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世纪人才的心理素质_挫折理论论文

论跨世纪人才的心理素质_挫折理论论文

跨世纪人才心理素质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素质论文,跨世纪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素质是人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诸种品质上的特征。它包括:个性心理品质、健康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自信心、自我认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许多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Terman)从1921年起对智商在135以上的1528 名超常儿童的成才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30年后,他从研究对象中选出800名男性, 就其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有的成就平庸)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的明显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传统的教育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智力水平(以智商IQ来衡量)常被认同是表征人的潜能的指标。但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它无法解释现实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如重点中学的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泯然众生”;面对困难与烦恼,有的人轻松愉快,若无其事,有的人情绪沮丧,精神沉沦;有的高分高能,有的却高分低能等等。美国心理学博士D·戈尔曼(Daivl Golema )在他写的《情商能力》一书中明确提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所谓情商能力乃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它包括:①自我觉察能力;②情绪调控能力;③自我激励能力;④控制冲动能力;⑤人际公关能力。近年心理学的最新观点是:一个人取得成就,其智商的影响只占20%,而包括“情商”在内的其它因素和社会背景、运气、机遇、健康状况等却占了80%。

20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即将来临。21世纪人类社会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和面临严峻的挑战: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渠道增多,信息量增大,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出现信息高速公路)。地球变得更小了,以致人们把它称作“地球村”。

难以招架的“知识剧增”。

地球上的矿产、土地、森林、水、物种等资源更加匮乏,随着对资源的开发,世界环境将更加恶化。英国著名生态专家爱德华·戈德史密斯认为:全世界的生态环境恶化,可喻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21世纪,我们将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去几十年习惯了的“大锅饭”碗将彻底打破。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自由、独立性,平等性,开放性和分化性,对我们也是一种挑战。

我们将面对着未来的激烈冲击。

21世纪是一种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它具有高节奏、高竞争、高风险,并伴有高压力等特点。那时,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希望与痛苦并存,绝望与机遇并存,苦难与磨砺并存,光荣与梦想并存,伴随着愿望的落空和心理挫折的出现,随之也会出现诸如悲观、烦恼、焦虑、抑郁、孤独等消极情绪。严重的消极情绪会使心理失衡从而导致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失调,使得自身生活的频率难于和社会生活频率同步,个人的节拍也难于融合到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去。因此,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但具有竞争、合作、应变、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应具有较强的心理耐受力和自信心。

一、面对无情的竞争,跨世纪人才应具备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论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还是个人间的能力、成就竞争,都非常激烈。这就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你能,我比你更能;你干,我也干;现在不干,什么时候干”的意识,以便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在竞争中展示自我才华。因此,21世纪的人才,好胜心强,不甘示弱,乐于表达自己,不怕他人的妒忌和诽谤,关心社会和发展,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而那种“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与世无争”、“知足长乐”等观念,都与21世纪所要求的竞争意识格格不入。

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一条自然法则。此法则无情地在商品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升学考试是知识与智力的竞争,选择职业与职务是德与才的竞争,职称评定是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的竞争,体育比赛是技巧和体力的竞争。总之,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外交等,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改变落后,改变今天,带来活力,带来进步的明天。在当今的商品经济中,更离不开竞争,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残酷与无情使人的处境具有强烈的危机感,这是任何人都无法躲避的现实。

竞争不仅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且也主宰着每个竞争者的命运。在现代社会,任何人都无法躲避竞争,谁“优”谁“劣”,由竞争决定。跨世纪的青年一代要在社会各个领域和在社会生活的进程中去参与竞争,勇于进取,就必须发展自己的竞争意识,培养竞争能力,以便成为未来世界竞争中的强者和优胜者。

二、面对共同的命运,跨世纪的人才应学会合作

21世纪是一个交往频繁的世纪。社会化大生产的集约化、分散化、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发达,将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人际、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由于一系列全球性的威胁日益严重,人口爆炸,生态危机,资源短缺等全球性的难题,又要求人们具备全球观念,合作意识,要求携起手来,通力合作。否则,自然界将很快失去供养人类的能力。作为个人,如果不团结周围的人,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外部力量来共同奋斗,而是我行我素,闭门造车,其结果只会造成人、财、事、物的浪费。积极的合作则能利用整体的力量形成最佳结构,发挥最佳功能。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强调未来人才要具备合作意识,他说:“他们敢于负责,懂得自己的工作与别人配合,能承担更多任务,能迅速适应变化的情况,以及敏感地与周围的人协同一致。”这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合作能力是对跨世纪人才提出的时代要求。人不可能离群索居,他总是归属于某一群体。在群体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的和有效的条件就是群众内部的成员要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在社会生活中,不与他人合作,万事不求人的人是没有的。社会是人们生活的依靠,合作一开始就是人类谋生来源的一种行为方式。

