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论文,新思路论文,人口论文,西部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2X(2007)—06—0136(04)
21世纪中国西部经济大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将何去何从,西部少数民族应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新世纪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少数民族曾一度以传统向大自然索取的方式进行生产与开发,经济滞后于周边汉族区域,而未来经济则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其后代的发展需求;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周边及他人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开创一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开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的新思路。
西部少数民族面对的现实矛盾是:一方面捧着金饭碗——拥有最富有的天然资源与美景及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另一方面由于开发不当或未开发,使其占据天然优势的西部少数民族并未因资源而致富,与周边汉族和东北少数民族区域相比较,显得贫穷和落后。同时,由于对资源优势开发利用价值认识上的偏差,其开发结果大不一样。如长期以来,长江上游、岷江、金沙江流域少数民族区域的“木头财政”对林木过度砍伐,不仅使这些区域大量木材、药材廉价外流,还破坏了水地、破坏了植被,使长江上游冬天水位逐年下降,夏季水患连连,山体滑坡,大量泥沙冲向中下游,致使1998年长江下游的特大洪灾,冲醒了中华民族经济开发的价值观,认识到长江、黄河上游的传统开发的行为必须终止,重新认识西部民族区域的开发,即:一是人口发展要适度;二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水平,即人均生产与人均消费水平;三要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这些区域已将过去的“伐木队”转化为“造林队”、“护林队”,将“木头财政”转向“旅游财政”、“药材财政”、种植“经济林木财政”、“有序的矿产开发财政”……。
西部少数民族区域共包括三个民族自治区、27个民族自治州、世居民族种类达46个,西部少数民族总量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达6625.16万,1998年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286元,人均纯收入达1275元,人均粮食产量为400公斤。虽然仍偏低,但西部民族经济潜力无限,绿色食品、天然药物、动植物种类、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的热带经济作物达几千余种,丰富的水力资源总量上千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的发源地。西南民族区域人均拥有水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舟楫之利,还蕴藏着水电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西部民族区域拥有美不胜数的旅游、野生动植物等资源,拥有让人神思飞逸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黄果树瀑布、敦煌石窟、布达拉宫、大昭寺及大熊猫的故乡——卧龙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拥有令人心醉悦目的无际草原、山、水、林、花、竹并茂的原始景观,加之璀璨的民族艺术文化和风俗,五彩缤纷的服饰及多姿多彩的歌舞,四川、云南交界处遗留的世界唯一母系制社会结构的泸沽湖摩梭人,勾画出一幅幅西部自然民族人文美景,给现代人以回归大自然的广博神秘,使之领悟人间的古朴纯厚,并越来越成为当今文学、艺术摄影、绘画、生产、资源、生态人文、地理、地质、水文、气象、历史、考古为一体的聚焦点。给西部民族区域带来无限商机,形成西部以旅游为龙头的产业,为民族经济腾飞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西部少数民族拥有的金饭碗,正是现代都市人在紧张市场竞争中,在车水马龙的喧嚣声中,—种回归自然的广博壮美,回味民族的古朴纯厚的需求。现代人不是永久性的追求现代,还不时将足迹留恋于山水之间,欣赏着满目红叶,沁人心脾的温泉,亮丽的海子,古朴的民俗。正是西部少数民族生活在这一美丽富饶的区域,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绘制了现代都市人休闲旅游的最好去处,为西部少数民族区域贴金加银。由此利用、保护、培育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区域的旅游、矿藏、药材、水利、野生动植物资源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这也同时是世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西部少数民族区域经济还未开发和待开发的潜力无穷,特产资源、矿产资源、中草药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在开发的同时,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应同时得到重视
西部三个民族自治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7个民族自治州包括: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的海北藏族自治州,这些区域据1998年末中国民族统计年鉴统计:其总人口达5943.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为3381.2万人,占自治区和自治州总人口的56.89%;国内生产总值为13587089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86元,工农业生产总值为25862452万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4351.4元,粮食总产量达23789946吨,人均粮食产量为400.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75元。
