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从哲学层面上追问: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即必须研究 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据和基础,从而为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条件和现实道路等诸问 题,找到一个可靠的逻辑前提和基本的研究方法。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人也是在历史上逐渐生成、不断发 展的。然而人和动物不同,动物遵循着自然界自身的规律,在漫长的历史中缓慢地进化 ,但动物意识不到自身的存在和变化,也不会对自己提出发展的要求。人不仅每时每刻 都在发展,方方面面都在发展,而且能意识到自己的发展,并对自己提出明确的全面发 展的要求。这一切都取决于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物,取决于人的本质即人之所以为人的 东西,亦即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东西。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据正在于人的本质。人的 发展说到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
一
自然界作为发生学前提的规定,导致了人类的产生。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和动 物一样,来源于自然,包含于自然,依赖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自然 属性,但人又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物。哲学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动物具有特定化、专 门化了的器官和本能,而人的器官及其功能却是非专门化、非特定性的。
动物机体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机能是在适应环境世界的过程中,由自然选择加以肯定和 确定,并通过生物遗传方式巩固和传递下来的,是被特定化、被专门化了的。动物器官 适应特定的生活条件,每一个物种的必需器官犹如一把钥匙适合于一把锁。这种专门化 的效力和范围也就是动物的本能,而本能规定了动物在每一个场合中的行为,这种确定 性是自然意义上的一种完善。动物依靠本能生活,本能依赖于天然优势,所谓如鱼得水 ,显示出其与环境的充分协调,高度适应。每个动物都有它自己生来就所属于的领域, 并依靠自己的本能在这个领域里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由于只有专门化的器官和本能,动物同时又被限制在非常特殊的生活条件中,它们只 有在这种生活条件中才能生存。每一动物物种都有一个特殊的生存空间(栖息地):一些 动物只能生活在大海深处,另一些只能栖息在树丛中,等等。动物在自然环境中活动有 完全的保证,然而一旦生活条件变了(如气候、食物资源的变化、新的天敌的出现),它 们往往经不起这种变化,而且它越是高级,抵御变化的能力就越差。它们只能凭借其完 成的、特定化的、具有确定性的本能,而不能生产出任何超越其已经完成的、确定的、 规定性的东西。一些物种之所以灭绝,是因为它们固守着陈旧的、无意义的习惯,且在 新的条件下不能放弃这些习惯。在正常条件下,专门化是它们的有利条件,而在变化的 条件下这种专门化却成了一个致命的不利条件。
人则具有一种不同的结构。人的器官及其功能并不是片面地指向某些行为,而是非专 门化的(例如人的牙齿既不是专门吃植物的也不是专门吃肉类的牙齿),因此他在本能方 面是贫乏的、不确定的、不完善的,自然没有规定他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非专门 化使人类靠本能生活的能力非常弱,面对自然界的阴风晦雨,单个的人凭其本能并不会 显得比弱小的蚂蚁更有力量。这种非专门化似乎不利于人的生命发展。从这一角度看, 与动物相比,人不是天之骄子,而是裸体的、被遗弃的、软弱的、无力的、胆怯的、不 能自我护卫的。
但是非专门化、非特定性所带来的本能的匮乏和不完善性、不确定性,又为人的能力 与活动的普遍性发展,提供了无最后限定的广泛可能性和自由度。“专门化的缺乏结果 却由否定的因素转化为高度肯定的能力因素。因为人的器官不是为完成少数几种生命功 能而被狭隘地制定的,所以它们能够有多种用处;因为人不为本能所控制,所以人自己 能够思考和发明。因此人懂得用其他的东西来换取所缺乏的某种东西。”(注:[德]米 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张乐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73页。) 正由于人没有最后被限定的非确定性,因而具有普遍适应一切环境的潜在可能性,具有 不确定地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掌握世界的潜在可能性。也正是因为不确定性、不完善性, 人必须是创造的和自由的。在自然的意义上,动物的出现表现了自然界所赋予的完成、 定型和完整性,因而动物无须创造,而只要运用种内遗传所获得的一切。而自然把未完 成赋予了人,自然没有使他成为最终定论的东西,因此人一出现于世界,就必然同时要 运用自己潜在的创造性,去完成或实现自己的完整性,否则他就不能生存。创造性使人 决定自己的行动,使人从本能中解放出来获得生存的权力,使人能超出动物的特定化生 存而获得自由。因此可以说,正是由于非专门化造成了人最显著的特征:无限地向世界 开放和生成。
动物的高度适应的完善,高度地限定了动物的属性、功能,限制了它的发展。人在生 物学上的弱点,成了人发展的起点。正是人的非特定化、非专门化、不确定性、不完善 性、未完成性,使人的发展有了必要和可能。从这里可以发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劝 导性的行为结果,而首先是植根于人的自然结构的必然性上。人的未完成性和不完善性 ,构成了人的发展的自然基础。
二
人的生物学上的特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潜在的、自然的基础,但潜在的、自然的 基础要转化为一种现实可能性,根本上则取决于人的现实本质,即人之为人的根据。人 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社会存在物。说到底,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能,其秘密在于实践。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其生命活动的性质。人的本质贯穿于人的生命 活动,从而表现出这种生命活动的性质。比较人与动物的活动就会发现,人与动物不一 样,动物靠本能活动消极适应自然界,维持自己的生存,动物的存在方式就是其本能活 动,它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它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 通过实践积极改造自然,从而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一 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改造自然界、实际创造对象世界的实践。劳动是实践的 根本形式和原初形式。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 史活动,就是每日每时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 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马克思在批评费尔巴哈时指出:“这 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 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注:《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因此,实践成为人的生命之 根和立命之本,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人类的存在方式。劳动则构成了人与动 物的根本区别,生成着的人作为现实的人的根本特征,构成了人的本质。
实践是一种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成活动,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现实性是其基本 特点。人在实践中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人的精神属性,获得人特有的主观世界。 正是由于意识,人成了一种理想性、超越性、创造性的存在,产生了人的活动不同于动 物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在实践中,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了主 体意识和自觉目的。在自觉地意识到人对外部世界依赖性的前提下,人使自己在同自然 界、同外部感性世界所发生的必然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按照自己的需要、力量、方 式和方法,自主地选择对象,设定活动的目的并通过活动实现目的,按照自己的目的的 规定和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掌握自然界和外部感性世界的对象,从而也 掌握自己的命运。人作为主体所从事的能动的、自主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创造出自然界运动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没有创造,就不会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属人世界。创造性是人的活动的主体性的灵魂。马克思说过:“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 的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页。 )这种创造性不是意识内的创造性,而是一种外部直接现实性的创造:“人通过实践创 造对象世界,……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身, 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 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 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 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 6—97、127页。)人在自由的创造活动中,创造了一个属人的外部现实世界,同时也创 造了人自身。
