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型期流通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基本特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发展的特征可以用活跃、高速、混乱来概括。
活跃:
仅1992年—1996年五年间实现了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不足1 万亿元向2万5千元的跨越,全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销售额也从15962 亿元增加到35700亿元,是我国流通业发展最活跃的时期。 国家计划管理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品种从过去的1000多种下降到现在的30多种,全国商品贸易额的85%以上是通过市场贸易实现的。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制、私营和中外合资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流通格局。全国已有90%—95%的商品价格放开,实行了市场调节,5%—10 %的重要商品由国家定价或提供指导价。目前,商品市场的供求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摆脱了根本“短缺”的阴影,市场货源充裕,商品丰富,购销旺盛,物价稳定。
高速:
中国的流通业的高速发展是令人瞩目的,到1995年底,全国批发贸易法人机构达235486个,从业人员11564890人,分别比1980年增长20%和4.75倍。到1996年底,零售商业网点已发展到1396.3万家,比上年增加67万家,“八五”第一年的1990年增长60.3 %。 从业人员已发展到3189.2万人,比上年增加194.1万人,比1990年增长52.5%。 零售商业的服务能力大大提高,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的商业零售网点从1978年的1个发展到1996年的11.4个,增长了10倍。 平均每个零售网点服务人数由1978年的918人,下降到1996年的38人。 同时,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90年增长2.3倍。 全国批发市场已达到10万个,其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近3000个,日用工业品市场1000个,较大型的生产资料市场1000多个,与计划经济时期不能同日而语。
混乱:
在流通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流通的混乱也成了流通业发展的一大特色。这种混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表述:
认识混乱:流通从计划经济时期被抑制,到今天有着“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待开张”顺口溜中可以看出,流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得到根本性改观。但作为各级流通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则日益感到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仅未提高,反而是下降的趋势,其理由:一是随着国家控制商品的减少,国有流通部门在市场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其经营额只相当于社会零售额的百分之二十几,政府流通行政主管部门已无法左右市场;二是无论中央或地方出台多少与流通有关的政策,但真正研究和为流通制定具体政策的力量不是加强了,而是削弱了;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流通已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国有流通企业所占比重在逐步减少。主管流通的行政部门如何管理、引导流通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健康、有序的发展,是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流通业态发展无序,结构不合理:在认识模糊的前提下,流通业如何发展的具体规划和相关政策虽由各级政府出台,但因规划出台的目的大都希望提高各省市的经济地位。产生的后果,一是规划定位不合理。很多地方提出了把本区域或本市建成“国际性商业城市”、“全国性商业中心”、“地区性商业中心”等一些违背客观实际的设想和建议。二是商用物业建设不合理。在近年房地产业不景气,很多资产向流通业转移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投资商把建大型商场作为投资目标。在政府和企业双重对流通业态研究不足的情况下,大型商场建设过度和过分集中的情况已在全国很多城市普遍发生,很多地方的商业设施出现了过分集中和过分稀少的不合理情况。三是业态发展不合理。近年来,商业业态的发展多偏重于建大型百货商场,而其它业态的发展,则出现滞后的情况,由于大型百货业态在某些城市过分集中的发展,进入1995年以来,大型商场不仅出现了亏损,而且出现了关闭的情形,仅北京从去年到今年已有五家大型百货商场关门停业,造成粗看业态多种多样,细看业态分布很不合理的现象,结论是业态发展偏颇、无序,结构不合理。
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在计划经济时期,流通业中除国有和集体两大体系外,个体和私营所占比重很低,在这一时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众多的国有和集体店铺,都由计划经济的购销调存将其联为一体,其组织化程度较高,但店铺没有经营自主权。随着改革开放,划小经营核算单位,过去的门店都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经过八十年代个体商业大发展、九十年代私营和外资企业大发展以来,从社会角度考察流通业的发展态势,我国流通业呈现出数量多、组织化程度低的格局。流通企业中的经营管理粗放,管理人员水平低,专业管理人员奇缺已成为制约各种流通业态健康发展的障碍,加剧了流通业发展的混乱。
因此,可以说我国商品流通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得到迅速发展,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流通的主导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也还未成为真正反映消费需求、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国有3万亿元商品的积压,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
面对转型期我国流通业的现状和问题。我认为,要使流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真正起主导作用,需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并力争有所突破。
1.建立市场引导生产的经济体制
流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将通过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而流通对生产的引导需要通过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方能实现。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市场经济将一切经营活动纳入市场范畴,通过市场运作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计划经济则是通过计划来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过计划来调节全社会的供求关系已成为过去,而通过市场调节则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通过市场、通过流通如何引导生产,合理配置资源还处于原始起步阶段,由于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还未真正确立,出现了经济增长期的高增长与低回报,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情况。从总体上看,建立流通引导生产的经济体系,首先要确立企业的地位,即企业经营靠市场的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来决定企业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经营什么,经营多少;其次要做到社会生产经营行为的市场化,企业自身的计划化。前者是要让企业通过市场决定一切,后者则是要让企业通过市场确立自己的生产计划和发展计划、经营计划,使生产和经营有计划可循,避免盲目性。三是政府要建立重要商品的风险基金制度和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尤其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建立具有社会保障的风险制度,可以防止因生产起伏等诸多因素出现的市场流动,从全局适当控制,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
