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碳排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转移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工业产值更是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及其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急剧上升。虽然从人均排放量、历史责任等看,我国的碳排放大国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排放量的大幅增加是不争的事实。当然,造成我国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FDI)对我国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因为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具有较强的外向型,不仅利润绝大部分被跨国公司获取,而且还将所生产的商品出口世界各地,这就涉及我国碳排放责任的分担问题。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FDI对发展中东道国环境质量的影响一直广受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进了深入研究。不过,他们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支持“污染天堂”(Pollution Haven)假说,即跨国公司将污染型企业或产业向发展中东道国转移,导致更多的工业污染和环境退化。苏振东和周玮庆(2010)①利用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FDI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第二观点支持“污染光环”(Pollution Halo)假说,认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东道国提供了采用新技术的动力和机遇,促进实现清洁或绿色生产。邓柏盛和宋德勇(2008)②的研究结论表明,FDI在流入我国的同时对我国环境质量改善具有正的综合效应。第三种观点认为外资企业对东道国环境效应不能一概而论是利或弊。孔群喜等(2011)③的研究表明,来自不同国家(地区)FDI对我国企业能源效率正向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目前研究FDI与东道国碳排放相关性的文献较少。Hoffman等(2005)④检验112个国家FDI与排放之间Granger因果关系发现,在低收入国家,
排放水平是FDI进入的Granger原因;在中等收入国家,FDI流入是
排放增加的Granger原因;在高收入国家,不存在FDI与
排放的Granger因果关系。Pao和Tsai(2011)⑤利用金砖四国面板数据检验表明,
与FDI存在很强的双向因果关系,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FDI时要注重外资质量或提高环境保护标准。牛海霞和胡佳雨(2011)⑥通过对我国28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出,FDI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该领域的现有研究主要通过计量模型检验FDI与东道国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很少文献测算FDI对东道国环境的具体影响大小。鉴于此,本文利用2002~2007年可比价格投入产出表,以外商投资企业集中和污染强度较高的工业为例,测算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并考察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为其他国家承担了多少碳排放。研究结论既可以全面审视FDI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也可以为我国制定外资外贸政策和参与相关国际谈判提供一些参考。
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碳排放的理论测度
由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既会产生直接的碳排放,也会产生间接的碳排放,需要通过投入产出表来核算全部的碳排放。利用矩阵代数我们可以将Leontief(1941)投入—产出模型表示为:
用各产业部门的分别乘以转移到我国的各产业的产值,就可以得出承接产业转移的碳排放。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公式假定转移产业所使用的中间产品全部是我国生产的。但我国承接的产业大多具有较强的外向性,进口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相当于节约了在我国的碳排放,因而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碳排放净额为:
公式(5)中,V和M分别为承接产业的产值和进口向量。
在测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通过出口而为其他国家承担碳排放时,需要对公式(4)进行修正,以扣除因使用进口中间投入品减少的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强度,即:
其中,E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出口向量。
在计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碳排放时,理论上如果这些产业在我国和母国所使用的技术、能源投入等完全相同,采用母国的投入产出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碳排放量。但由于数据的限制,而且产业转移到我国在技术和能源投入上有可能会有所改变,鉴于此,我们在采用我国的投入产出表基础上,再用主要投资国(地区)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进行加权调整,权重为投资额占比,得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及其出口中隐含的碳排放。
由于我国只公布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分行业相关指标,本文仅研究23个工业部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碳排放。2002年和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来源于刘起运、彭志龙(2010)的研究成果⑦,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根据现价表,仿照他们的方法由本文作者编制。至于进出口数据,本文按照《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海关商品分类与投入产出部门分类对照表归并到相应的工业产业部门。能源数据采用一次能源(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数据,而电能消费量按照火力发电占75%的比重,折算成标准煤,加总这两个排放量后就可以得到我国各部门直接产生的排放量,除以产值后就可以得到各部门完成单位产值直接产生的
排放量,然后代入上述公式进行计算。
碳排放系数来自IPCC(2006);进出口数据来自海关统计;能源数据来自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产值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结果与经济学分析
(一)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碳排放
1.总体碳排放及其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再加上拥有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201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高达1057.4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而且长期保持了发展中国家最大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的位置。从产业结构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工业,占比基本稳定在60%左右,个别年份甚至超过70%。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我国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我国工业污染排放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见表1)。2007年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所产生的碳排放高达14.29亿吨,占我国化石燃烧碳排放总额的22%。无论从绝对数额还是从占比来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毫无疑问成为我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我国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离不开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
