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高新雷达装备保障工作的思考
王永响1王昱之2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 安徽合肥 230088;2.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88
摘 要 :随着现代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争形态正在从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最近的几场高技术战争,显示了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战争的巨大威力。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方式,对高新雷达装备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需求,科学地组织快速、适时、精确高效的装备保障,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化;电子装备保障
近年来,大量高新雷达装备陆续列装部队,随着武器装备技术含量大大增加,其结构日益复杂,功能更加强大,电子信息技术已大量渗透到各类武器装备中,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武器装备的综合性能。因此,着眼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加上我军目前面临可能突发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军事压力很大,但我军的装备保障仍存在着保障组织体系不完善、保障装备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低、装备保障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与美军等发达军事国家存在很大差距,难以适应可能发生的战争需求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更难以满足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因此,进行信息化条件下高新武器装备保障问题研究,对于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装备保障能力,保障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高新雷达装备目前保障模式和现状
目前,我军高新雷达装备保障模式实行“军民融合、平战结合、军民一体化”的原则。军队自身保障主要实行三级保障模式。即基地级、中继级和站级。简称大修、中修和小修。陆装的基地级维修通常由军修厂承担,部分由战区装备保障大队(原军区军械装备修理所)承担,中继级维修由战区装备保障大队承担,站级维修由旅修理所和保障旅承担。空军批量产品由指定大修厂承担,海军、火箭军借助空军军修厂平台进行大修。中小修依托军修厂、承制单位、修理所共同承担。由于高新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较快,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大批新装备配备部队,受技术力量、维修平台等多种因素限制,部队自身维修保障能力短时间难以形成,只能依托承制单位维修保障。因此,探索高新雷达装备保障模式,构建军民融合全方位、整合军民资源,实现综合实力凝为一体,将为我军实现新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提升我军能打、打赢提供有力支撑。
二、高新雷达装备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1)顶层管理制度缺乏推动高新雷达装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制度、政策体系。亟需建立一个纵向贯通、横向兼容、政令畅通、运行高效的统一管理体制。当前,军地都没有建立起能够统筹军地发展的综合性决策机构,资源分散,不能有效地把军地两大系统真正统一和高效衔接起来,导致等级修理保障、军修厂保障平台资源建设重复、人才培训等涉及部队装备保障建设发展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因此,当前亟需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顶层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一组织领导。
(2)政策法规不完善。现行政策制度条件下,承制、承研单位参与高新雷达装备保障面临多方面政策制度限制。雷达装备制造工艺复杂。涉及总舵雷达承制单位和配套厂家,由于设备生产单位参与高新雷达装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服务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与雷达装备保障需求、标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军修厂存在自我保护意识,不愿意将保障任务转交承制单位,导致高新雷达装备保障军民融合难以深度开展。
三、高新雷达装备保障工作的对策和思路
(1)转变固有观念,打牢思想基础。要想做到高新雷达装备的军民融合式大发展,需要建立科学思想和理念,以适应其保障需求。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军民融合的重要性摒弃固有的军队自成体系以及封闭保障的传统思维,以创新思维实现对于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体系的探索。其次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逐步确立军民融合大保障观念,从根本上形成军民融合的大趋势。
尽管级配碎石基层中强调集料能够形成嵌挤结构,但压实度仍然是反映其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通过钻芯取样确定路基压实度,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3)合理使用资源,优化保障模式。高新雷达产品型号众多,作用、批量、分布差异很大。首先要对雷达进行区分,可分为常规型、特殊型、小批量、大批量、高尖端型号等等。其次,雷达区分后,选择不同的保障模式,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确保高效的需求保障。对于大批量、常规型的雷达装备,采用阶段式保障:即产品交付用户后一定时期由承制单位保障,同时对部队承担维修任务的单位进行维修线生产调试、培训技术人员,确保达到一定时间后,部队形成维修能力,承制单位不再承担维修任务。对于小批量、高尖端的高新雷达装备采取订单式保障模式,即在签订合同时期明确承制单位承担维修保障任务,军队不再承担维修保障任务。如战术多功能、天波、预警机、气球载雷达等。一方面高尖端雷达技术要求高,能力形成周期长;另一方面小批量雷达装备维修保障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有限资源。因此,对于此类装备由承制单位进行全寿命生命周期维修保障。
(1)建立基于BIM技术的各个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软件数据模型和数据流的存储模式, 构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一体化三维信息模型,实现设计结果数据间的无缝连接,保证各个使用阶段数据的完整和一致。目前软件互相独立,数据描述重复,相互之间无法达到数据有效共享。基于BIM技术概念的应用软件设计就是要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数据共享,任何在上游生成的数据都能在下游过程中得到和使用,提高数据的利用率,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避免数据的不一致性[4-7]。
(2)加强网络化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保障水平,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确保跟上雷达装备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步伐,实现真正的雷达装备等信息化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环境。建立共享机制,真正实现各方维修保障的“纸上协同”到“网上协同”的转变。同时在国防动员的基础上,实现高新雷达装备的维修保障的信息库统一归类汇总,通过相应的网络平台为装备保障提供数据支撑。
(4)健全保障机制,确保保障有序进行。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是高新雷达装备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要素。一是确保机制的正常,建立畅通的协调机制和协调渠道;二是引入成功的市场机制经验,确保军民融合的良好竞争机制和竞争环境这一前提;三是完善奖惩制度,建立相应评价体系,细化相应评价指标,做到公正客观评价。
桑子俞(1995-),男,山西长治人,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方面的研究。
四、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高新雷达装备必然会更加精细,对于我国的国防安全的重要性也会有增无减。军民融合的体系建设在维护高新雷达装备保障工作中的应用,能够确保其有效运行,对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花良发,张朝伟,杨士英,余志惠.雷达装备课士官教员队伍建设思考[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