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医学院学报》总目录2002年第21卷

《皖南医学院学报》总目录2002年第21卷

一、《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21卷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杨舒佳[1](2021)在《《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文中指出《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训诂学则是沟通古今的桥梁,是解读古籍文献的重要工具。本课题以历代《本经》训诂类着作中《本经》的365味药物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本经》训诂的产生、发展等全过程进行梳理,揭示《本经》历代训诂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同时在对每个时代《本经》注释以训诂学视角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论述《本经》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归纳《本经》训诂中所体现的本草训释特点,以期为当今本草学、中医古籍训诂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学、历史学、训诂学的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综合研究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另外结合比较法,横向比较《本经》训诂与普通训诂及当时学术关系,纵向比较各时代《本经》训诂的继承与发展。论文主体按照《本经》训诂的历史分期进行研究,先秦两汉是本草训诂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本经》训诂的奠基时期,《本草经集注》的着成标志着“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隋唐五代是《本经》训诂的发展时期,表现为《新修本草》在训诂内容、方法上的突破;宋金是繁荣时期,主要是《证类本草》内部《本草图经》等对《尔雅》等训诂学成果的关注和应用,集解之训诂材料、为难字注音、本草名物训诂的极大丰富,以及在训诂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元明是转折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和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共同形成了《本经》训诂的转折,前者是在训诂内容上取得名物训诂巨大成就的同时,完成了由本草名物训诂、名实考订向阐释药理的转变,后者则是完成了训诂着作类型的转型,即由以《本经》为核心的层层补注转向了专于《本经》经文药性药理探讨的训诂;清代为《本经》训诂的鼎盛时期,训诂着作的大量增加,训诂内容的极大丰富,乾嘉考据学主要方法的正确使用等,使得《本经》训诂取得显着成就。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历代《本经》训诂对前代皆有所继承与发展,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共性特点。第二,宋金时期的《本经》训诂具有区别于普通训诂学的显着特点:递相补训,图文互释及以方释药;《本经》训诂在元明时期形成由本草名物训诂到本草药性药理解说的转折;清代乾嘉时期训诂学的兴盛对《本经》训诂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本经》训诂因本草具有药物属性,故可以通过临床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这一点是与普通训诂学的名物训诂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图文互释及以方释药是《本经》训诂的有效途径和特殊之处。第四,《本经》训诂的起源与发展,同时也体现出对本草药物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从名物训诂发展到药性药理阐释。本文首次对《神农本草经》的训诂史作出系统的梳理、归纳总结,有利于对古代《本经》训诂形成整体的观照。首先,本文提出了《本经》训诂着作具有两种类型:一是以陶弘景整理的《本经》为传承系统的主流本草着作,即《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二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以注疏《本经》为撰述思想的本草着作。进而通过对《本经》训诂的产生、发展等过程进行梳理,探讨了各个时期《本经》的训诂体例、训诂内容、训诂方法、训诂特点、训诂成就及不足,对于部分有争议的本草问题进行考证,有助于全面了解《本经》的训诂情况及本草训诂的独特之处,对于深入理解《本经》经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其次,本文对于宋金时期及清代的《本经》训诂研究具有独到之处,前者提出了该时期《本经》训诂有“整体训诂”与“内部训诂”之分,药图、药方是《本经》训诂的独特内容,图文互释、以方释药是《本经》训诂的独特方式,并指出为《本经》难字注音是在宋代时大量出现,是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重要特点;后者则对《本经》训诂内容详细探讨,总结其规律,归纳其方法,指出《本经》训诂的特有句式,对于理解《本经》经文,读懂经文注释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最后,本文从普通训诂学视角审视《本经》训诂,考察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反思二者存在的共性问题,揭示本草训释的独有内容(药图及药方)及特点(图文互释、以方释药、句式应用等),总结历代《本经》(药物)训诂的共性特点,并从历史学角度总结历代《本经》训诂的继承与创新,分析本草训诂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可以为当今本草学、中医训诂学研究提供借鉴。

宁传荣[2](2021)在《心理痛苦温度计在COPD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文中认为

钟静[3](2021)在《HCT、ALB等指标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状况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郑栋权[4](2021)在《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和退行期皮损区皮肤镜表现及血清IL-17C和IL-23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皮肤镜在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及分期中的作用;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清中IL-17C、IL-23的表达水平,分析它们在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和退行期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寻常型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35例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选取靶皮损,对靶皮损进行背景颜色、血管分布、血管扩张程度、鳞屑进行皮肤镜检查,经治疗后皮损达退行期再次对同部位靶皮损进行皮肤镜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入组35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期和退行期以及12例正常对照组人群血清中IL-17C和IL-23的浓度,并对入组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期皮损进行PASI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皮肤镜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处于进行期的皮损背景为亮红色,其上有均匀一致分布的球状、发夹状及点状血管,周围有银白色鳞屑;退行期皮损区域背景为暗红色,可见散在分布点状扩张血管,周缘可见少许白色鳞屑。