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诗与雅乐的离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雅乐论文,离合论文,四言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言诗与雅乐的离合
——从诗乐分离的角度考察四言诗衰落的原因
赵雷/李文倩
晋代以后,四言诗最终归于沉寂,究其原因,有上古至中古语言变迁、情感表达方式转换的冲击,但诗与乐的逐渐分离应该是导致其盛衰升降的根本原因。四言诗产生之初原本与雅乐共存。春秋以来,雅乐逐渐为俗乐所代替,而俗乐在格调节奏上跟四言诗很难相和。一旦失去了音乐,四言在节奏、韵律上的单调就显露出来;而语言变迁、抒情方式的转换更进一步把四言诗的窘迫显现出来,扩大了四言诗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最终导致四言诗衰落。
摘自《学术交流》2008年第2期
“志人小说”非小说论
杨东甫
由鲁迅先生拟定而为现当代学术界一致认同的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志人小说”,究其实质不能算作小说,因为无论以古代还是现代的文体标准衡量,此一文体类型都不具备完整的小说特征,而应属笔记野史性质。
本文认为,区分小说与笔记主要有以下几条区分标准。第一,就单篇作品而言,主要是看其内容是纪实还是虚构,是“有意为之”还是随笔记录。第二,有无故事、故事是否完整。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志人小说”也难以成立。“志人小说”绝大多数仅仅是一个无头无尾的片段,甚至只是某人说的一句话,不但没有完整的故事,很多篇章根本就没有什么故事。第三,就一部作品集而言,主要看其中合乎上述两条标准的篇章与不符合两标准的篇章各自所占的比重如何。
摘自《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有长度叙事文学的迟到与宋元杂剧的诞生
——中国戏曲成熟晚于古希腊及印度古剧原因重探
乐铄
中国戏曲在十二三世纪的北宋末至元初成熟,比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都晚了千余年。过去学者从多方面探讨了原因,如城市经济发展、大众文化需求、中国文人轻视戏曲艺术等。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中国戏曲发展迟缓的原因。
古希腊悲剧绝大多数取材于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在公元前12世纪就已流传,前8世纪有了书面作品。印度梵剧所取材的神话史诗与故事也发生较早,公元前20世纪中叶已有以颂神赞歌为核心的诗歌总集《吠陀》。相比较而言,元杂剧和南戏所取材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佛道故事等,多采自两汉史传文学、乐府民歌、魏晋志怪与轶事小说、唐变文与传奇、宋话本与说唱,明显晚于古希腊戏剧及印度梵剧里的神话史诗题材。因此,本文认为,汉民族的神话及长篇史诗流失,使中国有长度的通俗叙事文学的发达推后了千余年,也使以此为题材来源的中国戏曲的成熟晚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千余年。
摘自《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韩愈是北宋前期世风和文风重塑的重要范型
李强
韩愈的文学作品与道统观念,深刻影响了北宋士人精神世界的构建。北宋是典型的文人社会,“庆历士风”是北宋文人士大夫创造的重要精神成果,其涵养过程既有士大夫优秀品格的历史积淀,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资源。庆历士人多以韩愈为榜样,他们通过积极的政治活动,扩大了文学创作的影响,使文学与政治呈现出一定的互动关系。庆历士风中“和而不同”、“笃于自信”的精神内核,与古文运动互为表里,使宋代散文家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宋代文风发生转变,既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也与士风丕变有关。政治是非与人格评判的结缘、文人对自我完美人格的诉求、文人政治理想与现实斗争的冲突等,都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深刻的变化。
摘自《中州学刊》2008年第2期
《水浒传》的作者、书名、主旨与宋江
杜贵臣
《水浒传》的作者或主要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的书名出自《诗经·大雅》体现全书“忠义”的主旨,宋江形象是《水浒传》作者集中的代言,全书的灵魂。他是一个义士,但更是一位忠臣。他的“忠”不是一般的“忠”,是为人所难为,为人所不敢为,为人所不能为,是旷古未有的一种“忠”。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了古代一位仁人志士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坎坷,他对不幸的理解,对光荣的梦想,以及对现实的困惑。《水浒传》中,宋江是与李逵、鲁智深等性情中人不同的另一类英雄,其作为文学典型更具内涵,更难理解,更不容易却更值得肯定与同情。
摘自《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