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代际关系:今天的青年人和昨天的青年人——实证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青年人论文,研究报告论文,昨天论文,中国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思路
本项研究旨在了解中国的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变化,并尝试寻求建立和谐的、互动的、新型的代际关系的方法。
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代际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要比西方国家密切得多。这种密切的关系来自于:无论是过去的青年人,还是现在的青年人,都以多种不同的形式与其上辈和下辈维持着物质、精神和生活上的联系。尽管中国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但是中国人的这种亲情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种关系的维系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同时也使两代人通过这种联系得到了互惠和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关系层面上看,中国人的这种传统文化,有利于从家庭范围内保证老年人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安度晚年。这一点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由于本研究是针对中国的“今天的青年人和昨天的青年人”的比较研究,而且是一种定性研究,所以文中所描述的,以及人们在讨论中所表述的很多问题,都隐含着很深的文化背景。而且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会在进入实证分析以前,对中国代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有关背景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本项研究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不同代际的人们对老龄问题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上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2)影响青年人对老龄问题认识的因素是什么, 认识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
(3)老年人的价值如何体现?青年人的期望如何保证?
(4)如何保证两代人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和相互理解的愿望能够得到实现?
2 研究设计
此项研究的准备工作是从1999年5月下旬开始的。在中国, 人们对家庭和代际关系认识不仅受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为了选择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的地区,从而从文化习俗上能代表和反映中国的普遍情况,我们特意选择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人物——孔子的诞生地,即山东的曲阜市进行了调查。
孔子(公元551—479年),从小就敏而好学,认真钻研各种史书经典,加之多年的政治实践,以至晚年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而且在国外也有相当的影响,可谓蜚声中外,闻名遐迩。历代封建帝王相继把他尊奉为“至尊先师”、“万世师表”。曲阜市位于中国山东省南部偏西地带,境内面积899 平方公里,人口60多万,是一座历史悠久、文物荟萃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外学者倾慕及尊崇的“圣地”。
此项调查出中国老龄协会负责组织,部分学者参与调查的设计和实地调查工作。调查从1999年6月17日开始,为期一周。 根据国际老龄协会的要求,调查对象中今天的青年人的年龄在16—22岁之间,过去的青年人,即为现在的老年人,即64岁以上人口。但是我们认为这两代人并不是连续的两代人,他们之间还有一代人,而且无论如何在中国这一代人是不能忽略的。如果我们把16—22岁称为青年人,40—46岁称为中年人,64—70岁为老年人,那么两代人的年龄间隔为24岁,而且中国妇女生育孩子的平均年龄正好是24岁。而且代代间真正发生联系的是相临的两代人而不是隔代人。第一代人(老年人)与第二代人(中年人)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家庭养老,而第一代人与第三代人(青年人)在认识上的不同几乎不会影响到今天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尽管第一代人与第二代人认识在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中国第二代人与第三代人在观念上的差异要比第二代人比第一代人的差异要大得多,这不仅是由于一、二两代人有很多相似的背景和经历,更重要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70年代末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相当大。按照老年人和中年人观点,这批青年人似乎来自于另一个世界。为此我们在考虑调查对象时,实际上涉及了三代人,即“今天的青年人”(16—22岁),“昨天的年青人”(40—46岁),和“前天的青年人”(64—70岁)。
本项调查研究采取三种调查研究方法:
(1)个案访谈(Individual Interview)
此种调查主要针对老年人。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1 )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居住地。(2)生命史。 包括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居住地情况;兄弟姐妹的数量;记忆中发生过哪些重大的事情,你影响最深的是哪些事?哪些事对你影响最大;谁常与你交流,等等。(3)青年时期。包括何时上学,何时离校?喜欢什么科目? 和什么样的朋友玩?是信宗教?对外面的事情是否关心?何时离开家庭?与父母的关系如何?(4)成年时期。包括是否独立居住?是否已婚? 结婚时年龄多大?婚礼是否隆重?具体做过什么工作?配偶情况怎样?有几个孩子?都受过什么教育?是否给你的孩子讲故事?是否了解本地以外的一些事情?你喜欢什么活动,等等。(5)现在情况。 是否有亲戚或朋友?是否时常见面?与你共同生活的有谁?住房条件如何?房子是谁出钱建的?在今后的生活或工作中有何计划?哪件世界大事对你影响最大?是如何了解到的?
