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效应、规模效应与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边界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大国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9]08-081210-1110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①,对于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力极为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产业与对外贸易发展的最佳路径就是利用其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一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缩小同发达国家技术、产业水平的差距。可是,很多事实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并非都是按照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来制定的,尤其对于后发大国来讲,其在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例如,印度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在第三世界国家里,印度的空间技术甚至在世界范围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样也使得该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中的一员。即使是后发大国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也会由于超大型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内外部不适应而难以持续。例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依托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这种依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主要原因就是中国超大型的国家规模所引致的。对内来讲,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对外来讲,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失衡的一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已难以为继。
本文认为,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解释后发大国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上的这些独特现象,主要是由于其理论假设过于苛刻。在一国对外经济交往中,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不存在跨国交易成本,在一国内部经济发展中,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则假设存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这些假设与后发大国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首先,跨国边界效应广泛存在而且对于后发大国作用尤甚,是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其次,国家规模效应所引致的规模收益递增现象在后发大国表现是很明显的,同时也是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本文既然以后发大国②为研究对象,那么,就需要将假设放宽,将边界效应与规模效应这两个对于后发大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纳入到前提假设当中去,进而对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进行理论探讨。
二、相关文献评述
1.关于大国经济特殊规律的研究
关于大国经济特殊规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第一篇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和第四篇第九章“论重农主义”中,都论述了市场的规模和范围对一国贸易的影响。在第四篇第九章中,斯密举了中国、印度、古埃及的例子来佐证其理论。在谈到中国时,斯密指出:“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容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就面积而言,中国的国内市场,也许并不小于全欧洲各国的市场。”
西蒙·库兹涅兹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的第三章第二节中分析了国家规模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将大国定义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国家。通过分析约17个国家1801-1967年的经济时序数据,库兹涅兹得出结论:从人均产值来看,国家大小与人均产值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并且大国集中分布在人均产值变动范围的两端。
钱纳里与赛尔昆在《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一书中,将大国定义为人口在2000万以上的国家,并对发展中大国的经济特征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在他们看来,大国经济的一般特征是:(1)大国的贸易依存度显著低于小国;(2)在工业化起步和加速方面,大国一般要早于小国;(3)大国出口结构的转变要明显快于小国;(4)大国的投资水平和储蓄水平显著高于小国,即使是考虑引进外资的因素,大国的投资水平一般还是高于小国15个左右的百分点。
