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对政治考试改革的探讨(二)_蒋超论文

姜超对政治考试改革的探讨(二)_蒋超论文

蒋超谈政治科考试改革(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考论文,政治论文,蒋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物专访

记者: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二者是统一的。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就会在现行教学和考试实践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蒋超:的确如此。我觉得现行教学和考试实践中,似乎也存在一种“单向认知”的观念和行为。这种“单向认知”的观念和行为尽管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结果都导致了主体和客体一定程度的分离。

记者:如何认识教学中的“单向认知”?

蒋超:可以这么说,作为主体的人只是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客体、改造客体,而忽视了对象本身的规定性和规律。教学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的注入式教育,而这种教育方式,从知识和能力、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来看,比较注重学习内容的接受、记忆,而忽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学生这一方是完全被动的。似乎可以这么说,这种教育是强制性背诵知识和练习技能的教育。

事实上,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处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也就是说,教学活动本身就体现了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问题就在于现行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学”这一面,而“学”这一面又极大地制约了“教”那一面的发展。有位教师在总结自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经验时说:“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要点,把提高分析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培养分析能力上的内因作用。”我极为赞赏这一思想。

记者:是否可以说这一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师生之间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蒋超:是的。根据这个思想,有人提出现代教学方法的双边性、双部性和双型性原则。

记者:你能分别解释一下吗?

蒋超:好的。双边性,指的是教学中既包括教师传递信息和控制职能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听讲、观察和阅读的学习法。双部性,指的是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活动时,既要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又要注意学生的内部活动。

记者:这个方法很重要。我记得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方法的教育学价值常常是由认识过程的隐蔽的、内部的方面决定的,而不取决于该过程的外部表现形式。”有时学生活动的外部表现尽管相同,然而从内部来说则可完全不同。有的可能在积极机械地记忆现成的知识,有的可能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

蒋超:所谓双型性,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模仿和创造两种活动。模仿型是指学生通过模仿活动来获得现成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型是指学生通过创造活动来获得新知识。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报告指出:“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励学生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记者:这些观点和方法,对现行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可能会有益处。

蒋超: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相长”这一现象。也许“教学相长”更能体现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的实质。我先给你讲个故事。

郑板桥小时候有一次和老师郊游,途经一座小桥,骤见溪中一具年轻姑娘的尸体。他的老师触景生情,禁不住吟了一首诗:“二八女多娇,风吹落水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听了沉思片刻后对老师说:“老师,您这首诗好是好,只是有些词语能不能修改一下呢?”老师为了考考郑板桥,信口说道:“你就改一改怎么样?”郑板桥随口吟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显然,经郑板桥改后的诗显得客观、逼真、生动、合乎情理,纠正了原诗主观武断、空洞抽象的弊病。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使处于求教阶段的学生也仍然有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地方,这个道理就是韩愈《师说》中所指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事实证明,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不仅可以充实和提高自己,而且对学生也是一个“学无止境”、“能者为师”的生动教育,教师的威信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因此而提高。

记者: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是否也是个体自身思维结构的一种建构?

蒋超:这个问题十分复杂。人只是在认识和改造外在对象的过程中,才将自身转化为意识和认识对象的。人的自我对象化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本质特征。如果人不能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将自身也转化为自己的对象,他就不可能成为自觉的认识主体。正是这一点,把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同动物对环境的关系,从本质上区别开来。而人之所以能在意识上实现自我对象化,正在于实践本身有双重的改造功能:实践运用一定的手段,不但改造客体,而且使主体自身得到改善,获得并发展自我意识功能。除人以外的动物同自己的环境之间虽然也有利害关系,但由于它们没有自我意识,不能认识这种利害关系,其发展便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人类在自然界中之所以处于优越地位,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能够看到自身和外界的这种关系,从而越来越自觉地在实践中趋利避害。

记者:如此看来,在教学实践中起特殊作用的不是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和教学目的使用各种不同方法的能力。很显然,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首先应具备相应的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科能力应该有相应的要求。

蒋超:问题还不仅仅如此。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知识结构残缺、教学能力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极为普遍,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一种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紧迫感和需求感,在教学实践中没有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目的、手段、内容、效果等作为认识的对象并不断地加以分析研究。

记者:我感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同教师一样,其主体性也是很不完善的,或者说是非常模糊的。

蒋超:的确如此。学生主体性的欠缺,不仅表现为自学能力的普遍薄弱,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而且表现为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例如,学生高考复习阶段,影响复习效果的因素很多,对学生来说,具有自我评定、调节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即认知心理学家称为“元认知”的能力。表现为学生能自我检查、评定、调节自己的学习,懂得哪些内容已经领会、掌握,哪些内容尚未理解、掌握,他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学习水平,预测自己的学习成绩,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他能不断得到自己学习的反馈,并以此来决定自己新的策略方法,调整自己的学习。

另外,学生主体性的模糊,还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学习动机与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这一切也是学生素质的构成因素。我认为素质教育应紧紧围绕主体性这个核心来进行。

(本刊记者)

标签:;  

姜超对政治考试改革的探讨(二)_蒋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