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一经提出就在国内得到了良好的反响。“海绵城市”所具备的特点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城市建设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常规城市建设有许多不同,需要考虑的建设项目数量也有所增多,所牵扯的施工技术和需要的专业知识都有较高的标准。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极大限制了“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人员应当及时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改善措施进而促进“海绵城市”的有效发展和其本身功能特点的发挥。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调研;思考
1导言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是将城市建设成为一块能够吸水的海绵,遇降雨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2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在二零零四年的《低碳城市和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正式提出的。经过几年的发展,海绵城市渐渐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海绵城市”所具备的特点正如海绵一样,在面对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有着较高的适应能力。在城市降水方面,能够对像海绵一样对降水进行吸收,还能通过城市本身的建设设施对吸收的雨水进行过滤和储存,也能在必要的时候对储存的雨水进行二次利用。进而提升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帮助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减少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的发生。我国目前已经在试点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并给予专项的建设资金。“海绵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绿化设计和河、湖水系的帮助。
3“海绵城市”的作用
3.1减少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进而增加了城市水系的数量和城市绿化地面积。在绿化面积增加,水系增多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城市渗水能力。通过城市本身所具备的生态技术,在降水增多和洪迅期间减少雨水在城市堆积的时间,对积水及时的下渗,减少内涝对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3.2保护城市自身水资源
在城市人口急剧增多的当今社会,城市用水量也在不但增加。但是水分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过滤,减少雨水的流失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补充。同时“海绵城市”所具备的生态环境,能够对污染的水源进行净化过滤,减少污水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加城市清洁度。对于城市本身具有的水资源,“海绵城市”还能对其充分的保护。“海绵城市”改变了传统一味地“以排为主”的对雨水的处理方式。对雨水进行及时的吸收过滤,从而达到对自身水资源进行补充的目的。
4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将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到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并制定了五个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划引领、生态优先、注重安全、因地制宜和统筹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建设原则的基础上,各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专题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目标以及相应的建设技术要点,具体要点如下:
4.1以保护及修复水生态环境为优先目标,对水生态敏感区进行重点保护性开发。将城市河流、湖泊、湿地、水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从政策角度纳入非建设用地,明确这些区域的规划使用蓝线,明确规划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山地、湿地、湖泊、林地等生态空间格局。通过调研研究结合现有问题制定合理的保护及修复策略,使之与城市雨水管道系统、超标雨水排放系统以及低影响开发系统相衔接,实现生态的整体有机循环。
4.2加强雨水区域管控。对雨水源头进行有效削减,合理布局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在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的前提下,综合当地土地性质、水域面积、绿地率以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优先使用雨水花园、雨水湿地、湿塘、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增加雨水源头就地消化能力,在各个城市区间内真正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的雨水综合管控措施。
4.3正确引导及处理超标雨水。城市空间的超标雨水的污染源主要包括交通垃圾、建筑材料污染、颗粒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等。这些污染物会夹杂在雨水形成的地面径流中,形成污染性的超标雨水,会导致较为严重的面源污染,是造成城市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对城市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保证城市环境健康有序的发展,在控制减少污染源的同时,应对于超标雨水进行集中处理。城市中应因地制宜构建相应的滞洪带,使雨水能够在此延时下渗,并建设多种样式的绿地形式,将滞洪带与景观设计结合,选择耐水性较好的植栽。
4.4强调土地开发使用策略。根据当地的水文环境、降雨特征、径流污染状况以及内涝情况,合理控制城市的空间增长边界和发展规模,防止城市发展的无序蔓延,从政策角度引导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为城市生态的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自然空间。
4.5从硬质路面着手,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支持力度。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增加透水铺装的使用,制定合理的土地绿化率和透水铺装率,防止出现土地大面积硬化情况。第六,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的重点建设区域。在城市规划阶段,应加强专项规划的支撑作用,将低影响开发策略的建设区域作为专项规划,综合考虑当地城市的经济水平、水文环境、地质条件、用地性质、功能布局以及中长期规划发展目标等条件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原则和目标要求,并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重点建设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5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5.1加强人员培训
对于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是必须的,且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和不断创新,因此不论是设计人员还是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都需要进行常态化的专业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更好投入到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去。
5.2建立奖惩机制
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是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的,涉及有水系、建筑小区、城市道路等改造,目前来看施工队伍在施工过程中的规范化操作也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于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设计效果好、严格按照“七个百分之百”施工,监理监督到位的改造项目,要给予适当奖励。相反,对于工作不认真的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5.3加大创新投入
绿色屋顶、透水路面、下沉式绿地等海绵化工程对科技水平有较高要求,且不同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有差异,也需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建设,这就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来提高改造的成功率,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强化科技引领。我市可以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经常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了解各地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创新工作的资金支持,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工作人员购买创新所需资料、材料、专利技术申报费等,保证鹤壁市有创新产品且是具有专利技术的创新产品,进而可以考虑实现量产,形成产业。
6结语
中国城市建设历经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这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针对生态环境恶化这一问题,国内相关专家积极展开研究,并在政府部门引领下相继提出生态城市、园林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城市建设概念。
参考文献
[1]于洪蕾,曾坚.适应性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03):76-82.
[2]唐冬云.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3]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88-92+99.
论文作者:李凯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雨水论文; 径流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内涝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