(2)典型组讨论(Focus Group Discussion)
典型组讨论在城市和农村分别为三个老年组,其中男性一组(6 人),女性一组(6人)和男女共同参加(8人)。另外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分为两个青年和两个成年组,同样既单分为男女组,也有男女混合组。老年组讨论内容主要包括:如何看待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多了是否给社会带来负担?是否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对现在的青年人怎样看?老年人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老年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处理好与青年人和成年人的关系?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最担忧的问题是什么?等等。青年和成年组讨论的问题主要包括:你怎样对待老年人?老年人的价值是什么?老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你认为老年人在哪些方面会对青年人有帮助?你是否愿与老年人或成年人交朋友?对未来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等等。
(3)两代人的对话(Dialogue Between Two Generations)
共组织了两组对话,一组是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对话,另一组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对话,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从中发现两代人对事物认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两代人关注问题的重点和角度的异同。青年人对老年人有何要求和期望?老年人对青年人有何要求和期望?如何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建立一个和谐的、互动的、新型的代际关系。
3 两代人关系的宏观与微观背景
要想了解和研究中国的代际关系,必须搞清中国人口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面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讨论一下中国的代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状况。
从宏观上讲,中国有三个方面的现实背景:一是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毫无疑问的第一人口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情况,是中国目前以及21世纪上半叶的基本国情。中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较弱,能够支持老龄化社会的资源相对不足,从而决定了中国老龄问题的解决要比任何其他国家困难得多;二是中国自70年代以来开始普遍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致使中国妇女的生育率从70年代初期的5.8,降到目前的1.8。在城市绝大多数妇女只生一个孩子。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意味着中国将在21世纪上半叶出现快速的人口老龄化。预计下世纪中叶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将是世界之最。从可预见的未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的转变很难跟得上老龄化的速度,以致于老龄问题在下世纪的中国将会更为突出;三是70年代末期中国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开放,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计划经济体制解体,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的中间阶段,人们的观念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而威胁着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观念和行为。尽管中国的养老观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可以预计下世纪上半叶,传统的、稳定的家庭亲情关系,特别是子代与父代之间的密切关系将面临挑战。
从微观上看,中国的家庭和代际关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背景:中国家庭代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不仅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习惯,而且也是由于父母一代在养育子女时付出了相当大的精力、财力和时间的代价。这方面远远超出了西方国家。所以在父母进入老年后,子女赡养老人则是天经地义的。中国历史上的《孝经》则规定“孝自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子女孝敬老人,并且赡养老人,体现在经济上提供支持,在生活上提供照料,在精神上提供慰藉,这是每个家庭都要遵守的。这种子女对其老年父母的支持被称为家庭养老。二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养老主要由儿子来实现。尽管中国有关法律都规定子女,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是在习惯上,人们普遍认为儿子养父母是必须的,而女儿则不必承担过多的责任。中国的传统家庭往往是儿子为赡养父母必须与父母住在一起,即使是结了婚也不能分开。这样,结婚后女儿必须离开自己的父母家,而到男方的父母家去居住,而且帮助自己的丈夫来赡养男方的父母。那么在一个家庭中,两代人的关系,不仅涉及亲生儿子与亲生父母的关系,而且涉及妻子与丈夫父母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普遍认为:一个家庭中丈夫的妻子与丈夫的母亲之间的关系是最难处的,也是家庭中矛盾的焦点。三是中国从1980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所以从那时起独生子女家庭和双女户家庭的比例开始逐步增大。