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皮肤镜下严重程度评分2.63±0.490,退行期评分为0.67±0.547,两组皮肤镜下评分比较Z=-6.824,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外周血清中IL-23浓度变化(pg/ml):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组平均值为(136.362±13.024),退行期组平均值为(104.003±10.440),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52.884±8.082),三组间进行方差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9.177,P<0.05)。进行期组外周血清IL-23与临床PASI评分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有正相关关系(r=0.755,P<0.05)。3.外周血清中IL-17C浓度变化(pg/ml):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组平均值为(399.999±130.741),退行期组平均值为(375.247±132.112),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354.114±100.305),三组间进行方差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33,P>0.05)。结论:1.皮肤镜可以通过无创检查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域的颜色、血管、鳞屑等情况进行更好地反应,为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提供影像学依据。皮肤镜下血管严重程度评分可以作为评价银屑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2.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清中IL-23的高表达表明了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与IL-23存在相关性。外周血清中IL-23浓度的变化可以作为反应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情况及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3.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清中IL-17C较正常人群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程艺[5](2021)在《LncRNA-LEGLTBC/miRNA-199a-3p/FoxM1在糖脂毒性诱导胰岛β细胞增殖损伤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中,我们拟探索长链非编码RNA-LEGLTBC(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LEGLTBC)在糖脂毒性诱导的大鼠INS-1细胞增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qRT-PCR测定高糖/高脂(high glucose and palmitate,HG/PA)孵育不同时间点INS-1细胞(大鼠胰岛β细胞株)中LEGLTBC表达。抑制或过表达LEGLTBC后,EDU染色和CCK-8检测HG/PA孵育下INS-1细胞增殖。(2)生物信息学软件RNA22 V2和Reg RNA 2.0预测LEGLTBC与mi R-199a-3p存在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两者结合能力。qRT-PCR测定HG/PA孵育不同时间点INS-1细胞中mi R-199a-3p表达。过表达或敲除LEGLTBC后,qRT-PCR测定mi R-199a-3p表达。降低mi R-199a-3p表达后,EDU染色和CCK-8检测HG/PA孵育下INS-1细胞增殖。(3)生物信息学软件Targetscan预测mi R-199a-3p与Fox M1存在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两者结合能力。免疫印迹测定HG/PA孵育不同时间点以及敲减mi R-199a-3p后INS-1细胞中Fox M1蛋白表达。沉默Fox M1后,测定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在HG/PA孵育的INS-1细胞中的表达,以及采用Ed U染色和CCK-8测定INS-1细胞增殖能力。(4)过表达或沉默LEGLTBC后,免疫印迹测定HG/PA孵育的INS-1细胞Fox M1表达。过表达LEGLTBC或过表达LEGLTBC+沉默Fox M1,免疫印迹测定HG/PA孵育的INS-1细胞Fox M1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1)qRT-PCR结果显示,对比正常培养条件下的INS-1细胞相比,HG/PA诱导的LEGLTBC表达时间依赖性降低。si RNA抑制LEGLTBC表达加重了HG/PA诱导的INS-1细胞增殖受损。反之,腺病毒过表达LEGLTBC后显着恢复INS-1细胞增殖能力。(2)mi R-199a-3p水平在HG/PA处理的INS-1细胞中,随着HG/PA孵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与LEGLTBC表达趋势相反。荧光素酶实验表明,mi R-199a-3p模拟物和LEGLTBC-WT导致INS-1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而与共转染mi R-199a-3p模拟物和LEGLTBC-MUT的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无显着影响。此外,LEGLTBC过表达明显下调mi R-199a-3p的表达,沉默LEGLTBC能促进mi R-199a-3p的表达。降低mi R-199a-3p表达可减少HG/PA孵育所诱导的INS-1细胞的增殖减慢。(3)HG/PA孵育的INS-1细胞中Fox M1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降低。荧光素酶实验表明,共转染mi R-199a-3p模拟物和Fox M1-WT导致INS-1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而与共转染mi R-199a-3p模拟物和Fox M1-MUT的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无显着影响。敲减mi R-199a-3p可升高Fox M1表达。沉默Fox M1表达,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在HG/PA孵育的INS-1细胞表达显着降低。Ed U细胞增殖实验和CCK-8实验亦显示抑制Fox M1的表达后,可加重糖脂毒性诱导的INS-1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活力损伤。(4)过表达LEGLTBC时Fox M1表达升高,而抑制LEGLTBC表达,Fox M1表达降低。过表达LEGLTBC或过表达LEGLTBC+沉默Fox M1后,LEGLTBC过表达增加了HG/PA处理的INS-1细胞中Fox M1表达,而si-Fox M1转染降低了LEGLTBC触发的Fox M1表达增强。此外,过表达LEGLTBC升高了HG/PA处理的INS-1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而沉默Fox M1后LEGLTBC过表达的保护作用被抑制。结论:LEGLTBC作为竞争性内源性RNA与mi R-199a-3p相互作用,影响靶基因Fox M1表达,进而调控HG/PA诱导的胰岛β细胞增殖损伤。本研究探讨了lnc RNA在胰岛β细胞糖脂毒性损伤中的作用,揭示了糖脂毒性导致β细胞受损的新机制,为胰岛β细胞保护开辟新的思路。

