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吴 蕾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摘要: 通过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论述,把它与现代的教学问题联系起来,阐述其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活;教育;社会;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他的教育理论具有高瞻远瞩的超前性。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萌发于20世纪20年代的平民教育推广时期,此后,它在长期的试验和不同的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它吸收、借鉴并改造了西方尤其是杜威的教育理论,大大推动了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
由表3可看出,乳酸菌对SO2含量非常敏感,随着SO2浓度的增加,菌体存活率快速下降。正常苹-乳发酵时,SO2浓度调整为40 mg/L左右,而19株初筛菌的SO2耐受性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根据OD值计算),还有5株菌在SO2浓度为80 mg/L时,菌体吸光度值高于商业菌株(分别为SC-6、SC-9、SC-12、SC-13、SC-14),因此表明上述19株均可以耐受正常苹-乳发酵时的SO2浓度。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即教育原本就是为了生活,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在陶行知的观点中,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源于人的发展需要,源于“教人化人”的需要。
我国竞争中立制度的实践困境之二是我国的竞争法存有一定的缺陷,即缺乏保障竞争中立实施的技术规制㉗,具体关于竞争中立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立法时间较早,受限于当时的客观情况,关于竞争中立的法律条款仅体现在其第六条、第七条。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既不能构成竞争中立实施的法律依据,也不能对具体实施竞争中立制度提供适用的指导。《反垄断法》中涉及竞争中立的条款主要是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但《反垄断法》关于市场结构、政府规制的内容相对较少,且还有关于类似于国有企业的豁免条款。因而,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内缺乏竞争中立实施的技术性规定。
陶行知将传统的教育比作是“吃人”的教育。传统教育教学生自己“吃”自己,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不会教学生动手、用脑,消灭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教育中呆板的部分,用活书,活用书,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拥有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我们要成为用书人,而不是读书人,我们要做书的主人,而不是书的奴隶,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为社会大众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快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特殊的人群——外来民工。外来民工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来到大城市打工,他们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小孩的上学问题。根据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理论,社会便是外来民工子女的一张安稳的课桌。在各个城市,都存在着社会给民工子女提供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比如南京的红山小学、无锡的长安小学和苏州的育才小学等。社会尽可能地给这些孩子创造学习的环境,提供他们上学的机会,可见政府和社会都在积极为大众教育而努力。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即生活离不开社会,生活原本就是社会生活,离开了社会就无所谓生活;生活具有教育意义,那么社会同样具有教育意义。社会是个人的集合所形成的,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反过来,个人又是受社会影响的,因此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个人。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是陶行知深受杜威教育理论的影响,从杜威的“做中学”出发,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来的。因为真正的教育需要实际生活的参与和改造,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那么生活中如何开展教育,即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学做合一”。
自古以来,人类就存在着生活教育,人人过生活,人人受教育。陶行知指出“有些人是超时代,有些人是时代落伍,有些人到了现代还是过着几百年前的生活,便是受着几百年前的教育”。也就是说,从有人类以来,教育不能离开生活,离开生活的教育算不上是真正的教育,生活在变化,教育必然要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演进,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接受现代的教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三、教学做合一
社会作为一所大的学校,虽然可以将所有的社会资源当作教育资源,但是“社会即学校”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局限于教育资源的扩大,更在于普及了大众教育。在大社会中,劳动者可以向一切有专长的人学习,使学生、先生都可以大为增加,农夫、村妇、渔人、樵夫都可以做先生,又都是学生,这是在当时社会中可行的“穷办法”。具有两个显著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学习的对象。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老师,只要想学习知识就可以学到知识,不受任何阶级、地位的影响,底层的劳动人民同样拥有学习的权利;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还有从整个日常生活中得到的,“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有三点理由:一是“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他批判了当时的教师只知道教书和教学生,提出教师必须要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也就是将学生置于主动的地位,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勤于思考的能力。二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他批判从前的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处于附属地位,教师只是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提倡教师的教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学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指出当时的教育,教师只是拿现成的书本知识教给学生,不求新学问,不思进取,进而提出教师必须在教的同时,研究新的学问,以教人者教己,不是故步自封,而是教学相长。总之,教学做合一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也是自己学的过程,这样师生都能主动去探索真知。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代,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首要条件。建构主义理论强调重视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而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同伴,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使课堂变得新鲜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时,他们才会敢想、敢问、敢创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了思考,就是学会如何学习的开始。
该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为0.9850,判定系数R2为0.9703,经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为0.9698,F=1950.69,F0.05(6,364)=2.12350,F﹥F0.05,显著水平为0.05,预测精度可达97.52%。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梁晓凤.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