西部少数民族区域比北部少数民族区域经济水平低,如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西部区域平均水平为2286元,比吉林朝鲜族自治州平均水平(5246元)低1倍多,比我国中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均水平(4089元)也低1803元。人均工农业生产总值西部少数民族区域平均水平为4351.4元,比北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6948元)低2596.6元,比中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5573元)低122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西部少数民族区域平均水平1275元,比北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614元)低339元,比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972元低697元。这仅仅是西部少数民族区域的平均值相比较,若与同类少数民族自治州比较,西部比北部、中南部和中部都偏低。由此可见,西部、西南部少数民族区域开发度还很低,可开发资源的潜力还很大,包括这些区域的绿色食品、天然药物、动植物类、矿产资源开发运用的前程无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作物如甘蔗、烟叶、荷叶、桑蚕茧等;有水果优势如柑橘、香蕉、菠萝、芒果、龙眼、荔枝、苹果、梨等;有热带经济作物的优势,如云南西双版纳和贵州的橡胶、柴胶等。另外还有经济林产和中药材优势:四川、贵州、云南少数民族区域的桐油、生漆、乌柏、花椒、五桔子、黄连、银耳、油茶、砂仁、肉桂、槟榔、铁刀木等,其药用植物达几千余种,占全国药材种类的半数以上。名贵药材中的三七、羌活、木香、茯苓、黄连、当归、党参、杜仲、天麻、枸杞、金银花、麝香、石枫斗、川芎、虫草、贝母等,国内奇缺的砂仁、儿茶、肉桂、苏木、胡黄连、千年健等。畜牧业优势在西部少数民族区域也很突出,如黄牛、山羊、骆驼、牦牛、绵羊、藏羊、藏猪、丽江马等。有色金属矿产如稀土矿产、铜、铅、锌、锡、锑、汞、钨、磷等,化工原料矿如硫铁矿、岩盐、芒硝,建筑材料原矿如石膏、大理石等,特种金属矿如云母、石棉,黑色金属如锰、钛、钒、油,气资源如著名的塔里木盆地油气田等,还有待开发和加工。加之西部水系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广阔,地表水量大,如金沙江、雅砻江、岷江、乌江、伊落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赤水河、清水河和红水河、雅鲁藏布江、黄河等总流量达上千亿立方米。西南人均占有的地表水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加之羊卓雍湖、青海湖等湖泊,其污染少、含盐量低、水质好、利用价值大不仅在交通上提供了舟楫之利,更为农林牧渔业提供了灌溉之便和丰富的水产发展基础,同时由于西部水系落差大,水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其潜在的经济开发价值巨大。
二、西部少数民族的繁荣,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出发,以发展人口数量为主,但现代经济发展观,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增强人口素质为根本,只有群体人口质量提高了,才能在自身及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平衡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西部少数民族总人口达6625.16万人,占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73.15%,占西部总人口的20.57%,其人口发展特征是:少数民族人口净增速度快。全国1982至1990年人口总量从10亿多增加到11.3亿,年平均增长1.5%,西部总人口从2.28亿增加到2.85亿,年平均增长1.56%,这一时期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从3532.52万增加到4550.72万,年平均人口增长3.22%,比全国和西部全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快1.7%左右。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从1982年的742.35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1124.2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达5.32%;其次是甘肃省的少数民族人口,从1982年的135.52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185.75万人,年平均增长4.02%;再次是四川省的少数民族人口,从1982年的366.15万发展到1990年的489.02万,年平均增长3.68%。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1982年少儿人口系数高达40%的民族有藏族、维吉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和黎族;65岁及以上人口在5%以下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等;人口年龄中位数在20岁以下的有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等,与北方少数民族朝鲜族的27.7岁相比较,相差甚远。这种偏于年轻类型的人口结构,反映出决定西部少数民族在人丁兴旺的同时,人口仍趋于持续增长态势,劳动力增长源源不断,供应充足。一些从事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的专家预测,以这样的人口生育状况和人口结构,人口翻番和倍增年限将大大缩短,如宁夏、新疆和西藏,人口倍增年限分别缩短为32年、47年和48年,即是指2029年宁夏少数民族将增加到364.82万人,新疆2044年其少数民族人口可能发展到2115.9万人,西藏到2045年的少数民族人口可能达到471.64万人,而全国人口翻番年限约为73年。