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加速网络的兴起与治理结构_服务创新论文

企业加速网络的兴起及治理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治理结构论文,企业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当代技术创新进程加快、竞争激烈,围绕技术创新的服务组织加速演化、持续升级。继企业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之后,一种新型创新服务组织——企业加速网络(Business Accelerator Network,BAN)在美国密歇根州诞生[1,2]。所谓企业加速网络,是由若干具有功能协同的专业企业加速器及相关的服务组织构成的技术与经济服务体系,是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高级阶段。

目前,国际上关于企业加速网络的研究刚起步,如Price(2004)[3]讨论了专业服务供给者与区域企业加速网络的关系。此外,企业加速网络受到Kauffman基金等投资界主体的重视,该基金于2011年针对密歇根州的企业加速网络发布了研究报告,并计划开展创新资源地图的绘制工作[2]。虽然当前关于企业加速网络的研究较少,但国际科技创新研究对于网络化的创新服务组织十分关注。例如,Hansen et al.(2000)、Bllingtoft and Ulhi(2005)、McAdam(2006)等一批国际著名的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对网络化孵化器进行了深入研究[4-6];Bessant(1999)注意到英国“Supernet”技术服务网络的成败问题[7],Gulinski(2002)、Robson and R.Bennett(2010)关注Business Link、欧洲创新驿站等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服务网络[8,9]。此外,实务界对于新型创新服务组织及其网络化建设倍加重视,美国密歇根州的区域经济投资巨头十分关注企业加速网络的发展。国内学者洞察到企业加速网络的发展,但相关研究有待深化(叶火杰等,2012)[10]。考虑到我国快速发展的技术创新实践和当前面临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重大命题,关注新型创新服务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以创新服务组织为视角,分析创新服务体系的演化,探索企业加速网络的发展背景与产生根源;从专业服务、横向产业分工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三个维度讨论企业加速网络的属性与功能,并分析其治理结构,为我国培育企业加速网络提供参考路径。鉴于企业加速网络崭露头角,相关的调查与实证研究条件尚不成熟,这里采用文献分析、逻辑推理等实用方法开展研究。经济组织演化具有内在逻辑和动力,通过逻辑演绎与归纳总结能够反映创新服务组织的变迁。运用理想类型思维构想企业加速网络的治理结构,提炼出三种典型模式;这些理念上的结构类型可为构建企业加速网络提供有益参考。

2 当代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演化特征

技术创新服务沿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趋势演化,催生适应各个时期的创新服务组织。

2.1 创新服务组织专业化

早期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活动多由政府或大企业主导。如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的科技计划和战后福特公司的技术攻关项目。为降低风险和加速创新,技术创新步入开放式创新阶段;大企业开始利用外部创新资源。企业技术联盟、战略联盟等组织应运产生,创新服务组织兴起。

埃茨科威兹(2005)认为,企业加速器是支持技术创新系列组织创新的组成部分,这些组织包括工业研究实验室,技术转移部门以及风险资本公司[11]。科技园是综合型服务组织,自1951年诞生以来,风靡全球。随着竞争加剧,专业化创新服务组织诞生,将创新产业链推向纵深。在上世纪70-80年代,大多数为综合型孵化器;到上世纪90年代,孵化器的服务重心转移到科技企业,并围绕某一技术领域开展专业服务(Willing,2007)[12]。企业加速器的专业深化现象更突出,起始就瞄准特定技术领域。

2.2 创新服务组织衍生加速

技术创新市场不断催生技术和组织创新。在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中,每隔3-5年,就有新组织概念出现;在发达国家,每隔5-10年,就会出现新的创新和服务组织。

20世纪末以来,企业加速器、创新工作坊、创新驿站等相继产生,体现出创新服务组织衍生加速。企业加速器加快“瞪羚”企业成长,快速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化。创新工作坊以大企业为母体,专门从事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最大程度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提高创新效率。面对井喷的技术创新信息,欧洲建设创新驿站来降低信息搜寻和筛选成本;同时,挖掘企业的技术需求,使技术供给者以低成本参与技术创新循环。

2.3 功能模块化与网络集成化

技术创新是多主体参与的动态系统,需在复杂性与稳定性之间获得平衡;模块化与网络集成化能够解决这个矛盾。模块化现象从生产过程扩展到设计过程,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革命性意义(Baldwin and Clark,1997)[13]。模块指半自律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相互联系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模块化是为处理复杂事务而进行的原始的努力[14]。技术创新涉及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单一主体无法囊括所有环节。创新服务走向模块化成为必然选择。

