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基础教育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是目前世界上基础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在英国,基础教育同样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此,英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郡县都在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不均衡发展的问题而采取了一系列努力和措施。英国在这方面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无疑有着许多积极的借鉴价值。
一、走“第三条道路”——推行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理念
1997年,工党领袖布莱尔当选首相。次年9月他出版了《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一书,详细阐述了工党的政治思想。
所谓“第三条道路”,是指一套适应当代科技、经济、社会、阶级、环境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哲学,主张建立既强调市场功能又强调政府作用的混合型经济模式,走介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之间的中间道路。试图在国家与市场、个人与政府、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人类与自然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以实现再现代化、再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
“第三条道路”的内容集中体现在4个平衡上[1]:1)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平衡。主张缩小中央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还权于地方政府,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需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服务性功能;在政治上,政府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发挥民间组织的主动性;在经济上,政府要提倡自由经济,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2)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平衡。主要是通过政策措施来减轻中间阶层的税收负担,而那些最富有的人则需交纳更多的税以帮助最贫穷的人,从而增进社会团结,解决居高不下的失业问题,维护社会公正,提高国民素质,“新工党”重视增加教育与培训投资,倡导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中提倡“参与制”社会和机会平等;3)权利和责任之间的平衡。主张人们享受的权利应当反映其应承担的义务,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因此,要着重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4)国家利益与国际合作之间的平衡。主张国家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制定国际或全球规则,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跨国犯罪等国际性问题。
“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对英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布莱尔政府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将教育置于特别优先的地位,把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政府立法的首要目标;要求改变精英教育的模式,明确教育追求的目标是把所有人而不是少数人培养成才;强调指出较高的教育水平对未来的国际竞争和未来包容性社会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布莱尔在《第三条道路》一文中所言:“教育是急需优先考虑的重点……有效的新投资推动着学校的根本改革,对那些衰落的学校预定目标并加强干预,从而使未来所有的公民都具备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并使大多数人获得更高的水平。”[2]
与“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相适应,“新工党”也着手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1)教育优先。“新工党”政府把教育投资看成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机会再分配的一个重要基础。布莱尔在1995年10月31日的工党大会上,以“年轻的国度”为题发表演说:“一个年轻的国度首先应建立在未来的新经济上,教育是现有的最佳经济政策,正是教育和技术的结合才是未来的所在。军备竞赛也许结束了,知识竞赛已经开始。”由此可见,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一直将教育政策置于与经济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布莱尔在当选英国首相后再次指出,除非改进教育制度,否则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衰颓将不可扭转。2)教育民主化。布莱尔执政以来,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民主化,把它作为建设平等、公正、多样性、包容性的社会和福利国家的象征。承诺为所有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确保不会有人因贫穷、能力、信仰、性别、种族、残障或生活在单亲家庭而丧失接受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布莱尔在演讲中多次阐明立场是:新工党将秉承过往传统,确保英国教育机制为全体人民服务,“为强者说话,也为弱者说话”,使每个人能发掘自身的潜力,使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3)教育终身化。工党把教育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布莱尔政府则推行了历史上最为激进的教育项目:其一,从幼儿到“第三时期”(即儿童时期和工作时期以后的退休期)实行不间断的高标准的教育;其二,创建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共同参与的全民终身教育网络;其三,反对保守党政府把教育完全交给市场,工党政府敦促私营企业、大学、研究所、科学实验室与政府一起,建立一个电子时代继续教育的综合体系,营造全社会关注教育的氛围。4)教育现代化。布莱尔指出,英国教育的现状与欧洲邻国相比,与迎接全球化挑战的要求相比,显然是极不相称,为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实现英国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准。其次是强化政府对教育的领导。最后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布莱尔指出,2010年世界的财富和生活质量都将依赖于信息。英国应尽早作好准备,实现教育信息化。
