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及现实选择

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及现实选择

胡国强[1]2002年在《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及现实选择》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是一组利益相关的个体或团体的“契约组合体”,在企业这个契约组织中,存在着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现代的企业中至少存在着以下几重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经营者和职工(包括会计人员)之间、国家和企业之间、债权人和企业之间等。而“契约”中的利益相关者都是“有限的理性经济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会做损害自己利益的事。都想从企业这个“契约组合体”中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哪怕是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每个相关者利益的实现关键在于决策,决策的基础又在于信息拥有的数量和质量。而利益相关者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契约”中各个利益相关者决策的基础,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想获取真实且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产物,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就成了“契约”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引起了立法机关、政府、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会计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会计范畴而演变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在会计理论界有大量的研究,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也找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和治理措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叁原因论”即“违法性失真、规范性失真和技术性失真”,也有“二原因论”即合法性失真和违法性失真。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的“劳动产品”,会计信息的质量的高低与会计人员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WP=3>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是会计信息的程序性失真。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客观性原因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市场管理者及监督者的非理性行为、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我国硬性法律制度的“软约束”;主观性原因是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有限理性”。主要包括:经营者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经营者激励机制的不合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等。但会计违法性失真主要在于主观原因,主观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会计人员受利益驱使而造成的,会计人员的利益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受到最大影响的是委托人的目标。会计人员选择违法的会计程序是有其利益目的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一种推脱责任的措辞,会计人员的委托人为何不委托素质高的人,却要委托素质低的人,难道就没有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吗?再者,会计人员为了自己工作,为何不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是会计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导致的会计信息程序性失真。合法性失真或者规范性失真及技术性失真实际上是一种会计信息结果性失真。其客观原因在于会计理论的不完善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其主观原因在于会计人员的选择的取向。会计理论的完善是个相对概念,永远没有一个人们认为是最完善的理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是众多不同利益人的“博弈”的结果,是一种权利的均衡。所以笔者认为,会计合法性失真主要也在于主观原因,而主观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还是会计人员受利益驱使而造成的。会计人员为什么要选择对一方有利的会计核算程序,而不选择对另一方有利的会计核算程序?同是一样的企业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同是一样的会计核算程序在不同的企业为什么就会造成不同的会计信息效果?这都是会计人员利益的驱使,说到底,是会计人员的委托权的问题。所以,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要改变会计人员选择立场;要改变会计人员的选择立场,必须进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WP=4>笔者选择了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意图就是想通过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以达到降低会计信息的失真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本文以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为出发点,以企业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作用(会计人员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调节者)为主线,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为目的。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得出,会计信息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产物,企业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所以,会计信息失真深层次的原因是会计人员的选择立场问题。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要改变会计人员的选择立场;要改变会计人员的选择立场,必须进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现实中,应该选择何种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本文还是以企业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作用为主线,运用相关经济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经济人假设、成本效益原则等)进行分析,得出“财务会计人员独立化、管理会计人员企业化”式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现实的选择,最终达到降低会计信息失真度的目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 企业、会计系统及会计信息本章是为本文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从企业的产生和本质入手,分析了企业组织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目标,得出企业利益相关者目标是有差异的。而会计系统又是企业利益相?

胡国强[2]2003年在《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其现实选择》文中研究指明企 业是一个“契约组织” ,这个“契约组织”存在着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涉及委托人和代理人两类经济主体。会计人员被谁委托 ,就应该站在谁的立场上工作 ,也就应该被谁监督 ,这就是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本文在对现行中外六种观点 ,即受托人权益观

