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音乐的分类_音乐论文

吟诗调音乐的分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42(2013)01-0027-11

随着对国学的强调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近些年诗词吟诵活动也活跃起来。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华诗词吟诵学会,举办了数期吟诵教学指导训练班,召开了国际性的吟诵学术研讨会,吟诵学会也出版了面向小学生的吟诵教材,还提出了建立吟诵学的设想。“中华吟诵的抢救与整理研究”入选为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由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为理论研究带头人。可以预见,今后吟诵活动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上都会有长足的发展。

但是,吟诵能不能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这要看吟诵本身的内容、性质以及对其研究的情况才能决定。目前,还处于探索的阶段。

吟诵与音乐关系密切,音乐是吟诵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专论吟诵音乐内容的文章,还很少见。本文的写作意图,是想为吟诵研究提供一些音乐部分的材料,同时也希望这些内容在分析音乐与语言关系时能够使用。

2009年10月,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的汉唐音乐史会议上,笔者口头发表并向大会提交了《吟诗调小议——兼论唐诗的一种唱法》一文。从会后的反应来看,文章内容受到了一部分人的关注。本文,即是将那篇文章重新改写,改变了论述角度,舍去与唐诗演唱的关联,集中分析吟诗调的实际音乐。因此,定名为《吟诗调音乐的分类》。诗词吟诵的历史很长,内容也可谓大千世界。以下所述,仅为一家之言,供参考。

一、关于吟诗调

1.吟唱、吟诵、吟咏与吟诗调

诗歌吟诵中所用的吟、咏、诵等词,既有混用,也有分用。对何为吟、何为诵等的解释也比较多。笔者不想在此对这些词做分析,只想对吟诗调做出一个概念上的判断。笔者以为,在吟诵古典诗歌时,不是朗诵而是唱出的,即为吟唱。吟唱用的曲调,就是吟诗调。没有成型的曲调,不管用什么样的发声方法来表现,也还是念或是朗诵。如戏曲舞台上的韵白,虽也有腔有调,扩大了语调的音乐性,但仍属念白的一种,而不被归入歌唱。对吟诗调的概念做这样的判断,是否适当,还可商榷,但笔者为了能找出吟诗调来,暂做这样的划分,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论述。

有专家指出:“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是有曲调的,诵读是没有曲调的。除此以外,两者的规则是一样的。吟和唱的区别在于: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①其实,“吟、咏、诵”在文献中,随着人物、事情、场合的不同,各种使用法都有,以吟、诵、咏为名的歌曲、器乐曲也不鲜见。吟与唱都与词有关。除了作曲家有意识地以人声模仿器乐而创作出的“声乐协奏曲”、“无言歌”等乐曲外,歌唱是离不开词的。唱的目的就是表现词义,没有词,曲也失去了意义。因此,关于吟、咏、诵、唱等词的释义,要听一下实际声响,做具体的解释更加合适。

比如,笔者曾对《古典诗文吟诵集粹》一书做了分析,该书收入了在1991年录制的21位专家、教授、学者们吟唱的诗词作品共47首,包括:诗经1首,楚辞1首,汉魏六朝诗2首,赋1首,唐诗33首,宋诗1首,唐宋文3首,唐宋词5首。这47首作品,有3首是由两个人吟唱,共唱了50次。从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角度来听这些录音,只有一首张清常先生念的古文《读孟尝君传》纯为读,没有曲调,其他47首诗词共49次吟唱都是有曲调的。把这50次吟唱从调式上划分一下的话,结果为:宫调式6首,商调式3首,角调式l首,徵调式27首,羽调式7首,混合调式5首,无调1首。②

录音中,有的吟唱者由于年纪原因,唱得很不稳定,但仍可以听出是什么调式。所以,虽在书中被分为吟诵、吟咏、吟唱,但从音乐的角度上看,都可以叫作吟诗调。因此,《古典诗文吟诵集粹》一书,实际上是一本有录音、无曲谱的诗词吟唱集。

