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三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在于根据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优化配置科研要素,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创造出科学理论,指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出科学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目的。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管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中主体与客体、静态与动态、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一、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主体与客体
在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中,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管理的主体,科研管理的对象--科研人员则是科研管理的客体,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管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科研管理主体与科研管理客体的关系。
科研管理人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者、管理者,科研管理人员的科研管理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指导性。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社会科学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日益广泛,但由于科研人员的数量、科研经费有限,所以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合理配置科研要素,科学选择科研方向,最大限度发挥科研要素的整体功能,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科学的需求。因此,科研管理人员的职责就在于根据科研人员的现状与社会需求,通过科研计划、经费资助、科研奖励等杠杆,引导科研人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②协调性。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增多,往往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带来诸多相关因素的变动,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增强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组织与协调的需求。因为一些重大的综合性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仅靠某一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就难以完成,这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组织与协调,优化科研人员组合,形成合理的多学科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以完成一些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研究任务。加强科研的组织与协调,是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者的一项基本任务。③服务性。管理就是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是从已知走向未知领域的科学探索,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活动必须要有相应科研条件的支持,诸如图书资料、计算工具等,这就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给予支持、帮助,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科研、生活条件,使科研人员能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活动。为科研服务是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者的又一工作职能。
科研人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创造者,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创造性。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认识和解释已有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对当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与分析,寻找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现实问题的途径与措施。第二,丰富和发展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一些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已无法解释和解决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无法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就是要认真总结当代人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创造出新的社会科学理论与知识,丰富和发展社会科学理论与知识。第三,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预测。人们不会满足于现在,人们在创造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同时,总是把目光投向未来。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就是要在总结经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预测和规划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向与图景,激发人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②自主性。科研人员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自主性是由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科研人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已有知识的积累,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探索活动,科研人员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前人创造的科研成果和正在进行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信息,才能开辟发展社会科学的道路。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个人兴趣与学术志向,自主选择科研领域和科研课题,科研人员通过自主科研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不断积累知识,深化和拓展某一科研领域的研究,或开辟新的科研领域,从而实现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目的。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精神的智力创造性活动。这种精神的智力创造性活动只能由科研人员自主进行,其它人难以代替,也无法代替。③过程性。社会科学研究是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探索活动,科研人员要获得真理性认识,取得科学的理论成果,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科研人员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一般要经历确定研究选题、搜集研究资料,选择和加工研究资料、形成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这样一个科研周期。科研人员从确定选题到形成科研成果,每经历一个阶段都充满艰辛和劳苦,有的科研人员完成一个课题研究需费几年甚至几十年,而有的课题研究一个科研人员一生都难以完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管理,必须正确认识和协调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中的主、客体关系,使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中的主、客体关系在出成果、出人才的目标上,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科研的合力上,达到和谐与统一。为此,在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中要实现以下几个结合:
1、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与加强科研管理的指导性相结合。社会科学研究是创造性劳动,只有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才能出成果、出人才,才能体现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价值和真实意义。因此,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管理,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活科研人员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性。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必须加强科研导向。首先,坚持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文章合为时而作”,社会科学研究只有为当今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为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所重视,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欢迎。因此,科研管理人员要引导科研人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既发挥了社会科学理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社会科学理论。其次,培养科研人员立志创造意识。科研人员要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必须热爱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有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志趣,愿意为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献身。科研人员只有立志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才会产生不断探索创新的强烈愿望,才会不畏难辛,克服各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科研理想。因此,必须对科研人员进行敬业教育,培养科研人员立志创造意识,使科研人员形成追求科研创造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取向。再次,建立激励创造机制。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还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对科研人员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科研成果要给予重奖,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热情,争取多出精品,多出优秀科研成果。最后,建立保护创造机制。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探索性事业,既然是探索,就面临着风险、探索的结果有可能实现成功,也有可能出现失误,社会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突破认识的局限性,克服认识的片面性,逐步逼近真理,最后发现真理。因此,科研管理人员要正确对待科研人员的科研探索,对科研人员的成功探索要给予鼓励,对科研人员由于认识条件、认识方法等原因造成的失误要给予理解和宽容,引导科研人员修正错误,不断进行科研探索,最终使科研能达到真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保护科研人员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良好社会环境。