可以说,工党新政府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在寻求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的“平衡点”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教育领域的“平衡点”,即国家规划与地方自主性之间的平衡;追求优异与教育平等之间的平衡;国家标准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平衡;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平衡等等。在这样的教育政策主导之下,新工党政府在改革上对以往的“撒切尔主义”所强调的通过提高教育标准来择优汰劣、将高贵文化传递给少数精英、差学校最终会被淘汰等做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彻底的改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消弭教育差异、实现教育公平等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合理的教育主张,如坚持教育机会的均等;关注薄弱学校和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来提高整体的教育标准;强调所有学校、所有学生的成功;倡导教育中的包容以消除排斥现象等,力求使本国基础教育走上均衡发展的轨道。
二、“教育行动区”计划——改造薄弱学校的有效尝试
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后,英国教育界大力推行“市场理论”,在教育政策上强调教育的选拔性,教育的目标上注重培养精英人才。之后颁布的《1988年教育法》更是英国政府将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由此,“国家统一考试”、“学校排行榜”等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标准”、“等级”主导着各类学校的发展。这些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加剧了学校的两极分化。
新一届工党上台后,对以往保守党的教育政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深刻的反思,提出教育的目标应指向于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工党政府针对英国学校存在的较突出的两极分化问题,发表了名为《追求卓越的学校教育》(Excellence in School)的教育白皮书,宣布今后教育改革将着眼于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并将学生学业表现不良的教育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作为改革的突破口[3]。在具体的措施上,新工党政府旨在通过管理权的招标,吸引教育以外的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薄弱地区学校的管理和运作,从而为薄弱学校带来新的管理思路、经验和资金,迅速提高这类学校的办学质量,以此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行动区”(Education Action Zone)计划正式出台了。可以说该计划是工党政府积极引进校外力量,以公立私营、学校和社区共建等方式改造薄弱学校的有效尝试。
教育行动区一般设在因学生学业成绩低下而需要特别支持的城镇和乡村地区。在这些地区,原先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已无法扭转学校的不良状况。为了提高这些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政府允许社会各界特别是私营工商企业均可提出申请,在学生学业表现欠佳的教育薄弱地区成立教育行动区,接管所属的公立学校。每个教育行动区所属学校总数不超过20所,通常包括2-3所中学以及为它们输送生源的小学。
教育行动区享受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1)在课程方面,教育行动区加盟学校可以和私立学校一样不受国家课程的束缚,他们可以自主设计课程以适应当地的需要。在课程实施方面也可以进行更为灵活自由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读写算水平,降低逃学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人事方面,教育行动区可以不受现行的全国性教师聘任条例的约束,通过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的管理人员担任行动区学校的校长,并招聘更多的优秀教师充实教学第一线,以增强加盟学校的师资力量。3)在资源方面,政府鼓励各教育行动区采取措施实现结盟学校在校舍、图书和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4)在经费方面,政府将在日常预算之外每年向每个教育行动区提供25万英镑的追加拨款,并希望行动区每年也能从工商界筹集数目相等的配套资金。
自1998年秋英国政府批准成立第一批“教育行动区”,至2001年已经成立了73个教育行动区,大多数行动区位于英格兰最贫困的城乡地区。在“教育行动区”计划运行的几年时间里,对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提高管理效率、推进教育改革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一,转换政府管理职能。“教育行动区”计划中,各行动区有自身独立的法人地位,其日常运作不受地方教育局的控制,地方教育局与原所辖学校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成为合伙人的关系,这种角色的变化使得地方教育局改变了以往发号施令的做法,开始倾听这些学校的呼声,关注这些学校的变化,学习其他合伙人的管理经验,从自身的角度提供建议和支持,为行动计划期满后的后续管理做好准备。在“教育行动区”计划中,地方教育局最突出的作用表现在有效经验的宣传和推广,它更多的是学习者、宣传者、支持者的角色,在组织教育的培训、加强学校间的协作、交流和经验推广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它从各级教育行动区的有效做法中积累了有益的办学经验,形成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在所有学校推而广之,促成行动区学校和非行动区学校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第二,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育行动区”计划实施情况表明:当学校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和学校有效合作时,学生的学习也最为有效。