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和呈现时间对错误再认和错误回忆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错误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近年来错误记忆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通过对错误记忆的研究来探寻记忆的本质。DRM范式是目前为止用于错误记忆研究的最有效实验室范式之一[1]。在该范式中,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词表,词表中的每个项目都与一个实际上并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存在高语义关联,结果发现尽管被试在学习阶段并未真正见过关键诱饵,却会表现出对该词的高水平错误回忆或错误再认,甚至还会声称记得这些词曾经出现过的细节。
很多研究者认为在错误记忆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两种加工过程:激活过程与监测过程[2,3,4]。激活过程是指当被试对词表中的学习项目进行编码时会产生激活,激活可以通过一个大的语义联想网络进行扩散,进而启动了有关信息(如关键诱饵)并使它们后来变得更容易提取。监测过程则指在提取时的决策性判断或归因过程,监测过程的失败会导致错误记忆的产生。周楚(2005)的系列研究[5]中曾指出,激活与监测这两个重要加工过程都能潜在地影响对记忆经验的编码和提取,激活过程与对记忆准确性的监测过程及其交互作用都可以导致错误记忆的产生。但目前为止,关于激活与监测过程在错误记忆的产生过程中发生交互作用的机制研究相对较少。
在对激活因素的考察中,有研究发现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在较快的呈现时间(20ms或250ms)下会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提高[6],而在较慢的呈现时间(1000ms以上)下则会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降低[7]。但对于错误再认,呈现时间的影响模式尚未有一致性结论。Arndt和Hirshman(1998)[8]的研究发现错误再认会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系统的增加。周楚(2007)[9]则发现错误再认不因呈现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些研究结果上的较大差异促使研究者在当前研究中将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进行联合考察,以探明测验类型的不同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呈现时间的效应。同时,错误回忆受呈现时间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变化模式,以及错误再认随呈现时间所发生的不确定性变化也说明单纯的激活过程不能完全解释错误记忆效应。错误回忆在较慢的呈现时间下表现出的随呈现时间延长而下降,以及错误再认在有些实验情境下不随呈现时间而发生变化,都可能是监测过程发生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当前研究中研究者还引入另一个变量(即预警提示)来探讨学习阶段中影响监测过程的因素对错误记忆的作用。鉴于在先前研究中尚未获得关于呈现时间对错误再认和错误回忆影响的一致性结论,研究者将在实验1中集中考察预警与呈现时间对错误再认的影响,在实验2中集中考察预警与呈现时间对错误回忆的影响。这样,通过对预警与呈现时间的同时操纵,旨在探明激活因素与监测因素在错误记忆产生过程中的共同作用,以及它们是否以同样的模式影响错误再认和错误回忆效应。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当前研究采用了视觉-视觉通道的学习-测验匹配模式,而非听觉-视觉通道模式。
2 实验1:预警和呈现时间对错误再认的影响
实验中分别操纵20ms,600ms和2000ms三种呈现时间条件以及预警提示,探讨从较短暂到较长呈现时间变化范围内的错误再认效应。根据先前研究,可以预期错误再认不会随呈现时间而发生变化[9],但有效预警可以降低错误再认。
2.1 方法
2.1.1 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共82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45人)。平均年龄21.34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自愿参加,且未参加过类似的记忆实验。实验完毕后获得小礼品作为报酬。
2.1.2 材料
本实验中所采用的10张12词词表均选自Stadler,Roediger和McDermott(1999)。每张词表内的12个词都与同一个关键诱饵产生联想,并按照与关键诱饵的联想程度由高到低排列。所有词表在学习阶段完全随机呈现。再认测验由90个项目组成,其中60个项目为旧的,均选自学过的词表;30个项目为新的,包括关键诱饵和无关项。对于60个旧的项目,分别选自10张学过的词表,每张词表随机选取6个;对于30个新的项目,其中10个项目为未学过的关键诱饵,分别对应于每张学过的词表,20个为未学过的无关项。另外,还有3个无关项目作为缓冲项,始终在测验的最开始呈现。所有测验项目的呈现顺序完全随机。
2.1.3 实验设计
采用2×3×3混合设计。自变量1(被试间变量)为预警,分为两个水平:无预警和有预警;自变量2(被试间变量)为呈现时间,分为三个水平:20ms、600ms和2000ms;自变量3(被试内变量)为项目类型,分为学过项目、关键诱饵和无关项三种。因变量为被试的再认成绩,包括对学过项目的击中率和对未学过项目(关键诱饵和无关项)的虚报率。
2.1.4 程序
