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术后护理论文_高风丽

肠套叠术后护理论文_高风丽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手术术后护理方案以及体会。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肠套叠小儿患者共2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后,小儿患者有1例发生肠瘘,术后7d后采用全麻条件下剖腹探查术,确诊为吻合口瘘,继续采用吻合口瘘修补术+腹腔引流术+近端回肠造瘘术。术后,为小儿患者放置减压管、引流管、腹腔双套管、盆腔引流管、股静脉置管。1例小儿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经过治疗后恢复。结论:小儿肠套叠临床病情较为凶险,采用手术治疗有着较大的风险,并且小儿患者由于年纪小而表达能力较弱,因而需要科学的围术期护理,以此来提高肠套叠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小儿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围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6-0203-02

小儿肠套叠病因主要是肠梗阻,一般发生于2岁以下的小儿中,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血便等。肠套叠临床并发症较为严重,尤其是吻合口瘘[1]。为研究小儿肠套叠手术护理方案,笔者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选择了28例接受治疗的小儿肠套叠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成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肠套叠小儿患者,一共28例,男性小儿患者15例,女性小儿患者13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年龄(1.2±0.6)岁,发病时间2~72h,平均发病时间(15.6±6.3)h。肠套叠位置包括:左侧腹腔11例,右侧腹腔9例,脐部8例。诊断标准:(1)小儿患者有阵发性哭闹情况,同时伴随着呕吐、腹痛等症状。(2)小儿患者腹部能够观察到香肠样肿起位置,且较为坚硬。(3)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查小儿患者长轴切面,表现为套筒状,采用短轴切面表现为同心圆状[1-3]。入选标准:所有小儿患者发病时间在72h以内,并且小儿患者具有清醒的意识,采用空气灌肠治疗方法失败[4]。

1.2 方法

本组小儿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包括11例单纯肠切除术和17例肠切除联合肠粘连根治术。

2.结果

小儿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后,小儿患者有1例发生肠瘘,术后7d后采用全麻条件下剖腹探查术,确诊为吻合口瘘,继续采用吻合口瘘修补术+腹腔引流术+近端回肠造瘘术。术后,为小儿患者放置减压管、引流管、腹腔双套管、盆腔引流管、股静脉置管。1例小儿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经过治疗后恢复。

3.护理

3.1 生命体征护理

对本组小儿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包括神智、血压、呼吸、体温等指标变化,尤其是呼吸以及SpO2变化。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注意小儿患者的口唇、耳廓等部位,注意有无发绀等情况,同时予以吸氧护理(2L/min)[2]。

3.2 呼吸道护理

小儿患者本身年纪幼小,因而其表达能力较弱,难以清晰表达自身的感受,容易发生误吸或窒息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需要护理人员予以密切的呼吸道护理,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对小儿患者的呼吸形态进行科学评估,其次还需要保障小儿患者呼吸道顺畅,对于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要予以及时的清理[3]。再次,吸氧过程中需要把握氧气流量以及时间,同时予以密切看护。

3.3 发热护理

肠套叠小儿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吻合口瘘,而一旦出现吻合口瘘,小儿患者的体温会有明显的上升,通常会高于39℃,甚至会导致小儿患者惊厥。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密切关注小儿提问状态,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手段,例如冷敷、温水擦浴等,还需要及时擦干小儿患者的汗液,必要时需要合理采用抗生素[4]。

3.4 引流管护理

小儿患者肠套叠手术后,一般都会放置肠胃减压管以及腹腔引流管等,而若是发生并发症,例如肠瘘,其引流管数量会更多,种类也各不相同。而小儿患者家长一般对此方面知识并不了解,因此需要护理人员严密护理。首先,需要保障引流管的通畅,并且予以固定,放置牵拉,引流袋应该在水平上低于小儿患者的切口[5]。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对引流管中的引流液进行记录,包括颜色、性质以及数量等,一旦发生异常,需要立刻通知主治医生。再次,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无菌操作,避免小儿患者感染,还需要保护小儿患者造瘘口附近的皮肤。最后,需要定期抽吸小儿患者的胃液,一般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采用5ml的注射器缓慢抽吸,避免伤害小儿患者粘膜。

4.讨论

小儿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儿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其指的是小儿患者某一段肠管套入相连的肠管之中,导致肠内物体通过产生障碍,因而出现肠梗阻的情况[6]。肠套叠的发生与盲肠活动度大、肠功能失调以及蠕动发生异常等有着密切关系,依据出现肠套叠的部位可以将其分为回盲部套叠、小肠套叠、结肠套叠等,通常出现在4个月~2岁的婴幼儿之间,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生肠套叠时,小儿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痛、呕吐、果酱样便等,发病急促、病情进展快,若未曾得到有效治疗,极有可能出现肠坏死、肠梗阻甚至弥漫性腹膜炎等重症,对小儿患者的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临床治疗中,传统方式是采用X射线引导进行空气灌肠,但X射线对小儿患者有一定的危害,并且空气灌肠治疗方式有时也会失败,只能转为手术治疗[7]。而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风险较大,并且容易并发肠瘘、吻合口瘘等情况,本组研究中,小儿患者有1例发生肠瘘,术后7d后采用全麻条件下剖腹探查术,确诊为吻合口瘘,继续采用吻合口瘘修补术+腹腔引流术+近端回肠造瘘术。术后,为小儿患者放置减压管、引流管、腹腔双套管、盆腔引流管、股静脉置管。1例小儿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经过治疗后恢复。另外,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小儿患者一般都是禁食、禁水,再加上手术治疗的创伤,因而其营养支持相当关键,因此可以采用液体疗法,具体而言,首先,需要护理人员依据小儿患者的体重、引流量以及尿液量来确定小儿患者每日所需的输液营养数量,同时,还需要依据小儿患者的年龄、失液量等来确定输入营养液的速率,一般都是采用输液泵来控制速度,避免输液过快或过慢,导致小儿患者体液失去平衡。再次,还需要护理人员科学合理的安排输液的顺序,原则为先盐后糖,先晶后胶,见尿补钾,同时需要控制钾的浓度和速率。最后,还需要护理人员掌握输血原则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保证小儿患者的胃肠外营养。

综上所述,小儿肠套叠临床病情较为凶险,采用手术治疗有着较大的风险,并且小儿患者由于年纪小而表达能力较弱,因而需要科学的围术期护理,以此来提高肠套叠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小儿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高繁花,田小飞.小儿肠套叠6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3):378-379.

[2]程健,张丹如,洪雪佩等.婴儿肠套叠整复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8):719-720.

[3]曹雪宏,周成,金茹等.过敏性紫癜并发肠套叠患儿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0):1891-1892.

[4]黄瑞玉,杨文婷.婴幼儿急性肠套叠行空气灌肠复位术的护理经验[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3):221-221.

[5]陈凤华.小儿急性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4):51,95.

[6]朱燕芳.小儿小肠套叠96例早期内科保守治疗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6,15(6):560-561.

[7]莫衬章,赵凤丽,陈立子等.婴儿肠套叠整复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0):55-56.

论文作者:高风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  ;  ;  ;  ;  ;  ;  ;  

肠套叠术后护理论文_高风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