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集中制与国家政权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集中制论文,政权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在全国执政以后,把这种制度运用于政权建设,在国家机构中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在我国写进了党章,载入了宪法,具有党纪国法的崇高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94页。)。在当前“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并把这一制度和原则全面运用于国家政权建设,以巩固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和改善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现代民主国家,都实行政党政治,由政党领导或控制国家政权。当代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国家唯一执政党的共产党,对国家政权拥有全面的领导权。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共产党按照什么原则、采用什么方式来实现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共产党组织不是国家政权机关,不具有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能,它不能代替国家政权机关直接从事国家管理工作。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主要是一种政治路线、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决策的领导以及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党对重大问题的意见、主张、决定等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管理各个领域全面贯彻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这里,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各级党组织广泛听取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反映他们的意愿,充分尊重国家机关法定的权力和职能,充分发挥他们独立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把人民的意愿、利益和智慧整合、凝聚起来,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变成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在行动中高度一致地贯彻执行之。实行这样一种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有利于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有利于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发生失误也能较快得到有效的纠正;也有利于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在共产党领导国家政权问题上,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一是要牢固树立党必须领导国家政权的观念。执政党就是执掌国家政权的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就是通过对国家政权的全面领导体现和发挥出来的。在这里,党的权力、国家的权力和人民的权力是融为一体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二是要坚持实行“党政分开”。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关键。因为政党组织和国家组织所涉及的权力并非是同一性质、同一类型的权力,一个是政党的权力,一个是国家机构的权力,这两种权力是紧密相联系的,但又是不可混淆的。由于权力系统不同,它们所承担的职能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以自己正确的理论和路线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管理国家权力,另一个是按照党的理论和路线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组织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这两种职能是紧密相联系的,但又是不能等同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实质上就是混淆两种权力,把两种不同的职能等同起来,其结果造成小平同志反复讲的“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而“权力过分集中”正是违反民主集中制的表现和结果。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完善国家权力结构体系和权力制约机制
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后,就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建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国家权力结构体系。这种权力结构根本不同于“三权分立”体制,而是由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掌握行使国家权力,再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按民主集中制原则产生同级其它国家机关,并对它们实行监督。“一府两院”等国家机关对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而不能反过来监督、制约人大及其常委会。可见,我国国家权力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权力合一”,即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大会把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国家权力统一掌管起来,在此前提下,政府、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依照人大赋予的职权独立开展工作,并接受人大的监督。
在国家权力结构问题上,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使它们成为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工作机关。这里的关键在于选举制度的完善;而完善选举制度的关键在于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无论是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无论是人民代表的选举还是常委会的选举,都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反映民意,充分体现民心,在此基础上集中出人民的权力机关。我国选举制度几经改革,在这方面已有不少进步,如将直接选举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选民或代表有权按规定推荐候选人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某些具体的选举办法、选举程序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已有的一些比较好的制度和规定也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候选人的“指定性”过强,选举人选择余地偏少,候选人介绍方法过于简单,选民盲目投票现象还比较突出。这些都得依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继续加以改革和完善。
第二,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依法组织其它国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这一职权,同样是人民的权力的委托行为,所以也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和意志,保证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法院、检察院是人民的法院、人民的检察院。比较而言,我们对人民代表的选举比较重视,选举的民主程度也有较大提高,而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选举或决定政府组成人员以及“两院”领导人,重视不够,研究甚少,透明度差,存在着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比如怎样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候选人酝酿、产生的办法以及操作程序,要不要及如何实行候选人“述职制”和对领导人实行弹劾制,等等。这些也都得从符合不符合民主集中制的高度来思考和获得正确答案。
第三,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对“一府两院”实施有力监督,完善国家权力制约机制。依照我国宪法和法律,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和司法机关实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这种监督是一种国家权力的监督,是一种“以权制权”的监督,在整个监督系统中应该是最有权威性的。但实际情况同法律上的规定有较大的距离,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力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人大监督组织和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不少同志建议设置或强化宪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任免委员会等专门监督机构,完善一些具体的监督制度和办法,这对加强人大的权力监督,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举措。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在国家生活中真正确立起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使人大的实际地位和它的法律地位相一致。要达到这一点,根本的办法是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法律的威严,确立宪法的最高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组织国家管理,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建起来的国家机关,在其全部管理活动中,同样也要贯彻这一原则。