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优势与党的现代化_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党的优势与党的现代化_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党的优势与党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面向新世纪,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里涉及到一个党的优势与党的现代化问题。“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讲的是党的优势,“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讲的是党的现代化进程。立足于党的优势与党的现代化的互动,是21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独具特色的宏观战略选择。

党的现代化:党自身改革的取向

所谓党的现代化,就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活动方式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党,自然也有一个现代化问题。为此,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政党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政党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天生是现代化的产物。政党产生几百年来,经历了宗派期、两极化、扩展期、制度化四个阶段。制度化阶段的政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火车头。当社会现代化重任历史地落到政党身上时,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即同时面临双重现代化的任务:一是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二是政党自身的现代化。这两个现代化互相促动,互相渗透。正因为如此,诸如英国工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明确提出了政党现代化问题,认为:如果执政党不能推动自身的现代化,就很难推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最终很难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化的产物,一开始就以推动社会现代化为己任,并始终置身于现代化的最前沿,占据了现代化的制高点,同时获得了加强自身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由革命党到执政党,从领导计划经济到领导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时代特征和客观环境产生了根本变化。在新的形势和新的条件下,能不能推动社会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现代化。

其二,党的现代化是当今中国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社会现代化是一柄“双刃剑”,带来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同时,又会产生出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现代化实践当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和疑问。比如:性质先进的政党自身怎么会面临腐败问题?党内出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何屡禁不止?社会转型期一部分党员群众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为何发生动摇?为什么在农村推行村民自治就使一些党组织失去权威?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党的政治核心与法人治理结构决策中心会出现矛盾?要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执政党,是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和自身改革。是执政党主动地去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还是被动地等待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去改造自身?执政党要不要推动自身现代化?怎样推动自身现代化?所有这些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越来越迫切地摆在我们党的面前,需要给予正确的回答和解决。

其三,政党现代化绝不是政党体制的“西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把现代化与西化等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西化即西方现代化是西方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模式,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自己的独特模式。同样,政党现代化也具有不同的模式。西方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虽有其自己的特点,但并不是济世的灵丹妙药。政党现代化是适合自身国情、党情、民情特点而形成的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是一个本土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可分为先发性政党现代化和后发性政党现代化。先发性政党主要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是诞生在议会民主当中,政党现代化滞后于社会现代化;而后发性政党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诞生于独立斗争或民族革命中,政党现代化先于社会现代化。在后一种类型中,政党现代化在整个社会现代化中起主导和推动作用。既然后发性政党现代化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推动政党现代化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其四,党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采取的价值选择。在民主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取得社会现代化的主动权,我们党抓住了什么样的党是革命党、怎样才能建设好革命党这个基本问题进行党的自身建设,其价值取向是取得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主动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抓住了什么样的党是执政党、怎样才能建设好执政党这个基本问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其价值取向是取得领导社会现代化的主动权。从党的建设的实践当中可以看出:建设一个现代化政党始终是保证社会现代化渐进发展的关键和前提。

党的优势:党的自身改革的立足点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积聚和形成了一系列优势,这些优势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丢不得,丢了要吃大亏”。这就是说,发挥党的优势应当成为党的自身改革的立足点。

首先,中国共产党有执政的优势。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种法定的执政地位和政党制度,从法理上保证了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其它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反对党和在野党。与国外执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具有独特的优势:(1 )共产党的执政避免了政党间那种相互倾轧、相互攻击、相互拆台的致命弱点,形成了一个有足够权威的强有力的执政党;(2 )共产党的执政能够保持政策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了国外很多党为追求当选而急功近利的倾向,使党既重视解决民族和国家的眼前问题,又重视中长期利益,把眼前利益与中长期利益结合起来;(3 )共产党的执政能够始终保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功能,组织和动员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 )共产党的执政为我们党充分展示党的智慧和才能提供了巨大生存活动空间,有利于我们党在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极高的威望;(5 )共产党的执政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落后国家生根、开花、结果,更为重要的是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其次,中国共产党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群众保持了密切联系,正因为有了最广泛的群众支持,共产党才能取得革命胜利,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世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形成的最可宝贵的经验,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党创造和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联系群众的组织,这种优势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执政党都难以比拟的,也是任何其他政党所无法企及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改革开放以来,党把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突出出来,抓住党风的实质,通过一系列重大措施,使党与群众的联系呈现出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特点,巩固和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其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一是历史资源优势。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多维社会,在发展中衍生出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它对社会政治结构的需求必然具有特殊性,这就是政治体系的高度整合性、开发政治资源的有效性、社会变迁的适应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及其建立起来的政治体系恰恰适应了这种特殊的需求。党在执政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执政经验,形成了较强的自己调适能力。邓小平讲: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敢犯“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敢于改正这样的错误。这句话表明共产党自身的调适和修正错误的能力和胆识是其他任何政党难以比拟的。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资源,它必然使共产党在新征途中更加巩固其执政地位。二是人力资源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它已拥有6000万党员,分布于全国各行各业;集中了大量的先进分子、大批德才兼备的党政干部以及懂经营会管理的管理人才。这是我党赖以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这种人力资源的优势日益凸现出来。正是有了这一优势,党才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三是政治资源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建的政党,她的组织网络囊括了整个中国社会,党的基层组织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每一个角落。各参政党都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中国政党制度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这不仅是共产党动员政治资源的体制,而且其本身也是巨大的政治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党的纲领和意识形态可以动员可能多的政治资源和提供合法性的观念基础,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在当今中国已成为合法性的符号,这使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