莱斯特·布朗(2003)从能源与环境学的视角考察超大型经济崛起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和发展模式问题。布朗认为,从全球层面上看,西方所采用以高能源资源消费为特征的旧经济模式(他称之为A模式)不适合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正在崛起的超大规模国家。只有迅速转向建立在可再生能源基础上的新经济模式(他称之为B模式),世界发展才能得以持续。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关注大国经济问题的国内著名学者也越来越多,如胡鞍钢、刘世锦、李稻葵、张军、盛洪、卢锋等。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超大型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是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在机遇方面,如张军(2008)所指出的:“在讨论一国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面,国家的规模本身就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其优势是:一方面,它拥有规模经济和正的外部效应,有助于空间和地理集聚效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分工、交易和专业化;另一方面,它能允许多样性的制度存在,避免形成所谓的‘制度均衡’,这导致中国的很多改革带有‘帕累托改善’的性质。”在所面临的挑战方面,如李稻葵(2005)所指出的,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资源方面的挑战以及激烈的外部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讲,由于超大规模国家的崛起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所以,国内外关于后发大国经济特殊规律的研究还处于现象观察和感性认识阶段,有待于经济学界深入和系统的理论研究。
2.关于边界效应的研究
伊万斯(Evans,2003)认为,边界效应指的是国家边界对国际贸易量的负面影响。即在其他条件,如收入、距离、可替代的贸易机会等都相同的情况下,两个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远远低于一国之内两地区之间的贸易量。
较早测算边界效应的是Brcker(1984),他用一个区际贸易重力模型分析了欧共体的边界效应,其结论是,边界对贸易具有明显的壁垒效应,由于边界效应的存在,国家边界对边界地区缩减的国际贸易流是国内贸易流的1/6。研究边界效应问题最有影响的是加拿大经济学家McCallum(1995),他对美国各州和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进行影响因素考察,并估计了两国之间贸易的边界效应,得出结论认为,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平均是各省与(相同规模和距离)美国各州贸易量的22倍,发现边界效应相当显著。这项研究被认为是开创性的。从McCallum的研究开始,关于边界效应的文献迅速增加,Wei(1996)针对发展中国家数据不足的问题,尝试采用国际贸易距离数据粗略估计边界效应,即某个国家的内部贸易距离被假定是一个国家到另一个最近的国家首都距离的1/4,Wei对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的边界效应估计值比McCallum估计的更小,仅为5.6。用相同的方法,Nitsch(2000)估计了欧盟国家的边界效应,其结论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边界效应仍然非常显著。
结合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本文将边界效应分为进口边界效应与出口边界效应。进口边界效应主要是针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的③,指的是发达国家凭其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优势,提高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并在全球获得超额技术垄断利润的现象。出口边界效应主要是针对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的④,指的是后发大国在出口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过程中,由于巨大的国家规模而导致其出口产品的数量巨大,往往会引发进口该产品国家抵制的现象。
3.关于规模经济的研究
对于规模经济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亚当·斯密。斯密认为,分工导致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相同数量的劳动者能够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劳动量。如其在《国富论》中指出:“劳动生产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表明,斯密已认识到分工深化将导致收益递增,并进而构成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分工理论,并探讨了“斯密定理”的适用范围,从企业的角度将规模经济的多种形态归结为两类,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其《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一文中提出了对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严格分析的理论框架,称为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简称D-S模型)。在该模型提出仅仅两年之后,就兴起了以克鲁格曼、埃塞尔和赫尔普曼等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以罗默、阿洪和豪伊特及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以及以藤田昌久、克鲁格曼为先驱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总的来讲,目前对于规模经济的研究与应用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及经济地理等方面,对于国家规模层面的研究应用还很少有涉及,而探索大国经济特殊规律进而研究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点便是规模经济理论,所以,将规模经济理论与大国经济特殊规律的研究相结合将是一个新的、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4.本文的创新之处
通过以上的评述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后发大国经济特殊规律的文献缺少系统理论的支撑,而研究边界效应、规模经济的文献却又没有用来研究后发大国经济问题。
本文结合边界效应的相关研究,采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的分析方法分析国家规模因素对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本文的分析有两个创新点:首先,以林毅夫等为代表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强调一国的资源禀赋对它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决定作用,而本文则强调国家规模对一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其次,与林毅夫建立在H-O理论及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基础上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相对应,本文在D-S模型、克鲁格曼(1979)等人的理论基础上,把规模效应与边界效应结合在一起,研究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三、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模型