张伟同[6](2021)在《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临床病理特征,总结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评估危险因素对于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准确性,为临床手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2月份到2019年2月份确诊并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行甲状腺手术治疗,共有319例PTMC患者病例纳入研究。收集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χ2检验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继续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和ROC曲线分析,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可能性。结果:共有319例PTMC患者病例纳入研究,占同期所有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癌患者的48.7%(319/655)。319例PTMC患者中男性有54例(54/319,16.9%),女性265例(265/319,83.1%);年龄范围为21~77岁,中位数44岁。年龄<45岁患者161例(161/319,50.5%),年龄≥45岁患者158例(158/319,49.5%);癌肿直径范围为1mm~10mm,中位数为6mm,癌肿直径<5mm患者101例(101/319,31.7%),癌肿直径≥5mm患者218例(218/319,68.3%);甲状腺腺外侵犯患者62例(62/319,19.4%),未发生甲状腺腺外侵犯患者257例(257/319,80.6%);多灶患者78例(78/319,24.5%),单灶患者241例(241/319,75.5%);术前血清TgAb阳性患者75例(75/319,23.1%),术前血清TgAb阴性患者244例(244/319,76.5%);术前血清TPOAb阳性患者68例(68/319,21.3%),术前血清TgAb阴性患者251例(251/319,78.7%);中央区淋巴结出现转移123例(123/319,38.6%),中央区淋巴结未出现转移196例(196/319,61.4%)男性、年龄<45岁、癌肿直径≥5mm、甲状腺腺外侵犯、患者出现多个病灶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均<0.05)。而患者术前血清TgAb和TPOAb水平对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P<0.05,OR=0.344,95%CI 0.196~0.604,Eor=0.344)、癌肿直径≥5mm(P<0.05,OR=0.6.108,95%CI2.960~12.605,Eor=6.108)、甲状腺腺外侵犯(P<0.05,OR=2.891,95%CI1.456~5.743,Eor=2.891)、多灶(P<0.05,OR=0.3.209,95%CI 1.710~6.022,Eor=3.209)、男性(P<0.05,OR=0.2.248,95%CI 1.076~4.694,Eor=2.248)是甲状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次研究319例PTMC患者病例进行手术随访,出现术后出血、暂时性的甲状腺旁腺功能受损和喉返神经暂时性神经麻痹概率分别为:0.003%,7.2%和4.7%。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未出现严重永久性并发症,所有患者截止至2020年12月末次随访未发生转移复发。结论:1、对于术前检查为提示淋巴结转移阴性并且低危的PTMC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可以不对中央区淋巴结进行预防性的清扫而仅仅切除甲状腺腺叶+峡部。2、PTMC患者为男性、癌肿直径≥5mm、年龄<45岁、多灶、甲状腺发生腺外侵犯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PTMC患者与未合并HT的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差异。3、年龄<45岁、癌肿直径≥5mm、甲状腺腺外侵犯、多灶、男性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当患者满足年龄<45岁、癌肿直径≥5mm、甲状腺腺外侵犯、多灶、男性多个危险因素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高,应对于这一类患者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CLND)。

付鹏[7](2021)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史记》至《清史稿》以来的二十六部正史中,共有七部含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这七部正史目录中均有医籍着录材料。在辑录和编码7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材料,形成“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的前提下,主要进行两大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一章至第七章分别以七部正史目录出现的历史顺序,分为七章。以七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为中心,重点探讨其编撰、体例和内容。编撰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的撰修史、一代内府藏书与编目史和正史目录的史料来源。体例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文本的撰写原则和法度、与相关目录的部类比较和编撰体例特点。内容方面其一是细类分析下引述文本和种卷计数研究,其二是相关问题论述作为细类分析的拓展与延伸,其三是据细类分析统计和绘制7幅各部正史目录细类种、卷分布图,以图表直观形象地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内容的内部结构。编撰、体例和内容的三个方面是立足于正史医籍目录文本本身的全面阐述,共同构成本文对于七部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二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通史研究与正史目录利弊评价。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之实,绘制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图,将正史医籍目录史分为两个阶段和三个时期,并分析提炼它们的内部分期和时期特征。首先分为汉至元阶段,以纪一代藏书为特征;明至今阶段,纪一代着述为特征。在此范畴下,又划分汉至隋、唐至元和明至今三个时期。其中汉至隋时期又可分为《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前33至前7间—56至106间])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特征是六略之一,医分为四。