整个实验分为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均在计算机上进行。被试以单独或者小组的形式接受测验,每次同时接受测验的人数不超过4个。学习阶段先向被试呈现指导语,然后被试开始学习所有10张词表。每张词表呈现完毕,屏幕中央出现“下一个词表”的提示,直到所有词表呈现结束。词表中词的呈现时间分为20ms、600ms和2000ms三种,所有的82名被试分成三组分别接受上述三种呈现时间条件。三种呈现时间条件下,每个词表中词呈现完毕后都伴随着一个100ms的掩蔽刺激(@%@%@%@%),该掩蔽刺激足以覆盖上每个呈现的词,词与词之间呈现的时间间隔均为0s。所有词表完全随机呈现。
由于20ms呈现时间条件下,词表中词的呈现速度非常快,因而在正式实验开始之前会先有一个练习,练习中词的呈现速度与后来正式实验相同,以让被试熟悉正式实验中词的呈现节奏。作为平衡,600ms和2000ms的呈现时间条件下同样安排有练习。
对于无预警组被试,接受标准指导语,要求他们尽可能的记住更多的单词并随后将对其记忆情况进行测验。对于预警组被试,参照McDermott和Roediger(1998)[10]以及Watson,McDermott和Balota(2004)[11]所使用的预警指导语。在开始学习所有词表之前,被试被事先告知即将看到的所有词表都是关联词表,目的是为了能使之产生对某个特定的没有呈现过的关键词的错误记忆。鼓励被试能够尽量避免这个“欺骗性词”。为了让被试能够更清楚预警指导语的内容,先向被试呈现一个样例词表作为练习(即:音乐,见Stadler等1999)。
测验阶段同样在计算机上完成,被试被告知将对屏幕中央呈现的词做出新旧反应。
全部实验完毕后,询问被试是否猜测出实验目的并向其说明本实验的真正目的。
2.2 结果
不同呈现时间和有无预警提示下被试对各种项目的再认率见表1。
呈现时间×预警×项目类型的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项目类型主效应非常显著,F(2,152)=566.068,MSE=0.017,p<0.001;项目类型与预警的交互作用显著,F(2,152)=4.669,MSE=0.017,p<0.01;项目类型与呈现时间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4,152)=8.664,MSE=0.017,p<0.001;其他主效应与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对项目类型与预警之间显著交互作用的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有无预警提示下对学过项目的击中率没有显著变化[t(80)=1.000,p>0.05],关键诱饵的虚报率在有预警提示下显著降低[t(80)=2.018,p<0.05],无关项的虚报率没有显著变化[t(80)=-1.769,p>0.05]。而且,无论有无预警提示,关键诱饵的虚报率均接近学过项目的击中率,且显著高于无关项的虚报率。有无预警提示下三种类型项目再认率的变化见图1。
图1 有无预警提示下三种类型项目再认率的变化
对项目类型与呈现时间之间显著交互作用的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三种呈现时间条件下被试对学过项目的击中率显著提高[F(2,79)=8.009,MSE=0.023,p<0.01],并且20ms呈现条件下的击中率显著低于600ms和2000ms呈现条件;对关键诱饵的虚报率不受呈现时间的影响[F(2,79)=0.045,MSE=0.043,p>0.05];对无关项的虚报率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降低[F(2,79)=9.498,MSE=0.016,p<0.001],并且20ms呈现条件下的虚报率显著高于600ms和2000ms呈现条件。而且,20ms呈现条件下,对关键诱饵的虚报率显著高于对学过项目的击中率和对无关项的虚报率,三种再认率之间的两两差异均显著;600ms和2000ms呈现条件下,对关键诱饵的虚报率等于对学过项目的击中率,且二者均显著高于对无关项的虚报率。不同呈现时间条件下三种类型项目再认率的变化见图2。
图2 不同呈现时间条件下三种类型项目再认率的变化
3 实验2:预警和呈现时间对错误回忆的影响
与实验1的区别是,将测验类型改为回忆测验,以考察呈现时间和预警对错误回忆的影响与其对错误再认的影响是否相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错误记忆产生中的激活与监测过程的不同作用。
3.1 方法
3.1.1 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共67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35人)。平均年龄20.93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自愿参加,且未参加过类似记忆实验。实验完毕后获得小礼品作为报酬。
3.1.2 材料
同实验1。
3.1.3 实验设计
采用2×3×3混合设计。自变量1(被试间变量)为预警,分为两个水平:无预警和有预警;自变量2(被试间变量)为呈现时间,分为三个水平:20ms、600ms和2000ms;自变量3(被试内变量)为项目类型,分为学过项目、关键诱饵和无关项三种。因变量为被试的回忆成绩,包括对学过项目和关键诱饵的回忆率。
3.1.4 程序
与实验1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被试被告知将看到一系列词表,每张词表呈现完毕将要求其迅速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写下所能回忆出的所有词。并且要求被试在回忆的过程中不能猜测,只能写下确定是先前在词表中见过的词。在20ms的呈现条件下,告知被试“这个任务很难,请尽力而为,如果没有看到任何词,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写下‘无’。”每张词表呈现完毕,给予被试充分的时间进行回忆,当被试回忆完毕可点击屏幕上的“回忆完毕请继续”按钮进入下一个词表。
3.2 结果
3.2.1 对回忆率的分析
不同呈现时间和有无预警条件下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回忆率和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率见表2。