再过几年以后,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将进入婚配阶段,而且他们的父母也将逐步跨入老年的行列。如果两个独生子女结婚的话,在养老问题上,一方面由于女孩要到丈夫家生活,那么她的父母身边就会无人照料,另一方面,即使女孩也要承担照料自己父母的义务,那么这对年轻夫妇将面临赡养4 个老人的负担。由于中国在养老社会保障方面还不是很健全,再加上今天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个人收入很少,积蓄也很少,要想能够幸福地安度晚年,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子女。现在的老年人他们平均每个人有5—6个孩子,所在依靠自己的孩子来养老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未来中国的老年人却很难再依靠自己的子女,因为从子女的精力和经济收入上很难承担起这一义务。所以说中国未来的家庭养老,即子女一代对父母一代的赡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4 调查结果的描述和分析
根据典型组调查和对话讨论,可以对城市和农村归纳出以下一些结论。
4.1 老年人对生活、家庭和子女的看法
(1)关于对生活的满意度。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普遍是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感到满意,尽管二者的生活方式和期望值并不一致。城市老年人普遍是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他们退休后仍然由原单位发给离退休金。尽管前一段时间有些单位经济效益不好,并时有拖欠老年人离退休金的情况,但是自从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出台后,特别是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保证老年人离退休金的发放,情况有明显的好转。当然也有一些离退休比较早的老年人,退休后的收入比较少,但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比较满意。他们认为与自己以前的生活比,与目前的下岗人员比,他们的收入和生活还是相当不错的。一些老年人最担心的是生病,因为现在看病花钱很多,个人很难负担得起,而原单位的情况普遍不好,报销看病的费用几乎是不可能。所以现在城市老年人普遍注意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坚持体育锻炼,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他们认为身体好,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益于孩子,可以少给孩子增加负担。
(2)关于居住方式问题。在所调查的城市老年人中, 他们一般不与子女住在一起。当然一方面他们愿意独立居住,认为子女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与老年人有很大差异,住在一起有很多不便。另一方面子女们也愿意独立出去。但是无论老年人还是他们的子女,都认为两代人的分开,只是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比较好,能够独立生活,并能够自理的情况下。倘若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好,双方还是愿意居住在一起,因为老年人希望有个依靠,并有人照料,青年人也认为这是自己的义务。当问到“是否可以请他人照料你的生活时?”老年人普遍认为,不管别人照顾有多好,他们还是最希望自己的子女来照料,一方面觉得子女照顾得周到。另一方面有子女在身边对其精神上也是一种慰藉。大多数老年人还建议要多建一些老年公寓。老年人住在一起,可以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3)关于孝顺问题。老年人普遍认为:总的来说, 现在的青年人对老年人还是孝顺的。他们估计对老年人特别孝顺的也并不特别多。大体在10%左右,一般的占80%左右,特别不孝顺的也有,只占少数,不到10%。
(4)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老年人普遍关心对子女的教育。 他们认为对第二代子女的教育已经完成,他们更加关注对第三代子女的教育。但他们认为第三代子女的教育比较困难,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在教育第三代子女方面,他们与第二代往往有矛盾,意见不一致。他们认为第二代子女对第三代子女的教育只注重生活和学习,对思想教育不够重视。另外,老年人有义务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教育,引导青年人走正路,为国家多作贡献。老人们还提出要对青年人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要有教材,成为在校学生的必学课程。同时对已离校的青年人也要进行轮训。
老年人普遍认为,中国经历了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多起动荡,但中国没有乱,中国没有像苏联那样解体,正是由于老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老年人为此感到自豪。
(5)关于对青年人的要求问题。 当问到老年人对青年人有什么要求时,城市老年人回答,在经济上、生活上对子女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精神上需要得到更多的慰藉。他们认为,现在的青年人工作都很忙,往往忽略了老年人。老年人认为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非常好,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都能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希望子女能给自己钱,认为这是做子女的义务,尽管老年人可能并不缺钱。他们认为钱不在多少,但情不能太薄。
有些老年人对现在的青年人有意见,认为大多数青年人,一切向钱看,为了钱什么都不顾,而且追求高消费,自己的钱花完了,就回家向父母要,经常回家来沾父母的光。特别在城市,出现“啃老”现象。老年人认为现在的青年人只重视自己的孩子,而不重视自己的老人。他们认为青年人对其父母的关注程度不到其子女的1/10。
(6)关于继续为国家贡献的问题。老年人还希望能继续为国家、 为社会多作些贡献。他建议能够推迟退休年龄,还建议社区应该把老年人组织起来,为老年人找一些事做。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老年人再婚很困难,主要是与子女的矛盾太大,希望子女们不要过多地干涉老年人再婚问题。
