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经济增长动因分析及其政策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美国论文,新经济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经济是指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进入了一波新的上升通道中,此次经济增长呈现出与以往很多不同的特点而被称之为新经济。西方经济学者和国内学者对此作了许多新的理论解释分析,形成新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非理性繁荣”。
一、美国新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在人类跨入新千年的门槛之后,美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持续近106 个月,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经济持续增长的新记录。回顾二战后, 1948 ~1984年的持续二十年的增长使资本主义国家激动不已,经济学家称之为“神奇的持续增长”,而当前的美国经济以其良好的宏观经济指标被人们冠以:“新经济”的美称。特别是1995年以来,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乎4%,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只有2%、4%。 而以往美国联邦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是2.5%,超过2.5%就可能发生通货膨胀,新经济的繁荣意味着不知疲倦的经济增长与稳定的价格出现了少见的长期结合,滞胀的阴影仿佛已被一扫而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票市场更是牛气冲天,代表传统经济特征的道琼斯指数和代表新经济的NASDAQU指数连闯新高, 美国资本市场再一次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热点,大量国际资本从欧洲、日本流入美国。近年来,日本经济增长乏力难振、欧元体系启动缓慢及价值严重低估的外部原因与美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不无关系。从这次经济增长的社会效果看,新经济对社会资源的分配效果与以往有所不同。1997年6月9日,《财富》撰文说从表面上看1991年以来美国创造了不少于1400万人的就业机会;《时代》周刊载文道消费者信心接近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8%的工人不担心失业,各阶层收入大幅度提高,最穷的人提高幅度最大,最近5年来, 新经济创造的百万富翁比过去50年所有工业经济创造的百万富翁还要多。社会财富迅速向一批年轻的公司和专业人员集中和聚集,分配机制开始不依赖于现有资源的多少,更多地依赖于把握创新机会的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增加了社会公平。
新经济不但使美国保持了持续的经济繁荣,而且使美国拉大了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继续保持世界经济火车头的领先地位,冷战时期,西欧和日本不断采纳新技术并大力推行赶超型的产业政策,逐渐弥补战争的创伤,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1970年,美国的人均收入要比其他主要的工业国家高出31%,1991年,这个差距已缩小到本世纪20%,然而新经济的强劲发动使这个差距进一步拉大,1999年达到22%。正如荷兰经济学家Lus Soete所说:“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因为这是战后第一次出现增长失衡——科技领先的国家远远走在了前面。”
二、美国新经济动因分析和趋势预测
美国呈现繁荣的新经济是在全球化知识经济背景下形成的,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加速无疑起了重要作用,按照美国人的观点,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形态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新思想和技术。国内对新经济的评论大多认为是美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所致,并就发展信息产业在我国的意义展开热烈讨论。但对新经济的增长机制解释较模糊,笔者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的良好走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美国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是重要的一环。科技进步对美国经济的加速倍增作用与前期50年代电气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加速有所不同。如果美国的宏观控制政策没有围绕增长的关键要素展开,新经济的态势恐怕不会如此良好,仔细分析认识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政府干预的三方互动关系,既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经济的增长机制,也对我们制定国内切实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笔者认为,此次经济增长的特别之处在于:
1.技术进步的积累效果和交易方式的革命适时结合是促成新经济的最主要的原因。
当前的美国新经济是“两高一低”的可持续性增长,其中的泡沫成分少,生产和服务的供求因素同步增长,并不再遵循传统的规模收益递减规律而表现为市场容量的持续扩大;二战后的美国经济虽然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科技进步为依托,但其生产方式仍遵循规模收益递减规律,经济波动的幅度被技术创新有所熨平,但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无法维持而必然走向滞胀。那么两种经济增长的实质不同何在?或者说,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何不同?经济学分析认为,因特网引起的交易方式革命应是认识理解新经济的关键。没有因特网带来的交易费用减低和交易效率的提高,科技革命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不会充分体现,正如物理学中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比例关系,主动轮效果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动轮的效率。当前的科技进步与因特网技术的结合真正导致了信息革命的到来。以威廉森为代表的西方交易费用经济学对经济活动侧重于交易费用的分析,其基本思想是交易方式会对生产方式以及二者的关系产生影响,而与交易方式相比,交易技术和社会经济状况单独对交易费用的影响还不具有改变历史的意义。交易技术的创新和普及往往与交易方式带来的需求有关(例如指南针的发明并没有使中国开创新的航海史),并且经常与交易方式的进步一起才能发生重大影响,1995~1998年内,美国的因特网产业以每年1.74倍的速度增长,1998年达到3014亿美元,1999年达到5070亿美元,成为超过汽车、电信等其他传统产业的第一大产业。因此可以说当前的美国经济实质上就是因特网经济。
2.网络化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整合。
生产和交易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网络化带来了交易方式的革命,也对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二战后被称为“神奇的持续增长”中的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为2.4%, 而近五年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2.9%, 因特网的大规模普及使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各个环节的效率大大提高,库存大幅减少,管理方式更加高效协调,出现了企业生产工艺的柔性化、管理模式的扁平化,整个企业的竞争力相比过去上了一个台阶;另一方面,因特网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利器。交易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市场结构(从竞争到垄断)的改变,并与分工程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国内学者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交易方式、市场结构和分工程度互为因果,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网络经济中的垄断领域的进入壁垒在形式上更加宽松,但实质上变得更加高昂,主要特征为非垄断企业的生存能力在网络经济中变得极为脆弱,无法与垄断企业抗衡而成为整合的对象。不但在新兴产业,而且在传统产业中更是这样。近日,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不但拥有自己的网站,而且宣布合资组成世界上最大的网上汽车市场。这意味着对汽车的需求已经几乎完全锁定于这一汽车销售网站。与传统经济不同,垄断企业使其竞争对手失去了竞争和进入的空间,经济资源的相对集中和交易费用的下降必然导致垄断格局的加剧。
