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的创造_图书馆论文

论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的创造_图书馆论文

关于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的创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环境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外部空间是指由实体构件围合的馆内空间以外的一切活动领地。它既包括周围的广场、绿地、河湖、庭园,又包括建筑物的敞廊、中庭、露台、内天井、屋顶花园等。这些便构成了图书馆的外部空间环境(以下简称馆外环境)。

建设一个现代化图书馆,其馆外环境的创造与内部空间功能的设计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图书馆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是环境的一部分,而环境亦可看作是建筑实体的延伸,需要建筑艺术来渲染。加拿大著名建筑师阿瑟·埃里克森曾说过:“我认为建筑设计不是建筑师的想象,而是它的目的和它的环境这两个条件的必然结果。在我看来,它们像是两个相对的力量,一个通过设计要求这个压力由内而外推出它的形式,另一个则通过环境这个压力由外而内对它进行塑造。”因此,只注重图书馆本体建筑设计,而忽视馆外环境设计的做法是不全面的。

当今,实现电子图书馆已成为诸多传统图书馆的奋斗目标,因此,随着文献及知识载体的变化以及主体图书馆化整为零转变成多个电子网络化读者空间,馆体将会逐步缩小,而馆外环境会相应扩大。加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正在不断提高,要求创建更优质的文化环境,所以馆外环境的营造,必将成为建筑设计的热点。

1 创造宁静、优美、舒适的休息和观赏环境

创造宁静、优美、舒适的休息和观赏环境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现代图书馆的必要条件。当读者在馆内长时间地阅读和书写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脑、视觉和身体上的疲劳,这时他们会到馆外休息和散步,以解除疲劳并达到心理上的转换,馆外环境中的山水、树木、道路、绿色的草坪、五彩缤纷的花卉、优美的馆体造型以及石桌、雕塑等艺术化装饰无疑会起到调节身心的作用,这种幽静、温馨的环境甚至能吸引馆外行人进入此文化殿堂。如1986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新馆建成,它的建筑吸收了江南园林和大理白族建筑特色,采用三进院落,可谓“馆中有园,园中有馆”,成为读书人的好去处。

2 选址

自80年代初,我国图书馆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全国各地较普遍地扩建、新建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但有相当一部分(有的地区达到70%以上)新建馆舍建成后感到“不适用”、“不理想”、“无发展余地”,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后却深感遗憾。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发展速度更是可观:1978~1994年的17 年间, 建成的新图书馆已有695座,建筑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占总数的66%,但分布不平衡,安徽、山西、上海、宁夏、海南、新疆、西藏等地区不足总数的50%。另外,图书馆建筑正处于发展变革时代,且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鉴于上述情况,我国还将有大批新图书馆建筑破土动工,其馆址的选择将决定馆外环境的优劣,所以,选址问题仍是关键。

2.1 公共图书馆

①应符合当地城镇规划及文化建筑的网点布局要求,位置适中,交通方便,既不应选在闹市区,也不应选在偏辟的地方。②选择环境幽雅、风景优美、场地宽敞、排水通畅、可安排广场和存车场的地方。③避开噪声和有害气体的污染源,远离易燃易爆的厂区、仓库和物品。④选择日照及自然通风条件较好的场所,此场所应以南北短、东西长的馆体为佳。⑤留有必要的扩建余地,以利发展。目前,座落在北京西郊高粱河畔、紫竹院北侧的北京图书馆风景优美、气势恢宏,它的选址便符合上述要求。

2.2 高校图书馆 受校园范围的局限,选址点相对较窄, 因其代表学校的财富和精神面貌,故应成为强化校园文化品味和丰富校园人文景观的主要建筑。可考虑布置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使广大师生从教学楼或宿舍来馆都方便。亦可建在校园的中轴线上。如青岛大学位于青岛市东侧与崂山山脉相连的浮山脚下,其总体规划采用棋盘式的布局方式,将图书馆设在与校门相对的中轴线上。图书馆成为校园主要道路的底景,也是青岛市通往崂山的主要干道——湛流干路的底景,建筑以浮山为背景,地势又较高,自然成为青岛大学的中心。

运用我国独创的风水学理论进行选址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风水学古称堪舆学。英国著名学者、当代杰出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几十年前就曾强调说:“堪舆理论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份和深刻哲理;中国传统建筑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地有机结合而美不胜收。”堪舆学中讲究的负阴抱阳、太极居中、山势水形、聚气藏风等精辟的选址方法在我国建筑界中一直被视为要素而流传至今。这种方法对园林形式和民族形式的图书馆建筑尤为适用。

3 馆外环境的创造方法

馆外环境的创造方法应不拘一格、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3.1 视觉审美 心理上的愉悦首先要通过视觉上的审美感受。 它产生于物象中的线形美、构图美、色彩美等。创造线形美应放在首位。线形的变化是艺术表现的根基。曲线象征和隐喻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河流、山川等。美国建筑师波特曼曾言:“人们的才智与直线有关,但感情却同大自然的曲线相联系。”线形美应从横向与纵向两种线形来考虑。所谓横向线形,即馆体与周边诸多建筑物之上沿以及树木、墙、绿地等组成的天廓线,加之天廓线以下的开阔地带。这种线形或流畅飘逸,或跌宕起伏,或绵密精细,或曲直相间,恰似音乐中不同的节拍和旋律,人们随着审视时间的进程而焕发出各种情感,达到审美的愉悦。纵向的线形设计因受地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较之横向线形难于安排,但各种物体与地形的组合也要做到起伏有序,层次分明,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一般是以逐步升高为宜,以能使读者欣赏到馆体和周围建筑物的立面造型为准则。纵向线形若安排得当,便可借助人们视觉上的穿透性,取得琳琅满目之效果。当今,公共建筑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远离街道边缘,外部环境逐步在扩大,各自领地变得模糊不清,所以,创造线形美更显其重要性。