呈现时间×预警×项目类型的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项目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61)=222.74,MSE=0.012,p<0.001;项目类型与呈现时间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2,61)=58.884,MSE=0.012,p<0.001;呈现时间主效应显著,F(2,61)=23.568,MSE=0.02,p<0.001;其他主效应与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对项目类型与呈现时间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正确回忆率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F(2,64)=113.599,p<0.001;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率则不随呈现时间的变化而改变,F(2,64)=0.479,p>0.05。不同呈现时间下正确与错误回忆率的变化见图3。
图3 不同呈现时间条件下正确与错误回忆率的变化
3.2.2 输出位置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呈现时间和是否提供预警对错误回忆的影响,研究者将被试错误地回忆出关键诱饵的所有情况放在一起绘制了各种条件下关键诱饵在回忆中的输出位置曲线(参照Roediger和McDermott,1995; McDermott和Watson,2001)。也就是,与词表相对应的关键诱饵在回忆中相对于所有回忆出项目的输出位置。
从图4中可以发现,在各种实验条件下,关键诱饵在回忆中被给出的位置均表现出系统的变化,在第一个五分位数下关键诱饵的出现概率几乎都为0(2000ms条件下为5%),而在以后几个五分位数下关键诱饵的出现概率逐渐上升。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关键诱饵通常在被试所回忆出的词表项目中是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也就是说,被试回忆出的词表项目越多,越容易错误地回忆出关键诱饵。
而是否提供预警对于关键诱饵在回忆中的输出位置变化没有系统的影响。特别是,在600ms呈现条件下,提供预警反而使关键诱饵的输出位置提前了。
图4 预警和呈现时间对关键诱饵的输出位置曲线的影响
(横轴为输出五分位数)
4 讨论
实验1的结果发现,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受呈现时间的显著影响,表现为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而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则在不同呈现时间条件下保持恒定。这验证了研究者在先前实验[9]中所获得的结果,也与Seamon等(1998)[12]的部分实验结果相同。根据激活/监测理论[2],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对学过项目的记忆痕迹越来越深,通过扩散语义激活会唤起对关键诱饵的更高激活水平,但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却没有因此而上升,这意味着存在着另一种可能的过程影响着错误再认效应的大小,即策略性的监测过程。通过该过程被试可以唤起控制性的策略加工来抑制因扩散激活而产生的效应。在再认测验阶段,当被试对呈现的项目做出“新旧”判断时,可能存在两种过程:基于熟悉性的快速加工过程与类似回忆的控制性加工过程[13,14]。如果说较高水平激活的关键诱饵使被试对之产生了高度的熟悉性而促使被试将其判断为“旧的”话,控制性的策略过程则降低了发生这种错误再认可能性。呈现时间对错误再认没有影响说明至少提取过程中的监测是存在的。
另一方面,观察到了提供预警指导语有效地降低了被试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说明当事先告知被试关于错误记忆效应的一些知识并提供了示例后,被试在对词表进行编码过程中会使用一些策略性的控制过程来对学习项目和可能觉察到的激活的关键诱饵进行加工,并在后来的再认测验中有效地识别出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10,11,15,18]。这说明在编码阶段存在着策略性的控制过程,它可以受到预警指导语的易化而在抑制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实验2中发现,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回忆率会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但是却没有看到呈现时间对错误回忆的任何效应,被试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在所有呈现时间条件下均很低(平均分别为23.6%、19.6%和20%)。而以往研究却发现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在较快的呈现时间(一般为500ms以下)下会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而在较慢的呈现时间(通常为1000ms以上)下则会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而降低[3,6,16]。相比之下,本实验中所获得的20ms条件下的错误回忆率(23.6%)和正确回忆率(23.5%)都要高于McDermott和Watson(2001)[6]在同样条件下获得的结果(错误与正确回忆率均为10%),也就是说,在本实验中即使是20ms的快速呈现时间下被试无法分辨清楚词表项目,但仍然回忆出一定数量的词表项目和由其激活的关键诱饵。而在600ms和2000ms条件下的错误回忆率(19.6%和20%)与以往研究相比却偏低。这样,如果呈现时间对错误回忆的影响真的是呈现倒U形模式的话,本实验中所获得的20ms下的错误回忆恰恰位于该曲线的外部,而后两种条件下的错误回忆则位于曲线内部,因而所得到的是一条相对平坦的曲线。