3.宏观经济、经济政策的协调有效性保证了经济增长的延续性。
在此次经济增长中克林顿政府明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美联储调节经济的灵活性很好地搭配在一起。1992年克林顿上台后针对当时美国经济的不景气确立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时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思路。借鉴高速公路的成功经验,1993年成立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工作小组”(NII)计划,领导并推动因特网在全国的发展和普及,1996年以后, 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势头被政府采用网络贸易减免税、颁布电子商务法等给予大力扶植。进入21世纪后,克林顿提出要让每个小学生教室实现联网,并动用财政支出帮助贫困地区家庭和社区上网及支持企业的网上销售,克林顿政府坚定而明确的产业政策仿佛一针强心剂使美国经济重振雄风。另一方面,美联储的宏观调控功不可没。美联储对新经济的判断在1997年全面转向,此前的1994~1995年,针对当时的经济增长率预测为3.2%,连续7次提高利率,试图抑制经济过快增长,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但经济增长出人意料地达到了4%,事实教训了美联储, 并使其成为了新经济的拥护者,每当市场信心由于经济增长的不断攀升而有所动摇时,美联储或是进行舆论暗示市场稳定,或是谨慎微调利率,不断打消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恐慌,不良的市场预期不断在经济增长的浪潮中被消化,从而一致看好新经济的发展。而事实上,美国服务行业的产值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70%,服务行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制造业要小得多,此外高新技术使产品的成本下降,产量增加,也抑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实际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不大。
4.新经济的发展预测分析。
由于新经济的主角是因特网,它的未来也与因特网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密切相关。只要因特网的发展存在空间,新经济的热头就不会停止,从目前情况看,美国约有一半家庭拥有电脑,网民占世界的54%,电子商务占全球的75%,因特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还会持续下去;另一方面,近年来,美国大力推行全球化发展战略,贸易竞争优势仍将维持,对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新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会永远维持,一个重要的隐患就是高科技产品本身具有较强的效用挥发性,目前的产品多是原来产品的改型和加强,一旦消费者对网络经济中的高科技产品的消费欲望趋于减弱,整个信息产业的利润就会迅速减弱,信息产业大多数是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美国铱星公司的破产已为那些热衷于科技而无视市场供需法则的人泼了冷水。如果网络经济中的利润问题不能由于各种因素障碍而真正解决,也许“大萧条回归”的日子也为时不远了。
三、新经济对于我国确定经济增长战略的政策借鉴
目前,我国的整体经济运行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仍处在谷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总体思路已经明确,但落实到发展战略上还应有系统分析和通盘考虑。发展高科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但笔者认为必须充分考虑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低、结构差异明显的特点,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振兴之路。
1.必须强化和加快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引导,采取措施使应用科学技术直接面向市场,加快商品化步伐,继续推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改革,使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尽快制定相关技术法规,保护技术人员的相应利益,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2.根据中国国情,坚持走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路子。美国的新经济主力是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其传统的制造业已不占主导地位,而目前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加快提升工业化水平是重中之重。发展信息产业是重点,但其最直接的目的不是营造投机气氛,而是迅速进入企业内部,加快生产和管理方式的提高。高科技本身不是泡沫,但高科技的发展最容易产生泡沫化,特别是在一个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的经济基础上更加危险。网络经济是机遇也是挑战。实践证明,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中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是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水平差距的捷径。理论上,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优势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技术差距相比拥有巨大智力资源的中国难以持续领先,而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工业真实代表了国家的经济竞争实力。如果物化水平的差距不能尽快缩小,实现新经济式的持续增长只是空中楼阁。
3.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上。近来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积极性已充分调动起来。笔者认为根据西部目前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必须加强计划指导,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发挥自然资源和市场容量大的优势,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有些省份提出的加快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没有发达的运输配送条件和全面的金融服务,经济的信息化可能落空。东部地区的技术优势与西部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完全可以做到共同发展,西部大开发主角是西部,导演是中央,配角是东部。只有三方共同努力,协调配合,中国的经济实力才能真正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