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关系与价值扩散_供求关系论文

供求关系与价值增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关系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对供求关系作过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各自的供求理论,前者的供求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这是完全正确的;后者比较注重数量描述,也有可取之处。坚持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原理和方法,有可能建立更加完善的供求理论。本文仅在某些方面作这种探索,以便从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动态地考察价值增殖。

一、等量劳动交换中的供给和需求

1.物物交换时的供给和需求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非常复杂,但它的萌芽是从自然经济中生长出来的。那些自给自足的经济主体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可以说他们的生产消费活动融供给和需求于一体,供给水平和消费水平同样低下。在剩余产品的物物交换中,供给和需求开始分离,作为矛盾对立的两极已现雏形。例如,甲和乙两个生产者分别生产A、B两种产品,双方形成相互需求和供给,其交换实际上按下列等式进行:

P[,a]Q[,a]=P[,b]Q[,b] (1)

式中Q[,a]和Q[,b]分别表示A、B两种商品的数量:P[,a]和P[,a]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A和B所消耗的劳动量;等式两边分别表示参加交换的A、B两种商品各自所包含的劳动量。只有按劳动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双方才能得到应有的比较利益。

2.以货币为媒介交换时的供给和需求

物物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作为一般等价物和交换媒介的货币,而货币又经历了从实物到贵金属再到纸币的演变。货币量实际上是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的代表和象征,它同各种商品有共同的交换基础,因而可以成为交换媒介。例如,A、B两种商品以货币量M为媒介,按下式进行等价交换:

P[,a]Q[,a]=M=P[,b]Q[,b]

(2)

上式包含卖和买两个环节,商品所有者即卖方是供给方,货币所有者即买方是需求方。供给和需求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当卖和买在时空上分离之后,供给和需求也就完全分离了,成为不同经济主体的活动,并通过市场连接起来。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交换一般都以货币为媒介,供给和需求形成庞大的市场网络。这既是社会化生产交换发展的结果,又为其进一步发展,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物物交换时就已存在的供求矛盾,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中进一步社会化。

二、消费货币量和价格

1.消费货币量

在(2)式中,M是消费者用于购买A或B的货币量,称为消费货币量,由于消费者的需要具有多样性,无论他在主观上是否有意识地安排消费比例,在事实上部会把自己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必需品的消费上。M不是指消费者的总收入,而是指必定用于购买某种商品的货币量。如果社会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包括个人和单位),则各消费者的消费货币量之和构成社会消费货币总量。因此,M也可用来分析社会总需求。但本文主要从微观上讨论单个市场的需求。

对某种商品来讲,消费货币量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1)消费者收入多少。一般来说,在消费结构一定时,收入多则用于购买各种商品的货币也多;反之则少。(2)消费结构和偏好。在不同时期,人们的消费结构和偏好会发生变化,因而用于购买不同商品的货币量也会变化,一个人偏好某种商品,就会用较多货币去购买它,(3)消费者人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人数越多,用于购买它的货币量也就越多;反之则少。(4)相关商品的价格。某些商品在消费上具有相互替代和补充关系,一种商品的替代品和补充品价格变化,会导致购买这种商品的货币量变化。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现实中的消费货币量不易准确加以测算,但它毕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消费货币量实际上反映了在一定时期社会要求投入某种商品生产的劳动量(下文多处简称货币量)。

2.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

因为商品价值由生产它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所以,当企业生产出某种商品并形成供给时,就已存在由生产它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所决定的价格P=W/Q。例如在(2)式中,P[,a]和P[,b]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分别是商品A、B的价格。这种由生产单位量商品所平均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价格,我们称为生产价格(在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生产价格指成本加平均利润,这与本文的定义有所不同)。当社会上有众多的企业生产同一种商品时,生产价格由社会范围内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如果只有一家企业生产这种商品,那么该企业的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因而这种商品的生产价格就由该企业决定。

生产价格所包含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二者构成单位成本)体现物化劳动消耗,新价值则体现活劳动消耗。显然,生产价格高低反映资源利用水平,一般资源利用率提高则生产价格降低,反之则上升。

市场上商品的实际售价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这种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商品实际售价,称为市场价格。不难理解,生产价格反映生产单位商品平均耗费的劳动量,市场价格则反映为社会所承认的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在现实中,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如图1所示:

图1

横轴表示商品量,纵轴表示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P[,s]为生产价格曲线,P[,d]为市场价裕曲线。该图直观地表达了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

三、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

1.需求函数

需求作为一个经济变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购买的商品量。所谓“条件”,主要是指消费者可支配的货币量和商品价格。因为生产价格是市场价格的基础,前者对需求量的影响通过后者来实现,所以只需讨论市场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假定某种商品的消费货币量为M,不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消费者或早或迟,或一次或多次,总会用M购买一定量商品。例如,当市场价格为P[,d],消费者支付M,购买量为Q[,d],称为需求量,显然,

P[,d]Q[,d]=M(3)

当M和P[,d]变化时,Q[,d]也会变化,由(3)式可导出:

M

Q[,d]=─── (4)

P[,d]

(4)式所表达的内容即为需求函数,它说明需求量同货币量成正比,同市场价格成反比。见图2,横轴表示需求量Q[,d],纵轴表示市场价格P[,d]。假定M不变,当价格为P[,d1]时,需求量为Q[,d1];当价格降为 P[,d2]时,需求量增至Q[,d2]。对于每一种市场价格,都有一定的需求量与之对应,这样就形成了一条需求曲线D[,1],它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需求量与市场价格成反比。如果货币量M增加,则在任何价格条件下都可多购买一些商品,因而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形成新的征求曲线D[,2];反之,如果M减少,则在任何价格条件下都只能比过去少买一些,所以,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形成D[,3]。

图2

在现实中,需求和需求量两个概念可以通用,但在理论上它们又有所区别。根据上文对需求函数的定义,一般当Q[,d]随P[,d]变化而变化时,就称需求量变化;而当Q[,d]随M变化而变化时,就称需求变化。在图2中,每一条曲线都表示需求量随价格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不同的曲线则表示需求随货币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由于各种商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有差别,P[,d]和M变化对Q[,d]影响也有差别,不一定如(4)式所规定的那样严格;(4)式实际上假定有关弹性为l,它所揭示的各变量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存在的。

2.供给函数

供给作为同需求相对应的一个经济变量,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商品量。所谓“条件”,主要是指需求和生产价格。一般而言,供给量直接取决于资源投入量及其利用率。但对一个企业来讲,究竟投入多少资源来生产多少数量的某种商品,在现实中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需求量又受货币量和市场价格影响。市场价格和生产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是一致的,但对供给的作用却相反。这是因为,在资源投入量一定时,其利用率高则产量高,生产价格低;反之则产量低,生产价格高。供给随资源利用率变化而成同方向变化,亦即随生产价格变化而成反方向变化。市场价格则不同,它反映社会允许企业生产单位商品耗费多少资源,反映企业销售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收入。在生产价格一定时,市场价格高表明需求旺盛,企业增加供给可以多盈利;反之则表明需求不足,企业应减少供给。

假定某种商品的消费货币量为M,市场价格为P[,d],需求量为Q[,d],企业按生产价格P[,s]=P[,d]生产的商品量为Q[,s],称为供给量,正好等于Q[,d],这时供求平衡,因此有:

P[,s]Q[,s]=M=P[,d]Q[,d](5)

当M和P[,d]、Q[,d]变化时,Q[,s]也会变化,且有如下关系:

M

P[,d]Q[,d]

Q[,s]=────=──────

P[,s]P[,s]

(6)式所表达的内容即为供给函数,它说明供给量同市场价格和需求量的乘积即货币量成正比,同生产价格成反比。见图3,横轴表示需求量和供给量,纵轴表示市场价格和生产价格。原来的市场价格为P[,d1],需求量为Q[,d1],生产价格为P[,s1],供给量为Q[,s1],这时,供求平衡;现货币量增加,使得市场价格上升为P[,d2],需求量增加到Q[,d2],这时出现供不应求,生产价格仍为P[,s1],企业扩大生产,使得供给量增加到Q[,s2]=Q[,d2],达到新的供求平衡。对于每一种需求水平,都有相应的供给量,这样就形成一条供给曲线S[,1],它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表示供给量同需求(通过货币量、需求量和市场价格表现出来)成正比。如果生产价格下降,则在各种需求水平上都有能力增加供给,因而供给曲线向右移至S[,2];相反则向左移至S[,3]。一般当产量随市场价格变化而成同方向变化,就称供给量变化;当产量随生产价格变化而成反方向变化,就称供给变化。在图3中,每一条曲线都表示供给量随市场价格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不同的曲线则表示供给随生产价格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图3