唐至元时期分《隋志》至二唐志时期(唐至五代[629-1060])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特征是子部医方,从方至科。明至今时期分《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和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至《清史艺文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特征是一代医着,类属森然。另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着录之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价值和发挥的多种功用,以及正史目录的缺陷。通过上述两方面的阐述,以期更加客观地评价正史医籍目录。通过本文的史料汇编(“附录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和系统研究(正文),一是能够补充和纠正已有专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资料的缺憾(附录)。二是对正史目录中的医籍目录首次进行通史性地整理和研究,填补正史目录之医籍目录研究空缺(第一章至第七章)。三是提出不同于传统以朝代变迁分期的正史医籍目录史分期新观点,更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第八章)。四是运用数据图表,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与类系流变(第一章至第七章最后一节、第八章第四节)。五是分析正史医籍目录的利弊,提出“志书不同、价值迥异”的新认识(第九章)。本研究能较为清晰深刻地展现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的基本情况,揭示正史医籍目录史的一般规律,于医古文、中医文献、医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借鉴,乃至为今后开展史志、私家、官修目录医籍着录和古代医学专科目录打下研究基础。

张袁祥[8](2021)在《基于NCALD基因研究豆腐果苷抗抑郁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各组大鼠转录组测序结果,从整体水平探讨NCALD基因功能及豆腐果苷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108只大鼠(SD,雄性,2月龄),体重(200±20g),一周适应性喂养后,84只大鼠被用来构建CUMS抑郁模型。整个实验分成2部分:第一部分探讨NCALD功能,实验分组为:sham(control+saline)、CUMS+saline、CUMS+AAV、CUMS+AAV-siNCALD。第二部分探讨豆腐果苷的作用机制,实验分组为:sham(control+saline)、CUMS+saline、CUMS+HEL+saline、CUMS+HEL+AAV、CUMS+HEL+AAV-NCALD。通过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AAV病毒和灌胃给予豆腐果苷、生理盐水方式,实现NCALD基因沉默、过表达或药物治疗。利用大鼠行为学指标的变化评价大鼠抑郁状态(体重、OFT、FST和SPT);ELISA检测大鼠海马和血清中的炎症因子水平:IL-6、IL-1β、TNF-α;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海马中的IKKβ、IL-6、IL-1β、TNF-α、COX-2、iNOS、IкBα、p-IкBα、p-IKKβ和NF-кB p65(胞浆和胞核)的表达含量。结果:进行适应性饲养后,建模之前大鼠的各项行为指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刺激构建CUMS模型,CUMS模型大鼠中的体重数值、旷场实验(大鼠运动总路程、穿越象限格子数、前脚直立次数)以及蔗糖偏嗜度中的指标与正常组大鼠的行为学指标相比均减少(P<0.05),CUMS模型大鼠强迫游泳的静止时间高于正常组大鼠静止时间(P<0.05)。病毒沉默NCALD后,sham组与CUMS+saline组相比,CUMS+saline组中体重数值、旷场实验中大鼠运行总距离、蔗糖偏嗜度、穿越象限格子数、前脚直立次数均低于AAV-siNCALD组的相应指标(P<0.05);CUMS+saline组中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高于AAV-siNCALD组的相应指标(P<0.05)。CUMS+saline组中细胞浆中IL-6、IL-1β、TNF-α、COX-2、iNOS、p-IкBα、p-IKKβ和细胞核内NF-кB p65的含量明显高于AAV-siNCALD组中的含量(P<0.05);而CUMS+saline组细胞浆中的IKKβ、IкBα和NF-кB p65的表达低于AAV-siNCALD组中的表达(P<0.05)。CUMS+saline组中的各项指标与CUMS+AAV中的各项指标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豆腐果苷灌胃治疗和过表达NCALD基因后,CUMS+saline组与CUMS+HEL+saline组相比,CUMS+saline组中细胞浆中IL-6、IL-1β、TNF-α、COX-2、iNOS、p-IкBα、p-IKKβ和细胞核内NF-кB p65的含量明显高于CUMS+HEL+saline组中的含量(P<0.05);而CUMS+saline组细胞浆中的IKKβ、IкBα和NF-кB p65的表达低于CUMS+HEL+saline组中的表达(P<0.05)。有趣地是,过表达NCALD可以升高豆腐果苷降低的IL-6、IL-1β、TNF-α、COX-2、iNOS、p-IкBα、p-IKKβ和细胞核内NF-кB p65的含量以及降低豆腐果苷升高的细胞浆中的IKKβ、IкBα和NF-кB p65含量(P<0.05)。同样地,CUMS+HEL+saline与CUMS+HEL+AAV组两组的数值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结论:1、CUMS模型中大鼠的体重数值、蔗糖偏嗜度、强迫游泳中不动时间和旷场实验中大鼠的运行总距离、穿越象限格子数、前脚离地次数减少;炎症指标(COX-2、iNOS、IL-6、IL-1β、TNF-α)提高;胞浆中IKKβ、IкBα和NF-кB p65含量降低、胞浆p-IкBα、p-IKKβ和胞核中NF-кB p65的表达含量增多。2、沉默NCALD和豆腐果苷均可以改善CUMS模型大鼠中的各项指标。3、豆腐果苷通过NCALD/IKKβ/IкBα/NF-кB p65信号通路改善大鼠抑郁症状和炎症指标。

许芳[9](2021)在《睡眠质量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来研究患者术前的睡眠质量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患者在接受术前访视时,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对妇科手术患者近一个月的睡眠质量进行问卷调查(单盲,对患者设盲),根据患者的作答分别记录各项评分并计算睡眠质量的总分。主要的结局指标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与分级。根据结局的不同分别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使用t检验、ROC曲线、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等来探索睡眠质量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了268例行妇科手术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5岁左右,BMI在18-24kg/m2之间,既往无特殊合并症。呕吐组与非呕吐组相比,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总分越高,患者越容易发生PONV,且PONV的程度越高,在不同PSQI分值区间内恶心呕吐发生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气腹,术后镇痛等因素后,睡眠质量的总分PSQI与PONV呈正性相关,分层分析后发现在大于60岁的年龄区间内PSQI对术后恶心呕吐的预测性更高(ROC曲线下面积接近于1)。结论:1.睡眠质量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密切相关,呕吐者的睡眠质量较差;2.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量表对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具有预测作用,对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预测性更高。