安丽娜[3]2007年在《共同治理机制下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完善研究》文中提出会计管理体制研究的目的,从表面上讲,就是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和内部人控制,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而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使微观经济组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宏观上使全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从而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维护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维护最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安排。会计管理体制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微观层面上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另一个是宏观层面上的政府会计管理体制。微观层面上的会计管理体制是整个会计管理体制的基础,离开了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政府会计管理体制就失去了基础。企业是契约的集合体,而会计是企业契约集合体的核心之所在,是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与利益关注的焦点。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就是企业相关利益者在企业的权益分布及相互之间的一种权利制衡关系,会计管理体制也是要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建立起一个权益制衡关系。会计管理体制是企业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治理结构的细化。同时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组织机构的运行和设立要以治理结构为依据,会计管理体制是在治理结构基础上的进一步展开。现代企业治理原则正在逐步走出股东至上的传统思维定式,从单边治理走向共同治理。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在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时候,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讨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必须结合我国现实条件约束。改革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思路,是用共同治理改造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本文首先明确了撰写本文的意义及本文的创新点,阐述了会计管理体制的涵义、构成和影响因素。从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发展变化入手,分析了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外因,提出了从治理结构入手,将共同治理机制引入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探讨了从董事会、监事会、财务总监制度等方面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使企业治理结构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从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通过以上研究探讨,旨在帮助企业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孙新宪[4]2013年在《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题目是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会计模式是会计实务体系的高度理论袖象,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为实现会计目标,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会计标准形态,是各要素最佳组合的体现。会计模式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从会计模式研究、企业会计模式研究再到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体现了其规律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特别是基于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框架,各国会计信息及其会计准则日益国际趋同,然而由于各国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性质、科技水平、法律、文化等各异,因而各国会计模式除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外,其他部分仍将保持其各自特点而运行,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本研究哲学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又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其会计逻辑起点是会计对象,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本文中吃、论点是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包括方个分论点,遵循"总论-分论-总论(结论)"逻辑思路,采用唯物辩证法、形式逻辑、实证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研究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本文共分9章。第1章导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际国内文献回顾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论文创新之处。第2章适应民航企业发展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首先系统论述会计模式基本理论,其次与国外主要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对比分析,再次分析了民航企业所处会计环垢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务,剖析了良航企业现行会计模式类型、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国家会计改革要求、国家民航发展战略、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及民航企业发展,提出构建良航企业t理型会计模式,包括内涵、特征、目标、原则、功能、构成要素、框架及运行等,其构成要素包括民航企业会计目标、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知巧管适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及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本文第3-8章主要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分别系统论述。第3章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于系统论、信息论,首先从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载体等H个维度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借鉴了国外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运用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法构建了民航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度民航企业信息化水平,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南航信息化程度较高。第4章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与知识管理。首先从会计管理内容、会计管理过程、会计管理手段=个维度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开展了民航企业财务风险巧警实化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民航企业财务风险较小。第5章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首先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了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就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进行国际比较,最后论述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建议国家制定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及民航企业相关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同时民航企业自身重在巧部会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第6章内部控制导向的良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企业组织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次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发展趋势为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再次就民航会计组织体系类型与企业核沁竞争力关系实化,研究结论表明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可提升民航企业心竞争力,最后论述巧部控制导向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第7章国际化的良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运用系统论、企业国际化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最后论述昏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要素与框架、重点及其措施。第8章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首先论述该模式运行外部环境保障,其次阐述该模式运行组织保障,再次论述该模式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最后述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内涵及国际化运行展望。第9章研究结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首先归纳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其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分析与明确了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肉容与方向。本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旨在促进中国民航企业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王艳[5]2002年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给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我国是处在一种新旧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新的体制尚未完全确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社会监督体系还不健全,致使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如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监督乏力,会计基础薄弱,国有资产连年流失等问题。对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地分析,人们普遍认为,监督机制不健全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关于建立有助于强化会计监督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由此引发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讨论。本文着重研究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会计委派制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试图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理论依据和实践认识叁个方面来加以研究,以期探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本文共分四章十四小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含义及其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密切联系,通过对我国会计环境的剖析,提出了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指出了改革的方向。第二章集中论述了在我国实施会计委派制的意义及其理论依据,通过对其理论依据的表述,提出了笔者的看法。第叁章根据我国各地实施会计委派制的具体状况总结了经验与教训,针对理论界对会计委派制的讨论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结论。第四章笔者根据以上分析,构建出了各行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形式,并对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孙迟[6]2007年在《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是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从而形成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但由于产权体制改革不彻底,产权关系不明晰,产权主体虚位,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所有者的监督缺乏,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使经营者权力得不到有力约束,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操纵财务工作,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误导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在会计工作中则体现为信息失真,秩序混乱,造假严重。因此,原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成为当今企业深化改革的焦点,实施新的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会计委派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论文通过运用经济学的契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的委托代理论、产权理论,对会计委派制运行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对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建设性地提出了我国企业会计体制的目标系统构建:基于所有者身份下委派制——直接管理制度、基于所有者身份下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基于所有者身份下委派制——财务集中核算、基于所有者身份下的直接管理制与财务总监制相结合方式、基于同一财务数据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方式五种目标模式,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从会计信息真实性、监督成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性、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对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新的思路。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提出了保证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有效运行的对策。