虽说西部人口分布密度并不高,少数民族区域人口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许多实际部门的有关人员和一些学者,认为西部开发还应该从人地关系协调角度进行认识和指导。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是人地矛盾激化,是人类活动的压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表现为西北地区水土资源开发过度,引起绿洲消失,沙漠扩张;水土流失引致西南地区森林消退,土地退化,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有变黄河之虞……。其解决的办法之一应该是减少直接作用于土地上的人口数量,虽然西部人口密度比中东部都低,但西部人口对经济环境的压力已大于中部和东部,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人口生理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人口的经济密度,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还高于东部地区,详见表1:
有的学者又对以上观点提出异议:认为西部地区拥有占全国1/2多的国土面积和1/5多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全国1/5多的人口,但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仅占全国的1/7,这并不能说明西部的贫困与落后是由于人口数量过多所致,主要原因是西部吸收资本能力较低。一方面受自然地理区位影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投资环境较差,导致开发成本太高,投资回报率低,比较效益低下;另一方面是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使西部在市场经济中转换难、适应慢、效益低、竞争弱,形成西部的落后、低效、计划色彩浓厚的经济结构,而人口数量对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相反美国的工业革命、日本进入工业化的明治维新、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与增长,都与人口增长相伴随。现代化发展,在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无限性和使用的非消耗性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增长,扩张具有加速发展的趋势,以人口质量替代人口数量,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使人口的资本存量提高,才真正有利于经济的起飞,这是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鉴于此,面对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规模的扩大,在人丁兴旺的同时,提高少数民族人口质量,至关重要。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质量从1982~1990年,已有较大提高。回族文化人口(指15岁以上扫盲人口)从57.9%提高到66.9%,藏族文化人口从24.2%提高到30.6%,维吾尔族文化人口从55%提高到73.4%,苗族文化人口从39.8%提高到58.1%,彝族文化人口从36.2%提高到50.3%,布依族从42.2%提高到57.2%,白族从57.4%提高到69.8%,土家族从65.9%提高到74.8%,哈尼族从34%提高到40%。从少数民族受教育水平年限观察,纳西族、基诺族、土家族在4~5年,苗族、布依族、彝族在3~4年,哈尼族和藏族偏低在1~2年;每千人受教育的人数哈萨克族达到12人,而哈尼族、彝族、傣族、藏族、苗族、布依族仅在2~4人之间,而北方朝鲜族每千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达到4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倍多,比西部少数民族更高。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标准化死亡率已从10%以上,大都下降到8‰~9‰。人口预期寿命也从原40岁左右提高到60多岁。从三次产业构成看,少数民族区域还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其次;第二产业偏低,如四川少数民族区域(包括重庆市)的第一产业占91.32%,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仅为2.13%和6.55%;贵州少数民族区域的第一产业占92.68%,第二、第三产业仅为2.25%和5.07%。云南少数民族区域的第一产业为91.57%、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2.94%和5.49%,西藏的第一产业占83.87%,第二和第三产业占3.79%和12.34%,而东北三省少数民族区域产业构成,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66%~62%之间,第二产业在18%~20%之间,第三产业在15%~22%之间,也比西部少数民族区域结构合理。这样就决定了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反映人口福利和生活状况的指标,由0~100指数表示,80以上为高生活质量,60以下为低生活质量,最低的非洲为33,最高是西欧、北美为95,中国1990年达85.57):西部少数民族较高的有回族(80.79)、乌孜别克族(89.95)、裕固族(82.06)和塔塔尔族(87.34);偏低的,在50以下的有佤族、拉古族、德昂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其余的少数民族的PQLI均在70~50之间。所以,西部少数民族人丁兴旺,还要与其人口质量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结构优化相结合。民族繁荣的真正含义是少数民族文化、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民族经济繁荣,不仅仅限于人口数量规模的无限扩大。故对少数民族人口经济如何协调发展,对人口过速增长,经济发展滞后,要广为重视,因为人口既是生产也是消费的主体,人口经济活动的动力源,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要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在西部大开发中,若遵循这一发展原则,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为上策。