另外,吟诵中还有一种读书调(或念书调),曲调简单,有时仅是段落结束的落音较为清楚,所唱内容多为文章。其特点在于节奏多变化,从其轻读、重读、慢读、快读及语句的抑扬顿挫中,可感觉到文章的开合呼应。对这种读书调音乐,笔者接触不多,也未见到分析文章。本文仅集中对调式明确、曲调清楚的吟诗调进行分析。

2.吟诗调是古典歌曲的一种

从音乐角度来看,吟诗调是诗歌的音乐载体,也是歌曲的一种,属于古典歌曲的范畴。它是诗、词、文与音乐的结合,是吟者以曲调对诗歌给予舒展性的解释和表现。从古代到近代,吟诗调都很活跃,起着对古典文学欣赏、传播和教育的作用。有些学者认为,吟诗调不入宫调,没有记载,因而对它不大看重。那是因为这种形式和许多民间音乐一样,非常普通,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而且,诗被吟诗调吟唱出,也可算是声诗的一种音乐表现。这一点,应当是不难理解的。

上世纪50年代,音乐界在搜集民间音乐时,已将吟诗调列入搜集内容。在当时刊行的民间音乐曲集中,也能看到少量吟诗调乐谱。之后,一些音乐学家对吟诗调也曾给予评价。比如杨荫浏先生指出,诗韵平仄系统的歌唱作品,其遗留下来的代表,就是在民间流传的吟诗调。他的说法,在学术上给予了吟诗调一定地位。1989年,笔者与刘东升先生一起编写了《中国古代歌曲》,将吟诗调作为一个单独类别收入其中。之后,相继有人把吟诗调作为传统音乐的例子来使用,如黄翔鹏先生、章鸣先生在论文中都采用了吟诗调为例,说明诗歌音乐以及地区音乐的特点等。

但是,吟诗调与歌曲还是有所不同,吟唱的内容只限于古典诗歌,而且突出表现了诗歌的格律。大部分吟诗调也比较短小,曲调简单,词句不能重复,同时,也无一定的歌唱技巧和歌唱理论。所以,把它单列一个类别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分强调其音乐性,不宜做过分地宣扬。

与歌曲不同的,还有一点:吟诗调既是用声音来诠释诗意,同时又是对诗的鉴赏。吟唱者并非专业歌者,而是鉴赏者或作者。这种活动并非表演,大多是自娱性的,比较随意。吟唱者大都注重诗味而不是音乐性,即使曲调性不强,也不影响吟唱。这虽是吟诗调的一个特点,但也说明不是所有的吟诗调都具有音乐上的欣赏价值。而且,也许是因为有这个原因,所以在文献中缺少具体的描述和记载,对其音乐及演唱技巧的说明也很少见。

目前,吟诗调研究最大的困难,就是我们已经离它很远,缺少判断优劣的标准。现存吟诗调的情况比较复杂,能听到的,有的曲调鲜明,比较好听;有的曲调模糊,难以琢磨;还有些确实也不大入调。此外,在笔者所接触的吟诗调中,也有以自己喜爱的曲调来吟唱,冠以古调的情况。这虽也有特色,但似乎不必列入传统一类更为合适。

为了保证分析曲例的可靠性,本文中曲例是从上世纪60年代的录音中选择的,旋律性也比较强。吟唱者均为文人学者,那时尚属当年,吟唱清楚,曲调鲜明,可代表以前书斋、塾学吟唱的情况。

二、吟诗调的地方特色

吟诗调的旋律多种多样,也很丰富,但没有固定的或规定的曲调。和其他民间音乐相同,其旋律也具有地域性,有浓厚的地方音乐风格。吟诗调大都随着地方音乐而来,一般不会出现相反的现象。具体地说,南方的吟诗调,不会出现北方的曲调;北方的吟诗调,不会出现南方的曲调。吟诗调与人们熟悉的地方音乐曲调有着依存关系。在这一点上,吟诗调和民歌很相似。比如,霍松林先生吟唱的一首陕西吟诗调(谱例1):