曹雪华[10](2021)在《尿蛋白敏感指数(糖肾指数)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易感性中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逐渐被应用于糖尿病肾病(DKD:diabetic kidney disease)的临床诊断中,由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对糖尿病肾病进行早期发现和防治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本文将探讨糖肾指数(糖肾指数的定义:指尿蛋白敏感指数,为尿蛋白值与尿糖值的比值)是否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预测因子。方法:研究对象为2003.10-2020.12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2~4次的糖尿病患者,其中住院2次共361例,3次共244例,4次共167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记录患者实验室指标包括:尿糖、尿蛋白、尿素、肌酐等指标。根据第一次住院时尿糖和尿蛋白是否阳性,将其分为4组(尿糖阳性、尿蛋白阳性;尿糖阳性、尿蛋白阴性;尿糖阴性、尿蛋白阳性;尿糖阴性、尿蛋白阴性),根据四组的资料的相关统计分析,探讨糖肾指数是否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预测因子。结果:1.通过对比四组基线资料发现,尿蛋白、尿糖、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24h尿蛋白等在四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对尿糖阳性组和尿糖阴性组分别进行比较发现:a、尿糖阳性组:尿蛋白、尿糖、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24h尿蛋白等尿糖阳性尿蛋白阳性组高于尿糖阳性尿蛋白阴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b、尿糖阴性组:尿蛋白、尿糖、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等尿糖阴性尿蛋白阳性组高于尿糖阴性尿蛋白阴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2.四组后期尿蛋白阳性比率:根据尿糖、尿蛋白结果将其分为4组,统计各组最后一次出现尿蛋白的情况(即后期)。其中UP-/G-组共280例,后期尿蛋白阳性为42例(15%);UP-/G+组共196例,后期尿蛋白阳性为36例(18.37%);UP+/G-组共32例,后期尿蛋白阳性20例(62.50%);UP+/G+组共44例,后期尿蛋白阳性32例(72.73%);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尿糖阳性与尿糖阴性组、UP+/G+与UP-/G+组、UP+/G-组与UP-/G-组,前者后期尿蛋白阳性率均高于后者。3.对尿糖、尿蛋白发生的相关性分析:利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发现:尿糖阳性、尿素、血尿酸、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空腹c肽、餐后2h c肽、餐后2h血糖、、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均是尿蛋白发生的重要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空腹c肽、餐后2h c肽、餐后2h血糖、24h尿蛋白、病程、舒张压均是尿糖发生的重要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糖肾指数与尿蛋白发生情况的相关性,我们将尿糖阳性的两组数据进行合并,并分别将糖肾指数按照x<0.1、0.1≤x<0.2、0.2≤x<0.5、0.5≤x<1、1≤x,(糖肾指数的定义:指尿蛋白敏感指数,为尿蛋白值与尿糖值的比值,如下转化表),将其分为各自对应的低度、中度、中高度、高度、极高度共5个危险分层,结果表明随着糖肾指数及分层的危险增加,后期尿蛋白阳性率越高。上述结果经趋势卡方检验表明,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将尿糖按照糖肾指数进行分层,并将尿糖、尿蛋白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糖肾指数在0.1∽1之间,尿糖与尿蛋白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度和极高度分层中,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5.不同性别之间尿蛋白发生率的比较:男性共316例,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82例,女性共236例,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48例,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糖尿病患者后期尿蛋白阳性的发生率与性别无关。6.不同年龄分层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情况年龄≤30岁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6例(13.6%);年龄在30-45岁之间(包括后者)发生尿蛋白阳性为21例(22.3%);年龄在45-60岁之间发生尿蛋白阳性为49例(22.2%);年龄在60-75岁之间发生尿蛋白阳性为46例(26.4%);年龄>75岁发生尿蛋白阳性为8例(42.1%);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不同收缩压分层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情况收缩压≤120mmhg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8例(5.7%);收缩压120-140mmhg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38例(14.2%);收缩压140-160mmhg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75例(61.5%);收缩压>160mmhg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9例(40.9%);采用R*C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四组收缩压不同后期尿蛋白阳性率不同。进一步分析:收缩压≥140mmhg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84例(58%);收缩压<140mmhg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46例(11.27%);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压病后期尿蛋白阳性率高于无高血压。8.