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的流动特点及管理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农村党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逐步趋向多样化、多元化,农村中的党员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呈现出一种相对集中的流动势态。如何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已经迫切地提到农村党组织建设的议题之上,也是贯彻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农村党员的流动势态及特点
农村党员的流动量有多大?占农村党员的比例多少?从全国农村来讲,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流动党员的所占比例也不同。全国非公有制经济3600多万人,其中党员达400多万。这些非公有制经济的构成比较复杂,但为数较多的要算农民。据甘肃张掖地区统计,全区共有50岁以下的农民党员14000多人,其中近10000名农牧民党员进入流通,占全区党员总数的70%。这种发展趋势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渐趋突出。而且从沿海向西北、从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逐步推进。
农牧民流动党员的流动性,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逐步形成了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是行业的分散型。普遍从事行业较杂,但更多的是以输出劳务性为主。一般就近靠亲友关系在乡镇企业就业。也有相当部分从事流通。
二是流动的季节性。由于中国农村特有的民俗习惯,农民党员一般习惯于农闲流动。但也有相当部分春节前回来过年,春节后向外流动。年年的民工潮就呈这种特点。
三是流动的趋向型。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情况看,农牧民党员的流动大体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农村向城市广泛流动,其目的主要是从事一些服务行业;第二种是一些有技术的五匠党员向边远地区的城镇或乡村流动;第三种是就近向各类企业流动。
四是流动的相对集中型。对一个村或一个村民小组来讲,流动党员的流动基本上是分散的。但对流向地来讲,流动党员的流动多数是相对集中的。或县属,或亲朋、或好友,多属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互相联系,呈现出属地的相对集中型。
二、农民流动党员给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新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都依照行政村组设置,其教育和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以原有的集体管理方式进行的。农民流动党员的大量增加,给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上的滞后性。由于经济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党的基层组织依照原有的行政村组设置,已经很难覆盖到农村中的二、三产业,一些行业甚至出现了空白状。据甘肃酒泉地区调查,1993年,酒泉地区共有乡村集体企业1467个,从业人员达39206人,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达到63%。与之相对照,乡镇企业党建工作明显滞后。突出表现在:(一)多数企业建立不起党的组织,全区乡镇有条件建立党组织的只有118个,仅占乡镇企业总数的8.04%,还有近92%的乡村企业没有条件建立党组织。(二)乡镇企业党员偏少。全区乡镇企业中共有党员1110名,只占农村党员总数的4.9%,占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2.8%;53%的乡镇企业没有一名党员,35%的乡镇企业仅有个别党员。(三)一些基层党组织面对新兴的乡镇企业,仍然沿袭农村党建的一套老办法、老规矩,没有把乡镇企业党建问题作为薄弱环节认真对待。目前全区可建而没有建立党支部的乡镇企业有10个,应该创造条件建立党支部而没有做这方面工作的乡镇企业近百个,能转而没有把组织关系转到乡镇企业的党员近千名,大多数乡镇企业党建工作尚缺乏符合实际的操作程序和党员管理办法。这种状况在流通行业和外出劳务输出的流动党员中更加突出,造成了流动党员无人管的状况。
二是组织生活上的无组织性。由于流动党员的管理至今没有一个管理办法,农村中的流动党员长期处于自流状况,除去每年的冬训外,组织生活基本上不过,也无法过。党员教育对这部分党员基本属于空白状态。
三是监督上的无效性。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监督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但由于组织建设的滞后性,流动党员在外做了些什么?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哪些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哪些地方违反了党的纪律,属地党组织不甚清楚,更难讲群众对党员的监督。
由于管理上的滞后性,组织生活上的自由性和监督的无效性,一些农村流动党员因此失去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有的甚至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严重败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应当承认,农民流动党员是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尤其是流动在乡镇企业的农民流动党员,则是当地经济的骨干力量。农民流动党员的管理如何?教育如何?作用如何?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党的组织建设,一定要把农民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作为主要内容,认认真真去抓。
三、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相互流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城乡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加强和改进农民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必须依照市场经济中劳务流动的规律,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人制宜。
