被《纽约时报》引用。(14)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年《纽约时报》还引用了时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伍正大的观点。(15)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成为最早被国际媒体引用的智库。

       那么国际媒体在引用中国智库时,主要包括哪些议题呢?

       经济议题、社会议题、安全议题被高频引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这可以从高频词中窥见一斑。本文使用词频分析软件先进行全样本分析,然后将实词按议题、国家、地区/城市分类后二次分析。数据显示:在议题列,排名前10位的高频词(16)中有4个和经济议题相关。排第1位的“经济”一词出现1130次,后面还有“贸易”、“市场”、“投资”等,可见经济议题的压倒性优势。“社会”出现了566次,社会民生、市民社会等都是国际媒体关注的议题。安全议题也被高频提及,相关词语包括:“核能”、“军事”、“战争”等。而“会见”、“会谈”的高频数与以上议题或其他议题都有联系。

      

       从国家来看,中国和周边国家新闻依赖智库专家提供信息。表3显示,“中国”高居国家列的首位,共出现9018次。其次词频较高的朝鲜、韩国、日本、印度、菲律宾是周边国家,像North Korea和South Korea频繁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智库引语主要集中在六方会谈、朝核问题和朝鲜半岛和平议程上。中国智库涉及日本的引语集中在历史问题、东海划界问题上,近年来钓鱼岛、TPP等议题也在成为热点。而有关菲律宾的引语则围绕南海展开,随着南海争端的发展,日益需要中国智库专家发出声音。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也是高频词,一方面围绕重大国际事务而展开,另一方面即使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区热点问题中,也少不了西方大国的参与。此外,当前国际舆论仍被西方所主导,西方媒体在解读中国问题时常将议题嵌入西方的文化记忆和国家利益中去,实现新闻的本土化过程。

       词频分析发现,在地区/城市列中,北京、上海分别以1565次和958次居于第一、二位,这与中国作为高频国家出现一样,体现了中国问题的高提及率。来自北京、上海的智库专家是构成中国智库被引用的主要部分。其次是对台湾问题的报道,内容集中在台海问题、美国对台军售、以及南海问题中的台湾角色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余克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杨洁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沈世顺等专家观点被主流媒体引用。在新闻文本中,与“台湾”一起出现的词包括“日本”、“新疆”、“西藏”等,显示出重大和争议性问题在国际媒体中的集聚效应,进而成为制约中国形象提升的瓶颈。“新疆”、“西藏”未排入高频词前10位,表明总体上,新疆和西藏问题的国际舆论热度无法与台湾问题相比。尤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问题的关注正被其他议题所稀释。但是“新疆”、“西藏”两个词仍各有71次的出现频数。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的出现频率都很高,而近年来香港社会的动荡也成为国际舆论焦点,智库专家频频在“占中”等议题上接受国际媒体采访,并作出解读。

       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和议程设置能力仍有待提高。一方面,在一些突发事件如2008年“3·14”事件,西方抵制北京奥运等案例中,中国智库无力运用议程设置改变舆论劣势;另一方面,对一些重大国际国内议题,比如“中国模式”、“北京经验”的对外传播,以及对全球治理、环保等议题上,也未能主动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相反在“沉默的螺旋”(17)效应下被西方媒体的“强势语言”所“同化”。(18)

       以南海争端为例,国际舆论已将其看作崛起中的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试金石,这不仅关系到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等“南海声索国”,而且牵动着中国周边20个国家的心。可对于这个重大问题,周边媒体的新闻源很少来自中国,而是来自欧美或本国专家。比如俄语媒体引用俄罗斯东方学研究所的观点,印度媒体引用欧美智库以及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学院、观察家研究基金会,越南媒体议程则被越南国防部下设的中国局以及越南国内重要的智囊机构中国研究院所引导。中国声音在这些国家媒体中表现微弱,少数中国专家的声音也以“被解构”的方式呈现。(19)对于南海这样的重大问题,中国智库怎样通过提供给周边国家和国际舆论可资采用的信息,进而设置国际议程,这对于中国智库来说是一个挑战。

       五、国际媒体文本如何解读中国智库

       在解读国际媒体对中国智库“说什么”的基础上,下文将分析媒体“怎么说”。有学者曾通过文本情感、关键词情感来研究“巴以冲突”的新闻评论,识别其是“支持巴方”还是“支持以方”,(20)也有学者对美国大选报道分类汇总,预测大选是支持“共和党”还是“民主党”。(21)计算机辅助的情感分析已越来越多地使用在文本分析中。

       以负面立场解读中国形象。中国问题是国际媒体引用中国智库时最主要的议题,那么中国议题是如何被呈现的呢?在本文分析样本所覆盖的36年里,中国智库的角色随着国际形势的变迁和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为分析近年来中国智库的角色,本文对这715条新闻进行了二次分析,从样本中选取2010年1月1日后的所有新闻,分别对其新闻全文本以及这些新闻中引用过智库的新闻段落进行情感分析,(22)以此呈现近5年来国际媒体解读中国与引用中国智库时的情感差异。