从动态变化来看,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碳排放处于快速增长中,2002年仅为3.13亿吨,占我国碳排放总量为9.4%,2005年分别增长至8.9亿吨和17.5%,2007年更是超过14亿吨,占比接近四分之一。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发生,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外商直接投资还将源源不断涌入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所产生的碳排放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有可能会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不同行业碳排放及其变化。由于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行业间存在较大差别,再加上行业之间排放强度也不尽相同,导致不同行业碳排放在绝对数额、动态变化等方面不一致,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绝大部分行业由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增加了我国碳排放。在全部工业行业中,只有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三个行业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我国碳排放。不过,减少的碳排放数量非常有限,2007年三个行业共减少0.1亿吨,对总体碳排放增加几乎起不到抑制作用。就原因而言,主要是这几个行业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较少,而且进入该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进口节约碳排放较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是唯一从减少转变为增加我国碳排放的行业,2002年减少我国碳排放超过1百万吨,2005年转为增加我国碳排放,2007更是增至0.89亿吨。除了上述几个行业以外,其他行业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均增加了我国碳排放。
其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碳排放主要集中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七个行业,且集中化日趋明显。2002年这七个行业碳排放总额为2.02亿吨,占全部行业的比重为64.83%,2007年分别上升至10.7亿吨和74.89%。具体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行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产生的碳排放总额增长最快,2002年为0.68亿吨,此后碳排放迅猛上升,2007年高达2.74亿吨,始终居于所有行业之首。不同于总额变化,该行业碳排放占比则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特点,2005年从21.68%升至23.92%,2007年又降到19.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也呈现相似的特征,排放总额由0.43亿吨上升至1.9亿吨,一直排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行业之后,占比升至14.32%后又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与2002年基本相当。化学工业碳排放总额位居第三位,2007年为1.68亿吨,但占比不同于上述两个行业,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2005年比2002年下降0.8个百分点,为10.17%,2007年又上升了1.5个百分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三个行业在排放额上升的同时,占比也都趋于上升,2007年这三个行业排放总额达到3.56亿吨,所占比重由不足10%提高至24.94%,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碳排放的重要部门。而金属制品业虽然排放总额在增加,但所占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从2002年最高8.73%降至5.69%,在碳排放中地位有所下降。
除了上述七个行业,其他行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碳排放数量相对较少,基本都在0.5亿吨以下,只有食品制造、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在2007年达到0.6亿吨左右。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这些行业增长也比较乏力,近期在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碳排放中的地位很难提升。
(二)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出口中隐含碳排放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较大且外向性较强,为了全面了解,不仅要测算在国内所产生的碳排放,还要测算承接国际产业通过出口为其他国家承担的排放,因为后者涉及我国碳排放责任的分担问题。由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三个产业出口非常少,我们没有测算。
1.总体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及其变化。我国承接的很多国际产业转移不属于市场寻求型,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和优惠政策,使其产品具有成本优势,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这就决定了进入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具有更强的外向性。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额9953.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2.42%。由于商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不仅是商品本身,还包括其中隐含的碳排放。2002~2007年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呈持续增长态势(见表2)。从不同阶段来看,2002~2005年出口中隐含碳排放量增长比较快,从1.47亿吨增加至3.94亿吨,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重也提高了3个百分点,达7.78%。而2005~2007年出口中隐含碳排放量相对比较缓慢,仅增加了0.5亿吨,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比重有所下降,为7.37%。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是生产核算原则,即一个国家全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核算,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碳排放全部由我国来承担。但上述研究表明,进入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出口为消费国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跨国公司在获取大部分利润的条件下,再按生产核算原则分配我国碳排放权有失公平。
2.不同行业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及其变化。由表2可知,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出口中隐含碳排放的集中程度非常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两个行业占比基本上都在50%以上,且处于逐步上升阶段。2002年两个行业占比44.9%,2005年开始超过50%,2007年更是高达55.4%,集中程度要明显高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碳排放。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行业出口中隐含碳排放数量最大,占比最高,2002年出口中隐含碳排放为0.44亿吨,占比为29.89%,2007年上升至1.88亿吨和42.32%,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占比上升都很快。虽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也在增加,但增速较慢,2002~2007年期间仅增长0.36亿吨,占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2007年分别为0.58亿吨和13.09%,该行业在出口隐含碳排放中地位有所下降。除了这两个行业以外,出口中隐含碳排放相对较多的还有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002年三个行业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共0.29亿吨,2007年增至0.77亿吨,而占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2007年为17.4%,主要是因为金属制品业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在2005~2007年绝对数额出现下降导致的。此外,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两个行业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在全部行业中占比基本上一直处于下降态势,2002年两个产业出口中隐含碳排放总量为0.2亿吨,占比为13.79%,2007年排放总量虽有所上升,但占比下降较快,仅为8.24%,这反映了在此期间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行业转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其他行业出口中隐含碳排数量相对较少,2007年总和为0.84亿吨,占比更是不足20%。从动态角度来看,这些行业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出现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较小。
