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犹太人及其对美国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犹太论文,其对论文,人及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654年,当第一批23名犹太人从葡萄牙殖民统治下的巴西避难至英属北美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定居时,犹太人移民美国三百多年的历史就此拉开了序幕。随着欧洲大陆掀起的几次反犹浪潮,犹太人源源不断地移民当时以自由、民主著称的美国。到2000年,定居美国的犹太人已达600多万,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犹太人最多的国家。这些犹太人利用居住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有利条件,再加上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和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很快就在开放竞争的美国社会找到了恰当的立足点,尤其是在文化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美国多元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一、美国主要文化领域中的犹太人
虽然美国犹太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2.3%,可是在媒体精英中,他们就占了23%,远远高出其人口比例。据社会学家统计,对美国最有影响的200位文化名人中,有一半是犹太人。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获得过诺贝尔奖金的100多名美国学者中,有近半数是犹太人及其后裔。在美国东部的名牌大学中,有30%的教授是犹太人。(注:参见潘光:《从无足轻重到社会中坚——美国犹太人的成功之路》,载《解放周末》,2000年8月25日。)20世纪80年代,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的校长是犹太裔。美国的新闻出版界被称为“犹太人的世界”,大批著名的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都是犹太人,而且《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些世界知名的大报都是由犹太人家族接手经营后才获得成功的,现任美联社董事会主席唐纳德·纽豪斯也是犹太人。美国的电影业可以说是犹太人奠基的,几乎所有大制片公司的创办人都是犹太裔,如华纳公司的华纳四兄弟,派拉蒙公司的阿道夫·祖柯,米高梅公司的路易斯·梅耶、塞缪尔·戈德温等,犹太裔企业家控制了40%的电影企业。难怪有人说犹太人“统治”着好莱坞、“操纵”着美国新闻媒体。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其词,却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犹太人在文化领域的骄人业绩。下面还是让我们到犹太人主要从事的文化领域走走看看吧。
1.娱乐、传媒业中的犹太人。美国十大娱乐公司中有八家的首席执行官是犹太人。
时代华纳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媒体集团,1989年由时代公司与华纳传媒公司合并而成,公司总裁是犹太人格瑞德·莱文。1996年,时代华纳公司通过并购特纳广播公司,从迪斯尼公司手中夺回了“世界最大传媒集团”的宝座。2000年1月,时代华纳公司与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提供商“美国在线”以换股的方式合并成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从而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最大的传媒和网络公司。合并后的公司由原“美国在线”执行总裁史蒂夫·莱文担任执行总裁,他也是犹太人。这次合并使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拥有原“美国在线”的2000万网络用户和原时代华纳公司的1300万有线电视用户,成为全球范围内利用电脑多媒体平台和网络通讯手段提供交互式信息娱乐内容的媒体巨人。该公司下属子公司的很多负责人也是犹太人,如华纳兄弟唱片公司的掌门人丹尼·戈德伯格、华纳音像的总裁斯图亚特·赫谢等等。
沃尔特·迪斯尼公司现任总裁迈克尔·埃斯纳也是犹太人。1984埃斯纳接管迪斯尼公司后,使迪斯尼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地将经营重点从主题公园和度假胜地的建设转移到电影和电视业。1995年8月埃斯纳以190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Capital Cities/ABC公司,从而使迪斯尼变成了一个复合型传媒巨人。(注:参见罗原编译:《称霸世界的九大媒体集团》,载《传媒》,2001年第8期。)迪斯尼集团经营着闻名全球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世界、Epcot中心以及东京和法国的迪斯尼乐园。同时,它还是全球最大的儿童图书、期刊出版商,出版的著名期刊有《家庭乐趣》、《迪斯尼杂志》、《迪斯尼历险》、《探索》等,每年的出版量超过375亿册。
美国第三大传媒公司维亚科姆公司的董事长是犹太人萨姆纳·雷德斯通,该公司年收入100多亿美元。它主要为三大网络公司制作和输送电视节目,拥有12家电视台和12个广播电台,它还通过派拉蒙电影公司制作电影,而派拉蒙公司的女老板谢里·兰辛也是犹太人。维亚科姆公司有3家出版社,这三家出版社的负责人都是犹太人。
此外,鲁柏特·默多克的媒体集团旗下的福克斯电视网和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最初创办者都是犹太人,目前负责电影和电视制作的彼特·彻宁也是犹太人。美国其他电影、电视公司也大多由犹太人经营。而且,美国电视广播网排名前三位的大公司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全国广播公司(NBC)都是由犹太人创立的。