      

       将全文本输入AlchemyAPI后,表4显示,新闻全文本的情感是负面的,分值为-0.1783,表明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呈微弱的负面情感。(24)这种负面呈现中国形象的结果与诸多文献相吻合。先前对国际媒体的研究发现,西方主流英文媒体对华报道以负面为主。(25)在“全球性媒介事件”如奥运报道中,更是30%为中性和客观报道,70%负面报道,(26)负面报道占压倒多数比例。本文分析的涉华新闻大多与国际问题有关,此类题材以硬新闻为主,虽然难以避免倾向性,但叙述时以交代事实为主,措辞相对中性。这与其他社会类的软新闻有一定差异,因为软新闻常以特写体裁写作,加入记者描写甚至评论,这是本文样本仅显示微弱负面情感的重要原因。

       新闻标题、句子、词语展示负面倾向。在引用过智库的新闻全文本中,负面倾向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公平正义等民生议题中。近年来有关官员腐败的新闻甚至超越“人权”问题成为国际舆论焦点。比如《不平等、腐败、昂贵:中国医疗行业的指征》等新闻标题直指社会矛盾。(27)在“关键词提取”上,情感分析自动获得且显示负面的词语包括:“天安门广场”、“快速增长率”、“意识形态运动”“腐败”等。1989年以后,“天安门广场”一词到每年6月都成为西方媒体的新闻元素,即使新闻不涉及政治,也会将其作为背景来组织材料。而“腐败”一词共出现113次,国际媒体从腐败的深度、广度及制度性腐败等视角进行深度报道。情感分析还显示,新闻全文本中“共产党”一词的倾向是中性的,“北京”也是中性的。同时“香港”一词的情感在国际媒体中是正面的。

       以正面、中性立场解读智库观点。与全文本的负面倾向不同,智库被引文本,即国际媒体引用过中国智库的段落的情感分值为+0.0182,显示出微弱正面。接着我们再细化到智库名称的分析,系统通过“实体提取”功能自动获得本文所分析的4家智库。表五显示,国际媒体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情感倾向为正面,该“实体”与全文本的相关度最高为0.8731;在引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时为中性。

      

       中国智库被“正面、中性引用”的现状与中国政府常被“负面引用”形成反差。国际媒体引用中国官方消息源比如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时,还常援引其他持相反观点的消息源,很多时候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提供的信息被置于前后矛盾和尴尬的境地。(28)与官方消息源相比,中国智库显示出了传播中国声音的优势。

       以独立消息源解读智库专家。研究发现,媒体引用智库专家时有一套筛选机制和流程,(29)持独立立场的智库专家被认为是可靠消息源,这可从其称呼中显现。对715条新闻全文本的词频统计发现,(30)“教授”(professor)一词出现了521次,“专家”(expert)304次和(specialist)78次,“研究员”(research fellow)109次,“学者”(academic)221次。虽然本文研究对象已是国内一流智库,但在所有新闻中,出现“智库”(think tank)一词的次数为211次,与“教授”、“专家”的频数相比是较低的。可见大部分国际新闻是以被引观点的“专业性、独立性”而将其作为消息源的,独立学者被认为是可靠消息源。还有一些智库专家逐渐走向前台,在国际舆论场中展现名人效应。虽然本文分析的中国智库多属官方智库,但国际媒体在解读智库专家时并未过多关注机构属性,仅将视线聚焦于专家观点。与此相对,在引用新华社等中国媒体作为消息源时,一般会加上定语“共产党所有”(party-owned)、“国有”(state-run)等词,可见其在引用官方消息源时的谨慎与刻意强调。

       研究发现,在引用媒体上,欧美和周边媒体引用频数最高,智库声音经过国际媒体“两级传播”进入西方世界。但西方媒体对中国智库的引用仅占其涉华报道极小比例,且未能成为西方主流媒体的重要消息源。能与中国专家形成良好互动的,是设驻华记者站的国际媒体。在报道议程上,经济议题、安全议题被高频引用,但中国智库对全球性重大问题的议程设置能力欠缺,无法引导西方和周边媒体。在解读立场上,虽然国际媒体以负面倾向解读中国,但对中国智库和专家的解读则是正面或中性的,独立的专家具有区别于官方的优势,成为国际媒体消息源的重要选择。

       智库作为消息源,与媒体是相互需要与依赖的关系。但是当前中国智库还没有充分做好与国际媒体打交道的准备,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未能及时、充分地向国际社会发布,也无力为国际事务设置议程。这一方面与部分智库自我定位时更重视政府“智囊团”角色,相对忽视与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分享研究成果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智库专家面对国际媒体有所顾虑,以及缺乏和国际媒体互动的体制、机制有关。

       萨义德曾经这样表述东方人的话语角色,“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他们只能被代表”。(31)在东西方力量格局重新调整的今天,中国智库能否向世界发出声音,已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影响力,还将成为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重要一环。

       本文还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郑华教授的帮助,特此致谢。

       注释:

       ①胡鞍钢:“建设中国特色一流高校智库”,载《光明日报》2013年5月31日。

       ②刘延东2013年5月30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5月31日。

       ③Think Tanks & Civil Societies Program,“2014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January 22,2014。在这个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进入全球影响力排行前100名。

       ④Xufeng Zhu,“Government advisors or public advocates? Roles of think tank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variations”.The China Quarterly,Vol.207,2011,pp.668-686.