宋伟官[7]2015年在《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叁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正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预算会计面临前所未有的动态变革环境。无论是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还是透明度都迎来了新的挑战,其必须改变以适应于政府职能与角色的转变和日渐增强的社会监督与全球一体化的趋同需求。而国内正在改革的公共财政体制与建设中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也需要政府会计的改进来配合。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政府工作报告》(2014)也提出“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推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防止和化解债务风险”。我国政府会计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乃大势所趋。如果政府预算会计想要实现根本性的变革,那么如何突破传统运行机制的桎梏将是决策者们所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现实问题,我们不禁要问: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条件是否成熟?变迁过程将面临哪些障碍?如何设计可行的路径来克服这些障碍以保证改革绩效目标的实现?本文立足于我国实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环境,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政府会计改革其实质是政府会计制度的变迁。政府会计制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变迁过程中的替代、转换与交易活动存在着种种约束条件。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政府会计制度变迁是相关利益方重新缔结契约的过程。在既定约束条件下,对所控制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达到相关利益方效用最大化,这是任何改革的最终目的,政府会计改革也不例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系统分析政府会计变迁供求均衡问题、制度变迁障碍、路径依赖和路径选择等深层次改革问题进行研究,以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取向进行恰当定位和合理选择,使得我国的政府会计制度能够顺利实现变迁。本文是关于政府会计的规范研究,以政府会计制度变迁为主线,研究如何从旧的政府会计制度安排过渡到新型政府会计以达到制度的均衡。具体来说,本文重点回答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叁个基本问题:(1)制度均衡问题——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是否需要改革?即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是否均衡。(2)制度变迁障碍和路径依赖问题——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面临哪些障碍因素,原有的变迁路径将对政府会计制度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3)制度变迁路径选择问题——怎样顺利实现由旧制度向新制度过渡?即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设计、方向策略和绩效保障。对这叁个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问题的回答,是本文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从政府会计制度环境、变迁成效,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需求、变迁路径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政府会计改革的现有研究成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第叁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运用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制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供需理论,并对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第四部分为政府会计制度供给与需求分析。该部分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环境,分析了现行政府会计制度需求和政府会计制度供给,研究了两者的一致性问题,由此对现行政府会计制度所处的均衡状态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为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障碍分析。该部分运用Luder权变模型分析了我国政府会计环境因素与政府会计改革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对于改革进程中所存在的激励因素,社会、经济、政治和管理变量,以及实施障碍等因素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同时分析了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成本效益,从个体、社会全体、政治等方面进行了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并运用“交易费用两分法”构建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的类型和影响。第六部分总结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变迁历程,分析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特征和对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影响。第七部分分析和对比了典型的国家和地区政府会计变迁历程和路径特征,归纳出各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的一般规律。并以我国“海南模式”为案例,分析了我国海南省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需求和路径选择,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提供借鉴。第八部分研究我国政府会计路径设计和选择。基于前面的分析,该部分提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将是渐进式的增量变迁。为了实现改革的绩效目标,除了分步走、分阶段策略外,还应做好配套制度安排,促进政府会计制度顺利实现变迁。

