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概念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国际竞争力这个概念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但长时间以来,并未出现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哈佛大学研究竞争策略的著名教授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名著国家的竞争优势一书中就指出:对于公司来说,竞争力意味着在国际市场上以全球战略的姿态进行竞争的能力。对于国会成员来说,竞争力就是要保证国家有贸易顺差;对一些经济学家来说,竞争力则意味着把汇率因素考虑进去之后的低廉劳动成本。
由此可见,国际竞争力这个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学术研究及制订政策的角度出发,可以在企业、产业及国家等不同层次上对其加以定义,进行分析。本文就选取几种比较典型的分析方法对国际竞争这个概念作一详细的分析。
一、竞争优势分析法
这套分析方法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综合归纳出来的。他在这个领域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专著,例如竞争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The Free Press,1980 )及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Free Press,1985)。但真正以竞争优势的概念来分析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还是在他的一本较新的著作——国家的竞争优势。
波特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的产品或服务的公司之集合。这样定义的产业所包括的产品,其相对竞争优势的来源都相似。例如传真机或高速公路所用的载重大卡车等都可以独立地被视为一个产业。这样定义的产业与传统所定义的一般的产业不同,那些产业的面太宽广,如银行业、化工业、机床业等。在这种广义的产业下面,有很多不同产品,其相对竞争优势大不相同,它们之间并不一定直接竞争。新定义的产业可以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公司可以分析某一产业的结构,确定自己公司在该产业中的相对竞争优势,以及应当采取的竞争策略;另一方面,某个国家也可以取某一产业为中心,分析该国各方面的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公司在该产业的竞争优势。所以按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推下去,一般来说,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并无意义。故而应当分析国家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拟详细介绍波特对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而是着重介绍按照这种方法怎样分析一个国家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按照竞争优势分析法,一国在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该国是否能够创造一良好的环境,使本国公司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国与国之间在某一产业的竞争,应是国与国之间在商业环境方面的竞争。决定这种商业环境的优劣主要有下列几个因素:
(1 )生产要素的状况:生产要素指的是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科技知识、金融资本以及基础设施。这些资源的多少、质量如何等都决定着一个国家生产要素的状况。
(2 )需求状况:这类影响因素指的是国内市场对某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国内市场的大小及性质不但影响生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影响本国公司对产品或服务更新改造的速度及范围。确定国内市场需求的状况有三类:首先是国内市场的需求结构,其次是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的幅度及模式,最后是国内需求的偏好向国外市场转移的机制。
(3 )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这里主要指的是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强的零部件产业往往是其下游产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这类上游产业的存在为下游产业提供及时、高质量,而且常常是十分优惠的零部件。意大利之所以在金银首饰产业中居世界领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意大利生产世界首饰机器总量的2/3。同时意大利在生产贵重金属循环使用的设备方面也是世界领先。上游及下游产业的相互合作也增强双方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强的上游产业可以及时为下游产业提供新观念,而下游产业也成为上游产业新产品的实验场所。同时竞争力强的零部件厂商常常与不同的公司相接触,促进了技术资讯的沟通,使上游下游产业的创新能力大为加强。国际竞争力强的相关产业也起着类似的作用。
(4)公司的经营策略、 结构及竞争方式:这类因素指的是公司的成立、组织及经营所赖以存在的国家环境。在不同的国家中,相同产业的公司在目标、策略及组织形成等方面大相迳庭。如果某一产业的公司在公司目标、策略及组织形成等方面的选择与该国在该产业的竞争优势资源恰好相符合,则这个国家在这项产业的竞争优势将可充分地展现。例如德国公司的传统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常常有很强的技术背景,而且公司的组织结构也是等级森严。这些特点导致德国公司在技术性高的产业中极为成功,同时国内市场上公司之间的竞争程度也对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很大。常常有人说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既浪费又无益,它使产业结构分散,造成重复浪费,倒不如精心扶植一两个“国家级冠军”到国际市场上竞争。但是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是在大国还是小国里,如果某个国家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强,那么人们几乎可以在这个国家的国内市场上找到好几个或者更多的竞争对手,例如日本有九家汽车公司,112家机床制造公司。当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时, 显然从静态效益来说可能有些浪费,然由于竞争所产生的动态效益则功不可没。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一方面可以促进各竞争对手在产品改进和创新方面不断努力,同时还会促使彼此竞争激烈的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成为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
这四类主要因素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一表示:
以上所讨论的四组影响素即成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方面所特有的“钻石”(diamond)结构。 但仅仅这四个因素还不足以完全描述一个国家的竞争环境,机遇和政府对以上这四个因素的影响也是至为重要的。机遇在这里指的是那些超出公司控制范围内的随机事件,如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石油危机、战争之爆发等等。机遇可以打破现有的竞争环境结构,创造出“竞争断层”。这种断层的出现虽然可能使原有国家的竞争地位丧失殆尽,但它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使原来竞争力弱的国家有可能后来居上。政府则完全通过其对前面所讨论的四类因素的影响而起作用。政府在资本市场、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到竞争环境的各个因素。反之,这些因素当然亦对政府制订相关改革政策具有相当的影响。竞争优势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大致如此,现在这套方法在企业或产业市场分析方面,已广为应用,但将其用于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分析,仍有许多实际的困难。例如进行这套分析需要搜集大量的具体资料,而且只能按一个一个具体的产业去分析,难以对全局有一完整的了解。因此,在分析国际竞争力方面,这套方法有其局限性。
二、总体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是自上而下,即在国家的层次上定义国际竞争力,然后找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因素,最后加以综合分析。世界银行、国防管理发展学会(IMD)、 美国竞争委员会等机构大都采用这种方法。与竞争优势分析法相比,这类方法所依靠的资料都是比较总体的。在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资料库中都是现成的。其次这类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其分析结果可以使吾人对一国综合的国际竞争能力有一全面的了解。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其弱点:它比较粗略,针对性不强,其分析结果对具体产业的竞争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这种方法在早期主要着眼在贸易上,因此,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被定义为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并以具体贸易指标作为衡量的依据。这种定义及分析方法虽然简单明了,但未免过于简化。故近期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都将此概念的内涵扩大,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比较典型的定义有以下两种:
(1 )国际竞争力量是一个国家能够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产品和服务,并同时保证国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能力。
(2)一个国家长期的竞争能力, 包括该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以及该国经济结构及出口结构能够随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变革的能力。
第一种定义是目前美国官方所采用的。此定义仍然强调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性,惟以持续的国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为前提。美国竞争委员会近期的报告中又对这个定义加以修饰,强调这种竞争应当是在自由及公平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的。第二种定义则更强调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实力及随国际市场变化而自我调整的应变能力。
有了这样的定义之后,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找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及综合评价。但是专家学者们对于究竟是那些因素影响国际竞争力仍众说纷纭, 没有统一的看法。 达曼( Carl Dalman )从技术变革的角度把影响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成以下八类:技术创新的增长速度;新技术应用的广泛程度;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程度以及根据客户要求灵活应变的能力;自动化程度的增加;非技术劳动力作用的减低;生产原料使用的变化;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及国际化的程度。
国际发展管理学会则从更广泛的角度提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八个要素,并对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竞争能力进行评价。这八个要素是:
(1)本地经济力量:总体角度之评估;
(2)国际化程度:参与国际贸易的规模及资金流通的速度;
(3)政府:政府政策鼓励竞争的程度;
(4)金融:资本市场状况及金融服务素质;
(5)基础设施:各类资源满足商业上营运需要的程度;
(6)管理:企业管理上创新及进取的程度;
(7)科技:科技能力及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的大小;
(8)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供应能力及素质。
按照这些要素,该学会对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地位进行了评估,表一列出了部分排名结果。
表一 国际竞争力排然
资料来源 :New Asiam Americans,December 1994,P.12
世界银行的亚拉威(Hamid Alavi )则把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成两大类。这两类因素既相对独立,同时也密切相关。这两类因素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这种方法与前面所提到的国际发展管理学会的方法不同,既考虑总体因素,亦考虑个体的因素。
从图二可以看出第一类因素主要是考虑总体促进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因素,具体可以分成五项:(1 )总体系统活力: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及具体表现,短期及中期成长的趋势、投资程度以及贸易实力;(2)金融系统活力:包括一个国家的财政实力、公债、外汇储备、 利率、长期和短期借债机会;(3 )市场系统的活力:包括企业的经营重点、经营总额、利润率及纳税率、政府在经济中的参与程度、技术实力、经济的外向程度;(4)基础设施:包括桥梁、铁路、通讯、 能源网路等实物性的基础设施(physical infrastructure)、自然资源、社会及政治系统的稳定程度,以及经济组织方面的基础设施(l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如从事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机构、 承担风险的机构、开发人力资源的机构、鼓励出口的机构等;(5 )人力资源:包括国民健康水准、教育程度、智力素质以及应变能力。
第三类因素主要是个体的,即是在公司层次上的,包括:(1 )生产效率及灵活性:包括管理水准、 生产组织方式及员工生产力(labor productivity);(2)公司内部为生产服务的各种因素:包括对员工的雇用及培训、内部金融及财政管理、资讯处理、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设计及研发能力、市场的开发能力。
总体的环境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从而影响公司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总体的环境因素还通过公司内部为生产服务的各种因素,对生产过程施加影响。
对于每一种因素,亚拉威均找出了一组定量及定性分析的参数作为分析与综合的基准。根据这些参数,我们便可建立一分析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指标系统,并用这些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得出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