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合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是指用以把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等单位和家庭的计算机联网的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讯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将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并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象征。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经说过“信息是社会的粘合剂”。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以后,社会将结合得更加紧密。这更要求人们要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现代社会,人们的合作正走向世界。许多事情正在也必须由更多国家的人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成功。自上个世纪以来,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研成果中,合作的成果增长得很快。西方研究者研究的结果是:通过合作获奖者,1901年至1925年只占全部获奖者的41%,1926年至1950年增为65%,1951年至1972年上升到79%。近些年,国际范围内出现了不少跨国研究活动,不久前,世界气象组织发动了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次全球实验”,就是一个例子。我国1982年的12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奖的合作项目为107项,占总获奖项目的87.7%。可以预言,21世纪的重大发明将多数属于人才群体。

到21世纪,住在“地球村”的人们,面对着人类的共同命运,必须通力合作,没有合作能力的人,很难取得成功。

三、面对变幻的环境,跨世纪的人才应具备应变、创新能力。

多变性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预算: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是每10 年增加一倍, 70年代每5年增加一倍,而目前已到了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的惊人速度。每秒钟出一部书,每小时至少有20项新发明创造,一天内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够一个人读65年。人们有限的阅读能力与时间与呈几何级数上升的知识发生矛盾,知识加速老化,“仓库理论”过时,教育不得不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发展到以培养能力为主……由于多变,就要求人们首先要适应事物的短暂性,建立“瞬态”感,随时准备弃“新”应变。

在社会的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社会行业的变化,它使千百万职工不得不经常离开自己熟悉甚至是刚熟悉的工作岗位转到新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快速的适应能力,能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等。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一书中强调,未来人才要准备和乐于接受自己从未经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他们懂得,“逆着环境是蠢人,适应环境是能人,创造环境是伟人”的哲理,能积极地运用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各种信息的反馈,机动灵活地进行自我行为调控,从而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做出贡献。

“创造环境是伟人”,未来世纪除了要具备应变能力以适应变幻的环境之外,还应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经过对事物观察、分析、综合、推理想象,冲击原有的知识范畴,散发出新的灵感,创造出新的东西,发现新的规律和新成果,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有创新意识;有对创新性机理的认识和理解;有从事创新性实践的积极性。这种能力必须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来培养。

四、面对挫折与压力,跨世纪的人才应具备高度的心理承受力。

21世纪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竞争都激烈,变化都迅速,谁也不能担保能永远成功。相反,人们可能经常遇到挫折和压力。这就要求21世纪的人才具备高度的心理耐挫力,在遭到挫折、打击和坎坷的磨难情况下,不会轻易产生悲观、动摇和畏难的心理,而能承受着困难和压力,然后冷静思考对策,克服和战胜他们,特别是在遇到各种根本意想不到的打击和突如其来的灾难和不幸面前,能处变不惊,泰然处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即使深陷困难之中,也能用乐观、自信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力去征服困难,最后走出困难。

从当代青少年儿童的现状来看,他们中相当多的人素质差、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差,体质孱弱,讲究享受,情感冷漠,怠惰自私。《北京青年报》1995年10月5日报导,北京某重点中学一15岁女生, 因受批评、责问、跳楼自杀未遂而终身残废。根据调查,学生中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情绪波动较为普遍;不少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后,精神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产生心理障碍;少数学生经不起挫折的考验,情感失控,造成心理疾病。团中央学校部最近对全国近10个省市的2 万多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在“你认为自己的弱点是什么?”的选择问题中,有45.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强”,17.5%的学生认为自己“经不起挫折”,14.6%的学生认为自己“眼高手低”……

由此可见,这些跨世纪的新一代在抗挫折,耐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缺陷。我们要面对现实,通过不同形式,利用一切机会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明确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生存与发展是当代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主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整体素质是教育工作的目标。其次要教育青少年儿童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挫折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第三要接纳他们倾诉、宣泄挫折。让他们说出心中的委屈和痛苦,给予安慰和同情,通过释放达到心理平衡;第四帮助他们正确归因挫折。属客观必然性制约的,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对待;属偶然性或主观因素造成,则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勇气和努力走出挫折的阴影,获得人生追求的最佳状态的成功。第五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自慰等提高承受挫折能力的方法,理智而现实地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挫折,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只有让新一代经受磨难,了解社会和人生,并以坚强的意志,用自己的双手去驾驭生活,才能成为跨世纪的、社会需要的强者和栋梁。

综上所述,跨世纪的人才需要具备竞争与合作能力、应变与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除此以外,跨世纪的人才还需要具备综合协调能力,因为21世纪是个信息爆炸、交往频繁的时代,与主要只是操心狩猎和采集食物的原始人时代相比,现代人社会的相互交往和社会需求复杂得多,这要求21世纪的人要学会综合信息和协调关系。同时,跨世纪的人才还需要具备自信心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一个畏缩不前,安于现状的人,是很难在跨世纪中生存和发展的。

标签:;  ;  

论跨世纪人才的心理素质_挫折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