2、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主性与加强科研管理的协调性相结合。社会科学研究是科研人员自主创造性活动,科研人员通过自主选题,自主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形成和确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管理,就必须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主权,尊重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但是,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日益走向开放性、综合性,大量的经济社会问题需要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以在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科研自主性基础上,要加强科研的组织与协调,以完成一些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研究。加强科研的组织与协调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命令,而应按照科研规律,通过科研经费资助、科研奖励、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等经济和科研政策导向,吸引具有科研能力的科研人员自愿参加到一些重大的综合性研究课题组中来,通过科研人员的优化组合,形成新的科研能力,实现科研的目的。
3、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效率与加强科研管理的服务性相结合。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过程,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需要得到诸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在科研选题方面,需要得到科研信息支持,科研人员只有充分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才能找准科研方向和正确选题。在确定选题之后,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需要科研经费与科研设备的支持等等。如果科研人员所需要的科研条件能得到充分、及时的满足,科研的工作效率就会提高,课题研究的周期就会缩短。反之,科研工作的效率就会降低,课题研究的周期就会延长。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加强科研服务,提高科研管理质量,及时有效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所需的科研条件,为科研人员开展课题研究排忧解难,以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效率,缩短课题研究周期,加快科研成果向社会的转移。
二、社会科学研究管理:静态与动态
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只有进入有序状态,才能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实现出成果、出人才的目的。要使社会科学研究管理进入有序状态,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切实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的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
社会科学研究的静态管理是指根据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律与特点,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也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社会科学研究的静态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科学性。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人员通过科研管理实践,探索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律与特点,依据科学管理的一般原则,结合科研单位的具体实际,制定课题管理,经费管理、人才管理等规章制度,对科研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与导向,使科研单位能保持正常的科研秩序,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规范化管理,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2、恒定性。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一经制定和颁布执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就有执行的强制性、连续性,科研人员都必须照章行事,任何人都不能对规章制度随意更改和变动,规章制度的稳定性是保持科研人员心理稳定性和科研工作稳定性的基础,只有保持规章制度的稳定性,才能保证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3、平等性。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制度确立之后,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在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违背管理制度的行为都必须坚决制止,只有保持执行管理制度的平等性,才能保证执行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社会科学研究静态管理是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重要方面,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的静态管理,对于提高科研管理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第一,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的静态管理,可以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规范性。社会科学研究单位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科研人员明确权利与义务,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这就可以保证社会科学研究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二,加强社会科学的静态管理,可以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统一性。一个群体只要有统一的意志与行动,才会有凝聚力、战斗力。社会科学研究单位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进行导向与规范,这样可以避免政出多门、各行其道的无序状态的出现,使科研人员形成统一的意志与行动,为出成果、出人才这一目标共同努力,从而保持科研单位的生机与活力。第三,加强社会科学研究静态管理,可以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有效性。社会科学研究单位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保障科研决策的有效贯彻执行,减少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扯皮、摩擦,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也会在规章制度的范围得到合理解决,这就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保障科研事业的顺利进行。
既然社会科学研究的静态管理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和加强静态管理,在重视和加强社会科学研究静态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①指导思想要明确。加强社会科学研究静态管理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争取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是为了使科研单位实现有序的规范化管理,形成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的机制与氛围。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是要管好、放活科研人员,而不是束缚科研人员。因此,科研管理人员要从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作为制定规章制度的出发点,使各项规章制度能产生正确导向和激励效应,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
②制定规章制度要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人员制定规章制度,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行为与特点,根据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课题管理、经费管理、人才管理等规章制度,对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形成竞争激励机制,使争出优秀科研成果成为科研人员的自觉追求。
③执行规章制度要严格。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一经确立,就必须严格执行,如果有章不依或执行不严,规章制度就会失去约束力,科研单位就会陷入无序状态。因此,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管理,就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依章管理、按规办事,有章必依,执规必严。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科学研究静态管理只是一种常规管理,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管理,在实行静态管理的同时,还必须根据社会科学研究过程性特点,实行动态管理。
社会科学研究的动态管理是指根据社会科学研究过程性特点,追踪课题研究全过程,对科研课题进行规划、检查、评审,以提高科研效率与质量。社会科学研究动态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监导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规划、计划确立之后,课题规划、计划是否认真执行,需要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课题规划、计划不能认真执行的,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对确定遇到困难而不能执行课题规划、计划的,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无故不执行课题规划、计划的,要视其情况作出调整或取消的处理,督促和引导科研人员完成规划、计划课题任务,维护课题规划、计划的严肃性。
