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毛细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5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引发支气管哮喘的因素进行分类归纳,在随访诊断的过程中了解患者是否有支气管哮喘。结果:在对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随访过程中有33例患者出现了支气管哮喘,其发生率为42.25%,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下呼吸道感染、家族病史、患者年龄等。结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多于患者病情程度、家族病史、下呼吸道感染等有关,需要格外关注。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家族病史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3-0050-02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群体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在临床表现上多为喘憋、肺部哮鸣音等。而支气管哮喘属于慢性呼吸道非特异性炎性反应,与毛细支气管炎有间接关联。本次实验选取了2015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并针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因素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5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患儿平均年龄为(5.36±0.34)岁。其中,病情较重的患者有31例,较轻的有49例,肥胖患者有30例。此外,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在病情诊断上通过血清病原-IgM检测进行测定,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引发支气管哮喘的因素进行分类归纳。此外,在随访过程中针对患者性别、年龄、肥胖情况、病情严重程度、家族病史等多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中对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选取P<0.05为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就本次试验结果而言,对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随访过程中有33例患者出现了支气管哮喘,发生率为42.25%,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主要包括下呼吸道感染、家族病史、患者年龄等相关性因素,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毛细支气管炎治疗后发生支气管哮喘的多因素回顾分析
3.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属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之一,其症状与支气管哮喘较为相似,因此,对毛细支气管炎进行多种因素分析,能够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而毛细支气管炎具有反复发作的情况,就相关实验表明,该问题主要与AHR有关。从支气管哮喘的致病机制上分析,多于气道慢性炎症、气道神经调节失常、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相关,并表现为支气管狭窄。
在本次回顾式分析中,毛细支气管炎于冬季发生是导致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原因,且多于冬季流行病毒和免疫途径有关联。与此同时,家族哮喘病史、3岁以内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频率、湿疹等问题都是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原因。除此之外,患有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患者免疫功能较弱,且神经调节能力不足,因此导致了病情的反复。此外,当患者出现湿疹情况时,皮肤过敏可引起全身性过敏,继而诱发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据相关数据显示,过敏体质可引发特应性皮炎和哮喘,和正常体质人群相比,其哮喘发生率为30%左右。而遗传因素与患者的免疫形态有着较大关联,是支气管哮喘发生的常见因素,占比为84.21%[1]。
从治疗、预防方面来看,对于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临床治疗方面着重于RSV-Ig或者是RSV等单克隆抗体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预防效率,防止病情加重。与此同时,采用免疫球蛋白对毛细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治疗有利于降低哮喘的发生率,在相应研究中表明,采用该治疗方式仍引起支气管哮喘的概率为17.64%,与未使用患者相比降低了20%左右。此外,不同的喂养方式对患者而言也有一定影响,即以母乳喂养的患儿仅有11.41%有哮喘病症,以奶粉形式喂养的患儿则达到50.36%[2]。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受到患者病情程度、家族病史、下呼吸道感染、季节性等多种因素的干扰,针对上述问题加强预防,特别是针对有反复病情的患儿使用卡介苗等制剂等增强免疫功能,有利于防止支气管哮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廖先辉.毛细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10(25):164-169.
[2]刘雄诚,李琴丽.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6,4(21):89-92.
论文作者:雷春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4
标签:支气管哮喘论文; 支气管炎论文; 患者论文; 毛细论文; 因素论文; 发生论文; 病史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