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福建福州 350000)
【摘要】目的:探究脑电治疗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联合治疗焦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已确诊为焦虑性失眠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进行治疗,实验组在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的同时给予脑电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接受治疗4周后有效率分别为85%和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进行治疗4周后,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quiry,PSQI)评分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困倦等。结论:脑电治疗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治疗焦虑性失眠较单纯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的疗效好,迅速缓解病情,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失眠;焦虑症;脑电治疗;黛力新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9-0064-02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速,人们的承受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 失眠患者也日益增多,而且失眠患者许多伴随焦虑症。国外报道失眠症患者存在中重度焦虑的比例为 54%[1]。国内也有研究结果表明失眠患者的焦虑症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2]。焦虑的心理持续状态不仅损害患者心理健康,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患者的失眠症长期存在甚至加剧。自2014年5月~2015年10月, 我们采用黛力新联合脑电治疗失眠伴焦虑症 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治疗120例,均为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门诊患者,其中男55例,女65例;年龄21~51岁,平均 32.9岁;病程0.5~11年,平均6.1年;将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60例。
1.2 诊断标准
失眠的诊断标准[3]: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 或醒后难再以人睡,晨醒过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 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
焦虑症的诊断标准[4]:广泛性焦虑症状的诊断标准:①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②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符合以下两项: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黛力新每天晨起空腹服1片,必要时加服阿普唑仑0.4mg。两组各治疗 4周。实验组:在对照组服药基础上同时给以配合脑电治疗。1次/天,每周5次,30min/次,连续4周总共20次。仪器:雅思脑功能障碍治疗仪,型号一YS-3002C型,治疗仪由磁疗和电疗两部分组成,磁疗是通过佩戴有五个磁头的治疗帽进行治疗,它的原理是仿照人体大脑的磁场输出,特定频率为50Hz的交变电磁场,感应强度10n17mT。脑电治疗是采用特殊设计波形的微电流刺激大脑边缘系统,改善异常脑电波,使之回归到正常状态,微电流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刺激脑内腺体释放治疗疾病所需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从而起到治疗作用。治疗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并讲解目的及操作原理,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让患者更好配合以使治疗更顺利。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3]
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或夜间睡眠在6小时以上,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以上;有效: 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小时;无效: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各评定一次。该量表总分为21分,睡眠指数总分>7分为有睡眠障碍,说明睡眠质量有问题,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3.2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失眠症是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为10%~20%,其原因以心理因素为主。治疗上目前有药物、-1、2理治疗、光疗、针灸等[5],但疗效均不理想,所以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手段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趋势。有研究显示,失眠是一种有生物 学基础的高唤醒状态[6],这使脑电治疗成为有前途的新方法。脑电治疗机是通过特制的治疗发生体输出特定规律的负极性交变电场,直接透过颅骨作用于脑细胞和脑血管,可改善脑细胞的代谢环境,增加损伤细胞的可复性;干扰和抑制异常脑电、脑磁的发生,从而改善睡眠。黛力新则是小剂量氟哌噻吨与美利曲辛的合剂。小剂量氟哌噻吨作用于突触前膜D受体,促进DA的合成和释放,增加突触间隙DA含量。美利曲辛抑制突触前膜对NE 和 5-HT 的再摄取, 增加突触间隙中的单胺类递质含量。两种成份有协同治疗作用及拮抗副反应的效应。能快速改善焦虑的症状,而且对睡眠障碍也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显示,实验组经4周脑电治疗联合小剂量氟哌噻吨后,实验组PSQI总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说明在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脑电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
【参考文献】
[1]施建安,王焕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1):52-54.
[2]李融,蔡志强,侯钢,等.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 11 (5):530-531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6-187.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5] 滕丽花,董碧蓉.失眠症的治疗[J].1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243.244.
[6] 邹明德.探索脑电a波生物反馈技术[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0.19:39-41.
论文作者:陈建,陈晓昕,郑明坚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实验组论文; 患者论文; 焦虑论文; 失眠症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突触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