其四,中国共产党有历来重视自身建设的优势。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建设是我们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和平建设时期确立了面向新世纪党建总目标。这是党70多年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关键所在。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特有的优势,这就是江泽民同志说的“四个优势”: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纪律优势。中外政党史反复证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执政党象中国共产党这样高度重视自身建设,这始终是我们党雄据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秘诀所在。

增创新优势,推动党的现代化:党的自身改革的结合点

注重历史、关注现实、着眼未来,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注重历史就是要善于总结和发挥党的优势,关注现实就是要敢于面对党建的新情况新问题、懂得党的自身改革的必要性,着眼未来就是勇于探索党的建设和自身改革的新路向。根据这一逻辑起点,我们认为,增创党的新优势、推动党的现代化应成为党的自身改革的结合点。

第一,增创执政新优势,推动执政方式现代化。党在50年的执政当中,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由相对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经受住了种种风险和考验,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随着改革的深层次推进,党还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和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增强执政的忧患意识,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推动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推动执政方式现代化要解决一个定位,完成三个转变。一个定位就是党的执政与政权机关的权力职能定位要准确,其关键在于实行党政分开;三个转变就是由人治色彩浓厚的治国方式向依法治国方式的转变、由行使权力为主向说服教育为主的转变、由直接手段为主的领导向间接手段为主的领导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执政党充分履行党的政治领导职能,充分调动其他权力机关和群众组织相对独立、协调一致地工作,从体制上解决因社会现代化变迁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如果说执政是我们党的已有优势的话,那么推动执政方式现代化就是巩固原有的优势,并使之富于时代和改革的精神,保证党的执政水平进一步得以提高,形成一种新的执政优势。

第二,增创联系群众新优势,推动党群关系和谐化。任何政党的存在、发展和壮大都必须以广泛的群众支持为基础。在西方政治制度框架下,选民经常成为各政党动员的对象或利用的工具,他们一旦上台执政就有可能改变竞选诺言,实行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政策,最终抛弃群众。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有着本质区别,任何时候都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形成了独特的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但也应当看到,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有的地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还相当紧张,甚至成为影响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为此,一方面,要疏通和拓宽党联系群众的渠道。从理论上讲,党联系群众的渠道分成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体制内指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与全体党员。这是联系群众的载体,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党群双向沟通不畅。要沟通这一渠道,最为重要的是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教育党员干部认清新形势下同群众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体制外指党的统战部门和群众组织。这是党联系群众的常设组织,也是党联系群众最为直接最为广泛的渠道。通过这些渠道,党能将自己的触角伸向社会的任何角落。在发挥工会、青年团、妇联三大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工商联和社团组织的领导,保证这些群众组织的职能充分体现出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社团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所改变,能不能够将它们纳入党的领导之下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执政党如果不能保证它们在党的监控下开展工作,它们就极易走上歧途。另一方面,要巩固和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党一向以工农联盟作为主要基础,应该说这个基础是相当宽阔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后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阶层开始发生分化。姑且不论这会不会对党的传统社会基础产生冲击,但有一点却毋庸质疑,那就是党必须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第三,增创党的资源新优势,推动党的决策科学化。对于执政党来讲,合理开发和利用自身的资源、实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关键在于党的决策。如此看来,实行党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就成为了增创新优势的增长极。要想拉动这个增长极,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决策三个系统和一个体系。三个系统是:社会预警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社会预警系统主要解决政党决策的需求问题,信息处理系统是解决政党决策的创议问题,决策支持系统主要解决政党决策的准确性问题。一个体系是党的创新体系。江泽民同志曾经讲过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其实它同样是政党的灵魂。如果一个政党缺乏创新能力,就会墨守成规,摆脱不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最终丧失生命力。构建党的创新体系最主要的是政策创新、体制创新、价值创新。这是现代化变迁给党提出的重大课题。

第四,增创党的建设新优势,推动党内关系法治化。按照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思路,应着重依靠制度和法规来建设党,即依法治党,就是要把党的活动纳入到依法治国的格局之中。一方面,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不是存在于国家之外而是存在国家之内,因而也不是存在于宪法和法律之外而存在于宪法和法律之内,不能置身于宪法和法律之外更不能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另一方面,党必须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用完备的制度实现党内生活的民主化、法治化。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依法治党不仅使党的自身建设优势以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赋予其现代化的内涵,而且使党自身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优势。

标签:;  ;  ;  ;  ;  ;  ;  ;  

党的优势与党的现代化_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