四、不同供求关系中的价值增殖情况

1.供求关系和均衡价格变化的九种情况

将图2和图3所示的情况结合起来考察,可以说明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图4

图4由图2和图3组合而成,横轴表示需求量和供给量(仅标明Q),纵轴表示市场价格和生产价格(仅标明P),共有三条需求曲线和三条供给曲线,它们有九个交点。在每个交点上,供给量都等于需求量,这时的市场价格称为均衡价格,相应的产量称为均衡产量。下面分别考察供求关系变化的九种情况。

(1)假定在D[,1]和S[,1]的交点e[,1]上市场价格等于生产价格,这时供求平衡,企业可获得正常利润。

(2)需求由D[,1]增至D[,2],供给S[,1]不变,将出现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上升,而生产价格不变。企业增加供给量,可获得超额利润,最终在e[,2]点达到新的均衡。

(3)需求由D[,1]减至D[,3],供给S[,1]不变,将出现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下降,生产价格仍未变。企业将减少盈利甚至出现亏损,因此要减少供给量,最终在e[,3]点达到新的均衡。

(4)需求D[,1]不变,供给S[,1]因生产价格下降而增至S[,2],将出现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下降,引起需求量增加,最终在e[,4]点重新达到均衡。只要市场价格不低于生产价格,企业至少可获得正常利润。

(5)需求由D[,1]增至D[,2],供给S[,1]也增至S[,2],形成新的均衡e[,5]。如果二者增幅相同,则均衡价格不变,否则均衡价格也会变化,并影响企业收益。

(6)需求由D[,1]减至D[,3],供给S[,1]增至S[,2],这时产品大量过剩,市场价格急剧下降,从而刺激需求,抑制供给,结果在e[,6]点形成均衡,实际供给量不一定能增加,企业会减少收益。

(7)需求D[,1]不变,供给S[,1]减至S[,3],将出现供不应求,引起市场价格上升,企业逐步增加供给量,在e[,7]点达到新均衡。但如果市场价格不达到足够高度,企业仍会减少盈利。

(8)需求由D[,1]增至D[,2],供给S[,1]减至S[,3],将出现更大程度的供不应求,从而抑制需求,刺激供给,在e[,8]点达到新均衡。企业盈利情况要视市场价格和生产价格的关系而定。

(9)需求由D[,1]减至D[,2],供给S[,1]减至S[,3],形成新的均衡点e[,3]。如果二者减幅相同,则均衡价格不变,否则也会有一定变化,并影响企业盈利。

上述分析不仅说明了市场价格如何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从而论证了图1所示的情况,并且说明在不同的供求关系中价值增殖有很大差别。

2.不同供求关系中价值增殖的五种情况

请看图5,横轴表示产量,纵轴表示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图中有三条曲线,分别表示生产价格、单位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趋势。在产量由Q[,1]增加到Q[,5]时,价值增殖情况有以下五种:

(1)当产量为Q[,1]时,在边际产量上市场价格等于生产价格,表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如实得到社会承认,企业可获正常利润。这种情况称为等额增殖。

(2)当产量增加到Q[,2]时,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单位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放大,企业可获得超额利润。这种情况称为超额增殖。

(3)当产量增加到Q[,3]时,市场价格低于生产价格而高于成本,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而缩小,一部分得不到社会承认,但企业仍可获得部分利润。这情况称为减额增殖。

(4)当产量为Q[,4]时,在边际产量上市场价格等于成本,这表明企业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所花的活劳动完全得不到社会承认,为无效劳动。此刻的情况称为零增殖。但因这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总利润却达到最大,故不应再增产。

(5)若企业继续扩大生产,使总产量达到Q[,5],市场价格将低于成本,出现亏损。这时不仅所花活劳动为无效劳动,而且一部分物化劳动也得不到社会承认,因此超过Q[,4],以上的部分产量出现亏损。这种情况称为负增殖。

企业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应随时分析市场价格和生产价格的关系,并想方设法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价格,保持适度规模,以实现超额增殖或等额增殖,至少也应保持减额增殖,避免亏损。

标签:;  ;  ;  ;  ;  ;  ;  ;  ;  ;  ;  ;  

供求关系与价值扩散_供求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