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艺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白论文,中学物理论文,艺术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观察发现,新课程改革的几年里出现了两种令人担忧的趋势:为了强化教学,教师对知识追求讲深、讲透、讲细、讲全,总希望在一堂课把学生的认知水平整齐划一地与自己拉平,把学生的思路完全引入教师设置的框框里;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忙于探究、讨论,可课堂教学却难以到达预期目标。他们持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教给学生越多的知识,学生的疑问就会越少,对知识就会学得越深刻,教学效果就越好。但实践证明,在这些课堂中,大量冗余信息徒耗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使得学生的思维难以拓展,自主学习活动不能进行,不但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给学生留下思维驰骋的空间和知识内化的机会,是很重要也是很必要的。
一、物理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必要性
1.“空白”艺术的涵义
“空白”也称作“留白”,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中国书法非常讲究留有余地,以求整幅作品和谐别致,寓意深远,让鉴赏者留下思考、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将“空白”艺术运用于物理教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语言上、板书上暂时性的“空白”,遵循了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艺术效果,营造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2.相关心理学基础
(1)学生的心理规律。研究发现,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经过1~2分钟的调整和信息加工处理后才会展开有意义的活动。因此,恰当的“空白”不仅让学生得到某些心理功能的积极休息,由听转为思,使他们对问题有所发现和领悟,而且由于此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较少的缘故,学生更容易记忆。
(2)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反映教学与发展内部联系的重要概念,强调的是“现有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1]在教学上其实质是指,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所达到的水平和借助教师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从这一理论来看,教师若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布设“空白”——只要这些“空白”点能处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中间,就能像两端保持一定距离的电极发生弧光一样,使学生在“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的“封口冲动”中激发潜能,在最近发展区上闪现智慧的光辉。
(3)格式塔理论。借用格式塔理论,若将一堂课视为完整的形,当课堂以不完整的形即“空白”形式出现时,会情不自禁地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完整状态的“内驱力”。在它的驱动下,学生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不完美”刺激,而且一旦这种“完形”的追求实现,便给人一种极为愉悦的感受。[2]所以,教学所布“空白”及空掉的知识,易于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教学完善、完满为一个整体。
3.物理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意义
(1)“空白”艺术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望。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3]教学中的“空白”,遵循了学生认知心理规律,摈弃了面面俱到、点滴不漏的串讲分析,使课堂教学开合有度。在教学中,教师或有意地对某些教学内容秘而不宣,让学生自己去填充、补白被省略的内容;或有意创造时间上的“空白”,给学生以咀嚼、玩味的余地;或有意留出教学活动“空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这都是对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尊重,自然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空白”艺术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运用“空白”艺术,教师就可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最少的言语活动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张扬个性,提升素质。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消化的空间,更好地促成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而学生得到的将是思想、情感、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全面提高。
(3)“空白”艺术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从学生掌握信息的方式方法来看,由于教学中采用“空白”艺术,使教师输出的信息包含着许多潜在信息,并给学生留下自己挑选、系统整理、编码信息的时机。表面上减少了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实际上由于学生主动并创造性地接受信息,便发展了举一反三的能力,掌握获得更多信息的方法,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物理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策略
1.注重“首因效应”,布设引课时“空白”
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首因效应”。[4]教师若能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布设一些“空白”点,就能给学生一个启发思维的广阔空间,激起思维的波澜,使他们大脑由平静状态转为积极思考,从而在最佳状态中积极地自主学习。
例如:“汽化”这节课的引课方式,教师以问题形式导课:“大家都喜欢吃鸳鸯火锅吗?”学生面带笑容地高声回答:“喜欢。”教师再问:“鸳鸯锅里边,一个是三鲜锅,另一个麻辣锅,用一个电磁炉给两个锅同时加热,哪个锅先沸腾呢?”通过引入时的“空白”设置,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到底哪个先沸腾呢?”“应该是麻辣锅吧?”“三鲜锅也可能啊!”……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上课听得格外仔细和认真。这样,通过“空白”的设置,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这节课,又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利用认知冲突,布设心理“空白”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布设“空白”,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某教师利用一个类似于“魔术”的实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一张纸可以托住一杯水”的情境,立即就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与质疑。这样,教师通过巧妙布设心理“空白”,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埋下了激发思维的“引火线”——解开这个谜的诀窍在哪里呢?学生对这个“谜”感兴趣而又难以回答,从而产生了希望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或结果的需要,促使学生通过探究、交流等活动逐渐把经验上升为科学知识,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3.调整教材结构,布设知识“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进行适当调整,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
