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王静娟[1]2013年在《利率变动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2000年全国大规模推广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与金融体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过热,房地产价格保持高位运行且增长速度较快。利率作为金融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能否将房地产价格的增长控制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区间内,对于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析了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认为利率对房地产价格来说属于一个政策性的外生变量。在此基础上重点从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论述利率对房价的影响,认为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对利率的弹性。接着结合我国2000-2011年利率调控房地产价格的实际情况,认为利率变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分别从四个阶段分别分析利率对房价的影响程度,认为利率变动对我国房价的波动影响较小且很短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调控效果远未达到政策预期的效果。对此,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选取了商业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一至叁年期贷款利率、五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以及五年以上住房公积金利率作为利率指标,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作为房价指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向量自回归(VAR)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方法,对2000-2011年的季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是利率变动对房价的影响系数比较小,且滞后一期为正影响,滞后二期为负影响,预期的效果在两个季度后才能够显现出来,但这种效果很短暂。鉴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分析当前我国利率变动对房价的影响较弱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利率政策本身的局限性、我国房地产市场对利率的变动缺乏敏感性以及地方政府调控房价的动力不足等。针对利率调控房价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本文认为应该稳步推进存贷款利率、提高房地产市场参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房地产融资渠道以及加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职能,逐步提高利率在调控房地产价格中的影响程度。

陈蓓君[2]2008年在《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向利率转变的阶段性探析》文中指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连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桥梁,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操作的成败。在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逐步减弱,各国纷纷转向利率中介目标。本文在借鉴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围绕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以及具体操作方式展开充分论述。虽然国内已有较多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讨论,但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因此,本文采用了科学的阶段性研究方法,以1992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分界,分阶段地对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以及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定性的理论分析和定量的实证研究,本文认为现阶段货币供应量已经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此同时,利率对国民经济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较好选择。本文深入探讨了实行利率中介目标所必需具备的配套体制和条件,指出完善的市场化基准利率体系是实行利率中介目标的重要基础,并提出继续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最后,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性地提出了分两步走的中介目标转变步骤,并且建议央行日后采用“利率走廊”模式对基准利率进行调控,其效果将优于公开市场操作。本文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中介目标转变步骤和实施方式的探讨,都将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和参考。

朱韩丹丹[3]2014年在《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文中提出在已有文献中,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大多是出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研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应该如何转变经营策略、如何应对改革带来的巨大风险以期提高盈利水平。而本文将重点探讨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在利率市场化下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建议。首先,我们无可否认的是信贷机制是我国当前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面临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经营环境,促使其调整原有的资产负债结构,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将从“融资中介”转向“金融服务中介”。此外,利率市场化促进融资格局的变化和加速影子银行发展,这样一来使得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将减弱。其次,利率政策其实是我国管制利率下的货币政策工具,但会带来负面影响。市场利率传导方面,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市场利率总体上来说利率对经济产出的传导有效性还十分微弱。我国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完成将有利于增强市场参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度,有利于增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传导效应,为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奠定了基础;也将逐渐打通利率、资产价格以及汇率这叁大价格型的传导机制,提高利率机制在我国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再次,我国当前资产价格传导效率不高的根源是资本市场的建设比较落后。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这叁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利率市场化促使资本市场形成规范化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合理引导人们对未来资产价格的预期,形成比较稳定的市场环境,q值重新成为企业评判投资项目的指示器。有利于消除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导投资者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从而居民分享从股票价格的上涨中带来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收益,促进资本市场财富效应传导机制的实现。最后,在利率和汇率均市场化的宏观环境下,利率的变动迅速引起汇率的变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起到促进稳定的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协调进行,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发挥改革协同效应,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再实现汇率市场化从而极大地增强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徐青娇[4]2008年在《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实证分析》文中认为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前沿问题。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注重的是从数量的角度去衡量货币的有效性。我国真正的货币政策实施是从1984年建立中央银行体制后才开始的,在这在二十多年的货币政策的实践中,中央银行频繁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结论大体有叁种:完全肯定论、非对称性论和否定论。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性效性进行系统的实证检验与分析,不但可以量化这二十多年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对我国货币政策今后的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吸收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首先阐述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接着对我国自1984年以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进行了回顾与效果分析,然后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利用1984-2007年的年度数据,借助于Eview5.0计量软件对叁个层次货币供给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利率四个变量进行了相关系数分析,还进行了ADF检验,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变量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冲击效应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增长,长期内不具有中性,也就是说我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有效性不强。(2)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不同。(3)利率对经济影响不显着。最后,本文,在前面结论基础上,分析了弱化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提出了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偏热形势下政策建议,以使我国的经济健康的发展。