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两个重要决定因素,一个是边界效应,另一个是规模效应。其中,边界效应是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同时也是根本原因所在;规模效应是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点,同时也是主要依据所在。
1.边界效应——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前提
虽然经济全球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但由于世界还是由民族国家组成的,那么,跨国经济交往必然会受到国家边界的影响,这是我们讨论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前提。
同时,边界效应的存在也是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因所在。对于进口边界效应而言,由于其产生于发达国家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技术的垄断,所以,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相关产品时,一定会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以远远高于其在本国的销售价格出售。对于关系重大的战略性产业的相关产品,发达国家甚至会限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这一进口边界效应的存在,看似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但转换角度来看,这恰恰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的赶超提供了条件。因为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越高,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相关产业提供的空间就越大,同时,发展中国家也越有激励去自主研发生产。而搞自主研发,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所以,进口边界效应的存在是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因所在。对于出口的边界效应,由于其产生于后发大国在资源、劳动密集产业产品上的巨大产量对于国内资源、环境的压力以及其巨大的出口规模而受到的发达国家的抵制,所以,后发大国在这些产业上也必须制定相关的产业发展战略,使其能持续、健康发展。总之,无论是进口边界效应还是出口边界效应,都是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因所在。
2.规模效应——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基点
如果说边界效应说明了后发大国为什么要制定产业发展战略,那么,下面关于规模效应的讨论则说明了后发大国该如何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或者说后发大国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有什么特殊之处。规模效应是后发大国产业发展中最具特殊性的地方,也是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点。它指的是后发大国因为其超大型的国家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与巨大的劳动力资源)而引起的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是其区别于小国的关键所在。
(1)规模效应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问题首先是一个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因为后发大国在生产上的规模效应决定了其生产所需投入的规模一定也是巨大的。要知道,两百多年前在西方爆发的工业革命,至今也只不过是将占世界人口15%的欧洲人及其后裔带入了现代化的生活。而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则意味着占世界40%的人口将向现代化的生活迈进。但与西方当年不同的是,东方是太多的人口面对太少的资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1:规模效应决定了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后发大国,后发大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开创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规模效应对研发与生产的影响
假设所有产品都具有相同的成本函数,且唯一投入的生产要素就是劳动。令L为劳动力的总量⑤,为参与技术创新的劳动力数量,为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由于只有生产和创新占用劳动力,所以存在下式:
L=+(1)
令为从事研发工作的劳动力比例,其数学表达式为:
(2)
因此,我们可以把参与产出生产的劳动力数量表示为:
=(1-)L(3)
我们假定,技术进步率是参与研发工作劳动力数量的函数。具体而言,技术进步由以下方程决定,即:
命题2说明了后发大国规模效应在研发方面的体现。即当要素禀赋相同时(即一项新发明所投入的劳动量μ和从事研发工作的劳动力比例相同时),大国的技术增长率高于小国。因为国家规模取决于一国的劳动力数量,由于大国人口众多,所以为技术创新提供的市场就越大,从而提高了研究带来的收益(需求效应)。另外,人口越密集的经济体肯定会有越多潜在的技术创新者,而从事研发的人越多,就有更多的发明创造(供给效应)。因此,越大的经济体技术进步应该越快。
产品的产出量等于个人消费该产品数量的总和。假设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那么,生产量就可以表示为代表性个人的消费量乘以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数量。
在图1中(横轴表示代表性商品的人均消费量,纵轴表示代表性商品相对于工资的价格)由PP曲线表示。价格在任何地方都高于边际成本,并且随着c的增加而增加,因为我们假设需求弹性随着c的上升而下降。
在对成本和效用的特定假定下,价格与产量无关。为了求出利润,我们需要考虑产量。生产商品的利润由下式表示:
假设前述分析的经济体经历了一个由总劳动力增加而带来的参与生产的劳动力增加的过程,将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我们能够从图1中得到结论。在劳动力增加之前均衡点在A点。通过回顾方程(13)和(16)我们能看到,的增加对PP曲线没有影响,却使ZZ曲线向左移动。新的均衡点在B点:c下降,p/w也下降。
p/w下降对于每种商品的产出量和商品的种类都有什么影响呢?