谱例1:陕西吟诗调《山行》(唐杜牧诗),霍松林吟唱,刘东升记谱③

这首曲调是西北民间音乐常用的徵调式,有明显的西北民歌味道。霍松林先生是甘肃人,长期在西北地区工作,西北人唱出西北调来,很是自然。

再如,林庚先生唱的一首福建吟诗调(谱例2),曲调比较清秀、柔和,羽调式,一听就能感觉到是南方的。林庚先生祖籍是福建,虽然他长期在北京上学、工作,但据他说,这首诗是小时候在家听大人吟唱,久而久之听会的。

谱例2:福建吟诗调《凉州词》(唐王之涣诗),林庚吟唱,刘东升记谱:

吟诗调的地方风格具体到了每个吟唱者身上,哪里的人用哪里的乡音、哪里的曲调。但也有例外和复杂的现象。比如,在北方的南方人,或是在南方的北方人,他们吟唱出的曲调也会与当地音乐风格相反。另外,和多个老师学习过的人,或是辗转于各地生活过的人,唱出的吟诗调,可能会有几种曲调和风格。在上述《古典诗文吟诵集粹》所附录音中,有不少人长期在北京(包括生长、上学、工作),却吟出了祖籍方言的吟诗调。像众所周知长期在北京的学者如文学史家林庚、语言文字学家肖璋、文学研究及戏曲评论家吴晓如等诸位先生,吟唱出的曲调却分别是福建、四川、湖北的。而以北京话著名的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唱出的,却不是京韵京调,大概与学习时先生的教授有关。

吟诗调中也有辨不清是哪个地方色彩的情况。比如,《古典诗文吟诵集粹》收录的吟诗调中商调式和角调式的几首,风格古朴,可能另有来历。另外,也有利用古曲或昆曲等音乐的曲调来吟诗的,这样的话,则脱离了地方音乐色彩。这些,需要我们根据具体作品,逐一进行分辨。

三、吟诗调的几种类型

吟诗调除了曲调上有共同的地方风格特点之外,在表现上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关于平仄系统和四声系统的说明

平仄系统与本文下述的四声系统,原指诗韵和曲韵的分韵系统。杨荫浏先生以这两种分韵系统代表在古典歌曲、戏曲音乐中两种语言与音乐的配合关系。在这里,所谓平仄系统,是指曲调对平、仄两类字调的配合关系;四声系统则是指曲调对阳、阴、上、去四种字调的配合关系。目前,笔者在这方面还没见到其他人有更深的论述,所以依旧采用杨先生的论点,以这两种字调与音乐的关系来分析吟诗调音乐。

(二)平仄系统的曲调对字调的处理

1.曲调中的平声趋低、仄声趋高

古代诗韵中,以平声为平,以上、去、入三声为仄。平仄有规律地安排,形成了古代诗歌的格律。特别是唐以来的近体诗,按照格律来写作已成常识。因此,按照诗的平仄来吟唱,也是吟诗的基本规律。

在吟唱中,平仄规律可以由节奏体现,也可以由曲调体现。平仄系统的吟诗调,就是以曲调的变化表现平仄规律的。把这种表现讲解清楚的,是杨荫浏先生。他指出,“在吟诗的时候,诗句中的平仄安排若是下列情况,在旋律上则会有相应的体现:凡属两三个仄声字联成的小逗,其所配旋律一般地总是上升或是用较高的音;凡是平声字联成的小逗,其所配旋律一般地总是下降或用较低的音。”④杨先生举出的曲例,也体现出这类吟诗调特点(谱例3):

谱例3:苏南吟诗调《春日偶成》(宋程颢诗),杨荫浏吟唱、记谱

这首吟诗调的曲调进行,可以分为高、上升和平低、下降的两种。把诗中的字词与所用曲调分列出来的话,是以下的样子:

曲调高、上升的字词:云淡、近午、随柳、余心乐、将谓、学少

曲调平低、下降的字词:风轻、天、傍花、过前川、时人不识、偷闲、年

可看出,诗中主要的仄声字处,都配上了上升的曲调,平声之处,则相反。这是很明显的。杨先生吟唱的这首诗是宋人的七言绝句,但利用这个曲调,吟唱其他仄起的绝句也是没问题的。不过,随着诗意和字的平仄变化,曲调上也可有些小的调整。

这类吟诗调,不仅可吟诗,也可吟长短句的词。比如,查阜西先生吟唱的南唐李煜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谱例4):

谱例4:湖南吟诗调《浪淘沙》(南唐李煜词),查阜西吟唱,孙玄龄记谱

这首曲子,与前一首的字调配音规律是一样的。“帘外”、“春意”、“不奈”、“一晌”、“无限”、“容易”、“天上”等以仄声字为词尾的词汇,曲调皆上扬,而平声词汇,大都使用下降的曲调。据吟唱者介绍,这是湖南的吟诗调。湖南与江苏相差甚远,方言也各为湘语与吴语,但都遵从着一种词曲配合规律,完全可以说明它们有着共同的渊源。

虽然这种平仄系统的完整曲例不是很多,但符合平声趋低、仄声趋高的乐句,还是不难听到的。因为笔者所接触的吟诗调数量有限,所以对于这类吟诗调的数量及其在各地分布的情况,还没能做完全的统计。

杨荫浏先生非常重视平仄系统的歌词与音乐的配合规律,曾数次强调:中国的歌唱音乐和音韵的关系极为密切,南北曲的音乐与南北方声调等因素有很大关系。诗歌平仄的使用规则,也一定会在音乐上有所体现。他还指出,不仅是吟诗调,很多民歌也有平声趋低、仄声趋高的曲调处理特点,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歌唱曲调使用方法。推测起来,这种方法可能以各种不同的、相互交织的表现遗留在现代歌唱音乐中。

是否如此,尚待探讨。但是,这是一个相当有诱惑力的研究课题。

2.曲调中的平声长、仄声短

这是在曲调中以节奏变化来表现平仄格律。与上述不同,旋律高低与字的平仄没有固定关系。简单说来,在这种吟诗调中,平声长,即是在平声处予以停顿和拖长;仄声短,即是在仄声处不予以停顿。短,不是短促,而是不停顿。这种吟唱方式,比上述一种更为常见。

以古典诗歌主要代表形式绝句作例,吟唱时根据仄起、平起,可以明确分出“四、二、二、四”及“二、四、四、二”的停顿处。有些学者认为,只有如此吟唱方为正确。比如,华钟彦先生(1906—1988)在《论吟诗》中写道:

有人说,每两字一顿;有人说,每四字一顿;又有人说,五言每句都要上二字一顿,下三字一顿,即所谓上二下三;七言诗则上四下三。杂说纷纭,都不可信,因为都不符合诗的音乐性的规律,违反了“平长仄短”的基本原则,特别是上四下三的错误读法更为普遍。

仄起绝句诗的读法,不论是五言仄起还是七言仄起,其吟咏顿挫处,除了押韵字外,必须在第一句第四个字,第二句第二个字,第三句第二个字,第四句第四个字,归纳起来,可以说是“四二二四”。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魂。

若是仄起七律,就可以把“四二二四”的规律重复一遍。又如杜甫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平起绝句的读法,也是不论五言平起和七言平起,其吟咏顿挫处,除了押韵字外,每句中间都有一处。但与仄起诗恰恰相反,它是从第一句第二个字开始吟咏顿挫,其规律则为“二四四二”。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⑤