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表现为:(1)国家行政机关在党的领导下, 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独立开展对国家行政事务的管理。(2 )国家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接受它的监督。(3)在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行政机关之间,实行下级服从上级、 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保持政令统一,维护中央权威;中央、上级也要尊重地方、下级应有的权力和利益,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国家行政机关内部实行集体领导和首长个人负责相结合的领导体制。(5)在国家公务员管理中, 依法保障和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国家管理中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时,特别强调集中必须建立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他说:“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不使上下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的,也就不可能达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集中。”(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18页。)在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关系上, 首先要做到民主化。没有民主化,就不可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广开言路,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当然也就不会有决策的科学化。反过来说,没有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没有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也难有真正的民主和正确的决策。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逐步形成民主与科学、决策与法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使决策工作制度化、法律化。这里,要重视和解决好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民主权利依法得到保障;二是要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的决策权力依法受到限制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决策建立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上并能避免权力滥用而达到科学化。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社会各阶层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正确认识、把握和处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关系,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现阶段,虽然还存在着特殊形式的对抗性政治关系,但已处于从属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各劳动阶级以及劳动者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在劳动者阶级、阶层之间,起主导作用的是建立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合作与联盟的关系,但也存在着差别和矛盾。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这种差别和矛盾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趋势。正确处理和协调人民内部的各种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调动全体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关系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认差别,依法保护差别;二是利益整合,走共同富裕道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两项基本经济政策,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结合。所有制关系上的“共同发展”和分配制度上的“并存结合”,构成我国现阶段经济关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点。坚持和完善这种经济关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样的经济关系下,社会各劳动者阶层在对生产资料和其它生产要素的关系上,在职业分工、劳动方式、分配交换方式等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别,由此又造成在收入来源、富裕程度、生活方式、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差别。种种差别,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差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差别具有必然性、必要性,因而是合理的。从政治上讲,承认这种差别,依法保护这种差别,就是民主。只有实行承认和保护差别的民主政策,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但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在承认和保护差别的同时,又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对劳动者阶层之间利益差别进行必要的调控。调控的方向是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行利益整合。利益的调控和整合,就是集中。这种集中,是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和全体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正确的和必须坚持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3页。 )从承认和保护利益差别到实行利益调控和整合,就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也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
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政治生活领域。各个社会阶层或利益群体,为了实现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必然会通过自身的力量、地位及其活动影响政治决策,使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向前推进,民主日益发展、扩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知情机会和参与条件,这会使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明朗化甚至公开表现出来。这是民主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正常现象。对于这类情况,党和政府也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协调和引导,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十二大报告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重要思想,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使人民能够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使国家机关能够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注: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单行本,第30页。)党的十五大“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单行本,第33页。)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其核心问题是按照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要求,对原有的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力结构重新进行调整和组合。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比起其它领域的改革,更为复杂、更为艰巨。也正因为如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个进程以及所涉及每项改革内容,都须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民主,所以搞这一改革更应讲民主。一个方案的提出,一项制度的出台,一项建设的推进,首先要充分发挥民主,广泛了解民意,深入体察民情,鼓励说真话、实话,倡导百家争鸣,有些重要的制度改革还要上下反复征求意见。只有这样广泛、充分的民主,才会有正确的集中和切实可行的决策。中央作出了决策,各级、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不能“唱低调,想对策”,也不能“唱高调,做假戏”,要维护和加强中央的权威,没有中央的决心和领导,没有中央的意志和权威,政治体制改革难以向前推进一步。
在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还会碰到许多困难和矛盾,需要我们进一步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实行党政分开的关系;权力下放与维护中央权威的关系;上层民主建设与基层民主建设的关系;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与改革具体民主制度的关系;完善“以权制权”的监督与扩大人民监督的关系;等等。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及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这些关系的正确认识和把握。
标签:人民代表大会论文; 民主集中制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政治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 党政分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