虞仕攀[5]2017年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货币政策利率渠道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直接影响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效率。其中,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在当前经济金融活动日益证券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利率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利率也已经成为了货币政策能否传导到实体经济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利率传导效应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进而,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宏观经济金融运行中的许多现实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弄清阻碍货币政策传导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问题,从而为政府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整体结构上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本研究的背景、目标和意义,以及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回顾了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相关研究的理论文献基础;综述了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国内外最新研究状况,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影响以及国外金融自由化下的利率传导情况;并简要说明下目前的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利率分割条件下的消费效应和投资效率,阐述其传导机制提出了假说;研究分析了利率期限结构在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中的影响;基于主流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从而分析利率期限结构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影响。第四部分阐述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从利率与产出结构关系波动、金融市场分割下的利率分割以及不同利率期限结构与产出的关系波动上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传导的有效性程度及其变动趋势。第五部分运用计量模型来探讨我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有效性程度及利率期限结构对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影响,并检验利率与消费效应、投资效率的理论假说。并分析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及不同利率期限结构对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影响。第六部分根据第四部分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中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在对实体经济的传导过程中的有效性有所增强,利率期限结构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通货膨胀预期变得更为有效;并提出政策建议:继续发展并培育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体系;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反应机制。

王宝振[6]2016年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利率和汇率分别是一个国家法定货币的对内和对外价格,在开放经济环境中,他们之间往往具有较强的联动关系,而这种关系是该国维持其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键因素。1996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始,2015年10月央行宣布取消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以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的市场利率体系。同时,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特征,以增强市场供求的反映水平和增加汇率浮动弹性为目的的汇率市场化也在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它对经济影响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角度看待我国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的问题,理论上论述了利率与汇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了我国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的概念进行界定,详细描述了我国汇率政策及利率政策的改革历程,然后阐述了利率与汇率关系的相关经典理论模型。并且,在验证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在我国货币市场上作为基准利率的有效性的基础之上,文章选取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月平均值)、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月度)和美联储发布的联邦基金利率FFR(月度)叁个利率平价理论核心变量,同时加入货币供应M2、净出口NX、国家外汇储备FER叁个重要影响因素,建立SVAR模型,分别对利率市场化的两个阶段中我国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我国利率与汇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动关系,虽然影响程度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阶段人民币利率汇率联动效应相对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阶段有较好的改善。最后根据我国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的实证结论,对如何完善利率汇率市场化机制及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首先,构建以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为基础,以宏观调控指导为辅助的,有弹性的有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和汇率体系。其次,以系统整体的角度看待利率汇率联动机制,要充分考虑经济冲击对系统整体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制定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时,既要坚持政策的独立性,也要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张晓晖[7]2008年在《当前我国利率政策阻滞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影响社会活动中的货币流量以实现调控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的目的。目前我国利率传导机制堵塞效用较强,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和金融市场内外存在的诸多阻滞因素,利率传导机制作用相对有限,利率政策有效性需要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利率政策阻滞因素——阻碍利率政策发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有效性的所有因素。本文通过对影响利率政策有效性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的研究发现,利率政策阻滞因素主要分为叁类:制定和实施保障阶段的制度性阻滞因素(包括经济开放政策阻滞因素、体制转轨制度阻滞因素、利率管制体制阻滞因素);实施和作用阶段的市场性阻滞因素(包括货币市场阻滞因素和资本市场阻滞因素);作用和效应阶段的行为性阻滞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模式)。这叁类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对利率政策传导和发挥作用的阻滞。通过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近二十年来,我国利率政策整体上是低效的,对国民收入、物价水平和微观领域的投资、消费等行为的应有影响未能有效发挥,且存在一定的政策时滞效应。