在信息论的基础上,网络社会逐渐以人类活动的社会组织的新形式出现(卡斯特,2009)[15]。网络化冲击创新产业,催生网络化创新服务组织。20世纪90年代,英国为促进技术转移创建Business Link网络,企业借此获取技术信息、咨询管理等服务(Bryson and Daniels,1998)[16]。Kolodny et al.(2001)[17]认为Business Link实现了三个大转变:从服务供给者转向服务入口提供者;从专业化服务转向重视集成化服务;从集权型转为分布式。此后,创新驿站在欧洲发端并迅速扩展,成为推进技术转移的利器。新近诞生的企业加速网络进一步验证了创新服务组织的网络集成化发展趋势。

3 从企业加速器到企业加速网络

科技企业不仅需要融资帮助,网络支持和创业指导不可或缺(Clarysse and Bruneel,2007)[18]。在创新领域,区域政策制定者广受批评,因为他们未能有效识别企业创新的要素需求和网络需求,未能将各种要素集成为区域网络并为企业创新过程服务(Mukkala,2010)[19]。创新服务组织可通过模块化和集成化为创新企业提供网络化服务。

3.1 催生企业加速器升级的技术与经济根源

企业加速器根植于特定区域,服务区域范围较小,资源供给相对不足。后工业化时代,产业分工从平面分工向纵向分工转化,技术创新逐渐脱离区域限制,在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内寻找优势资源。例如,硅谷集结世界各地的资源,印度的软件、中国的初级加工品等。以地理区域为中心的技术创新难以胜出,技术创新服务需突破地理限制。

受组织成本和运营成本限制,企业加速器专注于特定类型技术的企业;业务范围窄、服务内容少,难以满足经济多样性需求。专业化企业加速器提高服务效率,但牺牲服务范围,降低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度。

企业加速器的网络化功能偏弱,难以满足科技企业迅速攀升的网络需求。网络对于中小企业成长非常关键,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强调网络支持的重要性[20-22]。而且网络在促进技术转移、推动技术创新上作用显著[23-25]。企业加速器仅能集聚有限的创新资源,同时限于网络化功能不足而未能最大化资源效用。此外,企业发展需要从创业者个人网络向制度化网络转变(见图1),即人格化交易向非人格化交易转化,以排除人格化网络的副作用。企业加速器难以满足这种转型所需的网络支撑服务。

图1 企业发展需要快速实现社会网络向专业网络的转变

Figure 1 Requirement of enterprises for rapid transition from the social network to the professionalized network

注:参考Birley and Cromie(1988)[26],根据本文内容改编。

3.2 战略新兴产业与企业加速网络

战略新兴产业将引发创新服务的井喷式需求。企业加速网络具有规模化、大范围和网络化优势,可为助推新产业发展的有力武器。

网络化供给创新资源可提高创新绩效。Hansen et al.(2000)[6]和Jang and Rhee(2006)[27]等的研究显示,网络化的孵化器具有独特的机制加快知识和人才流动,能帮助新创企业优先完成网络构建、获取资源和合作伙伴,从而在培育企业成长上绩效较优。企业加速网络通过制度化的网络连接促进知识、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要素流通,帮助企业构建合作网络。

企业加速网络能高效率地服务新兴产业成长。企业加速网络通过网络化供给创新资源,提高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率;并通过规模化供给,降低创新资源的单位成本。此外,企业加速网络内的成员共享知识,能够在不确定条件下降低创新主体的交易成本。

战略新兴产业具有速度经济特征,需由速度经济实现规模经济,占领产业高地。新兴产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后,须迅速供给巨量创新资源和企业发展资源,促进技术扩散和企业成长。缺乏高效的资源供给组织将错失抢占产业高地的良机。企业加速网络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这种需求,整体培育科技企业集群,加快产业成长(见图2)。

企业加速网络作用于产业成长

图2 企业加速网络加速产业成长

Figure 2 BAN accelerates growth of emerging industry

4 企业加速网络的三维分析

对创新和企业发展,需在技术、行业和区域的相互依赖与互补的动态系统中考察(安东内利,2006)[28]。从多维视角分析创新服务组织,可深化认识企业加速网络。

4.1 专业服务模块与系统集成

面对创新服务的专业化与多样性,可通过模块化深化分工,并经网络化实现集成。企业加速网络契合这种功能要求。

模块化处理复杂系统有明显优势。模块化条件下,各功能模块同时工作,相互间组合变得容易,缩短生产与供给周期。同时,模块化产生分工,并促进分工深化(张其仔,2008)[29]。创新服务分工催生专业化的服务生产者,它们在各自领域进行创新、追求卓越。Price(2004)[3]指出,专业服务提供者在构建区域加速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系统集成以模块化为基础,须凭借模块降低风险与成本。在模块化理念指导下,专业服务功能以低成本实现集成;通过网络向企业供给。企业加速网络促进分工、模块化与集成的螺旋式升级,将创新服务推向高处。