2、随机性。由于课题研究是一个过程,科研人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有些困难和问题科研人员和课题组自身无法解决,而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帮助解决。因此,科研管理人员要追踪课题研究过程,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科研人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创造性。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量因素增多,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也会不断转移。因此,科研管理人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转移的状况,调整和完善课题计划,对一些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题予以调整,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新的课题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从以上分析的情况说明,社会科学研究的动态管理,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重要方面。要实现有效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动态管理,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强课题研究的监督检查。科研管理人员要密切同科研人员、课题组的联系,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督促科研人员认真完成课题计划,使科研决策得以顺利实施。
②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科研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为科研人员服务,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帮助科研人员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为科研人员的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社会科学研究是创造性劳动,科研人员都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专家、学者,要实现有效的社会科学研究动态管理,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管理才能,只有这样,科研管理人员才能取得科研管理的主动权,才能实现科研管理的预见性、科学性、创造性。因此,科研管理人员要认真探索和研究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与趋势,努力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与能力,以自己高质量、高效率的科研管理工作来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三、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硬件与软件
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管理,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社会科学研究的硬件建设是指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以保障科研人员有效地开展科研活动,以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加强硬件建设,是有效地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需要。
1、是当代社会科学综合性研究的需要。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具有综合性特点,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还要进行定量分析,以便对社会现象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揭示其内在规律。要进行定量分析,收集、处理各种数据和信息,就必须借助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研设备,提高数据、信息处理的精确性。在当今时代,如果没有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研设备辅助社会科学研究,要完成一些综合性课题研究是难以想象的。
2、是提高科研效率的需要。科研人员要开展课题研究,必须收集大量的学术资料,要收集、储存和处理加工学术资料,如果仅仅通过手工劳动来进行,势必影响科研工作效率,延长课题研究周期。要提高科研效率,加快课题研究进度,缩短课题研究周期,就必须引进和应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研设备,以实现科研手段的现代化。
3、是科研人员开展正常科研活动的需要。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是一项智力劳动,其特点是个体性劳动,科研人员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需要安静的环境。因此,要使科研人员能开展正常的科研活动,必须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工作与生活条件,以保证科研人员能够专心致志地进行科研活动,为出成果、出人才提供保障。
为了保障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开展,必须大力加强硬件建设,增加现代科研设备的投入,努力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使社会科学研究能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硬件建设,对于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社会科学研究单位仅仅重视硬件建设还不够,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使科研人员保持旺盛的创造热情,还必须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的软件建设。
社会科学研究的软件建设是指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心理环境,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的软件建设,对于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导向性。社会科学研究单位通过加强软件建设,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并为科研人员认同与接受,便会成为全体科研人员共同行动准则,成为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争取多出优秀科研成果的强大精神动力。
2、激励性。社会科学研究单位通过加强软件建设,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心理环境,使科研人员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由于科研成果能得到公正的评价,优秀科研成果能得到奖励,这就使科研人员产生公平感、成就感,激发起科研人员更大的创造热情,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使科研成果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聚合性。社会科学研究单位通过加强软件建设,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心理环境,使科研人员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科研人员便会对科研单位产生归属感、依赖感,从而产生强大的集体向心力与凝聚力,科研人员的内在创造潜能便会转化为外在创造优势,科研人员的个体创造优势便会转化为群体创造优势,使科研单位充满生机与活力,科研单位必将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的软件建设是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内在要求,因此,科研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和加强软件建设,积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确立社会科学研究单位的发展目标。科研管理人员要根据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科研单位自身状况,制定社会科学研究单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要体现科学性、发展性、可行性,使科研人员从科研单位的未来发展前景中受到鼓舞,从而凝聚全体科研人员的力量,朝着科研单位的既定目标奋进。
②建立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与奖励制度。著名心理学家A·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共有五种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这五种需要是由低向高逐步递进的,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低级需要,社交的需要中级需要,尊重的需要是高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需要。一般来说,只有当低层需要满足后,才能进入追求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但就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来说,自我实现需要是其根本需要和终极需要,科研人员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得到社会的公正评价和社会承认,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社会的确证与认同。因此,科研管理人员要根据科研人员这一特殊心理需要的特点,制定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系统和优秀成果奖励政策,对取得重大优秀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要给予重奖,使科研人员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热情,使科研人员能实现自己的科研目标与理想。
③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社会科学研究是创造性劳动,科研人员以自己的学术背景、科研方法来观察社会现象,最后形成科研成果,社会科学研究是由科研人员自主进行的,别人不可替代。因此,科研管理人员要按科研规律办事,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主性,引导科研人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倡导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良好学风,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自由的氛围,使科研人员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学术成就的社会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