不同舒张压分层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情况舒张压≤80mmhg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11例(17.2%);舒张压80-90mmhg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83例(21.4%);舒张压90-100mmhg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24例(35.3%);舒张压>100mmhg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12例(37.5%);采用R*C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四组舒张压不同后期尿蛋白阳性率不同。进一步分析:舒张压≥90mmhg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36例(36%);舒张压<90mmhg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94例(20.80%);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糖尿病有高血压患者后期尿蛋白阳性率高于无高血压。9.不同病程(年)分层后与尿蛋白阳性情况病程≤5年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38例(18.4%),病程5-10年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40例(21.7%),病程10-15年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18例(22%),病程>15年患者,后期发生尿蛋白阳性为34例(42.5%);采用R*C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后期尿蛋白的阳性率不同。结论:1.糖尿病患者后期尿蛋白阳性的发生率与性别、年龄无关,与收缩压、舒张压、病程、血糖等因素,特别是糖肾指数密切相关;2.随着糖肾指数及分层的危险增加,后期尿蛋白出现阳性的比率越来越高;3.DKD患者尿蛋白的发生与尿糖存在着条件相关性(临床易感性),尿蛋白敏感指数(糖肾指数)可作为DKD的易感预测指数,指导临床DKD的防治。

二、《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21卷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21卷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绪论
第一章 本草及其训诂发端时期:先秦两汉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时代及以前的药物知识
    第二节 《神农本草经》以前的本草训诂
        一、《尔雅》
        二、《方言》
        三、《说文解字》
        四、《释名》
    第三节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及名物训诂的发端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训诂兴起的学术文化背景
        一、《神农本草经》的传本及《本草经集注》的形成
        二、《本草经集注》以前的《神农本草经》注训
    第二节 陶弘景及其《本草经集注》
    第三节 《本草经集注》的训诂方法
        一、广征博引
        二、以今释古
        三、辨物释名
        四、善用譬喻修辞
    第四节 《本草经集注》的训诂特点
        一、以研访目验为据
        二、以传闻见识佐证
        三、求实指误存疑
    第五节《本草经集注》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
        二、“朱墨分书”标识法
        三、不足之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发展时期:隋唐五代——“音训”训诂方法及名物训诂的充实发展
    第一节 《新修本草》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新修本草》概要
    第三节 《新修本草》对《集注》训诂的继承
    第四节 《新修本草》对《集注》训诂的发展
        一、训诂体式
        二、训诂方法
        三、训诂内容
    第五节 《新修本草》形音义兼顾的训诂特点
    第六节 《新修本草》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纠误正用的训诂成就
        二、不足之处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繁荣时期:宋金——“集注”训诂材料的极大丰富及名物训诂的深入发展
    第一节 《证类本草》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从《新修本草》至《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一、本草要籍简介
        二、本草要籍传承关系
    第三节 《证类本草》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一、集注的训诂体式
        二、由“朱墨分书”到“阴阳别文”
    第四节 《证类本草》的整体训诂特点
    第五节 《证类本草》的内部训诂特点
        一、征引诂训,广及注疏
        二、递相补训,考辨名实
        三、图文互释,相辅而行
        四、难字注音,因音辨名
        五、以方释药,功用有征
    第六节 《证类本草》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集解训诂之丰
        二、名物训诂之盛
        三、不足之处
    第七节 《本草衍义》对《本经》训诂的意义
    第八节 南宋(金)本草训诂概况
        一、《绍兴本草》
        二、《纂类本草》
        三、《宝庆本草折衷》
        四、《本草成书》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转折时期:元明——训诂着作体例之变及名物训诂集大成后训诂重点向药性理论转移
    第一节 元明时期的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本草纲目》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一、训诂着作的编撰体例
        二、训诂体例
        三、训诂内容
        四、训诂方法
    第三节 《本草纲目》的训诂特点
        一、引字辞之书,谨训名物
        二、重音声之系,详解异名
        三、秉格物之学,考释性理
    第四节 《本草纲目》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一、详尽释名,堪为名物训诂之峰
        二、综释本草,诚《本经》训诂之集成
        三、不足之处
    第五节 《神农本草经疏》对《本经》药物的训诂
        一、《神农本草经疏》概述
        二、《神农本草经疏》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三、《神农本草经疏》的训诂特点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鼎盛时期:清代
    第一节 清代学术文化背景
    第二节 清代《本经》训诂概况
    第三节 清代《本经》训诂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一、训诂着作的编撰体例
        二、训诂体例和形式
        三、训诂内容
        四、训诂术语
    第四节 清代《本经》训诂内容
        一、训释实词
        二、分析语法
        三、呈现修辞
        四、标彰句读
        五、注音校勘