其次是构图美。馆外环境中各种有形的显环境包括一切人工构筑物,均要以点、线、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何根据地形的现有条件,将点、线、面精妙地组合起来是达到平面构图美的关键。譬如同样是以喷泉为点,以道路为线,以草坪为面,但因地形为带状、方形或不规则形状,其安排便大相径庭。馆外环境的平面构图方法可根据周围之环境进行选择。立面构图强调凸现部分之构图美,较之平面构图复杂,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之特点。

馆体的造型可根据地形条件和内部使用功能之需要设计。设计时要遵照“五律”,即对比律、同一律、节韵律、均衡律、数比律,综合地、整体地运用它们。理想的构图是:造型简洁明快,流线清晰合理,立面前后移位,层次高低错落,主从相依相盼,风格个性明显,既能加深视觉定位,又能引起美好的联想。

1987年建成的湖北省洪湖图书馆南临长江、北依洪湖,馆体立面构图以粗犷的横条为饰面,基座部分开扩,主体四层流线型移位,宛如一张洁白的风帆,整体造型似一舰船,使人不禁联想起“洪湖水,浪打浪”这首动听的歌曲。

色彩和质感美是创造馆外环境时不可或缺的,虽然创造者的设计因人而异,但总的原则是要建立在一套和谐的秩序之上,在适当的地方有些变化,以求对比,馆体和铺地的颜色应成为主色调。主色调中尽量少用刺激人的色彩如红色和紫色。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筑材料十分丰富,可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和馆外环境,选择不同质地的材料,创造所需的图案和质感。

3.2 实用空间组合 依读者的行为需要,运用相应的物质、 技术手段和美学规律,创造适宜的馆外活动空间,这种空间的组合即为实用空间组合,设计者要处处为读者着想设计出经济、美观、灵活、适用的实用空间及合理的组合。它较适用于大中型图书馆或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组合元素包括车行道、人行道、停车场、小广场、亭廊、交往空间、中庭、水环境等。

位于闹市区的馆舍要用围墙和绿篱等消除噪音,馆体应退出街道边缘一定距离,进入一个稳定的阅读环境。馆外实用空间与馆内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入口;馆体与馆外空间的衔接方式有设置直接到达外部空间的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及坡道;小广场要注重铺地和花卉配置,水池、喷泉、雕塑、小饰品等应引起人们的遐想。交往空间应以多点区、小面积为主,形式要活泼、新颖;休息处要安置在朝阳面。中庭可为围合式、半围合式以及现今较为时髦的室外空间室内化;水环境有自然与人工创制两种,要显得自然、流畅、洁净;园林形式或民族形式的馆外空间宜多设置亭廓,用树木、绿篱、花坛等分割空间,以达到步移景换的效果。实用空间与观赏空间必须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才能使读者充分享受馆外环境的乐趣。

4 注重与周围环境之协调

无论是旧馆扩建、新馆初建以及馆外环境的改造,都会遇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与统一这一问题。馆外环境要从属于所在街区、高校建筑群的总体环境,注重传统之延续和转化,避免破坏原有环境的格调和气势,局部美要服从整体美,有了整体美,欣赏者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理愉悦。

由关肇邺先生设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是一个很有环境意识的设计,为了保持和尊重大礼堂在建筑群的中心地位和图书馆老馆的历史价值,采用了减少新馆在构图上的体量,使之不遮挡老馆和产生压抑感等手段。新馆显得自然而舒展,既有时代特征,又成为老馆的亲密伙伴。

5 绿化

绿化是创造优美的馆外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5.1 防止噪声 在馆区周围或沿街布置成一绿带, 根据馆体的高低、噪声的大小决定树木的品种与层次。噪声小可用灌木、高大的阔叶树;一般的噪声(约40~60分贝)可用乔木、灌木成排间种,靠外面一排最好不要间断,以免形成声反射;噪声大,就只有采用吸声墙、隔声墙,也可把馆体本身立面装成凸沿形、锯齿形用以反射噪声。

5.2 满足读者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

芦原义信在他的《续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指出:“在城市当中进行绿化,从生态学观点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从视觉上来说,绿化又可带来休息和安静的气氛。从色彩上来说,天空的蓝色和绿色都是镇静色,可使人心情平静得到休息。”当人们在欣赏绿色的植物、五颜六色的花朵及其造景时,心理场与心理流会发生动态的变化,带来各种心境,产生多样情感。

5.3 创造丰富多彩的空间景观

通过绿化可以把馆外空间分割或围合成各种几何形体,组成休息和观赏环境,起着自然屏障和导向作用。用点线面的格局装扮成微景观、小景点、庭园、庭院等。立体美化上可布置屋顶花园,使读者感到别有洞天。中有藤木做墙面绿化和美化材料,攀援植物形成棚架,配以叠石小品,显得有生气。下可布置草坪或坡草地,创造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栽种时多用一些容易搭配、便于管理、较易成活的树种。稀有的珍贵花树既能提高图书馆的文化品味,又能满足人们的好奇感。

除此之外,尚有运用水体、雕塑、建筑小品、光影、碑廊等方法,因篇幅所限,不一一例举。总之,馆外环境虽形式、格调不一,应贵在高雅清新,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性,美化人的心灵,最大限度地迎合读者的需求。

标签:;  ;  ;  

论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的创造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