现在对古诗的朗读,五言分为“二、三”,七言分为“四、三”已成习惯,并不觉得不自然,而用以上所述节奏来朗读,虽符合了华先生所说的诗的“音乐性节奏”,反而会觉得别扭。由此可见,这种节奏划分,是历史留下的传统而不是现代所创。

华先生所举的例中,《早发白帝城》一诗有他自己吟唱的录音。在这首吟唱曲调中,停顿处是“二、四、四、二”,是平起绝句的节奏,曲调如下(谱例5):

谱例5:河南吟诗调《早发白帝城》(唐李白诗),华钟彦吟唱,刘东升记谱

黄翔鹏先生在《中国艺海》的音乐部分中,采用了一首吟诗调作为古诗音乐的例子。那首吟诗调是周沉先生在上中学时跟老师学的。周沉先生是广东人,可老师是河北高阳人,因此曲调带有浓郁的河北乡音味道。曲调特色分明,在与诗意结合及节拍细微处理方面,都有很高的技巧。值得注意的是,它仍然是规规矩矩五言仄起“四、二、二、四”的节奏划分。(谱例6)⑥

谱例6:河北高阳吟诗调《旅夜书怀》(唐杜甫诗),周沉吟唱、黄翔鹏记谱

从以上介绍的几首吟诗调可看出,这种依平仄格律停顿的节奏处理,在南北各地都是一样的。前面“吟诗调的地方特色”一节中介绍过的陕西、福建的吟诗调,也都属于这一类。实际上,在各种吟诗调中,按“四、二、二、四”或“二、四、四、二”节奏吟唱的为数众多,有时分得不大明显,但仔细分析,确是这样的节奏。

这种吟唱方法根深蒂固,影响很大。因为,熟悉了这种吟唱方法,对于掌握和写作格律诗极为便利。拿到一首诗,出口时就能搞清平起还是仄起,之后,自然而然地按照平仄格律吟唱下去,在“四、二、二、四”或“二、四、四、二”处进行停顿和延长。长久下来形成习惯,作诗时便于检查是否符合诗律,在平仄的使用上也就不困难了。

(三)四声系统的曲调对字调的处理

诗的写作使用平仄系统的诗韵,曲的写作使用四声系统的曲韵,在处理曲词关系时,这两个系统有所不同。平仄系统的处理方法,前面已有叙述;四声系统,则主要是把平仄再细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些声调在曲调及演唱中都要有所体现。(南曲中上声、去声还要分清阴上、阳上、阴去、阳去。)

从宋词起,已经在写作上开始注意四声的使用;到元曲时,四声的分,别使用已成定规,与其相配合的音乐,也成熟了起来。明清时代大量曲论著作,都是以这种四声系统的曲词与音乐配合为论述重点。这种曲词与音乐配合的原则,更体现了语言与音乐的紧密关系。

下面是记载于《九宫大成南北曲宫谱》的一首宋词曲子。虽然列在南北曲中,但它是宋词的内容,属于诗词歌曲,与南北曲的戏曲曲牌不同。它可以不入管弦,单独吟唱,可算作是这种吟诗调的例子(谱例7)。

曲调中,对阴、阳、上、去各声调的字,都有固定的曲调表现,这种表现基本和昆曲腔格相同。昆曲腔格中,曲调对字调的单音腔处理大概如下:

阴平:平直,或是一两个音之间做回环

阳平:从低稍往高,比较平

谱例7:《一剪梅》(宋蒋捷词),《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乔东君译谱⑦

上声:出音后往下降再往高

去声:高起,或低起后往高挑再往低⑧

除了以上的单音腔以外,还有各声调字联结时的曲调规定,比较复杂,可参考昆曲音乐著作对腔格的说明。

从上词乐曲中的去声字、上声字的旋律走向来看,曲调是非常符合上述腔格要求的。而且,它大体上还是继承了仄声高、平声低的平仄系统的音乐表现。虽然平仄、四声体系二者在音乐处理上的演变过程还不大清楚,但肯定的是,四声系统曲调的表现,是在平仄系统曲调表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四声体系的吟诗调,表现细腻,旋律讲究,明清时期词曲高度结合的关系,在曲调中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但如前所述,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继承于唐宋时代的歌唱?这是要仔细斟酌和研究的。