陈训波[8]2002年在《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银行体系的建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政策逐渐成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调控工具。充分发挥利率政策的作用,促进利率政策目标顺利实现,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我国经济在1990年之后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央银行也多次调整利率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利率政策在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作用非常明显,对于抑制经济过热所带来的通货膨胀时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1996之后,受全球经济增长减缓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了持续至今的通货紧缩现象,表现为物价不断下降,失业率却不断上升。为抑制通货紧缩,中央银行多次采取下调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名义利率,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手段,但是收效甚微。于是,利率政策是否有效、在什么情况下有效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成为货币当局在运用利率政策之前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分别对利率政策的效应进行研究,目的是找出制约我国近年来利率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从理论出发,对我国利率政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的理论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试图从理论上找出制约我国利率政策效应有效发挥的主要因素。其次,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对利率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找出影响宏观经济指标和微观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在分析利率政策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利率政策有效性的若干政策建议。最后,在前面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提高利率政策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本文逻辑结构如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定性分析,第二部分和第叁部分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WP=3>度定量分析利率政策效应,第四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来探索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首先对利率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界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分为:利率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和利率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货币控制的有效性和货币作用的有效性;调控主体的有效性、中观介体的有效性和微观客体的有效性。其中重点讨论利率政策目标和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随着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率政策目标必须随之发生改变。通过分析西方国家利率政策目标演变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我国经济所处于的阶段,对不同的经济目标进行比较,以选择最合适的利率政策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然后对我国的利率种类和利率结构进行分析,指出利率种类过多以及利率结构扭曲是有效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必须解决先行的问题。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基准利率的选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本章重点讨论的问题。为促进经济增长,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思路是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而货币市场的利率敏感性要明显强于资本市场,是利率政策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促进利率政策的有效传导,是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兼顾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衔接,促使资金合理流动,以达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制约利率政策作用发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利率的决定机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管制利率,但是在经济自由化趋势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影响下,必然向利率市场化转变。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场化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如何选择和培育过渡时期内的基准利率,也是制定利率政策和充分发挥利率政策效应必须先行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和利率的关系。由于我国利率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来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主要分析经济增长、物价与利率变动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实际利率水平存在着高度负相关。利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可以发现,与金融深化学派提出的高<WP=4>利率政策相比,凯恩斯的利率与现实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变动的观点更能解释我国近年来的经济现象。实证分析还表明,名义利率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呈现出正向变动关系。出现这种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率政策对于物价变动的滞后。而利率政策对于物价稳定的作用可以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方面来讨论。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采取的是高名义利率加保值储蓄政策,从实践来看,高利率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发挥了重大作用;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1996年以来出现的物价不断下降的通货紧缩,中央银行频繁调低利率政策,但是效果不明显。这其中有货币政策时机把握不当和调整力度的原因,也包含了产品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第叁部分主要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与利率之间关系。按照居民、企业和银行等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不同的经济行为,分别建立消费-利率模型、储蓄-利率模型、贷款-利率模型以及投资-利率模型来分析90年代以来利率与居民消费、居民储蓄和投资的关系。按照西方利率理论,投

郭蒙[9]2015年在《当前我国利率下调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率政策是最为主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对于稳定经济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央行多次实施了利率下调政策。本文围绕利率下调政策有效性,介绍了相关概念,分析了影响利率下调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建议。

曾磊[10]2006年在《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基于劳动价值论阐述了他对货币问题科学的见解,并形成了他自己的货币理论体系,深刻分析了货币流通以及流通中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规律,并对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供给特性等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同时,马克思的《资本论》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货币媒介交易、推动生产、配置资源、调控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以及中央银行所具有的货币政策职能等重要思想。所有这些,对我们今天研究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职能的履行,发端于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所谓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就是指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要能够影响经济金融中介变量或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并通过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减少经济波动、平抑物价、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经济社会。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利率等。经过了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政府的金融宏观调控方式已由计划调配资源的方式转化为主要以市场为导向的调控方式,货币政策工具也由直接型逐渐向间接型转变。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应该是肯定的,但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赖以依存的一些基本经济条件尚不成熟,如金融市场不发达,尤其是货币市场发展滞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还未形成,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还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行政色彩,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本身也还存在着诸多缺陷等等。因此,要完善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效能,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执行的有效性,除了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利率变动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D]. 王静娟. 郑州大学. 2013

[2].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向利率转变的阶段性探析[D]. 陈蓓君.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3]. 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D]. 朱韩丹丹. 浙江大学. 2014

[4].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实证分析[D]. 徐青娇. 兰州商学院. 2008

[5].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货币政策利率渠道有效性研究[D]. 虞仕攀. 浙江理工大学. 2017

[6].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的实证分析[D]. 王宝振. 山东财经大学. 2016

[7]. 当前我国利率政策阻滞因素研究[D]. 张晓晖. 吉林大学. 2008

[8]. 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分析[D]. 陈训波.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9]. 当前我国利率下调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 郭蒙. 现代商业. 2015

[10].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分析[D]. 曾磊. 四川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