中国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有很大的区别。最重要的区别是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由原工作单位负责保障,而且有能够保证其生活的退休金收入。而农村老年人,一旦不能下地劳动,就无任何收入来源,只能或完全依靠自己的子女。因此,在中国农村老年人与自己的子女,特别是儿子同住的比例相当大。如果有多个儿子,老年人会轮流同每个儿子居住。一般的情况是:老年人的生活能够自理时,要“轮老人”,即老人走动,通常一个儿子家住一年。而当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时,则要“轮子女”,即老人固定住在一个地方,由子女轮流来伺侯老人。当然也有与子女不住在一起的,但相距都不是很远,多数是住在同一个村,孩子经常回家看老人。
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不同,普遍认为老年人对国家、社会的作用并不大,而且还是儿女的负担。所以农村老年人多帮助自己的子女照料家务,为第二代子女带孩子。我们调查的农村地区,目前人均6 分地,一家有两亩地左右。中青年妇女往往在家种地,青壮年男子都出去打工挣钱。打工做小生意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老年人都帮助家里搞后勤。
当问农村老年人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时, 他们提出以下问题:(1)农村吃水不便,水质污染比较严重,国家应该给予解决;(2 )农村老年人看病不方便,一个村没有一个卫生室,到镇里看病,路太远,不方便;(3)村里应该有一个老年人活动的场所, 老年人都在街上打牌、下棋,有的人只在家里看电视;(4)村里应建敬老院, 不出村老年人就能得到照顾。但不希望敬老院离家太远,以免有孤独、寂寞之感。
4.2 青年人对老年人的看法
(1)青年人认为与老年人现在过得比较幸福。 他们看到城市老年人每天在公园打拳、练剑、跳舞,生活很充实。青年人的压力要比他们大得多。既要上班挣钱,面对社会的竞争,还有下岗的风险。回到家里还要照顾孩子和老人,时间和精力往往都不够用。
(2)青年人认为老年人吃过很多苦,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经验, 而且不服老。但他们很固执,自尊心很强,希望得到青年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发现,现在城市老年人很会调解自己的生活,把自己一天的生活安排得非常充实。他们特别注意锻炼身体,努力使自己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能够健康。
(3)青年人认为老年人交朋友和交流是有益的, 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们认为与成年人交流很困难。因为现在的成年人都很忙,负担也很重,没有时间与青年人交流。当然,青年人也发现,有些老年人总是回避与青年人进行交流,也不愿意和青年人一起活动。
有的青年人也认为老年人架子太大,往往以命令的口气与青年人谈话,而不是平等的交流。这样青年人很难接受老年人的意见。青年人认为老年人说的很多话都是有道理的,但是老年人与青年人谈话的方式往往使青年人难于接受。现在的青年人工作压力也很大,周末家务事也很多,甚至比上班还累。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老年人应该更多地理解青年人,而不是一味地去“教育”青年人。当然青年人也要更好地去理解老年人。
青年人认为与老年人一起生活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老年人可以帮助青年人操持家务、带孩子,解决青年人的一些后顾之忧。不利的是青年人丧失了很多家庭生活中的自由,很多方面都要顺着老年人,同时也容易与老年人产生矛盾。很多青年人认为即使不与老年人住在一起,也应该“常回家看看”,这是青年人应尽的义务。
4.3 青年人最担心的是什么
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对年轻人影响非常大。计划生育使家庭小型化的同时,也使青年人对家庭、对子女、对老人的看法在改变,传统大家庭的逐步消失,也导致传统家庭观念的变化。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打破了原有国家包养一切的旧体制,市场竞争、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多数人已开始面临失业的风险,这对几十年未遇就业风险的中国人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失业和下岗人员的比例已经在上升。此时年轻人最担心以下几个问题:
(1)孩子成材问题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因为子女今后的情况将直接会影响到父母未来,特别是退休后的生活。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现在多数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原本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多个孩子身上,现在只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了。由于现在上大学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竞争相当激烈,如果上不了大学,意味着今后很难找到工作,所以年轻的父母都千方百计督促孩子学习。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是中国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普遍受到父母的娇生惯养,所以父母们又怕孩子出现非智力方面的问题。有的父母讲:“我担心孩子的成材问题,但在给孩子施加压力的同时,又常听到一些不同的意见:奶奶说:‘树大自然直,应任其自由发展’;老师说:‘孩子这么小,给这么大压力不好’;爸爸说:‘这么小就如此累脑子,真不知孩子将来会不会成才。’另外,我们和老人相处的较好,彼此都能相互接受,但担心孩子会不会接受我们这代人的生活习惯、性格和脾气,现在就发现孩子的脾气、性格有些怪异。”也有人讲:“孩子学习好坏无所谓,别惹事就好,别走歪路。”
(2)担心自己在社会上无竞争实力,担心下岗