目前所接触到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宋代之后的词曲,被收入在《碎金词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曲谱中。由于受到明清以来强大的唱曲势力影响,曲调的风格近似昆曲。但是,受时调的影响也是吟诗调的一个特点,明清时期的吟诗调,若是没有昆曲等时调音乐的影响在内,倒是奇怪了。

此外,还有的人直接用昆曲曲调来吟唱诗词,比如在前述《古典诗文吟诵集粹》中有朱家晋先生以昆曲《玉簪记·琴挑》中的曲调唱《诗经》的作品,但那只是利用了曲调而已,并没有按照昆曲的腔格去唱,所以只能算作是下一类自由表现的曲调了。

(四)自由表现的曲调

所谓自由表现,即吟诗曲调对诗词平仄的对应上没有固定的要求,比较自由。以曲调的抑扬、曲折来表现诗词的内容及诗作的起、承、转、合。总的来说,在这个类别中,吟唱的节奏虽然比较自由,但大多和现代朗诵古诗的节奏相同,一般五言为上二下三、七言为上四下三。为便于介绍,将这类吟诗调分为以下三种。

1.小调型的吟诗调

这里的小调,即小曲、小调的意思。这种吟诗调较为短小,曲调完整,比较动听,便于学唱,地方特点也很明确。下面一首扬州吟诗调,就属于这种类型(谱例 8):⑨

谱例8:扬州吟诗调《回乡偶书》(唐贺知章诗),章鸣吟唱、记谱

这首曲子,有着比较平均的切分节奏,和扬州话结合起来,给人以清新、亲切的感觉。仔细分辨起来,其中也有仄声高,平声低的一些特色。当然,这也与扬州方言四声的调值有关。

再如,下面一首宋词吟唱也属于地方小调型(谱例9)。⑩这一首宋词,是以安徽寿县地区的曲调吟唱的,旋律平稳、含蓄,与晏几道的婉约词风很是相配。词中由曲栏杆的昨夜曾倚起,再转入从月的圆缺想到离人未归,其承接之妙,在吟唱中也得到了很好地表达。

谱例9:安徽寿县吟诗调《虞美人》(宋晏几道词),孙伯醇吟唱,孙玄龄记谱

吟诗调中,只要是音乐体裁上比较自由,都可归入此类。因此,这种吟诗调数量也较多,各地皆有。

2.琴歌中的吟诗调

在古琴的琴歌中,也有一些吟诗调保存了下来。琴谱中注写有“诗凡七言四句皆可弹也”以及冠名为《诗吟》的曲子,就是古代记录下来的吟诗调。这些吟诗调,由于有古琴伴奏的影响,曲调分明,比较平直,而且有些琴弦拨动的感觉,又属另一种风格,与前面所举的例子完全不搭界。如下例(谱例10):(11)

谱例10:琴歌吟唱《客至》(唐杜甫诗),王迪吟唱、记谱

王迪是著名的古琴家,琴弹得很好,对琴歌有深入研究,曾出过琴歌专辑。这首曲子,在古琴曲谱中名为《诗吟》,王迪定为吟唱杜甫的《客至》一诗。这首吟诗调曲调颇为古朴,听起来还有些北方方言曲调的味道。在《古诗文吟诵集粹》书中,将其作为吟唱收入,笔者以为是恰当的。

3.吟诗调中的长调与短调

在自由的吟诗调中,还有长调(慢)、短调(快)之分。各地吟诗调中虽有不同说法,但基本可分为快、慢两类。由于吟唱速度不同,曲调也有差异:长调曲调较曲折,吟唱味道较浓,在上面介绍的吟诗调,大都可属长调。短调则调如其名,曲调简单,类似念书调,旋律性不强,节奏比较快。比如,下例《行路难》是很有名的一首宋词。这首词是集前人诗句而成,不但形式结构完美,而且气势豪迈,节促而韵长。配合这首词的吟诗调,是节奏比较快的短调(谱例11)。

