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建筑工程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飞速发展下的产物,在建筑施工中采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已是当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非常频繁的技术之一,对建筑质量、性能以及使用寿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探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大幅度增长,而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是对混凝土技术应用的要求提高,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难度加大。在新的形势背景下,施工人员必须加强技术培训,加大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功能的发挥,以确保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1.1混凝土施工技术
1.1.1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的运输工作非常重要,在运输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强化质量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运输方式。首先就是对运输时间有严格的控制,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运输完毕,一旦时间过长,对混凝土的使用质量必然受到影响,降低混凝土粘合性。其次还要根据工程运输的要求和混凝土的性质进行分批运输,预防出现不同混凝土混合而影响施工效果的情况。
1.1.2混凝土拌合
要确保混凝土搅拌的充分,混凝土必须与水充分融合,那么就要注重拌合时间的准确性,以搅拌量以及混凝土性质决定,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否则都不利于施工应用。
1.1.3混凝土浇筑
在进行浇筑以前,施工人员要检查钢筋与模板,确保混凝土具备浇筑条件,并确定浇筑方式的合理性,混凝土下落的高度要在3m以内,如果施工人员采用的是分层分块浇筑方式,就要根据混凝土密集的程度以及实际的结构确定不同层次的高度[1]。
1.1.4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振捣工作在浇筑后进行,这个环节的作用在于确保混凝土充满模板的各个角落,使其达到最大均匀值与密实度。
1.1.5混凝土养护
养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养护工作执行下,混凝土的硬化与强度才能逐渐增加。养护过程中混凝土应该保持湿润的状态,通常情况下施工人员会采用混凝土表面洒水、覆盖草帘、保温的方式进行养护,要注意冬季养护时间为两周[2]。
1.2建筑工程的管理应用
1.2.1施工准备工作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对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以及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有很好的保障作用,能够确保施工进度的合理推进,节约施工成本。而做好施工准备工作的内容有很多,比如要确保所有原材料能提前进场,材料的指标符合应用标准和要求,还要严格控制进场数量,在满足施工需求基础上不能过多。施工设备也要保证齐全,并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
1.2.2施工材料管理
材料管理的方法有很多,施工人员必须结合建筑工程实际的情况制定与之相符的管理方案,确保材料的质量达标,供应需求量得到满足,保障施工的进度与材料的准备适应。另外,还要求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在施工前得到深入而专业的培训,提高混凝土技术的应用知识与施工技能,并灌输节约的施工理念,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简述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因素
2.1配比因素
合理的配比才能确保混凝土应用的质量,一旦混凝土配比质量与强度无法达到应用要求,那么建筑工程的质量也必然得不到保障。所以施工人员应该提前通过实验的方式确定准确的配比值,并充分考虑到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受到的施工环境影响,及时做出调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混凝土性质
由于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的混凝土性质不同,一些质量更好、配比更好的混凝土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更利于操作,并且具备质量均匀和成型密实的优势,其流动性、粘聚性以及保水性都更好,如果混凝土的性质不稳定,那么拌合物就会出现相互分离的情况,严重影响后续的振捣环节,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埋下隐患。
3.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有效策略分析
要确保建筑工程中混凝土与施工的质量,就必须做好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这是控制质量的首要任务。一旦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不上心,管理成效不达标,那么就会给建筑的使用埋下安全隐患。因此,施工人员要坚持以下的原则与策略,才能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管理效率。
3.1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
施工人员是决定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确保施工人员从认识上提高质量管理觉悟,才能支配行动真正达到质量管理控制的目标。此外,施工团队中还要有保障施工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准则以及质量管控体系,使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效果在改善中实现完善。针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和施工质量效果,要采用分明的质量管控奖惩制度,将施工的质量与施工人员的绩效挂钩,一旦存在施工安全隐患,则工作人员要受到一定的惩罚,以此来促进施工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质量管控意识,提高施工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加强对自身及施工团队的约束。
3.2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加大强度等级
具体到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中,施工人员必须确定科学的配合比,增大强度等级。在施工的前期,施工单位要组织施工人员对使用的混凝土相关技术指标进行实验确定,针对不同强度与等级的混凝土采用不同的缓凝剂,确保初凝时间超过8小时。此外还要确保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达标后,降低坍落度与水灰比,减少水泥的使用量,同时也减少含沙量,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添加剂和粉煤灰做出符合要求标准的调整[3]。
3.3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坍落度
施工现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对不同的混凝土进行不同强度的施工,特别是进入到混凝土运输和调度的环节更要强调其强度。根据混凝土浇筑的不同面积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度等级以及坍落度,浇筑过程中控制好进度要求,并对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进行不同初凝时间的控制,这个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注意确保混凝土在初凝以前完成浇筑施工工作。此外还要注意现场输送混凝土时做好坍落度的相关检测工作。
3.4按照要求严格落实施工流程
施工人员必须控制施工进度,切忌因为追赶进度而放弃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必须做到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达到施工进度要求,并以此建立相关的操作章程。如果混凝土的强度不到1.2MPa,那么就要禁止现场人员放实物在混凝土结构上,而在其强度达到10MPa以后,为了调节施工现场的空间,可以适当放置一些实物在混凝土结构上,但为了预防建筑结构被损毁,施工人员还要注意两根梁之间放置方木,达到分担重量,减轻冲击的目的和效果。
3.5做好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做好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直接与建筑工程相接触的工作人员都要在开工入场前进行相关的施工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强化对现场掌控的能力,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并根据实际的情况与要求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另外,在使用混凝土的同时,针对所用混凝土半成品必须进行坍落度试验,相关人员做好参数记录,整理好资料,并尽可能进行多次的试验确定结果的真实度方可应用,一旦坍落度超出规定标准,绝不可使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工作,这也给当前的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现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及时发现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解决与完善,并提高自身的施工技能,强化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才能确保建筑工程质量达标,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啸.探究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的相关对策[J].科技展望,2015,11(10):32.
[2]张时敏.论述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城市建筑,2014,11(2):172.
[3]吕大伟.试论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4(16):180.
论文作者:黄宇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混凝土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施工人员论文; 质量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强度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