       ⑤俞可平:“‘智库’的影响力从何而来”,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2期。

       ⑥Peter D.Turney,“Thumbs up or thumbs down? Semantic orientation applied to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of reviews”,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40th annual meeting on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2.

       ⑦Bing Liu,Minqing Hu & Junsheng Cheng,“Opinion observer:analyzing and comparing opinions on the web”,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2005.

       ⑧朱嫣岚,闵锦,周雅倩,黄萱菁,吴立德:“基于HowNet的词汇语义倾向计算”,载《中文信息学报》2006年第1期,第146页。

       ⑨参见Elihu Katz and Paul F.Lazarsfeld,Personal Influence:The Part Played by People in the Flow of Mass Communication.New York:Free Press,1955.

       ⑩“外交部:目前外国驻华记者总数近700名”,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0123/c40733-20302946.html

       (11)其前身为创设于1956年的“中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1986年更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1998年国务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并入。2014年6月更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12)“China Permits U.S.Sociologists to Study Village”,The Washington Post,July 7,1978.

       (13)“Chinese Planners Delay Output Goals As Economy Slows”,The Washington Post,March 28,1980.

       (14)“Peking Finds a New Enemy:‘Spiritual Pollution’”,The New York Times,November 4,1983.

       (15)“China’s Aim in Asia:to‘contain’Soviet”,The New York Times,April 21,1981.

       (16)在统计词频时,将同根词计算在内。比如统计“经济”一词的词频时,将economy/economic/economics/economically一并统计在内,其他词语也以这种方法统计。

       (17)E.Noelle-Neumann,“The Spiral of Silence.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24,No.2,1974,pp.43-51.

       (18)参见Pierre Bourdieu,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9)吴瑛,吴秀娟,冯超:“周边国家对南海争端的议程建构研究”,载《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12期。

       (20)Bing Liu,Minqing Hu & Junsheng Cheng,“Opinion observer:analyzing and comparing opinions on the web”.

       (21)Soo-Min Kim and Eduard Hovy,“Crystal:Analyzing Predictive Opinions on the Web”.Paper presented at the EMNLP-CoNLL,2007.

       (22)分析以段落为单位,如果一篇新闻中只有一个段落出现中国智库则选这一个段落,如果多个段落引用,则将这些段落都放入二次分析样本中。也就是说,前者分析的是引用过智库的新闻全文,而后者仅分析引用智库的具体段落。

       (23)本文将AlchemyAPI软件的统计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面4位。

       (24)情感分析软件会根据语料库的界定自动统计出文本的正负面指数,同时提取出正面、中性和负面词语供研究参考。

       (25)胡鞍钢、张晓群:“为何中国政府‘被动挨打’——评西方媒体对中国密集型负面报道”,载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情报告》,2003年4月23日。

       (26)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中心:《全球重要媒体对北京奥运报道的倾向性和态度研究》,http://www.globalpubopinion.org/s/22/t/45/02/0e/info526.htm。

       (27)“Unequal,corrupt and expensive:signs of an ailing system”,South China Morning Post,January 4,2008.

       (28)吴瑛:“中国话语的议程设置效果研究: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为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2期。

       (29)智库专家要进入记者的视线,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动机”,即专家本身要有接受媒体采访的意愿,有的甚至是主动接近媒体提供信息;二是“权力”,即专家在该领域的权威性即掌握知识权力;三是能够提供合适的信息,即他们熟知媒体和受众需求,可以提供“新闻故事”或者材料;四是有地理和社会的接近性,即媒体花费较少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可以方便的采访到专家,比如在同一个城市,或在方便的圈子和场合相遇等。参见H.J.Gans,Deciding What's News: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NBC Nightly News,Newsweek,And Time,Visions Of The American Press,2005,p.116.

       (30)国际媒体在引用智库专家时,常会既称呼其为教授、专家,又称呼其来自某个智库。此外,一篇新闻里通常会多次引用专家观点,这就使得称呼提到的次数大大多于新闻数量。

       (31)这句话最早由卡尔·马克思提出,但被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转引以后,成为东方国家弱势话语地位的象征。参见E.Said,Orientalism,New York:Vintage,1978,p.1.

标签:;  ;  ;  

中国智库的汉语语音传播:基于国际媒体引文视角的评价_美国智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