首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善党的基层组织的机构设置。鉴于农民流动党员的属地和流向地的生活依存性,对农民流动党员应该建立双轨管理体制。农民流动党员的管理主要以属地支部为主,管理流动党员的登记、党费交纳和思想教育。同时在流向地以行业为主建立农民流动党员临时支部,对流动来的农民党员进行管理,安排组织活动,及时通报党内信息。建议:(一)改革农村现有党的组织设置,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有利于组织发展,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接受群众监督的原则,在巩固健全原有依行政村组设置党的组织的基础上,应根据党员所从业的产业,建立同行业的行业党支部。原有村支部可根据经济发展,改建为村党委或村总支,原有党小组超过三人的,可改建为支部。行业支部依照村级经济发展确定。村民小组经济发展较快,各种经济成份较多的,可依照党员的行业分布,建立行业党组织。村组经济发展缓慢,党员人数较少的,可依照村级流动党员的行业分布,建立行业支部或行业党小组,依照行业特点管理二、三产业的流动党员。村办企业、村组企业要根据党员的数量,建立健全企业党支部或党小组。(二)根据农民党员流动的规律和特点,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各种施工工地、各种所有制企业、城镇街道和部分乡村,合理设置党的组织,建立适宜农民流动党员活动的临时党支部,加强对辖区内农民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三)加强农民流动党员属地党组织与流向地党组织的协调。农民党员的流动,使属地党组织所承担的一部分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和监督的职责相应地落在流向地党组织的身上,如何使两者有机地衔接,也是目前农民流动党员管理的一个棘手问题。为此,应该根据农民流动党员的流动特点,建立相对应的农村流动党员协调机构,负责属地和流向地党组织对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衔接。
其次,规范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程序。一要根据农村流动党员流动大的特点,逐步完善农村流动党员的属地登记制度、联系制度、请示汇报制度、党费交纳制度和组织生活制度,使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二要严格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外出前必须向属地村支部或小组报告,由支部或小组认真填写《外出流动党员登记表》,做到其流向地、所从事职业基本清楚。党员集体外出3人,且有固定地点、时间三个月以上的,由属地党支部为其设置临时支部或临时党小组,流动党员流动到从事劳务的固定地点,必须向当地的农村流动党员协调机构报到,并予以登记,接受流向地党委和支部的领导,并参加流向地党的组织生活。流向地的党组织对流动来的农民党员要主动管理,安排好组织生活,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当流动党员返回原籍时,流向地的党支部应作出鉴定。三要加强流动党员活动状况的信息反馈。农村流动党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不能全年或长期在流向地生活。因此,属地党支部决不能因为流向地设立临时支部而放松对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鉴于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分散性,党支部难以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状况和组织生活状况,为此,对外出三个月以上的流动党员,属地党支部应指定专人进行联系,由联系人定期通报属地党组织的重大活动,邮寄学习资料,开展谈心活动。流动党员应主动及时地汇报外出期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遵纪守法情况。时间超过半年的,应定期书面向党组织汇报,主动置于属地党组织的监督之下。
再次,要完善农村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体系。农村流动党员由于所从事劳务输出的多样性,在思想上表现出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方面在长期的流动过程中,亲自体会到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加之他们大多数在生产的第一线,因而对共产党的感情较深,对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比较坚定。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公平竞争和党风、社会风气的不正,一些农民流动党员自觉不自觉地在思想上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较重,对一些现实问题不能正确地对待,甚至出现一种消极的腐化的情绪。农民流动党员思想的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决定了农民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决不能一般化,要依照其特殊性,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加以改进。要依照流动的季节性特点,注意行前、行中和行后教育的结合。流动之前,属地党支部都应采取个别谈话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对他们进行党性教育。流动归来之后,尤其是长年在外做工的,属地支部应根据季节特点,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了解情况,解决思想难题。在具体做工过程中,流向地临时党支部应经常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并注意将他们的思想状况向属地党支部反馈。教育内容要兼顾流动党员所从事行业的特点,对乡镇企业或从事工程劳务的党员,要侧重进行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教育,使他们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服从国家和企业的大局;对乡镇企业中从事供销业务的党员要侧重进行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党性原则关系的教育,防止出现行贿受贿、违法乱纪的行为;对从事流通的个体私营企业,要侧重进行自主经营与守法经营关系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地维护市场秩序,抑制通货膨胀,保护消费者利益;对从事运输行业的党员要侧重进行赚钱盈利与为民服务关系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总之,农村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应当注意贴实抓细。
再次,要注意发挥农民流动党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在长期的市场流动竞争过程中,农民流动党员逐步形成了一些区别于其他农村党员所特有的素质,联系广,懂市场,善经营,会技术,且效益观念较强,思想比较进步。不论对于属地还是流向地,这都是一种财富。发挥农村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应当注意他们的特殊性。流动党员以输出劳务或技术参与流向地经济建设的,在特定时间里,这是他们的主战场。流向地的党组织应注意调动这部分党员的积极性,围绕本地的生产经营,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吸收他们参加,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应该看到农村流动党员的根在故乡,故乡的经济建设与他们息息相关。属地党支部尤其是一些贫因落后地区要善于发挥农村流动党员的媒介作用,了解异地市场信息,搞好经济协作,调整经济结构。同时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利用他们回家探亲,组织一些业务技术培训,依靠他们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对一些已经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流动党员,属地党组织应动员和组织他们领办乡村企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更多的群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