实践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统一,是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也是人 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机制。实践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 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在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 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主体性的存在。实践活动就是主客 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主体对象化就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成为物(对象)的本质规定 ,即主体客体化。在这一过程中,对象按照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发生了结构和形式上的变 化,形成了自然界中原来所没有的种种对象物。这种对象物是人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 的存在形式:“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产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 的本质力量的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 —97、127页。)
在主体对象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非对象化的运动,即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 ,变为主体的内容和存在方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和主体的本质力量。客体失 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对象化使主体的本质力量从主体 中分离出去,如果从主体中分离出去的人的本质力量不能返回到主体,即没有非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则成为异在的否定性形态,这便是异化。
三
主体对象化或者说主体客体化也就是人化,即文化,造成人的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 形成了人类积累、交换、传递、继承和发展自己本质力量的特殊方式——社会遗传或者 说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作为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摆 脱了个体生命有机体的纠缠,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一种无限的延续、积累、进化和 发展,而不会因为个体生命的中断而成为非连续、无积累或永恒的重复。马克思说:“ 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 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 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 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92页。)文化的这种社会遗传,使得社会、人以及文化本身呈现出进步性和加 速发展的特性。如怀特所说,保存传统意味着积累和进步:“文化极易从一个人类机体 转达到另一个人类机体,由于文化的内容易于传达,故而文化成为一个持续体,它从一 代传到另一代,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文化过程也是积累过程,新的文化因素不时注 入文化之河,总量上不断扩大……简言之,文化是一种符号的、持续的、积累的、进步 过程。”(注:[美]怀特:《文化科学》,曹锦清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 33—134页。)动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人的进步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这 种速度在人类以前的各个生命阶段里是找不到竞争对手的,其根源也就在于此。
客体的非对象化就是“化人”,人通过客体非对象化或者说客体主体化这种形式,占 有、吸收对象(包括前人的活动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的本质力量,不断造成主体 新的力量、新的观念、新的品质、新的情操等等。人进行对象化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 在适合于人的需要的形式上掌握和占有对象,就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享用和消化即非对 象化,把对象转化为人自己生命存在的一部分,使之成为充实、丰富、强化人的生命的 规定性和本质力量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 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 、7页。),“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正是在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矛盾统一 中,人与社会获得了发展的机制和现实可能性。依靠这种矛盾运动,人获得持续生存和 发展,而不必像动物那样,总是依靠本能不断地重复生存,一切都是重新开始。
实践的基本矛盾运动所构成的人类社会历史运动,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其矛盾 运动规律使人的全面发展呈现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实践本身包 含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实践、改造社会的实践、改造人自身的实践,因而内在地 包含着三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意识的关系。实践首先是人以 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 物质变换,人和人之间必须互换其活动,并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孤立的一个人 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不可思议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 1、104页。)。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 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影响,才会有生产。人和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和人的社 会关系,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又制约着人和自然的关系。同时,物质生产过程结束时得到 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生产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个目 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 这个目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这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意识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人的实 践活动中。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这是实践所特有的矛盾运动和运动规律。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规 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 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一规律也正是人的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两 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 社1980年版,第219页。);这一过程同时也正是人的发展过程:“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 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页。) 。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 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 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 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 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 三个阶段创造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1、104页。)
总之,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的本质是创造、生成和发展,正是实践的特点、实践 的本质内容和实践的内在矛盾运动,使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 处在绝对的变易运动之中,使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得以可能,而且成为具体的现实性,在 实践中找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根源。从生物学上看,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人在 本质上是不确定的,就是说,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立的进程,大自然似乎只做 完一半就让他上路了,并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而人正是在劳动和实践中创造了 自身,发展了自身,创造了自己丰富的本质,创造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并开辟自己解 放自己的道路。马克思曾经认为,黑格尔的“伟大之处”,正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 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 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3页。)我们可以说:我实 践,故我在;我实践,我发展。人在实践中不断地前行:“在前进中,他找到痛苦和欢 乐,他,每时每刻都不满足。”(注:引自[德]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 张乐天译,第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