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研究

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研究

陈艳玲[1]2017年在《以动物的名义——郭沫若文艺性散文中的动物意象》文中认为郭沫若文艺性散文描写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意象如鸡、蚯蚓、杜鹃、臭虫等,它们或是作家田园生活的参与者,或是成为某种人类的象征,体现作家紧跟时代精神的创作观;郭沫若运用传统托物言志式运思以小见大,揭示出动物意象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采用"翻案"式思维揭开了常被人忽视的现实。动物意象的书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郭沫若及当时作家笔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角,表现出在当时时代精神的需求下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观。

陈艳玲[2]2018年在《郭沫若民国时期文艺性散文的意象营构》文中研究说明郭沫若民国时期文艺性散文创造了花木、动物、水等意象类型,表达出他对大自然的崇拜以及对弱者的同情,也是他对现实的反映及自身身世的感怀。他的意象多来自日常生活,属印象聚焦式建构方式,体现出个性化与创新意识。运用直抒胸臆、叙事、对比等手法,注重描绘色彩来凸显意象。他的意象选择也表露其想象力的蓬勃,但是在意象的暗示性、多义性、立体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为现代散文意象艺术提供探索的空间。

李生滨[3]2000年在《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上,郭沫若研究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且在30、80年代出现过两次研究的高潮。许多前辈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都做出了有开拓意义的巨大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郭沫若散文的研究也有许多人涉足,从未间断过,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的方面来看,未能像研究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那样形成规模,无论在纵的方面或横的方而都缺少深入系统的论述。其中散论、综述、概观评述以及单篇或某一组作品的分析居多,而缺乏总体贯通的考察,既无法探究其内在的细微流变,又未能深入到复杂的多重表现的创作实际。如果说诗歌和历史剧的创作表明了郭沫若是一位伟大的作家,那么他的散文创作则更加突出了他的丰富性。本文正是从这样的设想出发,在其散文研究方面做一些努力和尝试。 本选题的总体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文艺性散文;二是杂文;三是自传散文。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我首先完成的是第一部分,也就是提交给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这篇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第一章梳理了现代散文的概念流变及其意义内涵。因为现代散文的概念是有别于传统的散文,其流变体现了五四新文学的诸多特征,预示了现代散文的发展方向。本章从现代散文的发展线索和理论建设两个方面,来探讨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的创作活动,从而梳理出20、40年代两个重要时期:一是五四高潮以后的“小品文时代”,以其1924年在日本博多湾创作的小品、叙事、抒情散文为主;二是归国抗战以后,以其1942年在重庆金刚坡下创作的文艺性散文为主。本章即重点论析了郭沫若文艺性散文创作的总体收获和历史意义。 第二章重点论述了郭沫若20年代“小品文”创作的情感和心态。其20年代的散文主要记录了作者早期的激愤之情,特别是五四高潮以后那个时代的一种苦闷情绪。这种情绪转化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往事的回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形成了郭沫若“一个田园牧歌的小品文时代”。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色、妻儿亲友和日常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矛盾和对美好的向往,表现了诗人深层的伤逝感怀的悲郁之情。这种悲郁之情笼罩了郭沫若1924年前后大部分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文艺性散文,形成了其20年代文艺性散文优美、亲切的艺术风格。 一 二 一同他早期诗歌所表现的那种激厉、张扬的个性特征相对照,不难窥见他那难得的澄静的深层心理及其时代侧影。这对我们探索郭沫若创作心理的丰富性极为重要。 第三章主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述了郭沫若40年代的文艺性散文。其40年代文艺性散文的内容和思想更加丰沛,既有包藏在平静心态之下的深层的落寂之感,又有对大o然亲近的协观和审视,当然,山有无法超然于世事纷扰的尴尬之情。但和早期几近绝望的生命energy和青春困惑不同,40年代的苦闷是相对的苦闷,危难中有自信,感愤中有大义,再加上人生丰富的阅历和语言表达的自然简洁,构成了郭沫若40年代文艺性散文冲淡明净的艺术风格。从其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视野开阔,既富于理想色彩,又密切注视着现实。从早期那种个性的自由张扬,不受规范和约束的主观随意性,变成了面对现实、深人生活、认识高远的严肃的8觉化的创作。 第四章主要概括、归纳和论述了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的艺术特色:(一)从平常中见性情,从微小中出玄机;(二)形式的多样性,内容题材的广泛性;(三)浅显流利、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四)抒情性、音乐性及其它。从而指出其个性特色与艺术特色既是互为表里,又是丰富多姿的。