3.不同贸易伙伴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及其变化。为了考察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出口中隐含碳排放的国别流向,本文选择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东盟、中国香港等六个主要贸易伙伴进行研究。2011年,中国与这六个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总额比重超过70%,代表性较强。
从表3可以看出,与行业分布比较相似,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国别流向的集中度也比较高,出口上述六个贸易伙伴中隐含碳排放占比在2002年高达88.95%,然后有所下降,2007年为85.22%。具体来看,出口美国中隐含碳排放数额最大,2007年超过1亿吨,达到1.07亿吨,而占比变化较小,一直维持在略大于24%的水平。出口欧盟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相对较快,2002年仅为0.22亿吨,2007年增长至0.82亿吨,占比也提高了3个百分点,为18.45%。不同于出口美国和欧盟,出口日本中隐含碳排放数额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特点,从2002年0.25亿吨上升至2005年0.49亿吨后,2007年又下降至0.48亿吨,而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下降之中,在此期间占比下降了6.47个百分点。出口香港中隐含碳排放仅次于出口美国,2007年由2002年的0.31亿吨上升至0.91亿吨,占比一直在20%左右。出口东盟中隐含碳排放总量较小,但增长较快,占比也有所提高,2007年占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出口韩国中隐含碳排放增长与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长,占比几乎没有变化。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通过出口主要承担了美国和欧盟的碳排放,如果考虑到中国香港中转贸易,我国通过这一方式承担欧美碳排放的数量更多。而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盟中隐含碳排放所占比重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反映出,大量日韩企业到我国投资,目标市场既不是我国也不是其母国,而是在出口市场不变的情况下,利用我国低成本优势,获取更大的利润,这一特点大大增加了我国通过出口为欧美承担的碳排放数量。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碳排放也呈快速增长态势,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所产生的碳排放比2002年增加了近两倍,达到14.29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额22%。这就意味着,随着环境约束日益增强,需要重视承接国际产业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
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碳排放呈现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所产生的碳排放70%以上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七个行业。这一特征表明,要降低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碳排放,需要从重要的碳排放行业入手。
3.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所产生的碳排放有相当部分通过出口被其他国家消费了。虽然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碳排放中获得了部分利益。因此,国际社会在碳排放权分配上,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殊性。
4.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出口中隐含碳排放集中于少数行业和贸易伙伴。从行业来看,50%以上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两个行业。从流向来看,70%以上集中于欧美日和中国香港。减少出口中隐含碳排放需要制定针对性措施。
(二)政策建议
1.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碳排放为依据,争取建立生产和消费共担责任的核算标准。多年来,我国一直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国之一。本文研究表明,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出口为其他国家承担了一部分碳排放,目前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如果按照生产核算原则,必然明显高估我国碳排放水平,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因此,我国在强调发展排放权的同时,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碳排放为其他国家带来利益为依据,积极主张建立基于生产和消费共同承担碳排放责任的核算标准,真正体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确保获得公平、公正、合理的碳排放权,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权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提高外商投资准入标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际减排压力的加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碳税、碳排放交易机制等政策,低碳经济下国际产业将会出现新一轮转移浪潮。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全球经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仍然是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现状,必须要提高外商投资环境准入标准,严格限制高碳排放行业的转移,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碳排放,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3.转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外贸发展方式,降低出口中隐含碳排放。本文研究表明,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行业。不过,该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以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政府要通过采用差别性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加工贸易手册等措施,加快该行业产品出口向高附加值转变,从而降低单位出口价值的碳排放,实现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4.以外商投资企业为桥梁,加强与母国在能源和气候领域的合作。发达国家一些产业转移至我国,不仅为跨国公司带来了较高的利润,而且还通过出口的转移排放帮助母国在不降低福利的条件下完成减排任务。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有一定义务加强与我国合作。我国要以外商投资企业为桥梁纽带,扩大与母国包括节能技术转让、清洁能源生产机制(CDM)等能源环保合作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尽量降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环境成本。
注释:
①苏振东、周玮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的影响与区域差异——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异质性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②邓柏盛、宋德勇:《我国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1995~2005》,《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4期。
③孔群喜等:《FDI与东道国企业能源效率——以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为例》,《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④Hoffmann R.,Chew-Ging Lee,Bala Ramasamy and Matthew Yeung.FDI and pollution:A granger causality test using panel dat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5(17):311~317.
⑤Hsiao-Tien Pao,Chung-Ming Tsai.Multivariate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emissions,energy consumption,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BRIC (Brazil,Russian Federation,India,and China) countries,Energy,2011(36):685~693.
⑥牛海霞、胡佳雨:《FDI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性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5期。
⑦刘起运、彭志龙:《中国1992~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及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