不少行动区的成功在于他们设法吸纳家长参与教育。设法鼓励家长参与教育,增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消除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无疑大有裨益;对学校而言,吸纳家长参与无异于直接增加了教育资源,无论是作为学生外出旅游的协作者,还是作为其运动教练和课堂上的教师助手,家长都是一种实惠而有效的人力资源。家长参与教育同时可以减缓家长对学校日益增长的高期望对教师造成的压力,为教师分担了管理学生行为的负担。此外,学校对家长实行门户开放,增加家长的参与权和知情权,能够监督和促进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拓展学校的教育服务功能,使学校面向家长、面向社区。第三,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行动区”计划的经验证明,师资培训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也是薄弱学校改造的关键。凡是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点投资项目的行动区,在促进整个学校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方面,成绩往往十分显著。政府已从“教育行动区”计划的经验中认识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如2001年,教育标准办公室在总结巴恩斯利等行动区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教师继续教育计划”(Continuing Profession Development),作为国家提高教育标准的重要措施推行。第四,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几乎所有的行动区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都将政府和私立部门提供的充裕的经费列为首要因素。如巴恩斯利行动区为及时了解学生获取反馈信息,为所有教师举办ICT培训,并为每位老师配备便携式电脑;赫里福郡教育行动区中增加的教师助手,其岗位薪金靠政府财政拨款。
三、“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计划——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城市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英国,由于公立学校大多处于工人、贫民等下层阶级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和大都市的内城区(inner city),师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业成就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城市里的公立学校往往被视为薄弱学校,“城市教育”在英国也变为教育质量低下的代名词。
1993年英国教育标准处(Ofsted)发布的一份题为《城市教育的入学与业绩》的报告指出:城市中小学在教育教学、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学生学习支持、学校督导和评估等方面都存在着危机。低标准、低质量、低期望不仅荒废了学生的发展潜质,而且也有违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这些现象的存在与新工党政府旨在实现教育平等的主张格格不入,因而引起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和前教育大臣戴维·布兰凯特(David Blunkett)强调:“长久以来城市教育标准实在是太低……我们应该在城市中采取更直接的办法来解决学生学业不良的问题;我们应该使家长对城市学校能够培养出有抱负、高业绩的学生而怀有信心”。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政府于1999年3月出台了新的行动计划——“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计划(Excellence in Cities,简称EiC计划)。
EiC计划为期3年,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城市地区的中学进行改革,从第二阶段起这一改革开始向一些地区的小学延伸,并通过“追求卓越的群体”(Excellence Clusters)和“追求卓越挑战”(Excellence Challenge)两个子计划分别延伸到城市外围的贫困群体和16岁以后的天才学生。具体措施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1)变革学校的运作方式。EiC计划强调通过在每个地区建立地方伙伴关系组织(local partnership)来加强学校间、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间的合作。地方伙伴关系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对学校的管理,在此组织中,地方教育当局虽然是一个重要的成员,但其并非处于支配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EiC计划与“教育发展规划”、“行为支持计划”(Behavior Support Plan)等地方教育当局自身计划间的关系。地方伙伴关系组织的另一职责是实现区域教育的整合。EiC计划认为,通过伙伴关系形成的学校协作网络可以传播彼此的改进经验,解决共同问题,分享有关的设施,这样会使学校的运作比单独状态下更有效。2)建立学生发展支撑体系。英国政府在EiC计划年度报告中指出:“贫困、低收入和失业永远不是低期望、学业不良的借口,而是增加投资、支持和采取补救措施的原因”[5]。EiC计划中建设学生发展支持体系的措施包括:第一,设立学习辅导员(Learning Mentors),主要用于解决校内外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各种障碍,为在学习上有特别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以减轻教师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第二,设立学习支持单元(Learning Support Unit),为受排斥的学生按照他们的需求制定独立的短期教学和支持计划,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得以继续,帮助他们尽快回到班级主流环境之中。第三,建立城市学习中心(City Learning Centre),通常设在某所学校,为伙伴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以及更为广阔的社区提供广泛而多样的活动。3)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天才学生发展计划,该计划主要面向每一所中学5%-10%的天才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业标准,进行校外学习支持,并通过参加“大学暑期学校”等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二,设立更多的“专门学校”(Specialist School),即任何中学都可以申请在数学与计算、科学、工程、艺术、体育、语言、商业娱乐、技术、人文、音乐这10个专业领域中的某一个领域成为“专门学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学习需求。