        六、揭示题旨
    第五节 清代《本经》训诂的方法与特点
        一、悉遵经旨,透发《本经》奥义
        二、切合实用,抉发《本经》精蕴
    第六节 清代《本经》训诂的成就与不足
        一、训诂有法,理有所宗,成果显着
        二、过于尊古,穷圆其说,反失于真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本经》训诂研究综论
    第一节 历代《本经》(药物)训诂的共性特点
        一、实事求是、尊古不泥的训诂原则
        二、以目验亲证为训诂依据
        三、纠正前代之误的训诂传统
        四、善用譬喻修辞
    第二节 本草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本草药物属性决定其区别
        二、名物之学的关联与融通
    第三节 本草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共性问题
    第四节 本草训诂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探讨
    第五节 《本经》训诂对本草学及训诂学的借鉴意义
    第六节 《本经》训诂疑点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和退行期皮损区皮肤镜表现及血清IL-17C和IL-23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和退行期皮损区皮肤镜表现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检测对象
        2.2 观察设备
        2.3 观察和检测方法
        2.4 严重程度评分
        2.5 数据处理
    结果
    附图
    讨论
第二部分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期和退行期外周血清中IL-17C和IL-23的表达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检测对象
        2.2 血清样本的收集和保存
        2.3 严重程度评分
        2.4 仪器与试剂
        2.5 实验原理
        2.6 实验步骤
        2.6.1 实验前准备
        2.6.2 试剂配置
        2.6.3 操作步骤
        2.6.4 数据处理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h17细胞相关炎症因子在银屑病中的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病例收集表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LncRNA-LEGLTBC/miRNA-199a-3p/FoxM1在糖脂毒性诱导胰岛β细胞增殖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相关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
        1.5 引物序列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LncRNALEGLTBC过表达腺病毒(Ad-LEGLTBC)构建
        2.3 INS-1细胞处理及转染
        2.4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ot实验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
        2.6 EdU法检测INS-1细胞增殖
        2.7 CCK-8 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
        2.8 荧光素酶报告分析
        2.9 实验数据分析
结果
    1 沉默LEGLTBC加重HG/PA诱导的INS-1细胞增殖损伤
    2 过表达 LEGLTBC 减轻 HG/PA 导致的 INS-1 细胞增殖损伤
    3 LEGLTBC靶向miR-199a-3p
    4 miR-199a-3p靶向FoxM1
    5 LEGLTBC调控FoxM1表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LncRNA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式
    1.3 临床病理资料
    1.4 常规组织学处理
    1.5 患者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临床病理特征
    2.2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
    2.3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4 独立危险因素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ROC曲线分析
    2.5 患者术后随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第一节 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种卷计数与略序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二章 《隋书·经籍三子·医方》
    第一节 编撰
        一、四部分类的出现与定型
        二、七分法的复古与成熟
        三、七分与四部共荣
        四、七分与四部融合
        五、关于撰者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分集甲乙丙
        二、细类分析
        三、医方、道经、佛经的种卷计数与序文
        四、相关问题论述
        五、种卷分布
第三章 《旧唐书·经籍志·丙部子录》之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盛唐开元官修目录《群书四录》《古今书录》
        二、中、晚唐时期的官修目录编修活动
        三、《旧唐志》的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四章 《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之明堂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新唐志》的撰修背景
        二、《新唐志》的史料来源
        三、《新唐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堂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五章 《宋史·艺文志·子类·医书类》
    第一节 编撰
        一、《宋史》的撰修背景
        二、《宋志》的史料来源
        三、《宋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宋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六章 《明史·艺文志·子类·艺术类·医术》
    第一节 编撰
        一、《明史》的撰修经过
        二、明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明志》的史料来源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七章 《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医家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清志稿》的撰修经过
        二、清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清志稿》的史料来源
