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资源管理_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资源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现代企业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知识经济正在取代工业经济而成为我们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在这种新型经济中,知识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终极资源,构成国民经济的直接基础,知识经营愈益成为企业活动的核心。

一、知识经济——日益成熟的新型经济

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直接依赖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形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7年发表的一份年度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这一术语的出现,表明了人们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的更充分的认识。 据估计, 知识经济在OECD主要成员国中已占其GDP的50%以上。

知识作为蕴含在人(或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人们对知识和技术的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尽管18世纪的斯密已经指出新的专家阶层善于思考并为生产对经济有用的知识做出了重大贡献,19世纪的李斯特强调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机构通过创造和传播知识对发展生产力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的熊彼特提出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思想。但是从斯密的古典经济学、19世纪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本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经济学到战后的许多经济学流派,可以说都是“物质经济学”,即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学。物质是稀缺的,遵循收益递减原理。传统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和能源,而把知识和技术视为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知识和知识的增长”,第一次明确提出在一国经济中信息化发展的意义以及发展知识产业的重要性,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极大冲击,有学者甚至立即意识到“知识产业的概念如同炸药包一样,会把传统经济学甩到半空。”在马克鲁普之后,1976年,波拉特的博士论文“美国信息经济分析”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在美国商务部的资助下,波拉特1977年出版了名为《信息经济》的九卷巨著,震惊了西方世界。

继《未来的冲击》(1970)和《第三次浪潮》(1980)之后,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1990年出版了《权力的转移》一书。托夫勒指出:“我们时代的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这个体系不再以体力为基础,而是基于脑力。”“这种新型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爆炸性的新力量,它驱使先进的经济国家进行痛苦的全球性竞争,强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摒弃其传统的经济战略。”

在理论研究方面,针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在解释经济现实时遇到的困难,罗默于1986年发表了题为“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的开创性文章,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新模式。随后卢卡斯(1988)和斯科特(1989)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新增长理论。这一理论反映了人们为理解知识和技术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所做的新的尝试,它认为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及专业化人力资本不仅能使自身的收益递增,而且还可使其它投入要素收益递增,从而能够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动力。

上述实践性的分析和预见及理论性的解释和推论在当今的美国经济现实中都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克林顿政府从首次竞选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振兴美国经济,到1993年的NII计划,1994年的GII,1996年的电信改革法,1997年又提出把网络建成免税区。这些措施既推动了信息革命的进程,也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自1991年以来,美国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增长,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良好局面,而且预计在今后若干年内都将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良好的国家。对于这种现象,人们提出了“新经济”、“新时代”、“新经济周期”等概念。尽管这方面仍有不少争论,但越来越多的人持肯定态度。1997年7月,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向美国国会作半年度证词时没有排除在美国已经发生彻底变化的可能性,面对异乎寻常的高增长率,他决定不提高利率,被人们称为新经济的推动者。正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显示的那样,由信息技术革命所推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型态,正在日益加强和成熟,并不断向其它国家扩展,迫使其它国家也努力投入这种转变。

二、知识资源——现代企业的终极资源

作为知识经济的直接基础,知识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按OECD的观点,知识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它们通常可分解为信息单位——比特,从而被编码化;(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 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此类知识在多数产业中支撑着技术的发展及产品和工艺的进步;(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 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企业家判断一个新产品的市场前景,或人事经理选择和培训员工都需要运用他们的know-how,操作复杂机器的熟练工人也是如此。典型的know-how是各个企业发展并保存于企业内的一些专门技术或诀窍。(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 涉及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即有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know-who属于在社会上深埋着的知识。

知识的概念要比信息宽泛得多, 信息一般是知识的know- what 和know-why范畴,这些也是最接近市场商品或适合于生产函数中的经济资源的知识类型,属于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 ), 而know-how和know-who等往往难于编码化和度量, 属于隐含经验类知识(

tacit knowledge)。

无论处于何种类型和形态,知识都是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源。在人类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知识不断地得到创造、积累、丰富和完善,可以说,所有的经济体系都建立在一种知识基础上,而所有的企业都依赖前人所建筑起来的这一社会资源。然而,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和产业领导人分析生产所需的投入时常常忽视这一资源。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正在不断地减少单位产出对原料、劳动、资本、空间和时间的需求,在创造财富的全部资源中,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能够替代其它资源的终极资源。资本是工业社会起决定性作用的稀缺资源,今天它仍然在世界经济中翻云覆雨、大显身手,然而在它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已是知识这种更加无形的东西。美国的一位金融家魏因加登说:“在当今世界上能做成一笔交易,通常靠的是知识而不是人们带到谈判桌旁的金钱。就某些方面而言,赚钱比获得知识更为容易。”80年代在华尔街显赫一时的投资家密尔根总结投资之道得出一句话:“人力资本业已取代美元资本。”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其职能就是投入各种资源,经过适当的组合与转化,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拥有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企业的产出、绩效、竞争地位,从而决定着企业本身的价值。自80年代中期始,西方管理学界逐渐兴起了一种分析企业的新理论,叫做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RBV)。这种理论把企业视为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源的集合,认为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企业,因为企业之间不可能有同样的经历、同样的资产和技能、同样的企业文化等。企业的竞争优势无论来自何处,最终都能归结为企业所拥有的宝贵资源。那么什么样的资源才能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呢?RBV提出了许多评估基准, 如不可模仿性(包括物理独特性、路径依赖性、因果模糊性和经济阻遏性)、可持续性、收益可占有性、不可替代性、超优越性等。容易得到的结论是,企业应当追求那些在上述基准评估中表现优异的资源,而其中的最佳者常常是某些无形的资源,诸如企业的组织文化、专有技术、经营诀窍、组织能力、企业关系等。一句话,从RBV 那里可以得到的同样是:知识乃现代企业的决定性的终极资源。