崔英波[8]2013年在《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会计制度从建国以来,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时间里,伴随着曾经的危机和如今的逐渐繁荣,中国会计制度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其结构日益复杂,功能也逐步完善。就其变迁的趋势而言,历经从简单到复杂,从混沌到有序,从初级到中高级的阶段,中国会计制度发展成拥有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有序的变迁机制、较低的交易费用以及严格的监管保护制度的体系。就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而言,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依据经济对会计制度的需求,经济体制的变化成为会计制度发展的主要外在表现。当原有的会计制度发展到一定时期、取得一定的进步后,其结构的不合理性就成为限制会计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此时,制度的平衡被打破,并产生较大的波动,这就要求改变和重组会计制度的结构要素,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会计制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趋于复杂化和合理化。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问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家对有关具体经济制度变迁的论述为指导,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博弈均衡理论为直接理论基础,以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为基本线索,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环境、变迁主体、变迁成本及路径依赖等诸多因素进行梳理,并考察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会计制度如何在制度变迁各因素的推动下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升级。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过程为对象,分别从宏观、微观以及制度这叁个维度,以产权、交易费用、变迁路径以及博弈论为视角,考察其变迁的路径和机制。通过对中国会计制度与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在内的西方发达会计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国会计制度历史发展的复杂演进中提炼出贯穿于会计制度结构之中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中国会计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李卫斌[9]2012年在《会计价值论》文中研究说明如何追寻会计所具有的哲学伦理和社会责任,如何以公平、正义、自由等普适价值评价标准评价会计工作,如何从制度、技术和人叁方面认识会计价值的实现机理并加以优化,如何挖掘会计的潜在价值以使会计价值得以提升,这便是本选题的立意所在。本文以哲学价值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观点对会计价值的本质、选择、评价、创造、实现与提升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深化对会计的认识,最终目的是发挥会计满意的功能效应。从19世纪中叶起,当代哲学呈现出了“价值论转向”,价值问题逐渐以不同的方式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现代哲学本质上不是认识论或知识学,而是价值论或评价学”。马克思哲学实际上也代表着一种关心人类命运的价值哲学,他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命题表达的恰恰就是一种价值命意。本文借鉴哲学价值论的“哲学研究范式”,即重视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以评价判断为核心,强调事实与价值的结合,目的与手段的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鲁迅说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正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将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借鉴实证检验成果并结合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来设计制度规范,指导会计实践,以实现缩小会计现实价值与期望价值的目标。本选题从剖析“价值”的本质出发,从价值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吸取思想精华,结合会计思想的演化史(古代、近代和现代)、会计的本质论争(管理工具论、管理活动论、经济信息系统论、会计契约论、经济机制论、信用机制论等)和会计学科的分化过程,以厘清会计的价值定位(本质、角色、功能、目标),正视会计的价值冲突,理性做出会计价值选择;然后从会计价值主体、会计价值客体和会计价值介体叁个方面对会计价值展开评价,且重点通过对当前财务会计的期望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比较,指出某种程度上财务会计面临着一定的价值危机;接着,本文结合会计价值的创造过程,结合会计是一种制度或机制的属性,从制度环境因素、制度执行因素、技术因素和人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因素剖析会计价值的实现机理,并强调会计模式改革和会计流程再造的重要性;最后,从挖掘会计潜在价值、和谐会计价值观的塑造、公众公司对外会计目标的拓展几个方面提出提升会计价值的改革设想及措施建议。依据逻辑学,一个概念的外延越是广泛,那么内涵就越是狭窄。鉴于财务会计是现代会计的核心,对外财务报告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也是理论界研究最多的领域,因此,本文各章节先从“大会计”的概念出发,而后收敛于“财务会计”。本文按“会计价值的本质→会计价值的选择→会计价值的评价→会计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会计价值的提升”这一思路设计架构和安排内容。

石春茂[10]1998年在《论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其现实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因我们往往习惯于从政府的角度来表述会计体制的概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管理体制。它属于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经济体制的整体要求,对一定范围内的会计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方法所作出的具体制度安排。"①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及现实选择[D]. 胡国强.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2]. 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其现实选择[J]. 胡国强. 财经科学. 2003

[3]. 共同治理机制下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完善研究[D]. 安丽娜. 长安大学. 2007

[4].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D]. 孙新宪. 天津财经大学. 2013

[5].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艳. 东北财经大学. 2002

[6]. 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研究[D]. 孙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7].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D]. 宋伟官. 东北财经大学. 2015

[8].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 崔英波. 吉林大学. 2013

[9]. 会计价值论[D]. 李卫斌.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10]. 论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其现实选择[J]. 石春茂. 会计研究. 1998

标签:;  ;  ;  ;  ;  ;  ;  ;  ;  ;  ;  

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及现实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