李生滨[4]2001年在《郭沫若40年代文艺性散文探微》文中提出40年代是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的第二次活跃期。论文以郭沫若20年代文艺散文为参照,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审美心理诸特点入手进行分析,并进而提出应该在郭沫若全部文学创作的整体价值和生命完善的发展轨迹上定位郭沫若文艺性散文创作的审美情感、历史意义和艺术成就。

李生滨[5]2002年在《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的艺术特色》文中提出郭沫若以 192 4年和 194 2年为代表的 2 0、4 0年代文艺性散文 ,① 在不同的创作时代背景和复杂的情感蕴藉里也表现出许多共同的艺术特色。他的散文作品在平常生活和事物的描写中见性情 ,从一些不经意的事物身上发掘深意 ;其次是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 ;突出的另一特色是语言的浅显流利和生动形象 ;以及表现出的浓重的抒情性 ;还有音乐等其它特点。本文试图对郭沫若文艺性散文作一些整体的讨论和简洁概述。

张慧[6]2012年在《郭沫若文艺性散文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郭沫若文艺性散文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这些模糊语言无论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存在着"异",张培基教授英译的郭沫若艺术性散文忠实再现了原文模糊语言所渲染的意境,让读者深切地理解了郭沫若伟大而朴实的心灵。

李生滨[7]2007年在《郭沫若散文研究的总体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郭沫若的散文研究要着眼于郭沫若创作的总体收获和历史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现代散文的概念流变及其意义内涵,从五四新文学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郭沫若的散文创作。现代散文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区分文体的散文概念,更多地受到西方文学文论的影响,因此现代散文的概念所指具有文体界定和文学审美的双重意义。而且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的散文自身又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历史流变。从总体观照郭沫若一生的散文创作,包括文艺性散文、书信序跋、杂文和自传散文。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在各有侧重的分类研究基础上,可以在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和20世纪历史演进的大背景上进行深入系统的总体研究和讨论。

关颖[8]2011年在《从优美亲切到豁达质朴——论郭沫若文艺性散文风格之流变》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的学术研究是丰富而博杂的。他的文学创作除了诗歌和历史剧,还有大量的散文创作。以往人们对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诗歌和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的评论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郭沫若散文的研究却一直局限于单篇赏析、部分作品赏析或对整体创作的综述,从而形

李生滨[9]2000年在《“一个田园牧歌的小品文时代”──散论郭沫若是20年代文艺性散文》文中研究指明郭沫若创作的文艺性的散文主要集中在20年代(以1924年为主)和40年代(以1942年为主),因此形成了明显的前后不同的艺术风格(其30年代的文艺性散文仅有几篇,趋向于40年代的风格)。本文仅就郭沫若20年代的文艺性散文作一些论析。 同郭沫若的传记散文和

参考文献:

[1]. 以动物的名义——郭沫若文艺性散文中的动物意象[J]. 陈艳玲. 郭沫若学刊. 2017

[2]. 郭沫若民国时期文艺性散文的意象营构[J]. 陈艳玲. 郭沫若学刊. 2018

[3]. 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研究[D]. 李生滨. 陕西师范大学. 2000

[4]. 郭沫若40年代文艺性散文探微[J]. 李生滨. 郭沫若学刊. 2001

[5]. 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的艺术特色[J]. 李生滨. 郭沫若学刊. 2002

[6]. 郭沫若文艺性散文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研究[J]. 张慧. 外国语文. 2012

[7]. 郭沫若散文研究的总体思考[J]. 李生滨. 郭沫若学刊. 2007

[8]. 从优美亲切到豁达质朴——论郭沫若文艺性散文风格之流变[J]. 关颖.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9]. “一个田园牧歌的小品文时代”──散论郭沫若是20年代文艺性散文[J]. 李生滨. 郭沫若学刊. 2000

标签:;  ;  ;  ;  ;  ;  ;  ;  ;  

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