2.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流通效率
流通要确立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没有科技的投入是办不到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来自科技在经济各部门中的广泛运用。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交通等设施,以及采用科学先进的营销管理技术,培养大批的现代化经营管理人员,流通的主导地位是不可能实现的,并将会对流通业本身的发展和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邓小平“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论断,对流通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技投入的重点,首先是对人才的培养,没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就不可能有流通业的科技现代化。传统的管理,靠经验办事,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永远不可能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其次是要加大科学技术在流通业各方面的投入力度。从目前国内流通业的发展趋势看,只有充分地运用科学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才有可能推进流通业的发展,真正确立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尤其在物流、商流、信息流方面应加大科技含量,使流通业能及时捕捉到市场的信息并能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生产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市场的需求,引导企业的生产。三是在管理上要注重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管理技术,努力培养各种不同类型的管理人才,以推动流通业全方位的科技现代化。
3.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加快,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流通企业的发展将随着市场经济的需要从增加流通企业数量向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发展。即流通企业的侧重点将转移到向提高整体运作方面发展。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流通企业只有努力减少经营费用、提高人员素质、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人员和提高效率、完善服务才能与其它企业竞争。而这一切的取得,与流通组织化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流通各个环节实现了专业化、现代化、科学化分工和管理,才有可能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流通费用。把流通的各个环节如同大工业一样进行专业化分工,进而进行专业化管理、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每个环节的人员自然也因专业的原因,成为专业性很强的人才。
提高零售商业组织化程度特别要强调的是,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组织体系的复归,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集聚。因此,不能采用行政干预的办法进行“拉郎配”。政府和流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是拆除地区壁垒和部门壁垒,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合作、兼并、建立股份制企业的良好外部环境。今后的商业零售企业中,某种很纯的所有制企业将越来越少,但公有制则会随着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扩大。
4.培育商品市场,扩大商品交换
中国的商品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市场发展很迅速,但也很不完善。尤其是市场在大发展的时候,忽视了市场法规和市场体系的建设,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的建设在布局、设置等方面由于缺乏规划和地方壁垒、部门壁垒造成的重复建设,使相当一部分市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调整市场体系的布局、打破地方壁垒和部门壁垒是今后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使各类市场的运作与整个流通的正常运行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和流通企业的作用,促进流通业向现代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首先要规范期货市场行为,期货市场的数量和各期货市场交易的品种要作严格的规范,使期货成为真正套期保值,生产者、经营者抗风险的场所,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其次是要规范好农产品批发市场,使大宗农产品能通过批发市场形成全国性的指导价格。三是要办好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使各类批发市场能在流通中起到应有的辐射作用。四是对集贸市场要加强管理,改善目前脏、乱、差的情况,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5.规范流通秩序,加强市场法制
流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制定与流通有关的流通政策和相应的法规、流通发展规划,为所有的流通企业创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促进流通企业的现代化等。要使流通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导,流通业的发展规划、企业发展业态的引导、企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流通结构规划都应由流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一是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流通规划前提下,对进入流通业不同业态的企业应进行严格审查,政府对需引导和限制发展的不同业态,要制定出不同措施,促进业态发展的平衡、合理。二是城市建设规划应与城市的流通规划相配套进行,在审批建设时,必须与流通规划相一致,防止盲目建设引起的浪费。三是对流通企业进行规范管理,使企业的经营、发展与市场的需要相一致。四是为企业培养各类管理人才,提高流通企业的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