谱例11:安徽寿县吟诗调《行路难》(宋贺铸词),孙伯醇吟唱,孙玄龄记谱

对于较长的诗,以这种短调吟唱比较多,虽有一定的曲调,但不复杂。当然,比读书调还是要丰富一些。简单的读书调,旋律可不超过四个音。如有些地方民间念《百家姓》的调子,就是la do re mi,re mi re do这四个音配上“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来回地反复。相比起来,这首短调吟诗调,旋律性比较强了。

但是,吟唱较长的诗,也有相应的多变化的吟唱法,即长调和短调兼用。长调曲调可长、可慢,可多转折;短调则如上。两者一起使用,变化就多了。查阜西先生吟唱杜甫的《哀江头》一诗,就用了长调和短调。这首吟诗调,与诗意丝丝相扣,情长意浓,凄切哀悯;节奏随诗的内容波折跌宕,曲调性也很强,是一首深入情感的好曲子。吟之、听之,唏嘘感慨之意油然而生(谱例12)

谱例12:湖南吟诗调《哀江头》(唐杜甫诗),查阜西吟唱,孙玄龄记谱

注:吟诵者说明,[长调]为较缓慢的散板,[短调]为有节奏的垛板。

这段开始的“少陵野老吞声哭”四句用了长调,以表见景生情、感叹悲伤之意。中间“忆昔霓旌下南苑”八句,用了短调以叙述旧时情景。“明眸皓齿今何在”八句,复用了长调,比开始时更加痛心、哀伤。虽然是简单的徵调式曲调,但根据词义,该高则高,该低则低,细腻入微,如诉如泣。全曲最后压低走向,与诗人恍惚低落“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的心情完全一致。想不到,吟诗调也可以与艺术歌曲一样,能完美地表达出那么复杂的内容。这真是一首好曲子!

查阜西先生是江西人,但是辗转的居住地很多,他对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的吟诗调都可以掌握,而且是古琴演奏家和音乐理论家,所以他的吟唱很讲究,旋律清楚、节奏分明。这首诗,查先生说明是可以做四川、湖北的方言代表来听,但是从曲调用的装饰音来看,又有些湖南的味道。可能,查先生对这几个地方的吟诗调做了综合,吟出了这样一首精彩的吟诗调来。

以上,从对平仄的处理、节奏的划分及曲调的种类三个方面,对吟诗调进行了大体分类和介绍。我想,吟诗调各地曲调虽多,但都超不出以上几种。

四、研究吟诗调的意义

吟诗调所依附的吟唱形式,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之内,一直是诗文学习的传承方式,它活跃在文人的书斋和私塾的教室中。但自从科举废除、新学兴起之后,这种方式逐渐脱离教学,以致基本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提出抢救,那时已是濒危之至,能吟唱的人已经不多。如今,又过了五十多年,再次提出“抢救、整理与研究”,虽然有些亡羊补牢的意味,但也说明吟唱确实还有它的生命力,能使人们去注意它、抢救它、研究它。

对吟唱,在古代文献中少有论述,但没论述不见得不存在,反而我们对于这种形式,倒是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挖掘它的内涵。笔者认为,我们的研究起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汉语诗歌格律和音乐的关系

汉语诗歌的格律,是声调平仄搭配产生的规则,来自汉语具有声调的特性,有着长久的历史,直至现在还在被人学习和研究,而且,今人也还在探索如何建立新诗的格律。格律的重要与存在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的研究则可侧重于诗歌格律与音乐的关系上。