        四、《清志稿》后的相关目录撰修活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清志稿·医家》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八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流变
    第一节 汉至隋时期: 六略之一,医分为四
        一、《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公元前33至前7间—公元75至106间])
        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
    第二节 唐至元时期: 子部医方,从方至科
        一、《隋志》至两唐书时期(唐至宋初[629-1060])
        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
    第三节 明至今时期: 一代医着,类属森然
        一、《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
        二、王绍曾《清志稿拾遗》至《清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
    第四节 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
第九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利弊
    第一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
        一、正史医籍目录的各本特征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得失
        一、正史目录的共性利弊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价值与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基于NCALD基因研究豆腐果苷抗抑郁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CUMS大鼠抑郁模型的建立
        2.2 动物分组及处理
        2.3 侧脑室注射
        2.4 行为学检测
        2.5 血清和海马组织的收集
        2.6 ELISA检测
        2.7 Western Blot检测
        2.8 Q-PCR检测
        2.9 沉默片段的挑选
    3 数据处理
结果
    1 CUMS对动物行为指标效果
        1.1 CUMS对大鼠的体重影响
        1.2 CUMS对大鼠旷场实验中的行为学变化
        1.3 CUMS对大鼠蔗糖实验中的行为表现
        1.4 CUMS对大鼠强迫游泳中的行为表现
    2 病毒沉默片段的挑选和病毒过表达验证
    3 沉默NCALD后对大鼠的行为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沉默NCALD后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3.2 沉默NCALD后对大鼠旷场实验指标的影响
        3.3 沉默NCALD后对大鼠蔗糖偏嗜度指标的影响
        3.4 沉默NCALD后对大鼠强迫游泳指标的影响
        3.5 沉默NCALD后海马组织中NCALD蛋白含量检测
        3.6 病毒沉默NCALD后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3.7 病毒沉默NCALD后对IKK/IκBα/NF-κB p65 信号通路的影响
    4 过表达NCALD或豆腐果苷后海马组织中NCALD蛋白含量
    5 豆腐果苷及过表达NCALD后对大鼠行为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5.1 豆腐果苷及过表达NCALD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5.2 豆腐果苷及过表达NCALD对大鼠旷场实验指标的影响
        5.3 豆腐果苷及过表达NCALD对大鼠蔗糖偏嗜度指标的影响
        5.4 豆腐果苷及过表达NCALD后对大鼠强迫游泳指标的影响
        5.5 豆腐果苷及过表达NCALD后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5.6 豆腐果苷及过表达NCALD后对IKK/IκBα/NF-κB p65 信号通路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SRI和SNRI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睡眠质量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1 病例选择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材料
    3 研究方法
        3.1 术前访视
        3.2 麻醉方法
        3.3 记录指标
        3.4 观察指标
        3.5 相关指标评分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睡眠障碍所致的低度炎症状态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患者信息记录表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尿蛋白敏感指数(糖肾指数)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易感性中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21卷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D]. 杨舒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心理痛苦温度计在COPD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D]. 宁传荣. 皖南医学院, 2021
  • [3]HCT、ALB等指标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状况的相关研究[D]. 钟静. 皖南医学院, 2021
  • [4]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和退行期皮损区皮肤镜表现及血清IL-17C和IL-23的表达[D]. 郑栋权. 皖南医学院, 2021
  • [5]LncRNA-LEGLTBC/miRNA-199a-3p/FoxM1在糖脂毒性诱导胰岛β细胞增殖损伤的研究[D]. 程艺. 皖南医学院, 2021
  • [6]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D]. 张伟同. 皖南医学院, 2021
  • [7]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D]. 付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基于NCALD基因研究豆腐果苷抗抑郁作用机制[D]. 张袁祥. 皖南医学院, 2021
  • [9]睡眠质量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D]. 许芳. 皖南医学院, 2021
  • [10]尿蛋白敏感指数(糖肾指数)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易感性中的队列研究[D]. 曹雪华. 皖南医学院, 2021

标签:;  ;  

《皖南医学院学报》总目录2002年第21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