作为美国电影业奠基者的美国犹太人,至今仍活跃于美国的电影、电视等娱乐传媒业。
2.新闻出版业中的犹太人。20世纪初,当犹太人成为美国经济的一股主导力量时,他们就用积累的资本经营起了报业,或者从别人手中将效益不好的报纸买下,再经过自己的努力,将其打造成当今美国极具分量和影响的报业集团。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这三份报纸在美国报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国内的很多小报都从它们那里转载新闻。如今,这三份报纸的董事长都是犹太裔。
《纽约时报》是美国一份非官方的社会性报纸,它可以称得上是美国政治、文化潮流的引导者。它告诉美国那些喜爱“追逐时髦的人”该买哪一本书,看哪一部电影,倾听哪一种言论,哪一位政治家、教育家、精神领袖、艺术家、商人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纽约时报》于1851年由亨利·雷蒙德和乔治·琼斯创办,一位富裕的犹太出版商阿道夫·奥希斯于1896年买下了它。《纽约时报》现任出版商和首席执行官是阿道夫的长孙亚瑟,奥希斯·索尔兹伯格,责任编辑(executive editor)是马克斯·弗兰克,总编辑(managing editor)是约瑟夫·列维尔德,后两人也是犹太人。索尔兹伯格家族经营的纽约时报公司拥有36家报纸,包括《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这是它于1993年6月花11亿美元买下的;12家杂志社,其中《麦考尔》(McCall's)杂志和《家族》(Family Circle)杂志的发行量都达到500多万份;7家广播电视台;1家有线电视网;3家图书出版公司。《纽约时报》的新闻服务处负责将该报最新的新闻报道、特写(特辑)和图片等及时转发给其他报纸、新闻通讯社和杂志社。
另一份有影响的全国性大报是《华盛顿邮报》,它经常刊发一些通过其建立在华盛顿的一条秘密渠道获取的有关美国联邦政府内幕的消息,如1972年该报披露了“水门事件”而名声大振。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华盛顿邮报》濒于破产,这时,美国犹太人金融家尤金·迈耶将其买下。现在,《华盛顿邮报》由尤金·迈耶的外孙唐纳德·格雷厄姆继承。《华盛顿邮报》公司除出版报纸外,还经营电视台和杂志社,最有名的杂志是排行美国第一的《新闻周刊》,每周发行量达320万份。
《华尔街日报》是目前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平均每天售出180万份,它属于道·琼斯有限公司。该公司还出版其他24种日报,以及每周金融类文摘巴伦周刊》(Barron)。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是犹太人彼特·凯恩,凯恩同时还兼任《华尔街日报》的董事长和发行人。《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几乎占了纽约报业的半壁江山。
在美国,还有很多非日报类报纸也掌握在犹太人手里,如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早晨新闻报》(Morning News)和《下午时报》(Afternoon Times),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的《联合晨报》(Morning Union)、《下午新闻》(Afternoon News)、《共和主义者星期刊》(Sunday-only Republican),纽约州锡拉丘兹的《晨邮旗帜报》(Morning Post-Standard)和《先驱午报》(Afternoon Herald-Journal)等等,都是由犹太人纽豪斯兄弟控股的高级出版公司(Advance Publications)出版发行的。而《纽约邮报》的主人是犹太人亿万富翁、房地产商彼得·卡利卡,《乡村之声》是犹太人亿万富翁列昂纳德·斯德恩的财产。美国三大新闻杂志《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老板也都是犹太人。
美国共有上千家图书出版商,根据美国《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的统计,美国最大的6家出版商中,有3家是由犹太人经营的,它们是:位居第一的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它有许多下属出版公司,其中包括克劳恩出版集团(Crown Publishing Group);位居第三的西蒙和舒斯特(Simon & Schuster)公司;位居第六的时代华纳贸易集团(Time Warner Trade Group),该集团包括华纳图书(Warner Books)和小布朗公司(Little Brown)。此外,位居第13位的出版商是西部出版公司(Western Publishing),它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儿童图书出版商,占了美国儿童图书市场50%以上的份额,其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里查德·斯纳德与不久前卸任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里查德·伯恩斯坦都是犹太人。(注:参见USA's Jewish Publishers,载http://www jewwatch.com/Jewish Controlled Press/Jewish Publishers USA.Html。)这些出版公司不仅老板是犹太人,公司的许多重要职位也都由犹太人担任。许多非犹太人拥有的报纸、杂志和其他媒体,其广告收入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犹太人。可见犹太人在美国新闻出版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文学、艺术、表演界的犹太人。犹太人在美国的文学界也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在文学领域,最为人们熟悉的大概要属美国纽约港自由女神雕像底座上的《新巨人》十四行诗的作者、犹太女诗人埃姆·拉扎卢斯。在当代美国文学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了60%以上,最著名的有辛格、贝娄、马拉默德、塞林格、诺曼·梅勒、阿瑟夫·海勒等等;蜚声剧坛的美国犹太剧作家有乔治·考夫曼、阿瑟·米勒、摩斯·哈特、本·海克等等;享誉西方乐坛的美国犹太人作曲家有乔治·戈什温、欧文·伯林、吉罗姆·克思等。娱乐界更有许多犹太人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如大名鼎鼎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音乐名人鲍勃·迪伦、芭芭拉·史翠珊,电影明星达斯汀·霍夫曼、理查德·德雷福斯、梅尔·布鲁斯等,他们深受美国公众喜爱。