三、知识经营——现代企业的经营实质

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将投入的资源转化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增加企业本身的价值。由于企业的价值表现为它所拥有的资源(资产和能力)的价值,那么企业的目的也就是使自己的资源增值,因而无论企业经营活动的具体形式如何,都可以称为资源经营。在典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投入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劳动力等,生产出具有附加价值的物质产品供人们消费。在这种表现为资源→产品的经营形式下,资源不断地被消耗,为维持经营活动,企业必须不断地有新的资源投入。那么企业如何实现资源增值呢?经营活动中被消耗掉的有形的物质资源可以从企业外部得到补充,但因要付出获取成本而只能是等价交换。这样看来,企业的资源增值只能是其无形资源(知识)的增值。实际上,与物资资源完全不同,无形资源并不会因使用而损耗,通常它反而因被使用而得以扩大、丰富和加强(例外情况下,使用不当会使无形资源削弱,如信誉降低、企业关系恶化等)。所以,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源(知识),乃是企业本身增值的根源。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在企业的经营资源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如果说传统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大量的物质资源与少量的知识的聚合,那么现代企业越来越多地生产蕴含大量的知识而只需少量物质资源的产品。产品或服务中知识密度的大大增加,使得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显著地表现出以知识为导向的知识经营实质。

现代企业的知识经营过程可附图加以说明。

现代企业的资源经营过程

一般来说,企业的内部资源是指企业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知识),外部资源泛指不为企业所有但对企业有现实或潜在使用价值的一切要素,相对企业个体而言即为社会资源。显然,企业可以有偿或无偿地从外部资源储备中汲取自己所需的资源,以增加内部的资源存量。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都有一个自然损耗的过程,但总的来说,相对于单个企业的自有资源,外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无限的(除非该企业拥有的某种资源是独此一家)。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能有偿或无偿地放弃某些资源。资源的获取和放弃已成为现代企业进行内部资源调整的常见行为,如企业的兼并和剥离、技术引进和转让等。

在经营活动中,企业把自己的内部资源(投入Ⅰ)和必要的外部资源(投入Ⅱ)注入经营过程,经过某种组合和转化方式,得到产品或服务(产出Ⅰ)以及增值了的知识(产出Ⅱ)。传统上,人们只关注投入Ⅰ的作用。的确,在许多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只涉及到企业的内部资源,企业衡量投入产出效率也只以内部资源投入为基础。然而,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经营项目单靠一个企业的自有资源无法实现,企业之间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合作便风起云涌、异彩纷呈。因此,投入Ⅱ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

同样,人们从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中容易看到的是产出Ⅰ,而对于产出Ⅱ常视而不见。尽管产出Ⅰ直接与消费者关联,企业的价值增值完全由消费者的满意度决定,但产出Ⅰ在本质上毕竟只是企业实现经营目的的手段的物化形式,而其资源投入的增值程度的真正代表乃是产出Ⅱ(产出Ⅱ包括产出Ⅰ中所凝聚的新知识以及依赖于活动过程的新知识如新的经验、诀窍、工艺等)。产出Ⅰ经消费者消费后以资源的形式汇入外部资源储备,而产出Ⅱ一方面经企业自己的消化和吸收成为企业的内部资源(产出Ⅱ是否完全转化为企业内部资源取决于企业的吸收能力或学习能力即企业现有内部资源),另一方面或者通过合作企业或者通过非正常途径外溢出去,同样汇入外部资源储备。

表面上看,企业产出增加值的高低取决于资源组合和转化的方式。熊彼特把企业的创新活动称为引入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包括提供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技术、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原材料的新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由于我们把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一切投入要素都视为经营资源,有效地组合和转化资源的能力(如企业家才能)本身就是企业的内部资源,因而企业经营是一个资源的自组织过程,一个资源自我组合、转化、增强或削弱、升值或贬值的动态循环过程,企业的知识经营过程也就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在不断的碰撞、融合中积累、扩展、改善、升华的过程。知识的外部性和可共享性使得学习成为企业知识经营自组织过程的基本表现形式。企业的内部学习是企业知识资源放大、 提高的基本途径, 而为了获得和分享know-how、know-who这类主要存在于日趋复杂的产业环境中的知识资源,现代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利用外部学习,通过建立广泛的企业关系网络,在频繁的合作与竞争中实现自己知识资源的持续增长。

标签:;  ;  ;  ;  ;  

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资源管理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