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_林坚辉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_林坚辉

上海蔚鹰实业有限公司 上海 202155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伴随着城市病及水生态环境的危机,从海绵城市的特点出发,针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非建筑与小区类的项目,提出全寿命周期建设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模式,借助物联网及云平台来实现多方参与,全方位、多角度地控制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地分析该项目管理模式,分别对全寿命周期中的概念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拆除回收阶段设计各相关方因果关系,具体地分析相关方的相互作用机理。

关键词:海绵城市;项目管理;研究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到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上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之所以称之为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环境发生变化时或者是有自然灾害发生时,海绵城市具备良好的“弹性”去应对它们,比如说遇到降雨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同时也适当的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又将蓄存好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的同时,又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打造新一代拥有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海绵城市。

1研究背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signordevelopment)。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海绵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犷的,忽略了与当地水生态环境的结合开发,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冲击的,减少了对当地水文环境的损害。

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2.1城市“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包括城市河道、城市公园、野草和草坪等,可是如今的社会现状却是,房地产开发过度,许多开发商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减少了公共绿地的面积,绿地面积被高楼和水泥硬化路面占据,每逢大雨或者干旱,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现象。因此,城市“绿色海绵体”的严重不足成为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难点之一。

2.2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

具备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海绵城市现在正处于一个摸索试探的阶段,有很多未知的问题还没有遇到,只有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慢慢实践并总结经验,再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其中,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如果少了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那么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就没有一个硬性的保障,无头无脑地建设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的局面。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必然少不了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

2.3科技研发的落后

对于新生的海绵城市来说,我国对海绵城市这块的研发远远不够,现有的技术大多都是借鉴其他国家,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进行自我研发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并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建设海绵城市。我们也知道,人才也并不是一天能培养出来的,科技研发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得了的,必须建立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人才队伍,所以这就说明了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慢慢地探索然后慢慢地完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海绵城市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

3.1项目概念阶段

在建设项目前期,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要转变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政府引导并提供政策支持;建设单位提出项目目标,广泛征集民众(使用方)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见及建议,由海绵城市管理方进行项目可行性调研,从技术、经济、管理、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立项目目标管理体系及基础数据库。

3.2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方面应结合当地水文及地理环境,达到渗、滞、蓄、净、用、排的要求,从资源利用、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规划目标上,在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化利用几个指标中合理选择一个或多个指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如透水路面,不能仅仅停留在面层,而要综合考虑基层、底基层的透水功能,结合《指南》及各省区市颁布的相应标准和规范,真正将海绵城市建设设计落到实处。其次,在新建设的项目与原有基础设施的相互配合、衔接,进行严格把控,并将相关模型及数据上传到云平台供各方参考,不断完善和修正,避免后期设计变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力求在规划设计阶段对各方提出的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在建设前期的主动控制。这是一个动态反馈、不断修正的过程。

3.3项目施工阶段

项目施工阶段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转变成实体的阶段,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合同进行施工,实时实地将海绵城市建设情况通过数据传输上传到云平台,方便建设业主、管理方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把控,同时也有助于规划设计方了解建设项目与原有设计的异同,材料设备供应商可以对施工所需原料设备进行预判,制定有效的供应计划。

3.4项目运维阶段

项目运维阶段是检验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效果的重要阶段,在前期设计、施工阶段建立的前期数据之下,由政府引导,物业管理方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对海绵城市建设运营实施全方位监控及监督,将数据定期传导至云平台,确保项目正常运行。合理维护。此时的海绵城市管理方在实际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对项目数据库进行系统管理,并及时反馈到其他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中,指导其建设。

3.5项目拆除回收阶段

当建筑物或构筑物使用年限届满,或建筑构件、材料设备报废时,建筑物或构筑物便整体或部分进入拆除回收期。项目业主应在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等影响的情况下选择专业的拆除机构开展拆除工作;海绵城市管理方将整个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项目数据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加强相关数据库的完整性,完善项目后评价工作,并将信息及时反馈至政府或有关管理部门,促进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

结语

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很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显得迟滞,效率低下,在物联网、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云管理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实现多方参与管理的困难程度会大大降低。这种云平台的集成管理,能够在项目的概念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拆除回收阶段实现全过程、高效、信息化的管理;同时设计了各个阶段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相关方因果关系,对相关方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明晰各方责任、权利、义务及关系,实现全阶段动态控制海绵城市建设。但要真正实现全寿命周期动态、高效的管理,还需要有关管理部门、企业、社会大众、媒体舆论的共同支持和推进才能实现,并需要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支持和完善。为此,本文提出建议如下:(1)建立规范化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程序,管理方要保证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切实保障各方权利范围和义务职责。(2)政府及有关部门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确保法律法规不迟滞于相应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试点工作中采用的新模式、新方法取得突出成效的,予以鼓励并积极推广。(3)企业及高校加强相关人才培养,高校及时增设新的课程、学科;企业积极引导员工参与相关技术、管理培训,建立相关技能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J].建设科技,2015(1):10.

[2]仇保兴.如何使海绵城市更具“弹性”[J].建设科技,2017(1):14-16.

论文作者:林坚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_林坚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