现在正在工作和即将参加工作的青年人,最关心的问题能否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在社会上站住脚。他们眼看着四五十岁的父母未到退休年龄而纷纷下岗,回家以后没有收入来源,又要养家糊口,支持子女和老人的生活,从而使这一代青年人亲眼见到并感到了社会竞争的激烈。按照中国的传统,20岁左右的青年人原本还是要由自己的父母来抚养和支持的,而现在他们不得不开始接替他们的父母,开始走向社会竞争之路。他们发现,父母已经不再有能力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而他们自己有责任来养活自己,甚至承担起养活自己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的义务了。但社会能够提供给这些青年人的就业岗位有限,而那种收入比较高的岗位就更加有限了。一个未婚女青年讲到:“担心自己的工作能否稳定,生活能否有保障,害怕下岗。”一个25岁的男青年讲:“现在的知识更新太快,竞争激烈,曲阜太小,怕35岁前我还干不出去。”
(3)担心老年人身体不好
在中青年人全力以赴地在社会上参与竞争的时候,他们最担心的是父母有病。因为只要生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牵扯子女的精力,从而影响到年轻人的学习和工作,甚至失去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去,尽管这样努力也不一定就能够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更何况分出一部分精力来照料老年人,那么肯定会影响到年轻人的发展。但是中国人传统又告诉年轻人在父母有困难、需要照料的时候,子女必须要义不容辞地承担照料义务,无论子女有任何困难。否则子女就是不孝,就会受到社会和其他人的指责。因此,现在的青年人在紧张学习和工作的同时,时刻都害怕自己的父母生病,如果父母的身体好,则是对子女最大的支持。
(4)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
现在的老年人平均来说都有5—6个子女,而且城市老年人在退休金上,在医疗费用上都有一定的保障,即由原单位负责支付。 但是现在40—50岁的中年人,他们生孩子时大多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正是中国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期。特别在城市的这批人多数只生了一个孩子。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改革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即养老和医疗全部由国家和单位全部负担的体制。新的体制是从现在开始国家和社会逐步减少承担养老费用的比例,包括退休金和医疗费等。由于现在中国的多数企业不景气,而且40—50岁的相当一部分人面临下岗,即使农业收入也很低。因而这批人口的个人储蓄很少,而且中国目前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体制又未能能建立。那么,这批人一没有较多的子女,二没有足够的收入和养老保障。尽管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并未消失,但是可以预见,当这批人在下世纪上半叶进入老年人的行列以后,他们的子女尽管有养老的愿望,但会缺少养老的能力和资源。中国目前的中年人,也包括青年人,未来的养老将面临极大的困境。
5 总结与归纳
中国的老年人和青年人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在对待老龄问题以及老年人的问题上,其想法并无太大的差异。老年人需要青年人的关怀和照料,青年人也认为照料和赡养老年人是自己的义务。但是毕竟两代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两代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不同,在看待问题和日常生活的行为上仍有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子女方面。老年人对第三代过分溺爱, 而第二代父母主张对孩子要进行教育。
(2)父母与子女沟通方面。老年人对子女一味地说教, 而子女希望与父母做朋友,能平等交流。
(3)对各自的认识方面。老年人认为青年人经验少, 办事不可靠。青年人认为老年人保守,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但是青年人仍然认为老年人的经验对青年人是有帮助的。
(4)婆媳关系方面。老年人认为媳妇应该对老年人尊重, 但媳妇则认为老年人不能得理不让人。但多数媳妇愿意相让,并努力改善关系。
影响青年人和老年人对问题不同看法的主要原因是,青年人与老年人的经历有相当大的差异。从历史上看,昨天的青年人经历了很多磨难,他们从小吃不饱,穿不暖,家境普遍贫寒,很多老年人特别是女性,小的时候没有上过学,至今还是文盲。他们是在中国传统的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面对的是一种封闭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多数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下地劳动,为生存而奔波。但是今天的青年人,则在一个丰衣足食的条件下,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和信息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与昨天的青年人相比,差异是巨大的,特别是今天的青年人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的观念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的影子,取而代之的则是市场经济的观念。这些是两代人产生对问题看法不一致的主要背景和原因。
为了建立一个代际和谐的21世纪,全社会必须保证老年人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使青年人的期望能够得以充分的保证。为此全社会应该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老的好风气,为老年人更大、更好、更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使老年人不仅能健康、愉快地生活,又能为全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中国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的时期,全社会不仅要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要为青年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社会化养老将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社会化养老的体制,同时在国家的政策上、在资金上能够提供有力的保障,才能既解决好老年人的问题,也解决了中青年人的问题,实际上也就部分解决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