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中心医院 心内一科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摘 要】目的:比较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84名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介入治疗组(42例)和药物治疗组(42例),给予介入治疗组患者实施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组患者则应用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介入治疗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关键词】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药物;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的一种多发病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准确积极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方式及介入治疗的方式[1]。为进一步比较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我院的84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导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的84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均因胸痛就诊,初步诊断考虑急性心肌梗死,最终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本组患者近期无外伤史,且没有心血管病史,患者均根据体检报告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等确诊,随机将84名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介入治疗组(42例)和药物治疗组(42例),介入治疗组中男25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36岁-92岁,平均年龄(61.44±11.37)岁,药物治疗组中男24例,女18例,患者年龄为37岁-93岁,平均年龄(62.36±11.4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给予介入治疗组患者实施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治疗时间为入院后第二周至第三周[平均时间为(10.68士3.32)d],穿刺方法采用经股动脉穿刺的Judkins法,主要冠状动脉选择左主干、左前降支主干或主对角支、左回旋支主干,其管腔狭窄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有意义经脉病变为其余主要冠脉管腔狭窄大于或等于百分之七十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置入冠脉内球囊扩张及支架,如果病变血管管腔直径与之前相比增加了百分之而是,且残余狭窄在百分之五十以内,且没有合并有严重并发症则判定为治疗成功;药物治疗组患者则应用药物治疗,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止痛、镇静、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同时给予患者应用ACEI、他汀类药物、低分子肝素。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介入治疗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上的多发病症,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群体,该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随着病变的发展会逐步发生冠状动脉腔内血栓,并导致病变形成。这种病变与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存在一定的差异,后者主要是因为患者的机体内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和混合性血栓堵塞冠状动脉所致,另一方面,患者的病变特点主要是急性不完全闭塞,一般情况下,患者不会表现出ST段抬高的特点,所以,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上不应采用溶栓治疗[3]。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上逐步推广了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的治疗方式,根据相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通过血管重建的方式,大量的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得以重生,而对于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应采用介入治疗方式以及在何时使用介入治疗是临床上比较争议的题目,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的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主要是这部分患者往往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合并症,且患者主要是为男性,存在吸烟史,这些因素就增加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的复杂性,在治疗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死亡率也相对更高。临床建议该类患者需及时实施血管重建治疗,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而由于患者病情发作时症状不典型,加上很多患者没有引起对病情的重视,没有及时就诊,失去良好的治疗时机,此时则需要通过介入治疗,且其中的一部分患者需要择期实施介入治疗以达到晚期再灌注,该治疗方式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缺血心肌灌注,促使一些濒死的心肌得到挽救,还能够减少梗死范围,从而有效的减少心肌坏死,促进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治疗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提示了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园园,王彦富,靳奇峰等.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J].山东医药,2012,52(5):33-34.
[2] 邓志华,袁勇,董剑廷等.急诊PC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形成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29(3):422-424.
[3] 王天松,吕树铮,宋现涛等.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自发再通的介入治疗108例临床观察[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31(6):663-665,672.
[4] 曲乐天,臧红云.观察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8):170-170.
论文作者:刘崇韬,张宏剑,栾学兵,程,林,张,颖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药物治疗论文; 效果论文; 发生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