以上情况反映出美国犹太人适应美国社会、被美国人接受的程度十分高。美国犹太人在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很好地适应美国文化和社会,这一点是美国其他少数族群无法比拟的。
二、美国犹太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早在新大陆开发之际,犹太人便来到了北美大陆,不过数量极少,主要是一些被迫改宗的塞法迪犹太人。他们由于信仰正统派犹太教,所以固守传统,不大与外界接触,结果历史悠久的犹太文化与蓬勃而充满活力的美国文化没有发生实质性的交流和碰撞。1815年,拿破伦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的反犹浪潮迫使主要出自德国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移居美国。由于这批改革派犹太教徒以批评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犹太文化传统,希望脱离自己的犹太民族性,因此很快就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从而使年轻的美国文化跟古老的犹太文化又失去了一次碰撞、交融的机会。1870年后,随着大批东欧犹太人进入美国,美国文化才同犹太文化发生正面交锋,并发生实质性的汇合,从而演化出一种新质文化——美国犹太文化。俄国、东欧犹太移民的大量涌入,不仅使美国犹太人一跃成为影响美国社会发展的庞大的移民群体,而且由于他们保持和恪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从而让美国人首次接触到真正的犹太文化实体。同时,为了应对这一时期在美国出现的欧洲式反犹主义,美国三大犹太教派逐渐摒弃门户之见,以捍卫犹太人权利,如犹太教正统派建立了全国性联盟“全美正统派公会联合会”,犹太教改革派也逐渐改变了反民族主义和反犹太民族传统的立场,开始支持锡安主义运动,从而使犹太民族的宗教文化在美国逐渐形成统一的体系。而移民文化特征明显的美国文化,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尤其是19世纪后半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也变得完整而系统,这就为两种文化的接触提供了成熟的背景条件。于是,美国文化和犹太文化在新大陆开始了一个接触、沟通、冲突与交汇的过程,这一进程至今仍在延续。(注:参见潘光:《美国犹太人的成功与犹太文化特征》,载《美国研究》,1999年第3期。)
作为一种文化机制的美国犹太文化并非美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简单相加,它是犹太文化发展史上的一种演化和流变。正如历史上的巴比伦犹太文化、塞法迪文化和阿什肯纳兹文化一样,它也是犹太文化一种散存的、现代的分支形态。犹太文化通过散居在美国的犹太人与包容性较强的美国文化发生接触后,在适应美国文化的过程中发生了若干变迁,因而形成与原本文化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的文化形态。它既保留了古老的犹太文化中经过千百年陶冶、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神、民族观念,又吸纳了年轻的美国文化中的进取精神、文明理想、价值观念等合理内涵,从而以强大的生命力和特有的适应力跻身于多元的美国文化之中,并呈现了传统、兼容、自由等整合性特征。
1.美国犹太文化具有珍视犹太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大批犹太人移民美国后,在希望尽快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同时,也不愿放弃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特别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来到美国的第一代东欧犹太移民坚持使用意第绪语,他们不仅在聚居的社区里兴建自己的小学和教堂,而且还创办自己的大学。早在1875年,美国犹太人就建立了著名的拉比神学院——希伯来联合学院,1886年成立了神学院与综合性大学的结合体——耶希瓦大学,下设医学院、社会科学院和师范学院等。即使是第三、第四代犹太移民,虽然他们逐渐抛弃了意第绪语,生活方式也完全美国化了,但在其精神深处仍然以某种方式保持着犹太文化的传统和精髓。今天,美国的依浮研究所(YIVO)秉承了发端于奥地利维也纳依浮研究所的学术传统,拥有一批杰出的意第绪语研究学者。该研究所除了经常出版有关犹太历史和语言的学术专著,还设有一个意第绪语奖学金,专门奖励那些为意第绪语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犹太人。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研究所的存在可以说是欧洲意第绪文化在北美大陆的移植与再生。(注:参见Geoffrey Wigoder,Jewish Art and Civilization,Chartwell Books Inc.,1912,pp.171-172。)