4.2 横向产业分工与产业孵化平台

企业加速网络是“产业孵化平台”,致力于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是承载横向产业分工的组织模式,作用在于为新兴产业提供规模化的支撑服务。横向产业分工体系演化孕育出专门的技术创新服务。林民盾等(2006)[30]提出,知识在横向分工中分布不均,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依赖知本、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是主要利润产生阶段和产业竞争的核心内容。这与施振荣的“微笑曲线”相契合,亦是企业加速网络的核心服务区(见图3)。企业加速网络可为中小企业提供规模化、多样性的支撑服务,有助于提升经济体在横向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图3 横向产业分工、微笑曲线与企业加速网络服务区

Figure 3 Horizontal industrial division,smile curve and service field of BAN

4.3 生产性服务与创新环境优化

企业加速网络服务科技企业,属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增进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重大(Coffey and Polèse,1989;Hansen,1990)[31,32];并在长期经济增长中扮演要角(Lundquist et al.,2008)[33]。Macpherson(2008)[34]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创新的作用日益明显。

企业加速网络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集成供给,该趋势吻合Bailly(1995)[35]的预测,他曾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网络化集成将成为研究重心。美国密歇根州企业加速网络的发展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弗里曼(2008)[36]在论述国家创新系统时强调,创新系统是由公共和私人部门共同构建的网络,新技术的发起、引进、改良和传播都通过该网络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活动和互动得到实现。企业加速网络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是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升级与完善的重要组织。

5 企业加速网络的治理结构设想

治理结构是建设企业加速网络的关键内容,这里运用理想类型分析方法提出三种典型结构。企业加速网络的治理结构取决于技术创新市场和网络组织演化规律。一方面,创新服务组织作为技术创新分工的参与主体,其属性特征与发展轨迹受限于创新市场规模。创新服务组织镶嵌于特定的创新市场,其治理结构应符合降低组织与交易成本的要求,这与分工深度与市场成熟度紧密关联。创新市场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体需根据创新市场的所处阶段构建创新服务组织并据此设计组织结构。另一方面,网络组织的成长路径符合网络演化的一般规律。依据社会网络理论,目标引导与偶得是形塑网络的两类极端模式;前者需要外力的积极干预,后者要求有丰富的参与主体并实现自组织。这里将创新市场划分为发育期、过渡期和成熟期三个理想类型,结合网络组织演化机理提出企业加速网络的三种治理结构设想:集中模式、分布模式和混合模式。从信息流角度观察,三种治理结构与青木昌彦关于模块集中化的三种基本形式[14]相耦合,这进一步在理论上验证企业加速网络集成模块化创新服务的可行性,为实践中推进企业加速网络建设提供了支撑。

5.1 集中模式

集中模式指企业加速网络在中心控制下进行服务模块的生产与创新,组织形式呈现层级结构。但这种结构以模块化为基础,是扁平化组织;不同于传统的金字塔组织。集中模式下,中心控制机构制定一般性规则、分配模块任务,并集成服务模块;服务供给者在统一规则协调下活动,对模块内的生产与创新有一定自主权。在信息流程上,集中模式对应“金字塔型分割”。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发起并运营是集中模式的最大特征。

创新市场发展初期,创新服务系统薄弱,未形成完善的系统功能和稳定的系统环境,可采用集中模式。通过组建机构、制定一般性规则和分配任务,完成系统功能;并在强有力的中心控制下运行。中心控制机构可为政府部门或大企业。初期运行定位于准公共服务,以满足技术创新需求为中心,力求繁荣创新服务市场。集中模式需合理的模块任务分配机制和模块创新激励机制;前者保障系统功能完备、运行有序;后者刺激参与者进行创新。

5.2 分布模式

分布模式指企业加速网络的组织结构呈现分布式网络特点,无控制中心与核心机构。分布式网络中,任一节点至少与两个节点直接相连,信息可通过多路径传输。分布模式中,创新服务供给者相互依赖又彼此独立,为技术创新提供模块化的专业服务;服务供给者变动大、相互间关联度弱,但创新活力强、创新空间大;网络内没有显著的控制和协调主体,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或行业协会协调。分布模式是一种半开放式结构,在次序与活力之间获得平衡。分布式结构须以成熟的创新服务市场为基础,对参与者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高,要求服务范围广、服务供给丰富。分布模式对应“信息异化型·进化型联系”;青木昌彦称之为“硅谷模式”,鲍德温和克拉克则描述为“模块集约地”(青木昌彦和安藤晴彦,2003)[14]。从实践上看,硅谷的创新服务系统最接近于分布模式,创新活动强度大、创新市场高度成熟。