三、在美化环境的同时,美化人类自身,挖掘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是西部少数民族区域开发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漫长的历史进程,在西部民族区域的山山水水、坡坡坎坎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汇聚着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历史遗迹与文物,使巍巍雪山翩翩起舞,使滔滔大江扬波欢歌,西部50余种民族乘着时代的列车,跨跃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达社会主义社会,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了新世纪。
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勾画出一幅最美的景致,各个民族既有其独到的特征,又都受到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影响,各个民族不同类型的饮食起居、装饰与民俗,给西部经济发展腾飞创造着无数的机遇与商机。
西部少数民族有的生存活动在黄土高坡,有的生存活动在沙漠及绿洲,有的在冰川屋脊,有的在壮丽的山川与河谷、有的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山川、绿水、高原相间的大自然熏陶下,创造着不同的民族风范、传统文化及民间艺术。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民间歌谣种类甚多,有古典诗歌、有颂歌、苦歌、山歌、情歌、喜礼仪歌、叙事歌、丧葬歌、酒歌、离别歌等等,许多歌词汇集成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其内容载体不仅多样,而且题材广泛,如白族凤凰帽的传说,傣族难夕河的故事,彝族护心帕的来历,阿细姑娘红绿腰带的故事,独龙族竹筒酿酒的故事,苗族、水族绣花边的故事,苗族百褶裙、藏族青稞种子的来历等。
少数民族欢乐的舞蹈更是形式多样,光彩照人,古朴典雅,如藏族富有极强节奏的狂欢舞,新疆维吾尔族优美舞姿伴随着多情的眼神,傣族四肢有节奏的动人舞姿,羌族的铠甲舞、铃鼓舞,布依族的月琴舞,苗族的芦笙舞、苗家舞狮,傈僳族、彝族的葫芦笙舞,等等。少数民族的歌舞伴着各种奇秘神色和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如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麻江、雷山、丹塞等四县交界地区的苗族每年农历正月18~20日,为喜迎新春、祝风调雨顺、愿男女寻找如意伴侣,欢乐的芦笙在舟溪甘香囊场上震响,人们一直欢跳三天为“舟溪芦笙节”。居住在贵州龙里、贵定、福泉一带苗族的“杀鱼节”,在3月初9,从河里叉起鲜鱼,烧起篝火,架起铁锅,喝着米酒,唱着山歌,吹起芦笙,祭天求雨。每年农历7月13日,黄平、施秉两县还要过“除恶节”。生活在澜沧江边的傣族年年有“泼水节”,有的故事传说其意是“看得起谁这天泼水在谁身上”,还有的故事传说是诸葛亮视察江边关心傣族人民,留下保傣族人民健康的绸条,上面写有“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傣族在洗澡时泼水表示庆兴欢乐,时节由此而产生,“火把节”,是彝族将农历6月20(有的是25)定为砍松树、点火把烧害虫的节日;云南弥勒西山阿细族是奴隶抗强暴喜庆胜利之节,6月25日晚上举火把游行,6月24杀牛宰羊喜庆胜利;大理白族则是为纪念历史上白洁夫人贞烈事迹,将6月25定为“火把节”奉行赛马,跑“火马”;纳西族、拉祜族在每年6月24日这一天举着火把到高高的山上转,在坝子、田埂边走边舞直至深夜,有使人间免除大劫难之意。此外,白族的“青姑娘节”、瑶族的“赶鸟节”、阿昌族的“撒种节”,哈尼族的“男扮女装祭龙节”,彝族的“马樱花节”,土家族“6月6给太阳祝生”节及八月中秋的“偷瓜节”,布依族的“白龙会节”,仫佬族的“衣饭节”,白族的“祭鸟节”等等民族节日后面,都有种种传说和故事。
少数民族的服饰、衣食起居更是五光十色鲜艳夺目,新疆姑娘的艳丽衣裙与加花边背心,头顶多彩的小圆帽,多辫子的藏族姑娘周身珠光宝器;贵州、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全身银光闪闪,十分耀眼;纳西族的“七星披肩”,苗族的百褶裙,布依族的围腰花,阿昌族的统裙,傣族的短衣花展裙,白族的凤凰帽,彝族、傈僳族姑娘的红绿与花边腰带及围腰等等五彩缤纷,以及贵州许多少数民族的蜡染花布和工艺,编织了西部美丽的景致与图画。西部少数民族喜食玉米、青稞、小麦、荞麦、薯类、糍粑、大米、荞面条、洋芋、糌粑、牛、羊肉类等,喜用肉末、姜、葱、蒜、花椒、食盐、味精、酱醋等勾兑的调料;喜饮茶、酒。酒类很多,有独龙族的竹筒酿酒,有景颇族的水酒,苗族、羌族、彝族的咂酒,拉祜族的米酒,藏族的青稞酒,新疆各族的红、白葡萄酒,回族的黄酒、高粱酒等等。西部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构造十分独特,有壮观石砌碉楼,有秀丽精美的竹楼,有坚如磐石的干打垒建筑,有青瓦泥坯的建筑,不同民族的碉楼牌和古城堡遗址随处可寻,草原民族的帐篷与美丽的地毯、壁挂,使少数民族居室格外生辉。这里的山秀、水清人更美,他们古朴的生活生存方式,纯真的性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世代相传,跨跃了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优势,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以无烟工业——旅游业为龙头,促进西部民族经济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区域的其他产业发展,为民族经济繁荣,为民族精神永远光辉灿烂而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