通过(16)式我们可以得出:
x=α/(p/w-β)=αθ/β(1-θ)(18)
上式显示,随着p/w的下降,产出增加。
由(17)式可以看出,的增加意味着n的增加。
命题3:如图1所示,保持不变,那么,随着国家规模L的增大,劳动力增加,产品价格下降,产品产量和种类增加。
命题3说明了后发大国规模效应在生产方面的体现,要素禀赋相同的条件下,后发大国生产的产品数量大、种类多、价格低。这是大国超大型的国家规模所决定的庞大的市场容量使然。大国庞大的市场容量意味着大国产品需求市场的特点是数量大、种类多。后发大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其巨大的产品生产量,产量的增加必然会带来生产的规模经济;后发大国庞大的市场需求还会引致产品种类的增加,这会促进后发大国高水平配套产业群的形成,提升国家的产业配套能力。有了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后发大国在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后能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迅速实现产业化。
3.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结合以上对边界效应与规模效应的分析,我们认为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应该根据以下原则进行选择。
首先,中、印的崛起必须也必将开创一种大国发展模式,一种新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模式。而建立这种模式的根本在于后发大国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选择,具体地讲,后发大国必须在能源与环境领域开创自己的源技术,使自己的产业发展建立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基础上,并使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这是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则。
其次,后发大国在制定具体的产业发展战略时,要综合考虑边界效应与规模效应的影响,不能完全依照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来制定。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或产业的资本、技术密集环节),后发大国应该在进口边界效应的保护下,发挥规模效应搞自主创新与赶超战略;对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产业资源、劳动密集环节),后发大国应该搞比较优势战略,但由于规模效应的作用,后发大国在发展相关产业时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同时要注意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这是后发大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具体原则。
如图2所示,我们根据产业要素禀赋的不同将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分为两个空间来论述:一个是资本、技术密集产业(或者是产业的资本、技术密集环节)的空间(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另一个是资源、劳动密集产业(或者是产业的资源、劳动密集环节)的空间(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按照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后发国家本来是不适合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或产业资本、技术密集环节)的,但由于进口边界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存在才使后发大国能够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具体地讲,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垄断力的强度是随着产业资本、技术密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这也就是说,进口边界效应随着产业资本、技术密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样就给后发大国发展相关产业提供了一个空间。而这只是必要条件,还缺乏充分条件。规模效应就是充分条件,是大国区别于小国的关键所在。后发大国可以利用自身的国家规模效应,在产品研发与生产上发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优势,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或产业资本、技术密集的环节)上搞自主创新与赶超战略。按照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是产业的资源、劳动密集环节)是后发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的领域。但对于后发大国来讲则不尽然。如果后发大国在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源、劳动密集环节)完全按照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来发展,那么会对后发大国的经济造成内外部的不适应。从外部环境来看,庞大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会使后发大国出口规模巨大,以致对进口国家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这必然会引起进口国家对后发大国出口产品的抵制,那么出口的边界效应也就随之增加。从内部环境来看,长期从事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以及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会使资源环境约束加强。这种内外部的不适应会使后发大国的比较优势战略难以维系。所以,后发大国在资源、劳动密集的产业上应该搞比较优势战略,但同时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并注意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图2 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模型
四、结论和政策含义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首先是一个发展模式问题,其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在具体考虑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问题时,要素禀赋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国家规模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作为后发大国来讲,不能仅依照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来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还要充分考虑超大型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对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而发挥规模效应则离不开边界效应这一重要条件。
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后发大国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问题;其次,后发大国必须努力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以实现产业升级与技术赶超;最后,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必须以内需为主。
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首先必须开创一种建立在可再生资源及环境友好基础上的、新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模式,这是中国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中国的产业发展战略绝不能完全依照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来制定。对于高科技产业,如航空航天产业、信息产业等,要勇于搞自主创新与赶超战略。对于中国产量巨大却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中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如汽车产业、造船产业等,要将比较优势与规模效应相结合,在引进外国技术和资金的同时,坚持进行自主开发,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如纺织、服装产业,要通过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创造产品特色来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要立足于内需。
注释:
①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是将比较优势概念与国内资源配置结合起来考察的理论体系,注重研究国内资源配置和结构变化,其代表人物是林毅夫。该理论认为,一国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内生决定于经济的禀赋结构;一国发展战略能否充分利用本国比较优势将决定其长期绩效。比较优势战略论者得出的结论是,要实现向工业化国家转化并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需要奉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②本文研究的后发大国主要是就一国的国家规模,而不是经济规模而言的。具体指的是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不论从人口还是从面积而言都堪称巨大的超大规模国家。
③因为后发国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不具备比较优势,所以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的进口国。
④因为后发国家在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备比较优势,所以是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国。
⑤因为只有劳动力一种投入要素,所以一国国家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该国劳动力数量的多少。
标签:比较优势论文; 边界效应论文; 规模效应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