分布模式与模块化紧密相连,是半开放式结构与半自律系统的耦合。分布式结构中各主体可以避免泄露自身的技术和服务诀窍,又能参与完成整体的系统功能,化解分工与集成的矛盾。分布模式下,创新服务系统呈现模块化集群,内部竞争活跃、创新加速,对外形成竞争优势。分布式结构适应分布式创新的需要,是未来的发展重点。分布式创新是指创新所需的技术及相关能力在多个企业和其他知识生产机构之间分布实现的情形(Coombs and Metcalfe,2000)[37]。分布式网络能够满足这种创新的需求。

5.3 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指通过核心机构协调企业加速网络的运行,各参与主体成为核心机构的“供应商”。核心机构负责设计系统规则,确定服务模块的结构、界面和标准;参与主体依据此规则进行生产与供给活动,在模块内具有较高的自主性。混合模式下,核心机构与参与主体通过契约、合作等方式连接,组织关联度、控制力和整合效率等各项指标介于集中式和分布式之间。核心机构把握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市场变化,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各参与主体,及时作出反馈;各参与主体进行面对面竞争,通过淘汰竞赛促进服务模块升级,因此参与主体之间的替换成为常态。混合模式对应“信息同化型联系”,该模式中风险投资公司等主体在信息协调方面发挥实质作用(青木昌彦,2000)[38]。

混合模式对应于创新服务市场的过渡发展期,是搜寻成本与匹配风险制约下的一种组织安排。过渡期,市场主体和服务种类呈增长趋势,为降低组织和运行成本,集中模式逐渐将服务模块外化;但服务模块尚未达到触手可及的程度,仍然存在搜寻难度和匹配不适,需要核心机构协调,实现企业加速网络的系统功能。混合模式的核心协调机构可以是政府机构或大企业集团,但需逐渐过渡到后者,并实现市场化运行。

集中模式、分布模式和混合模式是企业加速网络的三种治理结构设想(如表1所示)。理论上,三种模式匹配相应的市场发展阶段;实践中,由于资源和信息禀赋差异、区域环境不同,以及受创新服务市场所属阶段的影响,会出现各种模式交错存在的状态。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这里以国际上新近诞生的创新服务组织为视角讨论创新服务体系跃迁,试图为我国引进和创造先进的创新服务体系、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通过对当代技术创新体系演化与升级的探析和企业加速网络的多维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随着技术创新市场持续扩大,创新分工日益深化,创新服务体系的效率成为影响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当代创新服务体系展现出三个显著演化特征:创新服务组织专业程度深化、衍生速度加快并体现出功能模块化与网络集成化。充分认识这些特征对于优化和升级创新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企业加速网络符合当代创新服务体系的演化特征,是有较高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创新服务组织,将大力兴起。技术与经济发展逻辑决定企业加速器必然会向企业加速网络阶段演化。企业加速网络集成模块化的创新服务,是参与横向产业分工与孵化新兴产业的新平台,也是优化创新环境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优势,并可助推新兴产业实现速度经济,能够满足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3)依据技术创新市场阶段特征和网络组织演化规律,这里就企业加速网络的治理结构提出三种设想,即集中模式、分布模式和混合模式。这些理想类型结构可为构建企业加速网络提供有益参考。

高效的创新系统是实现技术赶超和创新优势的根本保障(弗里曼,2008)[36]。当前,中国在国际横向产业分工中处于劣势,即“中国制造”标签下的低利润分享者,迫切须改善低端制造格局,实现产业升级。同时,全球经济迎来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潮流,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鉴于此,中国应当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提高创新服务效率在新一轮创新大潮的赢得优势。这里提出框架性建议:

(1)通过组织创新提升创新服务体系效率,借此改善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充分关注国际创新服务发展前沿,解剖成功案例并结合国内实际,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创新服务体系。

(2)在有条件的产业或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企业加速网络,借此提高产业内的技术创新效率和竞争力、努力抢占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先机。在高新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探索企业加速网络建设,借此聚合各类创新资源,提升区域技术创新绩效。

(3)可通过三个步骤发展企业加速网络:第一阶段,政府主导构建集中模式企业加速网络;第二阶段,正常运转后政府逐步退出,交由领袖型企业经营;第三阶段,实现繁荣、有活力的创新服务市场,政府以供给制度产品为主,如制定行业规范等。

标签:;  ;  ;  ;  

企业加速网络的兴起与治理结构_服务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