诗,应是吟唱的,出声音的,不只是看的。几乎所有的诗人,或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抱有这种看法。那么,吟唱就要有曲调,有曲调就与音乐有着紧密关系。诗相当于歌词,其格律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既是传统也是存在的事实。因此,深入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这种研究还有一个目的,即探讨古代歌唱的内容。虽然平仄格律现在已经不使用,可是从六朝开始至今一千五百多年来它与音乐密切配合的关系,不会完全消失。如果在我们今天的歌唱中,这种词曲配合规律还有残留,那,唐宋以至更古时期以来声乐上的一些特点,就并未消失。这些若能得到证明,对于古代歌唱的研究,就能有启发;解答古代歌唱音乐的疑问时,也就多了一条研究的线索。

总之,文学界已经对诗的格律进行了总结,而如何去证实这些格律在音乐上也有体现,则要靠我们音乐界的人士去研究了。

2.对吟诗调曲调的研究

由于受到诗歌格律、构造的限制,吟诗调在曲调、构造等方面与民歌小调、说唱、戏曲也有些不同,可以单列一类。这个类别的曲调,可作为语言、文学与音乐结合的一个范例使用,既有特性又有趣味。

绝句、律诗、长短句、各类诗词歌赋,都在吟诗调中有所表现,把它们整理、集中起来,也能构成一个歌唱的类别。整理和搞清这个类别的内容、特色,对丰富我们的民族歌唱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声乐的表现、新歌曲的创作,也能提供有益参考。

其实,只提出吟诗调是有曲调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关于曲调也有很多需要解释的问题。目前可以听到的传统吟诗调,究竟是什么时候有的?为什么会使用这样的曲调?这些问题很难回答。虽可以肯定不是今天的(新作除外),但很难找到具体答案。笔者认为,在对吟诗调整理、研究有些眉目之后,对吟诗调曲调的考证,就是一个必然要进行的研究题目了。

五、结语

对目前蓬勃发展的诗歌吟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包括音乐上的分析和研究,不但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缺少理论上的支持,恐怕很难健康地持续下去。

吟诗调的研究需要具备音乐和文学两方面基础。只是一个方面的行家里手,很难做到对其全面了解——这大概也是吟诗调没能得到很好研究的原因。对吟诗调的实践,是研究的基础。不会吟唱,没有实践的感觉,研究就不能深入。我想,这个道理,凡是研究者都会明白。

文中所举曲例,都是笔者记录或练习吟唱过的作品;写这篇文章,也来自从吟唱中得到的体会。遗憾的是,文字的介绍不能代替音响,只能说明而不能传达其韵味。对此,请读者谅解并希望研究者们均能对实际的吟唱产生兴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吟诗调能有那么多的表现和曲调存在,必然也不是在短时期内形成的。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歌唱种类,能带给我们什么新的发现呢?这,有待我们今后研究的结果了。

注释:

①参见吟诵教材《我爱吟诵》所附解说部分,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年。

②数字来自对《古典诗文吟诵集粹》(王恩保编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所附录音乐曲的统计。原书前言说有25位专家学者参加录音工作,录音带中吟唱者实为21位。

③孙玄龄、刘东升编:《中国古代歌曲》吟诗调部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本文所引曲例,除注明之外,均引自《中国古代歌曲》的吟诗调部分。

④参见杨荫浏《语言音乐学》中的《语言音乐学初探》一文,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⑤参见《古典诗文吟诵集粹》一书的附录部分。引文中斜道为笔者所加,即是“四二二四、二四四二”的停顿之处。

⑥参见《中国艺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⑦《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此词文字,有不同于其他文学版本之处。

⑧此为南曲的单音腔,因为曲例是南曲,北曲腔格暂略。

⑨章鸣:《语言音乐学纲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⑩此曲及下文所载孙伯醇吟唱的《行路难》,皆据原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所藏20世纪60年代录音记谱。

(11)王迪编:《琴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

标签:;  ;  ;  ;  ;  ;  

吟唱音乐的分类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