EiC计划实质上是新工党政府“第三条道路”政治理念在教育政策上的反映。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在于:首先是强调社会公正。把消除贫困和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成绩低下,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以作为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为此,工党政府推出的EiC计划的核心理念就是,着眼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不是以牺牲多数人为代价而为少数人服务。并且认为,学生不能因为所上学校的不同而使其接受的教育有所差异或受到限制,也不能因为他们的家庭的经济背景和社会地位而使其发展得到漠视。工党政府强调,改革的目的不是加剧不平等的状况,而是拓展机会提高教育质量,使每所学校都成功每个学生都优秀。特别是教育在具有社会流动和成层的社会功能的情况下,为社会成员创造和提供公平、均质的教育机会,无论是对个体及教育事业发展,还是对于维护和推进社会公正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强调多方合作。EiC计划的倡导者认为,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单凭学校自身的资源和能源是有限的也是乏力的,必须注重地方教育当局、学校、社区以及其他机构的多方合作。与地方教育当局的合作,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了解、监督和调控,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其他学校的合作可以交流成功的改革经验,分享共同的教育资源;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则丰富和拓宽了学校教育的渠道。最后强调学生态度与行为的矫正。城市公立中小学生学业不良除与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关外,也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期望有关。由于这些学生家庭环境、经济条件以及社会交往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使得他们产生厌学、缺乏自信、前途渺茫的心理倾向。EiC计划在重视学校校长、教师素质和技能的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从学生入手,增设学习辅导人员对学生内外的不利影响进行干预。学习辅导人员日常生活支持体系与神职人员宗教支持体系一道工作,共同解决学生面临态度、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困惑与问题,矫正学生逃学、旷课等不良行为,恢复和树立生活信念,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创造了条件。
四、“教育优先区”计划——改善处境不利地区和群体的教育状况
教育优先区(Education Priority Area)系指被政府列为物质或经济极为贫乏和不利、须优先予以改善以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理想之实现的地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改善处境不利地区和群体的教育状况过程中都曾实行过这一政策[6]。英国便是其中之一。
英国自1944年教育法案实行以来,虽然明确提出了均等教育机会的目标,但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仍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英国国民在接受教育的年限上普遍有所提高,但是不同社会阶层、地区之间的差别所造成的学业成就的差异,尤其是贫困家庭子女普遍的教育成就较低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处境优越和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在教育成就方面的鸿沟还在不断加大中,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英国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Central Advisory Council for Education)1967年发表了《普劳顿报告书》(The Plowden Report),该报告指出:“处于最低劣的贫穷与不利状态的环境中,直接而明显影响到学校和学生的学业成就。教育机会均等理念的实现,广大劳工阶层子女的未来已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改革的方案。”[7]报告的主要内容除了建议家长关心及参与子女的教育、减少班级人数、改进师资培养及待遇、扩充幼儿教育、改善社会服务等方面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补偿计划即“教育优先区”的设想。通过国家干预,打破因社会经济障碍而陷于贫困的儿童无法摆脱困境的恶性循环,应该对于那些处于教育优先区的贫困与处境不利儿童给予额外的教育资源。这一计划试图超越教育机会均等的形式公平,以进一步补偿的方式实现“积极差别待遇”的实质公平。自“普劳顿报告”引进“积极差别待遇”的概念之后,在英国社会,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亦由入学机会及接受共同教育经验机会均等,扩展为使处在社会经济不利地位的学生有得到补偿文化经验和教育资源不足的机会。
英国的教育优先区计划是基于福利国家的理想,根据“积极差别待遇”的理念,为文化不利地区的学生提供积极性的补助使其能充分发展潜能,与其他地区的学生公平竞争,以求教育机会的均等,实现社会正义的理想。“普劳顿报告”还提出了进入教育优先区的具体指标,包括父母的职业、接受政府经济补贴的情况、学生逃学缺课情况、学习障碍学生所占的比例、教师流动率、学生辍学率等。以上这些教育优先区的指标是用来界定处于不利环境的学校和地区,使其成为政府补助的对象。“教育优先区”计划是政府的教育政策,因此政府也制定出一套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指标,根据这些指标,找出需要特殊援助的学校。符合这些指标的学校被指定为教育优先区学校,政府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投入,使其校舍、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师资水平等方面尽快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就教育优先区产生的作用而言,教育优先区政策是教育机会均等理想目标的积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