2.美国犹太文化具有突出的整合性质。美国犹太文化的整合意识表现为,它能够把悠久的希伯来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最新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贝娄对各种创作思想、技巧、模式、审美观念就进行了完美的统合;马拉默德从犹太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汲取营养来创造他的人物和情景,同时又不失现代性。这种整合特征在改革派犹太教徒的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就完全接受了美国价值观并融入到美国主流文化之中。即使是保守派犹太教徒的重建主义理论,也采用了美国式的思维方式,如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费利克斯·阿诺德的圣经批判主义、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等,以致一些学者认为重建主义就是历史学派理论美国化的产物。(注:参见潘光:《美国犹太人的成功与犹太文化特征》,载《美国研究》,1999年第3期。)
3.美国犹太文化具有强烈的自由主义色彩。政治自由主义可以说是美国犹太人的一个显著传统。在法律、政府、教育、科学、家庭乃至个人生活方面,他们大多持自由主义立场,如捍卫种族平等、主张实行社会福利政策、主张同性恋和堕胎自由、反对核武器竞赛、反对美国干涉中美洲事务等。例如1984年的美国大选中,当自由派的在任议员史蒂芬·索拉兹与政治保守派的挑战者耶胡达·莱文对垒时,大部分犹太人都将选票投给了索拉兹。持自由主义观点的美国犹太人还成立了许多具有进步主义性质的利益组织,如1941年成立的“犹太和平伙伴”、1961年成立的“改革派犹太教宗教行动中心”、1972年成立的“妇女组织埃兹瑞特·纳许姆”以及“犹太教妇女平等特别委员会”、1980年成立的“新犹太人议题”和“男同性恋与女同性恋犹太组织世界大会”等。美国犹太人大会、保守派犹太教妇女联盟还是成立于1973年的堕胎权宗教联盟的成员,该联盟主张妇女有堕胎的自由选择权。犹太人家族控制的两大报纸《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也基本上持自由主义的立场。但是,由于“9·11”事件的影响,美国犹太人对民权的要求有所下降,开始支持布什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安全措施。据美国犹太人委员会2001年11-12月对1015名美国犹太人所做的抽样调查,有92%的犹太人主张对可疑组织进行审查,有70%的犹太人赞同政府对美国公民实行身份证制度,66%的犹太人认为应该扩大对公共场所的摄像监控范围,55%的犹太人同意对网上聊天室进行监督。(注:参见Jewish Groups Endorse Tough Security Laws,载http://www.nytimes.com/2002/01/03/national/03JEWS.html。)这说明“9·11”事件使美国犹太人的自由民权观有所改变,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向。
4.美国犹太文化具有一种极强的忧患意识。综观犹太人在好莱坞的历史,就不难发现犹太人剧作家、导演和制片人都在他们所处的阶层和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之间徘徊不已。或许是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排犹浪潮在他们心中打下了不灭的印记,他们尽管已经被美国文化完全接纳,但依旧对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怀有一种不安全感,这种情绪在美国犹太人所拍摄的影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即犹太人与基督徒的冲突关系经常是这些电影的主题。马拉默德就是一个在作品和风格上特别看重犹太民族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下层犹太人的苦难和中产阶级犹太人的苦闷,而且从来没有快乐的结尾。因为在他看来,生活对犹太人来说是十分艰难的,所以他总是将犹太人作为人类生存的悲剧性经历的象征。恰恰是犹太人的这种微妙的忧患意识,才使他们对人的价值具有了高度的敏感性,从而在美国文学界令其他少数族裔美国人难以望其项背。
三、美国犹太人的文化活动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威尔·赫伯格在其于20世纪中期出版的名著《新教徒、天主教徒、犹太人》中提出,美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受新教徒、天主教徒和犹太人影响的融合物;天主教与犹太人社区已经是美国文化的参与者,而且势力极大。(注:参见〔美〕J·D·亨特著、安荻等译:《文化战争:定义美国的一场奋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76页。)虽然这种观点过于夸张,但它的确说明了美国犹太人对美国文化的构筑与形成有着不可否认的影响。
犹太人之所以能够逐步适应美国的新生活,并成为美国新文化的参与者,一方面是美国民主、自由的宽松环境为其提供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从比较深的层面来看,是圣经一神论的思想为犹太人走进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为主体的美国大众生活提供了文化黏合剂。在美国犹太人看来,他们在新大陆上的定居,犹如《圣经》所说的“出埃及记”的再现,带有对国家的某种认同感。1903年,犹太教教士所罗门·谢特克在美国犹太人神学院致辞时指出:“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国家是圣经创造的,尤其是旧约创造的。”(注:〔美〕J·D·亨特著、安荻等译:《文化战争:定义美国的一场奋斗》,第77页。)正是这种认同感让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如鱼得水,为多元的美国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与元素。