究其原因,首先即使在20ms的呈现条件下,被试几乎无法分辨出词表项目,他们对每张词表中学习项目的平均回忆个数为2.8(约为23%左右),而他们在每张词表中却也回忆出了约为2.3个(占23%)关键诱饵,并且对诸如“寒冷”、“医生”、“柔软”等一些关键诱饵的回忆概率都超过了45%。与以往研究相比,本实验所选用的词表中只有12个项目,这可能使得被试正确回忆的百分比上升,而与此相应的错误回忆率的提高则是由于在回忆过程中随着对词表项目的提取而逐渐激活了对应的关键诱饵。这一点可以从前面的输出位置曲线中看出,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的确是多数出现在该词表中相对靠后的位置。因此可以认为,20ms条件下的较高错误回忆率是伴随着较高的正确回忆率而产生的,由于回忆出的词表项目较多,因而在回忆过程中越来越增加了对关键诱饵的激活和错误回忆的可能性。其次,在600ms和2000ms条件下,被试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回忆率显著提高,对每张词表的回忆个数平均为6.8-8个左右(达到57%-67%),但对关键诱饵的回忆个数依然维持在2个左右。如果说对词表项目的回忆激活了关键诱饵的话,那么随着词表项目回忆个数的增加,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却没有发生变化,说明策略性的监测过程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在当要求被试在回忆测验中只写下确定是正确的词的时候,关键诱饵即使真的出现在头脑中也必然是只有相对模糊的记忆痕迹,因而没有被当做确定正确的项目写下来。
实验2的另一个结果发现,提供预警指导语没有影响被试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发现预警可以降低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有所不同[10,11,15,17]。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首先对于20ms的短暂呈现条件,当词表项目很难辨别时,对关键诱饵的激活有更大的可能是无意识的,而预警主要是通过影响编码阶段的策略性控制过程来发生作用,自然对无意识激活的关键诱饵不存在影响。其次,当呈现时间延长后依然没有看到预警的效应,这可能是由于呈现通道的影响。以往研究所发现的预警对错误回忆的影响均是在一个共同的条件下获得的,即采用听觉-视觉通道的学习-测验模式,而当前研究中采用的是视觉-视觉通道的学习-测验模式。有研究表明呈现通道对错误记忆存在影响,Cleary和Greene(2002)[18]发现视觉呈现词表所导致的对学过项目更多的细节加工可以降低错误记忆。Smith和Hunt(1998)[19]指出当对词表的呈现通道从听觉转换为视觉时,可以有效地降低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而且错误回忆对呈现通道更敏感。这与研究者在各种条件下均获得的较低错误回忆率相符合,在错误回忆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可能掩盖了预警的效应。
综合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一方面,研究者发现呈现时间对错误再认和错误回忆均不存在显著影响,表现为当呈现时间由很短暂的20ms延长到600ms和2000ms时,被试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和错误回忆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且,20ms的短暂呈现时间条件下,被试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和正确回忆与以往研究相比都相对较高,相应地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和错误回忆也一样,说明即使在20ms短暂呈现下,仍然产生了对关键诱饵的较高激活。由于呈现时间极短,对关键诱饵的激活有极大的可能是无意识的,被试并没有意识到关键诱饵的出现,这也是产生较高错误再认和错误回忆的原因。随着呈现时间的延长,错误再认与错误回忆依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与激活的解释是相悖的,但却意味着存在另一种策略性的监测过程在发挥作用。有效的监测使得被试能够区分开哪些项目是先前呈现过的,哪些项目没有呈现过。因此可以认为,激活与监测过程共同在错误记忆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它们的效应相反,而错误记忆效应的大小则取决于二者哪个的影响更大一些。
另一方面,预警对错误再认和错误回忆的影响是不同的,预警可以显著地降低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但对错误回忆却没有影响。预警对错误再认的显著影响说明,在编码阶段中存在着策略性的控制过程,它可以受到预警指导语的易化而在抑制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即监测过程在编码阶段可以存在。而预警对错误回忆的影响很可能依赖于编码时的加工通道,这一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去证实。
5 结论
(1)呈现时间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模式受实验条件影响较大。当呈现时间从极短暂(20ms)到较长(600ms和2000ms)发生变化时,可同时促进激活与监测两个过程,而错误记忆效应的大小则是激活与监测双加工过程此消彼长的交互作用结果。具体在本研究中使错误再认与错误回忆均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上。
(2)预警对错误回忆的影响受到编码时呈现通道的影响,视觉编码条件下预警效果甚微,而错误再认则无此通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