例如:“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课教学中,因力臂概念的得出比较困难,过去几乎所有教材都是直接定义,许多学生在实际判断力臂时,往往把它当作“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概念和经验佯谬形成,教师可对教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在学习杠杆“五要素”时暂时缺掉两个要素,不提力臂概念,学生在猜想的时候仅说成是“一段距离”——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可是当学生在探究特殊情况下(用弹簧秤斜拉杠杆)杠杆平衡条件时,却发现——若把“一段距离”认为是“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就会引发前后结论不相符的矛盾,此时会激起学生更大疑惑,教师也不急于说出答案,可再次布设“空白”——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引导他们找原因,利用学生个体间知识和经验的差异互补解决问题。当学生通过探究最后得出“这段距离”实际上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时,那种通过峰回路转的探索终于登上豁然开朗的峰顶时的喜悦之情会不言而喻,而且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得出力臂的概念,就不容易出错了。
4.借助表达技巧,布设语言“空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5]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是时而平缓如行云流水,时而急促如山雨欲来,时而激昂如万马奔腾,时而戛然而止。这“戛然而止”就形成了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便于进一步“教?和“学”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讲述“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看一首小诗:“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暂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棒打衣物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教师读了这首小诗后也不再多说,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猜想、去讨论。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填充空白,从而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
5.巧用板书设计,布设板书“空白”
常规板书是教师把需要板书的内容全部写在黑板上,如果在设计时教师能充分考虑学生“求全”心理,对板书进行艺术处理——有些内容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些内容则可通过省略号或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书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思考和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对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6]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教学中,解释惯性现象的一般说明步骤为:“1)原来……;2)突然……;3)由于惯性……;4)所以……”通过这样布设板书“空白”,不仅突出说明的重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抓住了说明惯性现象的关键点。同时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原来”即原来物体是怎样运动的;“突然”即突然物体怎样了;“由于惯性”即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怎样的运动状态;“所以”即所以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构筑心理悬念,布设课尾“空白”
在古典小说中,章节结束常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形成暂时性的“空白”,构筑心理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样,教师在课尾小结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的问题,形成暂时性的“空白”点,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往往会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完“光电效应”这一节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认为光究竟是什么,你是支持牛顿还是惠更斯?”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提出了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又为下一节光的波粒二象性埋下了伏笔。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仍在继续,达到了“余音绕梁三日”的效果。
三、物理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布设“空白”应注意目的性
布设“空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讲完课后余下的时间,教师既不引导学生回顾与总结,又不布置思考题,而是让学生自由看书,这种毫无目的教学“空白”,只会冷却学生听课的欲望。
2.布设“空白”应注意适度性
布设“空白”,要有度的概念。一堂课中,如果“空白”太多,学生会感到教学内容支离破碎,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还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没有“空白”,讲解太详细、太透彻,学生也会不感兴趣,同时教学效果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布设“空白”要适时,“空白”要布在教学的关键点、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和探究知识的规律上,要设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热点上。
3.布设“空白”应注意灵活性
设置“空白”的方法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要根据课型、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要“空”得巧妙,“白”得灵活,以“空”引思,以“白”激思,以思发问,从而达到使学生对知识的自觉“内化”。
4.布设“空白”应注意教师的主导性
“空白”的主要思想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思维,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和时间,但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是不可抹杀的。“留白”只是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想,即“教少学多”,并不是完全“无为而学”或是放任自流。
总之,“空白”是一门艺术,一要掌握火候,二要精心设计。布设教学中的“空白”点需要能力、眼光和智慧,需要经验、创造和艺术。愿我们的教师都能以开放的意识、全新的理念,统观全局而又独具慧眼,设计出高质量的“空白”点来弥补我们教学中的一些“空白”,使物理成为学生乐学、会学的学科,使科学成为陶冶情操、探索真理和训练心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