1.美国犹太人为美国的多元文化涂上了犹太色彩。美国犹太人的身影几乎遍布美国文化各领域,并对这些领域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最初,他们涉足以电影和戏剧表演为主的娱乐业,后来逐渐扩展到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并发起了一场带有方向性的运动。前已提及,美国的电影业是犹太人开创的。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是华纳兄弟公司于1927年拍摄的《爵士歌手》。在二战前后的美国社会,观看电影成为美国人主要的消遣方式,并帮助他们度过了战争困难时期。在塑造和反映民族心理素质方面,好莱坞和迪斯尼乐园充当了比学校还要强大的教育机构角色。好莱坞的影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美国人的精神风貌,是美国文化价值观最强有力的传播渠道。如今,好莱坞不仅成了美国电影业的代名词,而且还执世界电影业之牛耳。而迪斯尼乐园则带着它鲜明的寓教于乐的特征,给世界各地的游客带来了无数欢乐与梦想。在文学领域,到20世纪50-60年代,犹太人就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和批评界的主要力量之一。其中,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现代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成为50年代以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为代表的反文化浪潮的先行者。而“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金斯伯格那充满美国俚语的诗歌,则使他成为20世纪美国一位重要的、里程碑式的诗人,他对美国诗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约瑟·米勒于196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部分——黑色幽默的最早代表作,堪称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将美国中产阶级的病态反映得淋漓尽致。贝娄由于对当代美国文化进行了富有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获得1954、1965、1971年的全美图书奖,并在1976年成为第7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
2.美国犹太人在宣传和舆论导向上对读者和公众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例如在宣传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人人生来平等、跨种族结婚是人的选择权等自由主义思想方面,美国犹太人都起到了先锋作用。美国犹太人还常常利用媒体,在涉及自身利益和以色列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发表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文章、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犹太人组织出版了两份日报、一百多份周报、几百种杂志。美国犹太人还插手控制美国一些有影响的报刊杂志,并对其他一些舆论工具施加压力,以使它们在宣传上有利于以色列。如1983年总统大选前夕,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杰克逊在谈他所主张的中东政策时宣称,在不放弃与以色列的特殊关系的同时,美国必须同该地区所有国家保持建设性的积极关系,包括承认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美国应该直接与巴解组织代表谈判。美国犹太人立即对杰克逊进行围攻,发起了暴风雨般的抨击。他们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幅杰克逊拥抱阿拉法特的漫画,把杰克逊描绘成对犹太人、以色列和美国的共同威胁,并呼吁停止对杰克逊的竞选捐赠。面对犹太人集团的压力,民主党内部发生了分裂。最后,杰克逊不得不向所有犹太人道歉,并主张修改竞选纲领。可惜太晚了,犹太人已将手中的选票投给了明显亲以色列的里根。(注:参见Cherg L.A.Rubernberg,Israel and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6,pp.358-359。)
3.使犹太学特别是大屠杀教育成为美国教育的一部分。美国犹太人不仅重视自身的知识教育,而且鼓励人们对犹太文化进行研究。早在1777年,希伯来语就成了耶鲁大学犹太学专业一年级新生的必修课。(注:参见How Hebrew Came to Yale,载http://www.us-israel.Org/jsouree/US-Israel/Yale.html。)到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已有数百所大学(包括哈佛、耶鲁、芝加哥、加利福尼亚、宾夕法尼亚、布朗、布兰代斯等大学)开设了有关犹太问题的研究课程,或建立了犹太问题研究所。这也说明了“犹太人”以及“犹太问题”在美国知识领域和学术界的巨大影响。(注:参见刘洪一:《犹太精神》,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0页。)二战后,美国犹太人将反对任何形式的反犹主义和告诫世人牢记大屠杀这一历史悲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建在华盛顿的大屠杀博物馆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纳粹暴行,大学里关于大屠杀的课程也比犹太研究的其他课程多。每年还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大屠杀受害者的活动,以及关于大屠杀的展览、电影、文学作品和学术讨论会,从而使大屠杀悲剧深深嵌入美国犹太人乃至其他美国公民的头脑里。斯皮尔伯格1994年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则将这种反纳粹宣传推向了极致,并一举获得奥斯卡奖。大屠杀和犹太学教育在美国的成功,说明美国犹太人已经成功介入了美国主流文化,并将继续产生相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